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古句新解”
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人们就知道遵守礼节;不愁吃穿,衣食丰足,人们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才能够讲究礼义廉耻,才能在道德层面上有更高的要求,这样国家的政令才能够顺利推行。如果人们连基本的吃穿都没有保障,就很难讲究礼义廉耻,甚至连基本的人伦都会丧失。这样国家的政令难以推行,国家就面临危险。因此只有搞好物质生产,才能进行良好的礼仪教化。管子告诉我们,物质是教化的基础。
西汉宣帝时期,渤海郡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老百姓缺衣少食,生活艰难。面对这种情况,地方官不但不加以安抚,反而继续征粮逼税。老百姓生活不下去,走投无路,纷纷起来造反,渤海郡大乱。汉宣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着急,决定选派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人去治理渤海郡,但左思右想也挑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后来经过丞相和御史的竭力推荐,汉宣帝就任命龚遂为渤海郡的太守,让他去治理渤海郡。临行前,汉宣帝特地召见龚遂。龚遂这个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汉宣帝见他须发皆白,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谈到治理渤海的方略,他很快就对这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刮目相看。龚遂直言不讳地指出:渤海之乱责任在地方官吏。百姓饥寒交迫,官府却继续盘剥,百姓生活不下去,不能坐着等死,他们群起反抗实属无奈。他问汉宣帝:“陛下您派老臣到渤海,仅仅是要以武力战胜那里作乱的平民百姓呢,还是要臣以道德教化并安抚百姓,使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汉宣帝对龚遂的分析十分赞赏,就对他说:“我不派武将而选用像你这样的文臣、老者,就是要使渤海恢复秩序,百姓安居乐业。武力威慑并不是好办法。”龚遂听汉宣帝这样说,非常高兴,就趁机请求道:“我听说治理乱民就像整理乱麻一样,欲速则不达,只有缓慢行事才能奏效。臣请求朝廷及丞相、御史不要用种种陈规陋法约束我的行动,给我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问题的权力,那样才有希望将渤海治理好。”汉宣帝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给他很多财物,增派了很多随员车马供他调遣。
龚遂走马上任,刚进入渤海郡界,就遇到了率军前来迎接的官吏,沿途官兵戒备森严,气氛十分紧张。龚遂把他们全部打发回各自的县里,随即发出公文指示各县:罢黜所有专门抓捕造反民众的“捕盗贼吏”;凡是拿着锄头、镰刀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追究;凡携带兵器的人劝其归农,拒不执行者可以抓捕。然后龚遂自己轻车简从到府中就任。老百姓听到龚遂的教令,知道新太守并不是来镇压自己的,就纷纷放下武器,改拿锄镰。不久以后,渤海郡的“盗賊”就全都没有了,老百姓重新回到了土地上。龚遂还打开官府粮仓救济贫苦百姓,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的官员安抚百姓,这样渤海郡又恢复了秩序。
龚遂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他深知如果不发展生产,人民缺衣少食,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社会秩序就不会长久安定。于是,他积极劝导人们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规定播种和收获的时候农民不能离开土地。有的人整天拿着刀,带着剑,东游西逛,不从事农业生产,龚遂就劝他们卖掉刀剑买牛,耕田种地。这样许多游手好闲的人也开始安心生产。龚遂还让郡内的百姓一人种一棵榆树、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猪、五只鸡,鼓励农民采摘菱角、芋头之类的东西,以备饥荒。龚遂还带头倡导节俭,杜绝奢侈浪费。几年以后,渤海郡家家丰衣足食,百姓安居乐业,平安相处,各种诉讼案件几乎没有了。
龚遂注意发展生产,从解决百姓的衣食问题入手,治理好了“盗贼”遍地的渤海郡。一千七百年后,于成龙用同样的方法治理好了罗城。
提起于成龙,人们马上会想到他是一个清官,他曾被康熙皇帝称为“清官第一”。实际上,于成龙并不光以廉洁著称,他还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地方官。
于成龙第一次做官是出任广西罗城县令。当时罗城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经济凋敝,百姓无法生活,纷纷铤而走险,沦为“盗贼”;汉族地主和瑶族头人为争夺利益,互相仇杀。第一次做官就来到这么一个地方,这对于成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于成龙出生于农家,又经历了明朝和清朝的改朝换代,深通世情。他认为:地方上根本就没有盗贼,所谓的盗贼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即使再无知,也不愿意抛妻别子,整天提心吊胆地做盗贼的。他们是因为缺衣少食,官府又加以逼迫,走投无路才沦落为盗贼。这个责任在官府,不在老百姓身上。而瑶族头人之所以和汉族地主世代仇杀,恩怨难解,也主要是由于以前地方官处理不当,偏袒汉人而引起,因此对瑶族头人也应该以安抚为主。基于这些考虑,于成龙通告全县,凡是放下武器的,一律不再追究。然后又亲自带人到瑶族山寨,和瑶族头人讲和,约定每年十月犒赏他们牛羊美酒,让他们不要再抢掠汉族的牲畜财物。不久,罗城境内就安定了下来。
社会秩序安定之后,于成龙便开始着手恢复地方经济,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于成龙经常深入到乡间,和农民谈论庄稼的长势和收成。对于辛勤劳动、收成多的人家,就在他们家门上插上旌旗,表示奖励;对于懒惰懈怠、土地荒废的人家,就当众责备他们。这样一来,老百姓都积极从事生产劳动,几年之后,罗城县境内家家粮食充足,处处牛羊满山,盗贼也都销声匿迹了。于成龙也因此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上司的器重。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龚遂和于成龙就是抓住了这个关键,治理好了盗贼遍地的渤海郡和罗城县。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文化方面。因此,我们今天既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物质生产搞不好,就很难谈什么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是因为抓住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