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名媛
32628000000008

第8章 和亲公主中的才女——刘细君

刘细君,中国历史典籍中第一位记载了姓名和史实的汉族和亲公主。她用个人的幸福,换来国人的幸福;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国家和平之重担;用自己的一生,做出历史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都被详尽地载入史册,成为千古佳话。

刘细君(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西汉时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她貌美如仙,才华出众,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善歌善舞,所会乐器中尤以琵琶最优,堪称一绝。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江都公主,后与乌孙国王成婚,被封为右夫人,与其夫共制匈奴。《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随嫁人员达数百人,很大一部分人都各怀绝技,如乐工、裁缝、技艺工匠等,为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将手工技艺传至西域的同时,也推动了乌孙国经济的发展。

细君公主是汉朝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并使两国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为促进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和加强西汉势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罪臣遗孤变身高贵公主

刘细君生于汉族,是江都王刘建之女,她的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刘非,高祖是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原本可以安乐无忧的她却在幼年时失去了一切,成了孤儿。公元前121年,刘建夫妇因企图谋反而被杀,只因细君年幼,尚不更事,才幸免于难。

年仅五岁的细君奉命入宫,在宫中她与其他皇室子女享受同等待遇,专人教以读书,这使得她拥有了一个无忧的童年。细君自小就聪明伶俐,不论是琴棋书画,还是吟诗作赋,她都立于皇室子女之首,再加上容貌俊秀,所以很受汉武帝的疼爱。虽受浩荡皇恩,但家难失亲之痛,时常令小细君矛盾不已,在家难与皇恩交相缠结的环境中,她刻苦自励,逐步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明识大体的品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宫中生活了十个春秋后,已成年的细君更是才气超群,为人处世进退相宜,受到后宫上下的一致称赞。

她本想就这样幸福地了此余生,无奈天不如人愿。公元前105年,细君不得不奉命远嫁乌孙,与年过七旬的老国王成婚,这次政治和亲也成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西汉前期,北部边疆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当时的西汉处于建国之初,民生凋敝,根基不稳且政局混乱,如此一来,西汉很难抵挡匈奴的侵犯,大汉江山也是岌岌可危。汉廷平城之战失败后,刘敬首献“和亲之策”。汉高祖刘邦遣“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和亲政策”从而揭开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

汉武帝刘彻执政期间,骑兵大增,又有几员猛将,数次交战,都大获全胜,迫使匈奴远居漠北。为了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又派使者联络西域各国,想要结成联盟,共同夹击匈奴。西域地区最大、势力较强的乌孙国,就成了主要争取的对象。乌孙国王深知汉武帝爱马若渴,就以良马千匹作为礼聘,提出联姻。汉武帝通过左挑右选之后,决定由刘细君出塞,担此重任。汉武帝元封六年,细君以皇室公主的身份下嫁乌孙国王。

瞬息之间,刘细君由一个罪臣遗孤摇身一变成了高贵的公主。这对于从小生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而风华正茂的细君来说,既来得突然,又显得残酷。为了国家,且不说要远离家乡和亲友,独自到一个生活习性和语言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的乌孙国去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乌孙国王已是一位年过七旬、满头白发的老人。可怜的细君对此却一概不知,她只知道,自己不仅是皇室公主,又是罪臣之女,天资聪颖的她更加知道,眼前的这桩婚姻必定是不幸的,只因自己肩负着和亲重任,为了结盟抗匈,为了国家及民族安宁的大局,虽有满腔悲情,但如果能为大汉王朝带来和平,赢得国强民盛,就算再残酷的现实也要面对,再大的牺牲也必须要做。

悲壮人生,和平使者

公元前105年,细君的深明大义使她毅然地走上了和亲的征途。出嫁当天,送亲队伍非常壮观,其中有随从官员、乐队、杂工以及侍女等数百人,刘细君的嫁妆也比以往皇室公主出嫁时的要多得多,也就是这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陪嫁把她的一生都交给了遥远的异地。送亲队伍从长安一路出发,据说车队行经安徽灵璧时,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悄然落泪,久久不忍离去。对于此景就有一诗相附:“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相传,时至今日,那块巨石上还留有一枚清晰的手印。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去的路是遥远的,她们沿着漫天尘土的西行古道,越过高寒雪域,然而此路又是困难重重、艰险不断的,途中遭遇过盗匪劫掠,受到过狼群攻击。她们一路坚持,从河西到敦煌,出玉门走楼兰,经尉犁、乌垒、轮台到东且弥、西且弥,最后翻越天山,历经了一年多的时间,跨越了万里路,才算走进乌孙领地,来到这蛮荒之地。

当十六岁的风姿绰约的细君看到自己的余生将生活的漫天狂风暴沙的环境,心中已经很是悲凉,再看到自己已过七旬的丈夫,最大的是心痛!少女时无数次编织过的美好生活全都随着这狂风烟消云散了。

