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子原来这样说
32631000000038

第38章 纳才任贤事关重大

“原典”

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举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胜收也。官不胜任,奔走而奉,其败事不可胜救也。

——《管子·君臣》

“古句新解”

所以做君主的,就是掌握万事原则、授予众人职事的人。选拔贤能,评定人才,还要按照法度来对待。用人得当,可以坐而得福,好处收不尽。如果官吏不能胜任,即使卖力奔劳,也会坏事而难以补救。

纳才任贤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一项基本任务,统治者需要大批的人才去协助其治理国家与人民,需要人才去根据他的指示实施其意志,可以说人才是统治者治理人民的重要工具。没有得力的人才,统治者的思想就无法得到很好的传达,命令也无法得到很好的执行,那么其统治也就不可能成功。

另一方面,统治者还要能够对人才予以正确的管理和使用,管理时要“端正自己的道德”,不耍弄自己的聪明而要让人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臣下职责范围内的事不滥施干涉等。统治者能否做好这些,是成事与败事的决定因素。

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君王能有良将贤相辅佐,那就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反之,如果君王身边没有能人给自己出谋划策,就如失去左膀右臂般做事不能得心应手。明智的君主都懂得人才对自己、对国家以及对人民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都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为了得到人才,甚至不惜放下自己的威严。

秦穆公就是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他重用百里奚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春秋时期,晋国欲攻打虢国,而晋国要想到达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国遂派人给虞国送来了厚礼请求借道。虞国国君贪图晋国的礼物,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晋消灭虢国后,又回过头来消灭了虞国,虞国的国君和大夫百里奚都被俘虏了。百里奚被俘虏后不甘心忍受晋国的屈辱,晋献公就把他作为女儿的陪嫁奴仆送往秦国。

在去秦国的路上,百里奚趁人没有防备,逃到了楚国苑县,被楚国当成奸细抓了起来,派他去看牛喂马。后来秦穆公发现少了一名陪嫁的奴仆,仔细查问后,才知道是具有才能的大夫百里奚,于是想用重金把他赎回来,但又怕楚国的人知道他有才能而不给。于是就派使者去对楚人说:“我夫人陪嫁的奴仆逃到了你们那里,我愿意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

楚国的人同意放回百里奚,当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回到秦国后,穆公亲自为他解开绳子,请他入宫请教治国之道。

百里奚含着泪说道:“我是亡国之臣,哪敢与国君议论天下大事啊?”

秦穆公回答道:“虞国亡国,那不是你的责任,那是虞国国君不重用你的缘故啊。”在秦穆公的再三请教下,百里奚非常感动,他和秦穆公畅谈了三天,秦穆公非常的高兴,封他为宰相,授其大权。

有一天,百里奚对秦穆公说道:“我有一个朋友蹇叔是治国的人才,我的才能都不能和他相比,只是他一直都没有被人重视。过去我在齐国要饭的时候,是蹇叔收留了我。我曾经想为齐国效力,遭到他的劝阻,我才幸免于难。我又到了周国,周王子很喜欢养牛,我就为他养牛以接近他。当周王子想任用我时,蹇叔又来阻止,我就离开了,这又避免了杀身之祸。跟随虞君时,我没有听他再一次的劝说,结果当了俘虏。从这事情上来看,蹇叔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

秦穆公听后非常高兴,马上派人带上丰厚的礼物去请蹇叔,并拜他为上大夫。

秦穆公积极大胆地任用贤臣,关键是他有爱才之心。为了求得贤才,他想尽办法用羊皮换来百里奚,经百里奚举荐,又请蹇叔为其效力。

秦穆公能客观公正地认识人才、分析人才、使用人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秦国的日渐强大也足以体现出纳才任贤的重要性。

正因为纳才任贤事关重大,燕昭王对于人才的寻求达到了爱“才”如命的地步。燕国在他统治期间逐渐走向鼎盛,这与他广招天下贤才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姬职,公元前311年继位,战国时期的燕国国君。在当时,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一个。公元前314年,燕国国君哙让位给燕相之子,在国内引起骚乱。齐宣王趁机发兵,杀死燕王哙,占领了燕国。

燕国人民不甘心亡国,就努力反抗,最后把齐国人赶走了,并找回了燕太子姬职,立他为燕王。燕昭王即位之后,与百姓同甘共苦,以卑身厚币招贤纳士为治国方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变成了强国。

燕昭王刚即位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他立志复兴燕国,等待复仇雪耻。但是他深知,要治理国家,首先必须广招人才,有了人才,才能百废俱兴。

