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贾少华被调到义乌工商学院任职时,这所学校刚刚脱离杭州大学开始独立办学。后者在当年被并入了浙江大学。那是1999年,校园还没有这么宽阔,学生也没有这么多。不多的学生中有很多来自外地,因为本地的孩子都不愿意到这所学校就读。
后来,被问及他初来时这所学校的情形时,贾少华脸上会露出一种奇怪的笑容,其中混杂着自负、骄傲和勉强的谦逊。他是一个马上就要50岁的男人,身材魁梧,笑容爽朗,讲话声音很大,过去的经历教会他有时要有所顾忌,尽管他是个无所顾忌的人。“那不能说。”他一边笑一边想。任何比照过去的做法都可能被理解为标榜自己和居功自傲。“大概规模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吧。”
他拆掉了围墙,除了靠近山的那一面,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他甚至连大门也不打算保留。一方面这是因为这所学校在不断地扩张;另外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学校和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开放。他还无情地击碎了此前一直弥漫在学校中的“精英意识”。老师总是认为自己在进行精英教育,尽管这所学校不是一本,也不是二本。贾少华想告诉学生,你们什么也不是,毕业之后,你就要面对毫不温情的社会和残酷的人生,如果你不能学会如何谋生,“毫不温情”和“残酷”就对你格外真实。而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教给学生或者鼓励学生去寻找自立的方式。
他的办学理念是“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他提出学校要“校外实习岗位化,专业建设市场化”。他身上有20世纪80年代青年特有的热情、对市场的信心和对改革语调的沉迷。直到今天他仍然会用那种英雄般的语调说:“改革可能会出错,但不改革是最大的错。”
他能激发起人们的热烈情感。无论对方是喜欢还是反感,他能让自己的理念和自己的学校成为饭桌上的话题中心。他会像个娴熟的电视推销员一样推销他的理念,大声宣布着各种奇闻轶事,口中吐出一句句琅琅上口的词组和短语,让听他演讲的人也为之兴奋。
某种程度上他是成功的,今天这所学校已经拥有了超过8800名全日制学生,其中有158名留学生,学校的面积超过了1000亩。但直到今天,他的职务仍然是党委副书记和副院长,尽管他已经是这所学校最具威望、也是拥有实际职权的人。350名教职员工中的大多数,在谈论他时都会使用一种敬畏的语调,就好像硅谷的人谈论史蒂夫·乔布斯、一个中国创业者谈论马云或者史玉柱那样。尽管这些老师自己可能开着豪华轿车。
义乌是全中国最为市场化的城市之一。这座小城中,有60%的人拥有工商营业执照。义乌的口号是“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它是小商人们的圣地,是“世界的超级市场”。这里不是什么都有,但是几乎什么都有。义乌国际商贸城内有超过三万家店铺,如果每家转上一分钟,一天八小时不停逛,得用两个月时间才能看完。“它的人均银行存款和汽车拥有量可能是全中国最高的。”贾少华说。他熟悉这座城市。他知道这座城市的空气中飘浮的都是钱和机会,也知道这座城市还盛产纨绔子弟。他们和自己的父母毫不相像,他们在大学里到中午才起床,热衷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
但是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如此。他更津津乐道的数据和事实是:义乌工商学院的学生每年勤工俭学所得超过2500万元,大一、大二有13%的学生每年有4份或4份以上的兼职。暑假留校打工、创业的学生超过2000名,近60%的学生生活费能够自理,近20%的学生能自己交学费。只有这些才会让他骄傲。
因此,当他的老师们发现了一个名叫杨甫刚的孩子时,他迅速把这名大三学生变成了校园明星。这个来自浙江台州的孩子身材瘦小,讲话时语速极快,脸上的笑容都是疲倦的。他曾经为高考复读过两次。在贾少华把他捧为校园的创业明星之前,他还在担心自己是否能够从义乌工商学院毕业,“但是不管能不能毕业,我都决定继续开店了”。
一种说法是,因为在淘宝上开的店铺,杨甫刚每个月的收入是3万元,每年营业额超过200万元,流动资金有10多万元。他在校外有一间每年租金为1万元的房屋,8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堆满了各种化妆品、饰品和大小纸箱。客厅内的两台电脑终日运行着。他还找了几名员工帮他经营自己的网络店铺,其中包括他的叔叔。他们能用飞快的速度打包商品,填上快递单子,然后由快递公司发送给全国各地的买家。
当学生处的工作人员在一年前到学校的八个系进行调查时,杨甫刚的班主任对他们抱怨自己的这名学生。毫无疑问,这个学生老板经常缺课,绝不是个好学生。但是这个发现让贾少华大为兴奋。从1999年到这所学校任职开始,他就在不断鼓吹着学生应该培养创业能力,应该学会赚钱,现在,他的学生中诞生了一名小小的企业家。
贾少华开始四处跟人讲杨甫刚的故事,他把这个孩子描述成早期的浙江商人——勤奋而吃苦耐劳。杨甫刚——进入大学,就捡废弃的易拉罐、为义乌的袜子生产商“梦娜”销售袜子、摆地摊来赚钱。一直到2007年5月1日,他在淘宝网上开了自己的店铺,并且在第二天晚上拿到了第一笔订单。因为利润只有5毛钱,“我们的杨甫刚同学,为了这5毛钱的利润,他舍不得坐公交车,也不敢买矿泉水喝。”贾少华说。
“像杨甫刚这样的学生,不但不用担心能不能毕业,而且要很荣誉地毕业。”当副院长这样说时,没有人敢反驳他。他甚至在2008年颁给杨甫刚一个创业奖。不过后者旋即把两万元的奖金捐献给学校,作为给贫困的学弟学妹们的创业基金。
在发现杨甫刚的同时,贾少华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淘宝。由马云创立的网络购物平台成为这名院长新的兴奋点。2008年4月,他们开始在学校内发起网商挑战赛,邀请了包括淘宝网、快递公司和另外一家网络销售平台万客商城在内的公司参与。万客商城是由一位义乌工商学院毕业生创立的公司,每年有500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它的老板何洪伟就是该校的毕业生,是很多学生的新偶像。杨甫刚的网店也是这次活动的协办方之一。
