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解读中华养生智慧
32765200000004

第4章 营养健身,食物治病

食物是最好的医药

食物是指各种可以供人们食用的物品。食物中不仅含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含有许多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正如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药和食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食物跟药相比,我们用的是它的平和之气,而对于药人们用的是它的偏性。中药的偏性就是它独特的气、味、归经。药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药是用来治病的,当人生病了,可以用药临时地帮助你,解决阴阳偏盛或偏虚的问题。但是药不能天天吃,只能治病用。而食物却可以天天食用,且可以补益人们的身体。

饮食养生的意义

饮食是供经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是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人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逐渐形成了饮食养生理论。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养生的理论,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饮食宜忌,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地摄取食物,以促进健康、增强体质、颐养天年的养生方法。

中医把食物多种多样的特性和作用加以概括,建立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中医认为食物的性能与药物性能一样,也具有“四气”和“五味”,也具有升降浮沉和补泻的特性。想要保证饮食营养平衡,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素问·脏气法时论》明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饮食养生的作用

饮食养生与健康长寿关系非常密切,合理饮食可以给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而且能够延缓衰老、防治疾病。

补充营养,延缓衰老

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可以保证身体生长发育和各种机能活动的需要。古人说:“民以食为天”,说明饮食是健康的重要保证。食物入胃以后,通过脾胃的消化,然后散布全身,滋养肌肉,营养五脏六腑,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饮食还具有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饮食补益精气的功能而达到的。精、气主要由饮食中的精微物质所化生。饮食正常,则精气充足而养神,自然体健神旺。所以,注意饮食对延缓衰老有重要意义。

防治疾病

合理的饮食既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又可以使体内的正气旺盛,体质壮实,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从而避免外来邪气的侵袭,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饮食还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古人认为药食同源,没有截然界限;如果有了疾病,应当先用饮食疗法。如有些疾病是由于人体营养不足、气血亏损而产生的,通过饮食补益气血,疾病自可痊愈。

一日三餐,巧食不病

一日三餐的进食原则

早餐宜好

早不能“凑合”,宜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只有稀粥、馒头、咸菜是不够的。应摄入足量和富有蛋白质的食品,占全天所需餐量30%~40%。因为白天,特别是上午的工作、学习量比较大,人体消耗的热量也较大。

午餐宜饱

午餐要提供以糖类(如米饭、面食等)为主的足量食品,占全天所需餐量的40%~50%。因为下午仍继续进行工作,从人体的生理代谢看,下午的体温要略高于清晨。人体要释放更多的能量,因此,进食一定要充足。

晚餐宜少

对于晚饭,古人提倡以少食为优,尤其反对进夜餐。《老老恒言·饮食》指出:“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黄帝内经》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

可见,古人根据《黄帝内经》阳气盛衰的理论,并参照前人之说,主张少食晚饭,不吃夜食。《备急干金要方·道林养性》说:“人不得夜食。”《干金翼方》中亦说:“夜饱损一日之寿。”

晚餐宜清淡为佳,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和粗纤维的蔬菜,占全天所需餐量的20%~30%。一到傍晚,血中胰岛素的含量就上升到高峰,胰岛素可以使血脂转化成脂肪储存在腹壁之下,使人日益发胖。加上晚上活动量减少,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因此,大量血脂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等。

饮食宜少

一日三餐要吃多少才合适呢?在这个问题上,古人强调少食,少食而多餐,反对多食和暴饮暴食。

晋代葛洪《抱朴子·极言》提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亦强调:“当少饮食,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但是,古人所言的少饮食乃相对过多而言,其实质是防止饮食太过。

《医学入门·茹淡论阴火论按语》说:“恒言吃得三碗,只吃两碗。”现代医学认为,多食可致人体肥胖,肥胖的人又多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老年人因转化过多能量及加以储存的能力有限,过食则有患高血糖、高血脂的危险。连续长期饱食,会使人未老先衰,折损寿命,并易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疾病。

少食多餐

《抱朴子》有言:“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少食多餐,不但能使人不至于过胖,而且还可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人体消化器官的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在饮食时,胃、小肠、胆囊和胰腺分别分泌出各种消化液,以促进消化。如食之太多,或暴饮暴食,则消化液的分泌量不足,同时胃壁过度扩张,胃肠蠕动困难,因此正常的消化机能就会减弱,而发生消化不良,严重者还会引起胃肠炎,甚至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病宜少食

病中往往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故宜少食养胃,以助元气的恢复。《食包绅言:饮食绅言》说:“四百四种病,宿食为根本,凡当得病,宜先减食。”