即使心中有再多的苦与悲,细君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看到容貌美丽、气质高贵的细君,乌孙国王很是喜出望外。他用了当地最庄重的礼仪来迎接这位美丽的汉室公主,在国都大路两旁,布置无数官民演奏胡乐,载歌载舞,随即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立细君为右夫人。可没过多久,匈奴得知汉朝和乌孙国联姻的消息,也效仿汉朝,将单于的女儿嫁给了昆莫,只为笼络乌孙,抗衡汉朝,被立为左夫人。乌孙人以左为上,虽然细君比那个匈奴公主来得早,地位却在其之下,对于地位之争细君本无所谓,但是聪明的她深知匈奴的用意,她知道两个人之间面临的不仅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政治斗争,而要获得政治斗争的胜利,必须获得足够的权力。

由于刘细君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嫁往乌孙的汉室公主,所以人们也称她为“乌孙公主”。之后在乌孙国的生活让细君更加的苦恼,在这里,她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再加上生活习性不同,使得她难以适应,最重要的是她不通乌孙国语,加上乌孙国王年老,细君与昆莫之间无法交流思想感情,谁都不能表达自己,谁也无法了解对方,这让她更为愁闷。相比之下,那位匈奴公主就好多了,由于都是草原生活,习性也有相通之处,所以很快她就可以马上来、马上去,弯弓射雕,驰骋草原,完全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细君知道自己在这里的行为处事,件件都关系着大汉疆陲的安宁,为了国家,她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乌孙民族的习俗。

刘细君开始了与左夫人的地位之争,但她并没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她以自己的聪明使得女人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很文雅。她利用随行而来的乐工、裁缝、技艺工匠,将汉族的文化和先进的手工技艺,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武器加工、房屋修建等在乌孙国得以推广。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借着右夫人的特殊身份,在乌孙国的上层社会中巧妙周旋,用汉武帝所赐的丰厚礼物,广泛交友,与之和睦相处,再加上她的言行得体,不卑不亢,不仅赢得了昆莫的宠爱,也赢得了左夫人的敬重。刘细君就好像是一个和平的天使,她不负所望,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达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目的。

尽管如此,她的命运还是难逃一个“悲”字。由于昆莫年老体衰,她只得在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一首《黄鹄歌》将她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世事难料,老乌孙王在细君嫁过去还不到两年就去世了,按照乌孙国的习俗,新的继承者不但要继承王位,就连死去国王的妻妾也得继承,这对于生长在礼仪之邦的细君来说,是不合伦理道德的,于是上书武帝,说明想要回乡之意,但武帝回信:“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不得不以大局为重,为了国家西陲的安宁,只得入乡随俗,忍辱含悲再嫁。当时昆莫的儿子已不在人世,皇位由昆莫的孙子岑陬继承,细君再嫁岑陬也使汉、乌两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对于汉王朝联乌抗匈、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对于中原与西域疆域的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奠基作用。但可怜细君却整日愁容满面,郁郁寡欢,内心悲痛交结,肝肠寸断。终在生下一女后,没过多久,便含泪离开人世,死时二十岁左右。

刘细君就这样在异国他乡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到死都没能实现她的回乡梦,但她悲凉的一生为国家百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乐器琵琶的首创之人

在汉武帝时,就有类似现代“阮”的圆音箱、直颈形状的乐器问世,就在刘细君西行出关时,汉武帝想到此行有万里之遥,于是便赠与琵琶,使其“作马上之乐”。细君公主不但是弹奏琵琶的高手,而且她带到西域去的直颈琵琶是中国第一只琵琶。晋人傅玄《琵琶赋》里有记载:“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盘圆柄直,阴阳序也;四弦,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曰琵琶,取易传于外国也。杜挚以为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

刘细君作为乐器琵琶的首创者,她在乐器上的造诣无疑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又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个女人,一个生长在皇室的金枝玉叶,含悲忍辱做了乌孙王祖孙两代的夫人,她历经了几番浮沉,饱尝了人间的荣辱和酸楚。她经了常人所不经,尝了常人所不尝的种种苦难,她用自己的青春、美貌、才华、屈辱、血泪铸成了边疆数十年的和平、稳定与安宁。可赞的是她的伟大,为国牺牲的豪气,但更可悲的是她也只不过是大汉王朝的一枚棋子而已,成为政治外交的礼物,嫁给岁暮将至的老人,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说她是那个时代和民族的英雄,刘细君当之无愧。

有这样一首诗讲述了她的一生:“乌孙公主,身世凄凉;汉家和亲,远离家乡。千山万水,伶仃孤苦,汉代远嫁之公主第一人;琵琶声声,悲歌一曲,异国凄凉之女子忆故乡。感天动地之愁绪,秋声起,心感伤。”

历史为细君做了见证,她的和亲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功绩也应该名垂青史、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