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解读中华养生智慧
32765200000013

第13章 心态好,活到老

情志养生,解码情志与五脏

什么是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亦叫精神养生、心理养生,西医学称之为心理保健。它是通过理念上和具体生活实践内容的调摄,增强心理负荷力,调养性情,以达到与环境和社会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表现为健康稳定的心态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理智地处理问题,情绪高涨,干劲倍增,学习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可以使你走极端,不理智,做出后悔莫及的蠢事,无精打采,委靡不振,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这种神奇的力量就是西医学所谓的精神活动,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情志。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血为物质基础的,内在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情志的变化;反之,五志太过也会损伤相应的内脏,引起五志致病。

五脏与五志的对应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肺主忧,脾主思,肾主恐。五志的活动在心神的统摄下才能正常进行。《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充分说明了心神对五志的统摄作用,五志从心而发之盾,不同的情志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内脏。

在正常的情况下,五志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做出的5种不同的情志反映,一般不会使人发病。五志只有在过极的情况下,才成为致病之邪,导致相应脏器的疾病,比如:心情爽朗、开怀大笑时,会觉得心胸舒畅;生气、愤怒时,会觉得两胁不舒畅、隐隐作痛;伤心、悲哀而哭泣时,会觉得憋气,甚至喘息、咳嗽;焦虑、思索时,会觉得不思饮食,或食之无味;恐惧、害怕时,会觉得瑟瑟发抖、浑身发冷。

《黄帝内经》重视五志致病的观点,对2000年来历代中医学家们都有深刻的影响。金代李东垣就曾指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因此,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需要注重情志养生,调摄心神。

五脏情志制约法

五脏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此谓中医独特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方法。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又叫惊恐疗法,适用于神情兴奋、狂躁的病症。

《洄溪医书》里记载了一则喜病恐胜之例:某人新考上状元,告假返乡,途中突然病倒,请来一位医生诊视。医生看后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七天内就要死,快赶路吧,抓紧点可以回到家中。"新状元垂头丧气,日夜兼程赶回家中,七天后安然无恙。这说明喜伤心者,可以恐解之。原因何在呢?《素问,调经论》中说:“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而“恐能胜喜”,因为喜为心志,恐为肾志,水能制火,既济之道也。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

这是利用发怒时肝气升发的作用,来解除体内气机郁滞的一种疗法,它适用于长期思虑不解、气结成疾或情绪异常低落的病症。

《四川医林人物载》里记述了一则郁病怒激之病例:青龙桥有位娃王的儒生,得了一种怪病,喜欢独居暗室,不能接近灯光,偶尔出来则病情加重,遍寻名医而屡治不验。一天名医李健昂经过此地,家人忙请他来诊视。李氏诊毕,并不处方,却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乱其句读,高声朗诵。王叱问“读者谁人”,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氏,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也就好了。

这说明思虑过度可以使人的行为和活动调节发生障碍,致正气不行而气结,或阴阳不调,阳亢不与阴交而不寐,当怒而激之时,逆上之气冲开了结聚之气,兴奋之阳因汗而泄,致阴阳平调而愈。

悲伤心者,以喜胜之

又称笑疗,对于由于神伤而表现得抑郁、低沉的种种病症,皆可使用。金元名医朱丹溪曾经遇到过一位青年秀才,婚后不久妻子突然死亡,故终日哭泣悲伤,终成疾病。求尽名医,用尽名药,久治无效。朱丹溪为其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月了。”秀才捧腹大笑,并说:“什么名医,男女都不分,庸医也!”此后,每想起此事,就会自然发笑,亦常将此事作为奇谈笑料告诉别人,与众人同乐。数月后,秀才食欲增加,心情开朗,病态消除。这时,知道这是以喜乐制胜悲忧的疗法。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主要是通过“思则气结”,以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某些不良情绪,以达到康复之目的。由恐惧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这是根据《黄帝内经》“悲则气消”和“悲胜喜”的作用,促使病人悲哀,达到康复身心目的的一类疗法,对于消散内郁的结气和抑制兴奋的情绪有较好的作用,最适于病人自觉以痛哭为快的病症。《儒门事亲》中载:张子和治妇人病,问病人曰:“心欲常痛哭为快否?”妇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谓。”张又曰:“少阳相火……金受屈制,无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为快也。”于是,张子和鼓励病人尽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复。此病例为木火灼伤肺金,肝肺气郁,故以哭出为快。

养性修德,益寿延年

何为性情

性情二字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字眼,最原始的理解就是:性,性格、禀性。情,思想情感。合起来就是人的性格、习性与思想情感,就表现为人的性情了。

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性情是性格的心理外在表现。

培养“安和”的性情

养生最重要的是安、和二字诀。苏东坡《问养生》曰:“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安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对重大变故,要养成理智和冷静的分析思考习惯;对非原则的无端琐事,更要增强涵养,自行排解。这样可以做到情绪平和,明辨是非,适时中止,是一种很好的心理保健。

