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32747100000025

第25章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据说赌场上的人有这么一种心态:赢家越赢越想赢,恨不得将别人的钱财全部据为己有才肯住手,结果却可能输个精光。

官场上的许多人也有类似的心态及遭遇:官职越高还越想升高,恨不得做到皇帝才罢休,结果却可能是身败名裂。

“知足常乐”,这话既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又是一种很有教益的官场哲学。

萧嵩在唐玄宗时任宰相,因与另一名宰相关系不够融洽,便上书皇帝,请求退休,玄宗问他:“我并没有厌倦你,你为什么要退休?”

萧嵩说:“我蒙受陛下的厚恩,任职宰相,富贵已到了极点,趁着陛下还未厌倦我的时候,我还能够平平安安退下。等到陛下一旦厌倦我了,我的头颅都难以保住,怎么还能按自己的心愿行事呢?”

他后来终于如愿以偿,悠游园林,修身养性,活到八十余岁才死。

很多人的失败在于不懂得适可而止,不懂得知足。萧嵩没有蹈这种人的覆辙,当他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祸难苗头,便毫不留恋,及时抽身退步。他的决定是十分明智的。

可惜的是,这种明智不是人人都有,有很多风光一时的大人物,最后却落得一个悲凉的收场。

年羹尧,字亮工,祖籍安徽怀远县,后来迁到山海关,世代为清朝征战出力,立下汗马功劳。

年羹尧早期仕途一路顺风,1700年考中进士,入朝做官,升迁很快,到1709年已成为四川省长官,成为国家重要的地方大员。这个时期是清朝西北边疆多战事的时期。当时康熙重用年羹尧,就是希望他能平定与四川接近的西藏、青海等地叛乱。年羹尧也没有让康熙失望。

由于年羹尧从小曾在雍正家里呆过,因而一直视雍正为他的主人,而雍正能成为皇帝,年羹尧也出力颇多,因而即位后的雍正更加信任年羹尧。西北地区的军事民政全部由年羹尧一人负责,在官员任命上雍正也常听年羹尧的意见。雍正不仅对年本人而且对他全家也很关照,年家大大小小基本上都受过雍正封赏。

但是,随着权力的日益扩大,年羹尧以功臣自居,变得目中无人。一次他回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对这些人看都不看,显得很无礼。他有时对雍正也不恭敬,一次在军中接到雍正的诏令,按理应摆上香案跪下接令,但他就随便一接了事,令雍正很气愤。此外,他还大肆接受贿赂,随便任用官员,扰乱了国家秩序。他一出门威风凛凛不算,甚至连他家一个教书先生回江苏老家一趟,江苏一省长官都要到郊外去迎接。雍正渐渐对他忍无可忍。

1726年初,年羹尧给雍正进贺词时,竟把话写错,赞扬的语言成了诅咒的话,雍正便以此为借口,抓了年羹尧,此后又罗列了多条罪状,将他彻底打倒。最后雍正令年羹尧自杀,年羹尧在狱中上吊而死。

社会现实就是这样,当天下已定,就不再是你与老板称兄道弟的时候了,大丈夫应当进退有方,要警惕每一种危险因素。

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杀”功臣,但功臣被“杀”,也总是有原因的:

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纯粹是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抢他的光芒,所以“杀”功臣;有的老板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的绝对成就感,所以“杀”功臣;更有的认为利用完了,再也不需要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战友”,所以“杀”功臣。

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功臣自以为帮老板打下天下,如今“天下太平”,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高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有些功臣因为的确功绩不凡,颇受属下爱戴,因而结党拉派,向老板“勒索”利益;有的功臣则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存在”……

总之,功臣让老板产生威胁感、剥夺感,老板自尊被损,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从义理、私心考量,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说句老实话,有时候功臣还不得不“杀”,因为有些功臣在立下战功后,会认为自己的功劳天大地大,其嚣张跋扈反而成为大局的危险因素,“杀”了他,反而可使大局清明稳定,所以“杀功臣”这件事并不见得都应受到责备。

不过,再怎么说,“杀功臣”之事总是令人伤感,而一个人若有能力,也不必避免当“功臣”,倒是天下打下来之时,自己的态度要有所调整:

1.急流勇退,另谋出路

臣子不是必然会被“杀”,但被“杀”的可能性永远存在,因此与其待得越久,危险性越高,不如在老板还珍惜你时,以最光荣风光的方式离开,为自己寻找另一片天空。也许你走不掉,但至少这个“退的动作”也是表态,老板会欣赏你这个动作的。

2.隐姓埋名,不提当年勇

也就是说,如今只有老板的名字,你的名字消失了,一切荣耀归于老板,你从此“没有声音”,也不可提当年勇,你一提,不就在和老板争锋头吗?他是不会高兴你这么说的。

3.淡泊明志,终生为“臣”

利用各种时机表现自己的胸无大志,无自立为“王”的野心,永远是老板的人。你若野心勃勃,老板怕控制不了你,又怕商机被夺,迟早会对你下“毒手”。

4.与时俱进,自显价值

很多“功臣”认为“理所应得”很多利益而不做事,然后成为退化的一群,因而被“杀”。因此要保全性命,必须随时显露自己的价值,让老板觉得少不得你,否则一旦成为“废物”,就会被当成“垃圾”丢掉,谁还在乎你曾是“功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