进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进食宜缓

《养庸言》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细嚼慢咽可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所含的淀粉酶、溶菌酶以及抗体等物质,不仅能帮助消化,而且有抗毒杀菌作用。又可减轻胃、胆、胰等器官的负担。

食宜专心

古人养生主张“食不语”、“食勿大言”。进食时要求人们专心致志,这样可激起美好的食欲,纳食香甜,品尝美味佳肴,有助于消化吸收。

进食宜悦

进食的环境要宁静、整洁;进食的气氛要轻松愉快;轻松、柔和的乐曲有助于食欲和消化吸收。《寿世保元》中说:“脾好声音,闻声即动而磨食。”

早餐宜好

早餐为开始新的一天补足营养和能量,如果取消早餐,就有在其余进餐时间吃得过饱和选择高脂肪以及高糖饮食的危险。健康早餐应包含脱脂牛奶和酸奶以及粮食制品,也就是说,应有燕麦片粥、全麦面包、水果和果汁等。

少食脂肪

好多人喜欢吃肉,肉中含有大量的动物脂肪,会增加患病的危险。人们应该经常吃鱼和海产品,这些食物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炎症,促进血液循环和降低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的水平。当然,也没有必要每天都吃,平均每周吃两次就足够了。

少食盐分

盐除了可以用来烹饪和调味外,还存在于许多食品中,因为它被用做防腐剂。因此,最好食用不经过加工的天然食品或含盐量低的食品,如蔬菜、水果以及粮食豆类食品。冷盘、肉肠、罐头、干面条和一些调味品是含盐量高的食品,食盐过量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出血等疾病。

食后养生的妙法

食后摩腹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中食后,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以脐为中心,上下左右各旁开5厘米,作一个正方形,顺时针方向环转绕脐摩腹,力量适中,不宜过大,注意全身放松,特别是肩、肘关节,不要在用力时过于僵硬。以50次为宜。通过摩腹轻轻刺激胃肠道,加强胃肠道的蠕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有利于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还可促进腹腔内的血液循环,增强胃肠功能,又可作为一种良性刺激,通过神经传人大脑,有益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和发挥,从而健身防病。

食后散步

《摄养枕中方》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一句话。散步时,胃肠道舒展,腹肌的收缩运动也起到了按摩胃肠道的作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防止食积。但要注意饭后要稍休息片刻,方可外出散步,不可急步快走,不可进行剧烈运动,不可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否则,易导致胃下垂,给健康带来不利。

食后漱口

《金匮要略》中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饭后漱口,可以将牙齿缝中的食物残渣冲洗干净,对于牙齿起到良好的保养作用,防止龋齿、牙龈炎的形成。还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强味觉功能。如果牙齿不健康,出现疼痛、摇晃的问题,将影响进食,导致心情烦躁,对饮食失去兴趣。另外,漱口后刺激唾液分泌,唾液对于消化有良好的帮助,有益于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吸收。如此,人就会感觉吃得香、身体好,就能健康长寿。

食后赏乐

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柔和轻快的音乐,乃至赏心悦目的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种良性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此相反,喧闹嘈杂的声音、强烈激昂的节奏、混乱不堪的环境、污浊难闻的气味,毫无疑问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食不得法,引疾复发

疾病初愈,应食清淡之物

疾病初愈,人体正气虚弱,这时理应在饮食上给予调养,但由于脾胃运化之力较差,脏腑之气衰微,故而不适合给予大量膏脂厚味。大量厚味滋补致使虚不受补,脾胃无力运化吸收精微物质,可使脾胃进一步受损,则更无水谷精微物质补养机体,促使正气恢复。此时邪气刚刚衰弱,尚未完全康复,正气再次受损,则疾病又起,且较先前更重。这就是中医所谓的食复之证。在大病初愈之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少量摄取滋补之品予以调养,谓之:“壮火食气,少火补气。”只有缓慢调理,使正气微微生发,才能逐渐康复。

食疗辅助药疗

食物和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主张“食疗”辅助“药疗”。唐代伟大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干金要方》中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另外,各种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进补食物。《灵柩·五味》:“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可谓开创了饮食辅助疗法的先河。

调整阴阳

利用食物的性味可以调节阴阳失调。如阳虚的人可选用牛肉、羊肉、狗肉、干姜等甘温、辛热类食物来调补阳气;而阴虚的人当用清补,选甲鱼、淡菜、海参、银耳等甘凉、咸寒类食物滋阴生津。