燕昭王得知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叫郭隗,就前去请教他招贤之策。

燕昭王问道:“先生,齐国趁我国之乱,攻入我国,抢走我们的财宝,使得社会混乱不堪。但现在我们国家还势单力薄,国破民穷,还没有办法马上报仇。我想先招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和我一起治理国家,改革政治,等实力强大以后再向齐国讨还血债。请您指点我,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郭隗没有直接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先从有什么样的国君就有什么样的臣子谈起,讲起了君主重才的道理。

他说道:“能成大业的君主,总是与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在一起;能行王道的,总是和自己的良友在一起;亡国的君主,他身边一定有趋炎附势的奴才。我认为,一国之君,是否能招来贤士,完全取决于他能否对人以礼相待。只有礼贤下士的君主才能招揽到治国之才,在用人上千万不可盛气凌人。”

昭王听了非常高兴,急忙问道:“依您看,我眼下应该尊重谁?该拜谁为师呢?”

郭隗说:“古时候,有个君王想买一匹千里马,买了三年也没有买到。最后,他手下的人花了五百两黄金买了具马骨,这个君王很困惑,手下的人对他说:‘您就等着吧,马骨都用五百两黄金买,何况千里马呢?天下有千里马人的一定能找上门来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那个君王就得到了千里马。”

昭王明白了郭隗的意思,郭隗是说,要想得到贤才,应不惜重金,并以礼相待方可。

郭隗说:“您如果真的想得到贤才,就先从我身上做起吧。让天下人都知道,像我这样没有大才的人都能受到您的尊重,何况那些才能超过我的人呢?这样,有才之士就会来找您了。”

燕昭王觉得郭隗讲得非常在理,马上就给郭隗盖了一座宫殿,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亲自请郭隗住进了宫殿。从此以后,燕昭王就把郭隗当成老师那样,每天都去探望他,经常当面向他请教问题。他还按照郭隗的意见,建了一座“黄金台”,里面堆的都是金子,专门用来招贤纳士。

很快,燕昭王爱贤、招贤的美誉就传开了,很多人都从四面八方纷纷来到了燕国。这其中就包括当时著名的阴阳五行家邹衍。邹衍研究天人之理,著书五十六篇,是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邹衍先后游历列国,都受到了很高的待遇。当年,魏惠王亲自迎接他,尊他为贵客;赵国的君王,侧着身子走过来欢迎,用衣袖抹去他座位上的尘土。燕昭王听说他要来,便早早地等候在城外,看到邹衍,燕昭王用衣服袖子裹着扫把,为邹衍清扫道路。

邹衍入座时,燕昭王把他请到了老师的座位上,自己却坐在弟子的位置上。为了表示尊敬,燕昭王还特意为他盖了座宫殿,其礼遇的隆重比魏王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次燕昭王有事,总是先到邹衍的住处,登门请教。

燕昭王卑身求教的精神,使邹衍深为感动,邹衍于是就在燕国长期住了下来。这件事在有学识的人当中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很快,魏国乐羊之后乐毅也应招来投。乐毅是名将之后,他精通兵法、才学出众,是难得的人才。听说燕昭王能“屈身下士”。便前来拜见,他果然受到了隆重的接待,被任命为亚卿,后任讨伐齐国的上将军。

燕昭王执政期间,严明法纪、加强练兵、笼络民心。他兢兢业业奋斗二十八年,燕国终于强大起来。

在燕国强大的同时,齐国因君王昏庸而走向衰败,为燕国讨伐齐国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在行动之前,燕昭王前去请教乐毅,乐毅建议道:“齐国虽然衰败,但地大人多、实力雄厚,不宜单独攻打。大王想攻打齐国就必须联合其他国家,才能取胜。”

燕昭王采纳了他的建议,遂联合五国之军,由乐毅率领,在济水西岸大破齐军。这时,其他四国将领因打了胜仗,也占领了齐国的几个城池,心满意足地驻扎下来。只有乐毅率领的燕国军队乘胜追击,杀死齐王才算罢休。

乐毅出征半年,就占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只剩下两个城池还没有攻克。为了笼络民心,乐毅采取了济民安良的政策,很得人心。但乐毅的胜利引来了小人的嫉妒,燕国的大夫就乘机唆使太子在燕昭王面前进谗言道:“齐王已经死了,齐国就剩下了两个城池,他半年就能打下七十多座,他是不是故意的?听说他怕齐民不服他,还去感化他们,时间一久,他不就能称王了吗?这样的人不能留啊。”

