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祖籍海宁(今安徽芜湖市),后来定居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朱淑真的诗词清浅流丽,真挚感人,后代文学家推崇备至,把她与李清照相提并论,堪称宋代的“词坛双璧”,朱淑真是宋代继李清照之后又一位卓有成就的女文学家。
快乐幸福的童年
朱淑真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书香气息的官宦之家,相传为朱熹的侄女。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官宦之家的优越条件,使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所以,淑真自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她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家闺秀,风流蕴藉,令人赞羡。据说有位州官听说朱淑真的诗才,便要考考她,说:“人人都夸你才思敏捷,如果你能用诗的形式说出八个‘不打’,而诗中又没有出现这两个字。”朱淑真请州官出题。当时天色已晚,州官说:“就以‘夜’为题吧。”朱淑真思索片刻,口吟一诗:“月满西楼更鼓罢,渔夫收网转回家。卖艺之人去投宿,铁匠熄火正喝茶。樵夫担柴早下山,飞蛾团团绕灯花。院中秋千已停歇,油郎改行谋生涯。毛驴受惊碰尊驾,乞望老爷饶恕他。”州官一听,诗中正好有不打鼓、不打鱼、不打锣、不打铁、不打柴、不打茧、不打秋千、不打油八个“不打”,不禁拍案称绝,从此朱淑真擅诗的美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朱淑真从小生活在风景如画的钱塘,那里荷花十里,桂子飘香,芳草长堤,绿水逶迤,四时景色,无限风光,都令她无比陶醉,并产生对美的热烈追求。平日她在父亲的府邸之中,那里的高楼深院,雕梁画栋,水阁楼台,使朱淑真得以终日赏花吟月,赋诗抚琴,过着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
朱淑真少女时期的诗作才活泼、轻灵,满怀憧憬。她每日除了读书绘画之外,就是尽情玩乐。她感情敏锐,体物细微,写景咏物,清朗轻快。“淡红衫子透肌肤,夏日初水长阁虚。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夏日游水阁》)夏日凭栏,一袭红妆,清凉水阁,悠然读书,逍遥快乐。“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春悥撩拨心中的柔情,鲜花映照少女的笑脸,是何等活泼可爱,潇洒美丽!
美少女情窦初开
待字闺中的朱淑真,用诗歌编织着心中的爱之梦。“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诗女配才郎,这是朱淑真的理想,她期待的意中人,应该是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志趣、能诗善文、才情横溢的佳偶。她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门前春水碧如天,座上诗人逸似仙。白璧一双无玷缺,吹箫归去又无缘。”朱淑真和一个男子在诗会上相遇,他是白面书生,飘逸如仙。“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此后,她和他有过一些约会,这首《清平乐·夏日游湖》记述了相会的喜悦:“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女词人是多么的大胆泼辣!在那清规戒律森严的封建时代,朱淑真能写出这样的艳词,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难怪后来父母把她的诗词付之一炬。然而词论家仍给予高度的赞扬:“淑真的‘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这首词是朱淑真对封建道德礼规的不屑,是对爱情理想的执著追求,是个性自由的大胆呈现。
少女时代的朱淑真已经恋上一个年轻有为的人,而且两人互相爱慕,在朱淑真的理想中,堪称佳偶。但不知为何缘故,这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遇人不淑婚姻不幸
正当朱淑真对爱情充满美好的幻想时,她奉父母之命完婚,“姻缘簿上姻缘错,鸳鸯难得鸳鸯配”。朱淑真与初恋的少年被父母拆散,嫁与了一名品性粗鄙、与自己志趣迥异的官吏。既然已嫁作他人妇,朱淑真对丈夫就存在一份念想,希望他能和自己携手相牵。但婚后的朱淑真,随夫宦游于吴越荆楚之间,因不堪颠沛生活,返回家乡。据传,她曾作一“圈儿词”寄夫。信上无字,尽是圈圈点点。夫不解其意,于书脊夹缝见蝇头小楷《相思词》,顿悟失笑:“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夫阅信,次日一早雇船回海宁故里。此时,她还对丈夫抱着很大的幻想,希望他心怀大志,功业有成,并多次作诗勉励他:“美噗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鸿鸽羽仪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可惜丈夫在吴越荆楚间辗转做官,满口官腔,浑身都是铜臭味,他一心钻营,搜括钱财,喜爱美色,公事之余就泡在妓院中鬼混。她的诗中流露出对丈夫的不满。“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春日书怀》)可见丈夫所热衷的仕途生活与朱淑真的生活趣味大相径庭。
朱淑真的丈夫狎妓娶妾,使她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她决定回到家乡去。后来,她丈夫又要去别处赴任,朱淑真便借口自己身体不好,需要回杭州养病和探望父母。过了不久,她的丈夫带着小妾去了外地,朱淑真便独自回到了杭州的娘家,并决心与丈夫决裂,再也不回去了。她写了一首《黄花》明志:“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真回到娘家,陷入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之中。于是,她只得用回忆慢慢疗伤,重温着曾经的一幕幕。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昨宵结得梦因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辗转翠衾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江城子·赏春》)
断肠词人命归黄泉
朱淑真回到娘家,决意和老公离异,父母对她一再指责,将她深锁在闺阁之中,严禁她外出。她日夜想念她初恋的情人:“欲寄相思满纸愁,鱼沉雁杳又还休。分明此去无多地,如在天涯无尽头。”相思欲寄无从寄,后来朱淑真果真就与这情人重逢了一次,那是元宵佳节之时:“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暖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但是一次欢会之后,朱淑真却又愁了,“未必明年此会同”,到明年这个时候,不知还能不能再相见呢?元宵之后,朱淑真又陷入漫长的寂寞、无助的等待中。
第二年元宵灯会时,她的情郎竟然没有赴约,让朱淑真空等了一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此时的元夜,虽然依旧热闹,依旧繁华,但是“揭天鼓吹暖春风”的暖意,却不见了,留给她的只是哭湿的春衫双袖,朱淑真那一刻全明白了,自古男子多薄幸,他亲口许下的誓言,根本是不能信的!
此后,朱淑真的心情不但孤寂,而且绝望。万般愁苦无奈之下,她曾经想投奔佛门,到尼姑庵里削发为尼。朱淑真力求心灵解脱,在庵墙写了《书王庵道姑》诗:“短短墙围小小亭,半檐疏玉响泠泠。尘飞不到人长静,一篆炉烟两卷经。”朱淑真在尼姑庵里住了一段时间,精神和情绪上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后,离开尼姑庵,回到娘家。最终,婚外恋被丈夫家人知道了,遭到他们漫无边际的谩骂指责,责骂她“大逆不道”、“不贞”、“佚”。
朱淑真梦已断,心已死,她要用自己的生命,向罪恶的社会作出最后的抗争与控诉!宋淳熙七年(1180年)左右,朱淑真大约45岁,一个凄风苦雨的晚上,朱淑真略作梳洗理妆,留下一首《断肠谜》:“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哀怨情仇只由后人去猜想解读,然后缓缓地走向附近的一道河,纵身跳进滚滚东去的溪水,断肠词人命归黄泉!
她死后,父母认为女儿丢了家庭的脸面,把她写下的那些淫词艳语一把火烧掉。据《断肠集序》中说:“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呜呼冤哉!”
但是朱淑真的诗作却没有就此泯灭。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有一个名叫魏仲恭的文人,听到“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未尝不一唱三叹也。”就此感叹朱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于是立志收集整理朱淑真的诗集,名叫《断肠集》,但已经不可能完整了,大概只有朱淑真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