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
32626500000014

第14章 “双轨制”的提出

张萍: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校本制度体系初见规模,老师们的工作状态挺好的。那时,我可以说是踌躇满志,每次学校计划制定前都是绞尽脑汁,好像有那么多的规划要设计,那么多的事情要完成。但是一段时间过后,有的干部和老师就对我说:每次听您传达计划都是热血沸腾,然而计划实施时却无从下手,到学期结束,则感觉还是按老路子在走,仿佛所有的“宏伟蓝图”还没有真正开始。那段时间,我真的很苦恼,如何以一种“长治久安”的管理模式将执行力“锤炼”进行到底呢?

陶继新:得不到落实的计划,不但存在执行力的问题,还会无意间向教师传递一个不好的信号,那就是校长之谈与学校计划,只是一种嘴上与纸上的功夫,全然没有实际意义。它会消减学校计划方略的权威性,也会降低校长的威信。目前,在一些单位,制订计划已经成了一种必需的形式文本,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有的虽然认真制订计划,也只能在没有执行力与认同度的情况下,成为躺在办公桌里的一纸闲文。可是,面对这个问题,很多校长并没有忧心忡忡,没有思想追问,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拿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您在苦恼,说明您已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在思考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张萍:计划出来,谁去落实,谁去执行,谁去督促,谁去检查?它促使我开始静下心来反思我们固有的几十年不变的小学管理模式,通过仔细分析我感觉它有以下几个弊端。一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校长—副校长—处室主任—学科主任—年级组长—一线教师),管理层次冗余,耗时低效,执行力弱,且压抑了中层干部与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基层管理力量极度薄弱,学校的管理思想及工作思路得不到有效落实,学校管理层与一线教师的沟通渠道不畅通。

陶继新: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不但压抑了中层干部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还有一个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那就是校长的表意也在这种口口相传中被分离与变味了。为什么要直接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即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校长与教师,在向全校教师传达讲座内容的时候,不但不可能复制既有内容,甚至也不可能将其核心思想表述得一清二楚。更可怕的是,如果传达者思想品位不高,传达之时曲解其意也就成了一种常态。所以,校长之意,层层传递下去,到了教师那里,也许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一定要减少“金字塔”的层数,一定要让校长的话语与思想,基本传递到每个层次的人那里。

张萍:二是处室主任及学科主任陷身于具体教学事务中不能自拔,无暇进行学术思考及深度研讨,更无法做到定期对学科质量现状及学校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科学、细致的检测、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给一线教师以强有力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帮扶。学校教育教学方向不明,改进措施力度不够,导致教师在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教学中独自徘徊,事倍功半。

陶继新:处室主任及学科主任身陷事务之中,当然也就不可能在教研与学术上有所进展了。而这些学校的关键性人员的学术品格一直在原地徘徊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引领更多的教师快速发展。繁忙与杂乱的事务,还会将人的头脑搞乱,为什么叫“忙乱”?忙多生乱。因为太忙会乱了方寸。越是没有管理与教研能力,做起事来就越是力不从心,当然也就不可能从事务堆中抽身而出,于是越陷越深,越深越忙乱。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校发展不快甚至原地转圈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张萍:三是学科界限分明,相对独立,导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大教育观”成为“无源之水”,学科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教育合力得不到有效彰显,年级凝聚力差。除语、数、英三科之外,其他所谓“副科”老师成为“散兵游勇”,管理力度不强,学科质量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陶继新:学科界限分明是传统教学管理的一个通病。从形式上看,它有利于学科的研究,可是,它却让教师陷入本学科之中而不知瞭望外面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其实,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进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才能让教师生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开阔视野。

张萍:四是小学生年龄跨度大,因此实行学科1~6年级大一统管理,必然导致缺乏针对年级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的行之有效、丰富多彩、个性鲜明,预设性、层次性相对科学完善的教育活动及教学行为。

陶继新:1~6年级学生的年龄大小、知识背景、心理状态、认识能力等各不相同,采用统一办法管理,无异于无的放矢。这样,人们期待的良好效果就只能是一种失望。更何况,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如果在其相应的年龄时段没有得到相应的良好教育,他们将永远失去这段美好的回忆,永远弥补不了这种生命成长的缺失。

张萍:针对这些弊端,我的改革初步想法浮出水面——将学校现有的干部团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负责计划、督查、指导、评价的中心主任团队;一是负责加强执行力,增强凝聚力的年级主任团队。在我心目中,各中心主任应该是这个学校中最善于思考、最富有智慧、最善于帮助别人、最具有学术指导力的教师,他们的作用是通过积极的谋划与督查将学校计划该如何落实清晰地规划出来;而年级主任应该是在这个学校中德高望重、行动力、号召力、管理力都很强的教师,他们的作用是凝聚人心,强化合力,带领自己的教师团队扎扎实实、各具特色、级本化地将学校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实施完成。这两个团队在学校理念的引领下,共同对校长,对学校年度目标,对学校工作计划负责,每一位干部成员既独当一面,又要与别人精诚合作,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团队又互相监督,彼此鞭策,每年年底通过相互评价,促进对方改进工作,提高管理质量,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原先我称其为“年级主任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但是最近我一直感觉称其为济师附小“双轨制”校本管理模式更恰当。两个团队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既各自独立,又方向一致,还彼此制约,确保学校发展这列火车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陶继新:这种“双轨制”校本管理模式将原有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环节打“断”,上对校长,下对教师,中对另“轨”,从而成为联结校长与教师的一种精神与行动力量。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与管理能力,所以,在上“传”下“达”的时候,虽然难以做到原汁原味,但却可以基本做到不走样。而两者相互制约的目的,是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所以,不但双方都可以接受制约,还会主动增强自律自省意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从而使工作更见公正、公平、公开。这样,教师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