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的性格
32697800000020

第20章 中国人的因循守旧

与别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关于这一点,中国人比别的民族更清楚。古代的圣人本身,谈起更远古的“古人”时,都是用极其尊敬的口吻。孔子也声称自己不是开创者,而是传播者。他的使命是把长期以来被忽视和误解的古人的知识收集起来。正是他的锲而不舍,才成就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使他成为了他们民族最受崇敬的圣人。他联系古今,传道授业,当之无愧地成为圣人的代表。

儒家的道德理论认为,有了明君,才会有良民。君王是盘,民众是水;盘的方圆决定了水的方圆。由这个理论可以推断出,明君统治时期,美德盛行。连目不识丁的苦力都会告诉我们:“尧舜”时期,夜不闭户,由于没有小偷;第一个发现丢失的物品的人,会守在那里,直到有第二个人来,他才走开,这样一个替一个地轮流守候,直到失主的出现,再完璧归赵。

中国和中国人有一个普遍的观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今不如昔。实际上,这种厚古薄今的倾向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只是中国人对这种观点更加深信不疑。古代文献记载了古代的所有美德,现今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沿用承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文献备受推崇。传统的中国人看待那些古代经典,就好比虔诚的基督教徒看待希伯来语的《圣经》,它们都是被认为这些经典包含了最高和最优秀的智慧,无论古今,一样适用。一个优秀的基督徒压根就不相信《圣经》还需要修订,而中国的儒学家一样,认为那些古代经典根本就不需要再增补。他们一致认为,这些经典已经至善至美,企图让它更加完美,绝对不可能。

正如众多虔敬的基督徒用《圣经》的文字去解释《圣经》作者心中从未想象过的事物一样,儒学家也会用“先圣”的理论解释现代政府的某些行为,并且从中发现古代数学甚至是现代科学的根源。

古代的经典造就了中华民族,也成就了政府体制,不管这种政府的体制具有什么性质,它的永久不衰却是不争的事实。为自己保存那些经典与文化,是这个民族的首要原则。所以,一种统治方式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年代依然适用,尽管这并非独一无二,但人们对它的敬仰之情与他们对古代经典的敬仰之情是一样的。谁能弄清并解释出中国政体发展至今的过程,那么,他的发现势必是惊天动地的。于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什么别国经历过的内部革命,中国却没有经历。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人砌一堵石墙,六英尺厚,四英尺高。人家问他为什么砌得那么奇怪,他说这样的话墙被吹倒之后会比过去更高!中国的政体是一个立方体,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被推翻,即使被翻倒,那也只是换个面,它的外表与内涵始终没有被改变。这一过程反复出现,逐渐使中国人明白了,中国政府演变的结果不会发生任何本质的改变。人们深信,设计者和建造者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任何改进的建议统统都是胡编乱造。所以,人们就这样成就了今天的说法,说古人的智慧明显高于后人,后人的劣势显而易见。

懂得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中国人因循守旧的根源了。中国人与古罗马人一样,认为举止与道德是互通的概念,同出一源,本质相同。在中国人看来,违反风俗习惯就是冒犯了最神圣的禁区。我们不必因此对这些风俗习惯刨根问底了。勇敢地保护中国的风俗习惯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本能,就像一头母熊保护幼熊。实际上,这种本能不仅仅是中国人有,整个人类都具有。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成千上万的准备为某种信仰而献身的人,却并不了解他们自己的这种信仰,也不会按照这个信仰的具体信条去约束自己的生活。

我们不知道中国的风俗习惯是用何种方式形成的,如同我们不知道中国的语言是怎样形成的一样。而风俗习惯就像人类的言语,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且,中国各地的风俗和语言的形成条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十里之内我们就能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各样的风俗;同时,这些语言语调也不尽相同,也就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各地方言。风俗习惯和语言一旦固定下来,就像石膏一样,你可以摔碎它,但你改变不了它,至少理论上是这样。不过理论与实际总有差别,任何风俗习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有一定的条件,它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最能说明这个道理的例证,是清朝统治者在所有中国人中推行一种全新的削发发型。这种明确的屈服标志,理所当然地遭到成千上万的有志之士的拼死反对。但是,这在清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不改初衷,使之成为忠诚清朝的标志和尺度。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便是其结果——中国人以自己的辫子为荣耀。现在,只有广东和福建两省当地人还残存着对清朝的仇恨,他们用头巾来遮盖民族耻辱。

佛教引入中国,也是靠战争帮助它实现了巩固地位的,从那以后,佛教完全扎根下来了,如同中国本土的道教一样,不可替代了。

中国的风俗习惯从起源一直到今天,从来都是一成不变的。于是我们很容易就得出这样一个论断,既然它存在了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它就是合理的。这种长期以来确立下来的习惯,是一种可怕的专制,全国人民必须习惯于这种风俗,不需要一个解释的理由,人们的责任就是遵从,事实上,人们确实是毫无疑问的遵从了。这个国家的各个地方的人们,宗教信仰的程度大相径庭,可以肯定的是,千百万奉行“三大宗教”的仪式的人们,却缺乏对这些宗教的信仰,如同他们对埃及象形文字的一无所知一样。假如你要问他们,遵从某种特定宗教习俗的原由,下列两种回答是最常见的:一,说这种与神沟通的全套方法是古人传下来的,自然有其毋庸置疑的道理;二,认为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应该这样做。在中国,机器带动齿轮,而不是齿轮带动机器。既然整个国家的人民都是这样做,那么,无需多言,遵从大流就是了。