挑战赛的计划是:比赛组委会设立创业基金,给正式参赛的个人或团体提供创业基金,让学生投入到创业实践中,最后按销售业绩、信誉度等评选出若干奖项。学校会给最终的最佳业绩奖颁发4000元奖金。他们希望淘宝能够为比赛提供支持,至少要有一位级别较高的人员参加。但最终淘宝只派出了一名培训师。直到一年之后,淘宝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对这所学校的自发举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不过,这时候他们发现,这所学校的很多学生和老师,已经比他们更熟悉淘宝了。
因为这次挑战赛,在学校的鼓励之下,开始在网上开商铺的学生们越来越多,到了2009年初,已经有超过1200名学生是淘宝网上的卖家。他们在宿舍,或者校园外自己租住的房屋内开始经商。
学校学生处甚至把一整栋教学楼空了出来,命名为“创业园”。它的目的是为那些刚刚开始做电子商务的学生提供一个场所。创业园中有120个刚刚开始开设网店的学生。他们拿着电脑在园区里跟网上的买家们讨价还价,成交,然后打电话给快递公司,交货。一些富有的学生们变成了货物批发商,把商品供给刚刚开始开店的同学。另外一些学生则专门出售快递所需的纸盒和纸箱。
在创业园内房间的墙壁上,张贴着马云和丁磊的大幅照片,以及“用淘宝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标语。互联网英雄成为这些学生们想要效仿的对象。贾少华却说并非一定要培养出马云和郭广昌这样的明星商人,而是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创业。
“无商不富”,贾少华大声说。他总是讥笑说,现在的大学生“连封情书都写不出来”。现在他要用商业把这些孩子们激发成不睡懒觉、也没有时间玩网络游戏的人——马云说过,赚钱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玩不厌的游戏。他抨击大部分学校的教育不负责任,难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诱惑,“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一直不让人满意”。他的方法是让这些学生们都变成有产者,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创业让人懂得诚信,有责任心,有礼貌;创业提升人的品质,创业改变人的命运。”他说。
“我要感谢淘宝,感谢马云。如果不把握住互联网带来的机会,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他雄心勃勃地说,自己要把学校“变成企业家的摇篮,百万富翁的诞生地”,他要把学生们变成“很好的商人”。
为此,他甚至开始创立“创业学院”,招收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学生,以及淘宝网上的“四钻卖家”(2000~5000个好评)。贾少华说创业学院将会帮助学生们处理好创业和学业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他的做法最被质疑的地方,如果都赚钱去,那专业课学习怎么办?同时他要培养这些学生的企业家素质,为这些学生单独开设包括合同管理、工商税务和仓储管理在内的学科。创业学院内的“淘宝班”,衡量学生是否能毕业的一个标准是他的月收入能否过万。“如果一定要问是什么专业,我只能回答,是老板专业。他们将以‘老板’的身份毕业。”贾少华说。
这所学校专门制定了“创业学生管理办法”,适用于“义乌工商学院认定的创业学生”,其中较为引人注目,也容易引发争论的规定包括:“创业学院的学生,各专业教学计划中除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均能以创业学院所修成绩替代原课程……创业活动的项目成果经认定后可以替代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学科成绩,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员在一定年限内选择修完课程的时间”。针对没有进入创业学院的创业学生,其规定也相当灵活,学生们可以“网上交作业”,考试时“单独出卷”、“单独考核”;“创业成果”可以代替部分学习成绩,甚至可以抵学分。
一大群20~22岁的少年商人们在一年时间内产生。他们个个看上去行色匆匆,面容苍白,说话急急忙忙,但充满热情。他们经常熬夜,需要把货物搬上搬下,最忌讳的是别人问他每个月赚多少钱,梦想着开自己独立的网络购物公司。
贾少华说自己经常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的女儿交流。女儿跟他讲了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故事,讲了雅虎和谷歌的诞生经历。但是贾少华反驳说,你所说的都是机遇创业,一万个创业学生中也诞生不了一个像雅虎和谷歌这样的公司,而我想要的是“生存创业”。
女儿沉默了会儿:“你说得对。”
她从小接受的是精英教育,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出国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尽管为了给父亲提供信息会去听商学院的课程,但是从未感受过就业的压力,更不像他父亲那样每年都要面对2000多名学生的就业问题。贾少华希望做的就是颠覆这种学院式的“精英教育”,尽管他并不否认“精英教育”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必要。“现在的‘专业观’需要改变。谁想要对口专业,谁就是自寻烦恼,所以,不要跟我说专业教育怎么办。这是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模式。专业应该为学生发展而存在,而不是学生要填到这些专业里。郭广昌是学哲学的,马云是学英语的。精英教育时代的观念要颠覆。”
“现在的成功者大都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漏网之鱼,而大学还在恬不知耻地宣称这些企业家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我们的高等教育有病,不仅有病,还有罪”;“什么高素质,最后培养的都是下岗工人”。每次提到教育观念,贾少华都会言词激烈。
当然,反对者们对他的做法也颇为忧心,毕竟,没有人能够担保这些少年商人们的未来;谁也不知道为了成为商人,他们所放弃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以及这些东西会有多大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