燕昭王一听大怒,不但骂太子忘恩负义,还打了二十大板,他说道:“先父的仇都是人家给报的,你不但不感激,还污蔑人家,就算人家当上齐王也是应该的。以后你要再听信谗言,我决不饶你!”打了太子之后,燕昭王令使者去齐国拜见乐毅,并立他为齐王。乐毅非常感动,但他对齐王之封宁死不受。于是燕昭王就改封他为昌国君。

可以说燕昭王把礼贤下士之术发挥到了极致,他真正把人才当作最为珍贵的财富来看待,而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敬贤之德,才使燕国越来越强大起来。

曹操也是个礼贤下士的人物,他在用人方面宽宏大量、虚心纳谏,因此,当时有许多能人智士投靠他,这为他一代霸业的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曹操发兵攻打袁绍之前,曾到泰山的庙里去拜访高僧,询问中原有哪些贤人能士。老和尚没有明说,只给了他一个锦囊并对他说道:“你驻扎中原,如果有人来骂你,你就打开这个锦囊。”曹操藏好锦囊,率领大军杀到了中原。到了许昌之后,发现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就在这驻扎了下来。曹操的堂弟曹仁,带着几个兵私下抢掠,弄得百姓人心惶惶。三天后,四个城门都贴上了帖子,上面写着:“曹操到许昌,百姓遭了殃;若弃安抚事,汉朝难安邦。”落款还有名字:“许昌荀彧”。

曹操得知此事后大怒,此时他忽然想起了僧人给他的锦囊,忙打开来看,只见上面有一首诗,写道:

开口就晌午,日落偏月上。

十天头长草,或字三撇旁。

才过昔子牙,谋深似子房。

曹操才智过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诗中所指,诗中说这个有子牙、子房之才的人就是许昌的荀彧。曹操非常高兴,决心一定要把他请来。

荀彧因为对朝廷不满,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听说曹操智勇双全,又十分重视人才,早想来投奔,但又怕不安全,所以才写了帖子,先试探一下曹操。曹操忙派曹仁前去请他,荀彧故意拒绝见客而不出门。曹仁非常生气,回去添油加醋地说荀彧是如何的藐视曹操,还建议把他杀了。曹操生气地说道:“杀了他就等于砍了我的肩膀。”

此时正值腊月天,曹操求贤心切,冒着严寒,亲自来到荀彧府第,看见大门紧锁,等了很久,也没有见到人。曹操又到了荀彧的另一个府第。管家说,主人到许昌郊外打猎去了。曹操两次相请都无所获,并没有气馁,请荀彧出山的想法却更加迫切起来。

一天,曹操得知荀彧到祖坟扫墓去了,就备下礼物,前往凭吊。曹操来到坟前,看见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相貌堂堂,正在专心地阅读《孙子兵法》。忽然一阵风把书吹落了一地。

曹操急忙上前捡起,恭敬地递上,施礼说道:“荀公安康?”

荀彧闭着眼睛说道:“先生是何人啊?为何到这个地方来?”曹操说:“我是曹孟德,来请荀公共扶汉室江山。”

荀彧冷笑道:“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不懂治国,先生另请高明吧。”

曹操笑道:“得知先生满腹经纶,有定国安邦的谋略,我非先生不请。”

荀彧道:“就不怕我骂你吗?”

曹操笑着说:“只要骂得有理,我不怕骂。”

荀彧又推托说腿上有疾病,不能行动。曹操亲自牵马,让荀彧骑上,荀彧由此被接到了曹操营中。

曹操爱才心切,凡是有才华的人来投奔,曹操都是真诚的欢迎,还常常感到相见恨晚。官渡之战时,许攸弃袁来投奔时,曹操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就去迎接。他对这些人才也是厚待有加,每次都是亲自接见,询问方略、听取建议,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对那些反对过他的人,只要能转变态度,他都能宽大为怀。比如说陈琳,在官渡之战前就为袁绍起草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文书。里面列出了曹操的种种罪行,其中有些是真实的,也有些是虚假的,还说曹操的祖父是宦官,父亲曹嵩是领养的,揭曹操的老底,还有人身攻击的言语。

汉代人很看重门第,陈琳骂到曹操祖父,比骂曹操本人还严重。但是,曹操在打败袁绍后,捉到了陈琳,他只是责备陈琳,骂自己也就行了,怎么骂到他祖父头上去了。陈琳赶紧向曹操赔罪。曹操爱才,不但没有杀他,还重用了他。

曹操以坦诚的态度去接纳人才、欢迎人才、使用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忠于他的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曹操战胜对手,统一北方,作出了巨大贡献。

纳才任贤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一个君主是否能够虚心纳贤,不仅决定着人心的向背,而且还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昌盛。因此,凡是明智的君主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招徕人才。毕竟,纳才任贤事关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