蒙古人有个风俗,每一个会吸鼻烟的人,都要和朋友一起分享。只要碰到朋友了,他们就会把这个小鼻烟壶掏出来,让朋友吸一吸。假如这个带着鼻烟壶的人盒子里的烟吸完了,他也会把空的鼻烟壶递给朋友,朋友也会径直拿来假装捏一捏,最后又把它递回去。如果客人表现出认为烟盒是空的,那就不得体了,必须顺从这种恰当的做法,这也算是给了主人的面子。所有的这些礼仪都是约定俗成的,在很多特定的场合下,人们只能遵从。就像珊瑚早就没有了生命,但留下了珊瑚礁,因此,必须小心翼翼地依照航线行驶,以免翻船。

不只是中国人才会这样死守规矩办事的,印度的苦力也是这样,他们习惯于用脑袋来负重,甚至在为造铁路而运泥土时也这样做。承包商提供了手推车,这些苦力就把手推车也顶在头上。巴西的苦力也像印度苦力一样搬运东西。一位外国绅士叫巴西仆人去寄一封信,令他惊讶的是,他看到那个仆人竟然把信放在头上,并在上面压了一块石头。一样的思维僵化造就了一样的行为僵化,中国人办事也是这样。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个厨师每次做布丁时总是先敲开一只鸡蛋再把它扔掉,因为他第一次看人做布丁时,那只鸡蛋恰好是坏的。一个裁缝在一件新衣服上也缝上了一块补丁,因为给他做样子的那件衣服上就有一块补丁。这些都是真实的事例,我们并没有故意夸大其说。

每一个熟悉中国习俗的人,都能举出不少例子,证明中国人因循守旧。如果中国人不告诉我们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的话,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做法。在北纬25度附近的中国乡村,按照整个国家的固定做法,人们都在冬天脱下皮衣,夏天戴上草帽,谁不这样做,那才可笑呢。在某些地方,不到寒冬腊月不会烧炕来取暖,不管过渡时期有多冷。如果一位旅行者来到这样的地方,正赶上一场寒流,就会发现,无论如何他也说服不了店主把炕烧热,因为季节没到!

众所周知,中国的工匠拒绝采用新的方法,但也许最为保守的就是那些给外国人烧砖窑的工头。有一次,让他们烧制一批方砖,比当地流行的尺寸稍大一些,其实这只要按要求准备更大的模子就可以。等到问他们要砖时,砖却没有烧制出来。让工头对此做出解释,他却说拒绝接受这样的革新,还底气十足地说,天底下就没有这样的模子!

任何一位与中国休戚相关的人,与这个伟大国家有联系的人都会发现,因循守旧影响了外国人与中国和中国人的关系。19世纪末,注定是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大量的新酒涌入中国,为中国人准备好,但中国人只有用旧酒囊来装它。中国人天性中因循守旧的本能,使得他们迄今为止才接受了极少量的新酒,即使是装了少许的新酒,也是另外找了一些新瓶去装。

中国人对待西方人采取的是拖延态度。一方面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则是不愿意放弃旧的事物。好比我们看到的年代久远的古屋,其实早就应该拆了,可是人们还是用粗糙的泥柱子撑在那里,以便延迟古屋的寿命。因此,尽管那些风俗习惯、迷信、信仰现在都已经过时了,可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履行着这些陈旧的风俗习惯。人们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变化的过程可能长期受阻,但是总有一天它会突破的。

刚开始引进电报的时候,某省的英国总督还奏明皇上说,当地人对这一新发明极端排斥,以致电线都架不起来。然而,与法国开战的那段时间,连电线的支架都换了模样,很快,电报站也顺利地建成了,电报也立马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迷信风水是中国人的一大特征,这几乎成了在中国修建铁路的不可逾越的障碍。第一条很短的铁路线,建在开平煤矿的一个出口处,因为要穿过一大片中国人的墓地,所以需要迁坟让路。在英国和法国也有过这样的事。如果情况只是风水与火车的较量,那么,只要看一眼被分为两半的墓地,就足以让人们明白风水永远都敌不过火车。因为资金的问题,这条最初线路在延伸扩展时被耽误了,而这丝毫与风水没有任何关系。

处理重要的事务时,中国人因循守旧的本性也会侵犯惯例。在中国,百善孝为首,如果一个官员死了父母,他必须回家居丧守孝,但是宰相却不能这样。尽管他再三“声泪俱下”地申辩,皇帝会拒绝他的请求,让他继续操持国家大事,实际上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回家探望过父母,他应该回家为母亲居丧守孝的。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是中国最牢固的礼仪关系。因此,最近一次更换统治者时,皇位由旁系继承,继位是一个年幼的皇帝,而他的父亲还在世,于是,这位小皇帝的亲生父亲只能在自杀和永远退隐之中选择一种命运。因此,光绪继位,他的父亲醇亲王就得挂印辞官。醇亲王生病期间,他儿子作为皇帝,数次前去探望,只能以探望下臣的名义探望他。探望需要一些权衡,因为儿子是自己的君主,而儿子毕竟又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因循守旧的本能,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先辈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假如外国人能正确地去理解并谨慎地运用中国人的这一本能,那么,他在与中国这样一个既敏感,又固执守旧的民族打交道的时候,就多了一把非常有用的保护伞。只需模仿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去究根问底,刻意顺从现存的所有实际情况,并在他们受到指责的时候尽力地去为他辩护就可以了。这样,居住在中国内地或其他地方的外国人,都会像住在北京的外国人一样,明智的因循守旧,这也是最安全的保护自己的方法。看似船只无法航行的暗礁,只要穿越过去,那将是另一片和平与宁静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