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家庭自疗法
32656700000004

第4章 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明了。在不同类型糖尿病之间,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各异,存在着异质性,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

1.遗传因素

早在60余年前,国际医学界就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1型糖尿病更为显著。应明确的是通过基因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

2.环境因素

对于具有糖尿病易感性遗传基础的人,环境因素对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感染 与糖尿病发生有关的病毒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胰岛细胞破坏。尚须有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及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才可发病。

(2)中心性肥胖 又称腹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由于胰岛素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反应的缺陷,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而出现高血糖。多数是由于长期摄入过多高能量、高糖、高脂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都市化程度高,体内脂肪储存增加所致。

(3)子宫内环境 子宫内营养环境不良可致胎儿体重不足,而低体重儿在成年后肥胖则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大增,进而发生糖尿病。

(4)化学毒物 四氧嘧啶、链脲菌素及作为灭鼠药使用的吡甲硝苯脲等可直接损害胰岛β细胞而发生糖尿病,但大多数患者的病因则并非这些毒物。

(5)“节约基因型”学说 人类在进化、生存斗争中,逐渐形成“节约基因”,使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节约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此基因使人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成为诱发糖尿病的潜在因素之一。

另外,长期的过度紧张、感染、应激及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类固醇类口服避孕药等均可增加胰岛素需要量,加重胰岛β细胞负荷,也是糖尿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