这种处世达观的性情在现实生活中无疑是受他人欢迎的,也就自然能融人群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朋友圈子大了,生活也就丰富多彩起来,即便有不开心的事,只要找朋友们聊聊,就能轻易地排解,孤独、抑郁、多疑、嫉妒永远被甩在身后。

适度发泄有利健康

有时候发脾气并不是一件坏事,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因为很多时候发脾气,不是由于修养差、学问低,而是不由自主的。这是人体内的浊气在作怪,它在你的胸腹中积聚、膨胀,最后爆发出来。那么,这种气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是由情志而诱发的。中医认为,气在人体内周而复始地运行,起到输送血液周流全身的作用。

肝帮助人体将能量以气的形式推动全身物质的代谢和精神的调适。这种能量非常巨大,但如果人们在生气的时候强压下怒火,使它不能及时抒友,那么它就成了体内的一种多余能量,“气有余就是火”,即俗话说的“上火”。

有的人肝火先天不旺,气血不足,这样的人一旦生气,很容易被压抑,无力宣发,只能停滞在脏腑之间,形成浊气,这种气停而不走,阻碍气血正常运行,使血液循环减缓,很容易在体内郁结成块,甚至形成肿瘤。所以,有浊气要及时排出,放屁、打嗝便是法宝。

有一种人爱哭,这并不是坏事,有烦心委屈的事,能够随感而发,将体内的郁结及时疏解,“肝之液为泪”,这是上天赐予每个人的自然解毒法。有些人大哭了一场,将多年的积郁一涌而出,顿时无毒一身轻。所以,这是最高明的治疗方法。

说到肝火,说到生气,就不得不提到太冲这个奇妙的穴位。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也有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它总能给你注入能量,总能为你排解郁闷,总能让你心平气和,甚至在险象环生之时,让你临危不乱,勇往直前。所以按摩太冲穴最适合那些爱生闷气、有泪往肚子里咽的人,还有那些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

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名和利是人生难以回避的两大问题。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批评道:“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他告诫人们,醉心于名利的人,身体衰疲了,要名利还有什么用呢?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就会劳心伤神,使身体早衰。因此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量力而行、量体而定,科学修订自己的奋斗目标。万不能总保持冲刺速度,应急中有缓、劳逸结合,以冷静、平常的心态去安排好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保持乐观的态度

生活中,一些人总是愿意与他人攀比,进而怨天尤人,郁郁寡欢。明代大儒吴康齐曰:“凡遇不得意事,试取其更甚者譬之,心次自然凉爽,此降火最速之剂。如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将劳役者比,则悠闲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自乐。”如此还有什么想不通、过不去的坎儿呢?我们对生活、对待遇,比弱者、忆过去,劝长辈要知足;对工作、对事业,想未来、学强者,督晚辈要进取。这才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少思寡欲养身心

少思寡欲即内心少忧虑,善于摒除各种私欲,做到“恬淡虚无”、“清静无为”。但人处在纷乱、曲折发展的社会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生活等的改变,尤其是快节奏而紧张的工作、竞争加剧、老龄化等现象的干扰,忧患、悲伤、喜、怒、哀、乐都是难免的,关键是要善干控制,及时排解,尽量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清静为本,无忧无虑

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

《淮南子》说:“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只有心理清静,才能得以调心养神守精。心静神安,精气逐渐充盛,形体健壮,真气内从,邪不可侵;心神躁动不安,精气日益耗损,使形气早衰。要达到心静,就必须祛除杂念,调畅情志,这样才可使心神静养,精神内守,脏腑旺盛,病无所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金元医家刘河间也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心静可以胜躁治乱,可以抗衰延年。思想上清静无为,并不是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做一个无志向、无抱负的庸人,而是要树雄心、立大志,排除杂念,去除烦恼,专心致志,这样才更有利于学习工作,更有利于机体的正常生理代谢。

少思少虑,用神有度

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谓“少思虑以养其神”要做到少思寡欲,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常乐。在物质生活方面,人当知足常乐,不能奢求无度,胡思乱想,永不满足。不然,就会扰乱心神,影响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因此,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应做到清心寡欲。老年人当绝欲,静养心神。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此是古人养生之诀窍。

宠辱不惊,达观处世

宠辱不惊,此为老子、庄子提出的处世态度,视荣辱若一,后世遂称得失不动心为宠辱不惊。即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

“乐极生悲”,因过度兴奋造成的猝死,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中间。这是由于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心脏如果剧烈地跳动,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此外,“乐权”还可致血压骤然升高,表现为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甚至引起脑血管破裂而发生猝死。

可见,“乐极”不可取,为了健康长寿,任何过分的情绪都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做到“宠辱不惊”。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一视同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

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以恬愉为务”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要做到心神宁静,需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在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