书城历史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
32772600000012

第12章 炎黄联姻

宝鸡民间,至今流传有炎、黄联姻的故事。

传说,上古的时候,炎帝和黄帝,各自领导着一个氏族部落,分别居住在渭河的两边。炎帝领导的部落,在渭河南岸的姜水一带,以姜为姓;黄帝领导的部落,在渭河北岸的姬水一带,以姬为姓。人常说:“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那时候的渭河,流势湍急,一泻千里。所以,两个部落虽仅一水之隔,相互却无往来。

有一年,姜氏部落的人越来越多,仅有的山间台地渐渐不够耕种了,收获的粮食也不够百姓吃了,部落的首领炎帝就号召百姓迁徙谋生。一天,他叫来自己的孙子柱儿。柱是炎帝的儿子,虽说年仅十七八岁,却长得高大魁梧,聪明伶俐。他自小跟父亲、爷爷学得一手农耕、制药的本领,所以炎帝和妻子非常疼爱他。这天,炎帝对柱儿说:“柱儿,本来爷爷和奶奶舍不得让你们离开我们,可是,鸟儿大了总得要飞。为了咱们姜氏氏族的生存,你们年轻人应带头迁徙。去吧!到别的地方另谋求生之路吧!”柱儿听了爷爷的话,淌着两股热泪,给爷爷和奶奶深深地鞠了一躬,便默默地走了。

柱儿来到常羊山下,站在高高的河岸上,一边望着渭河的对面,一边想办法渡过渭水,或许在那里可以找到生路。柱儿把他的想法告诉给几个相好的青年,他们欢腾雀跃,随身带了一些应用的物品,一起砍来几根树木,用山藤捆在一起,乘坐在自制的木筏上,随着汹涌湍急的水流,一直漂浮了十多里,终于到了渭河北岸。上岸之后,只见一片平坦辽阔的土地上,草木葱绿,牛羊成群。柱儿和几个青年,砍来一些树枝茅草,搭了窝棚,住了下来。

那个时候,炎帝部落主要依靠农耕制药为生;黄帝部落主要依靠养蚕、畜牧为生。柱儿和几个青年,在姬水河边一片平整肥沃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种上了嘉谷。在他们周围,常常有些姬氏氏族男女青年来观看,天长日久,他们相互成了熟悉相好的朋友。

姬氏部落有个姑娘,名叫姬罗,她是黄帝的孙女,十六七岁,长得秀气漂亮,缫丝织锦,手艺超群。她在牧羊采桑的时候,常常向柱儿询问耕田种地的方法,柱儿也常常向姬罗请教缫丝织锦的技艺,时间长了,他们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天,姬罗将自己亲手织的帕巾送给柱儿,这帕巾又轻柔又漂亮,柱儿心中十分高兴,他也把自己亲手烧的娱乐用的土鼓作为回赠,姬罗红着脸收下了。

柱儿和姬罗分别将结亲的事告诉炎帝和黄帝,这两位首领非常高兴,满口答应。炎帝选择吉日,按照部落的习俗,用牛油做成许多蜡烛,黄帝也按部落习俗做了漂亮的衣服做嫁妆,为柱儿和姬罗完婚。此后,炎帝部落向黄帝部落学习抽丝织衣;黄帝部落向炎帝部落学习农耕、制药。两部落的年轻人也纷纷仿效柱儿、姬罗,相互结为夫妻。这样,炎黄联姻就开始了。他们的后代,就是我们华夏民族。柱儿和姬罗男耕女织的美满家庭生活,也为后世人敬仰,为了纪念他们,人们把支撑房屋家庭的木料叫“柱”,把最好的丝织品叫“罗”。

整 理:赵剑文

流传地区: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