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肉门
32697500000005

第5章 针灸

《素问》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病有在皮肤者,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度量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暑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灵枢经》曰: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肉之病也?伯高曰: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肉有柱,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百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圆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甲乙经》曰: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疟,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夫突主之。

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痹不仁,中渎主之。

《医学纲目》曰:凡夏感风寒湿者,为肉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脾,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取太白、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