泻实祛邪

针对病情进行全面调理,又可食用某些食物直接祛除病因,即所谓“祛邪安脏”。如山楂消食积;鳗鱼治肺痨;红小豆治水肿;猪胰治糖尿病;蜂蜜治便秘等等。

个性化施膳

从整体上看,全面膳食、荤素搭配是饮食营养的基础,但并不是一个饮食模式。现在的科学饮食健康观念是提倡饮食保健个性化,即根据不同的体质、职业、地域,做到“个性化施膳”,即“因人施膳”、“因时施膳”、“因地施膳”。

[因人施膳]

《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因而,古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饮食调养,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古代饮食养胎法:中国南北朝时期医家徐之才曾著有《逐月养胎法》,即按孕妇的不同阶段调剂孕妇的饮食。如:孕初期强调应食“酸美”之物,以清淡为主;妊娠中后期,给予美食,强调补肾填精养血的原则。

[因时施膳]

自然界四季变化的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的理论,四时养生的基本法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四时饮食调养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因地施膳]

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地区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食用价值。例如,湖南、四川食用一定量的辣椒对身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为这些地区潮湿多阴雨,当地人多吃一些辛辣食物,使腠理开泄以排除汗液、驱除湿气,这样,机体就可适应气压低、湿度大的自然环境。生活在北方干燥地区的人,如果过食辣椒就会给身体带来损害。

习惯不改,病从口入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防“病从口入”

饮食宜新鲜

《论语·乡党》中说:“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金匮要略》中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不吃霉变和变质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有多种致突变物和致癌物。食用发霉的花生(黄曲霉素)、过食腌渍品,易患肝癌;食用过热的食品,如热面条、热茶等,易患食管癌;精神压力过大、过度疲劳,可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熟食为主

生冷之品不易为脾胃所消化吸收,并且容易损伤脾胃正气,熟食腥膻之气已被去除,并且已经成为温热之品,易于消化,故而,应以熟食为主。

忌暴饮暴食

节日尤忌暴食暴饮,胃扩张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胃或十二指肠穿孔等症。胆囊炎患者尤其要注意,油脂过量,刺激胆囊分泌,会引发或加重疾病。

饮食有节

饮食要定量、定时。进食定量,饥饱适中,恰到好处,脾胃的输布、运化正常,有益于健康。反之,饥饱过度,对健康极为有害。《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吕氏春秋》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日烂肠之食。”《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梦。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都是指导饮食适度,不可过量,否则会引起疾病。

饮食以时是指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定时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机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脾胃可以协调配合,有张有弛,有益于健康,是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

改变平常饮食中的错误认识

要改变平常饮食的错误认识,如饮酒防寒,喝茶、喝醋解酒,牛奶作早餐,只吃植物油等。

认为含谷物的是健康食品

含有谷物的食品都是健康的食品,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虽然大量研究发现,富含谷物的食品能有效预防心脏病、癌症及其他多种疾病。但专家指出,只有未经加工的谷物才富含纤维、维生素E和镁等营养物质,一日。将它们加工成面粉,这些营养物质就会丢失。

认为维生素饮料有益健康

现在的很多饮用水都宣称富含各种维生素,以及中草药“精华”,但专家指出,这些饮用水所含的热量远远多于其营养成分。长时间饮用还会造成体液偏酸、糖尿病等其他综合疾病。对于人体而言,最好的饮料就是白开水。

认为脱水蔬菜比薯片好

如今,脱水蔬菜越来越受到欢迎,从脱水胡萝卜,到脱水香菇、脱水洋葱,应有尽有。但这些听起来健康的小零食,其所含的营养还是有所损失的。况且,脱水蔬菜也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就是低热量食品,一包120克的胡萝卜干含有约600卡的热量,与薯片相当,这个结果令人吃惊。

认为含水果的零食更健康

一些零食外包装印有精美的水果照片,声称原料均来自新鲜水果。即便如此,你也绝对不能把它们当做补充每天所需营养成分的来源。专家指出:“有些浓缩的果汁听起来非常健康,其实原料只是果糖和水。”这些食品几乎不含任何纤维素,有些甚至含有饱和脂肪。

认为瓶装牛奶更新鲜

玻璃瓶装的牛奶保质期短,让人们误以为它们更加新鲜。其实不然,透明包装的牛奶,尽管牛奶里的钙质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维生素和氨基酸会在光照下分解。光线还会将牛奶中的脂肪氧化,使其口味变差。最好选择装在不透明容器里的牛奶。在这种情况下,牛奶里面的营养物质可以保存10天以上。

认为喝酒对身体不好

进餐时少量饮酒,能减缓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升高速度,同时还能加速身体代谢,起到缓解血压升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