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惊撼世界的100场战争(下)
32625900000043

第43章 损兵折将,师出无功

损兵折将,师出无功——1979~1989年的前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

历时十年之久的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自1979年12月开始,到1989年2月前苏联撤走最后一批侵阿苏军结束,战争以双方军事力量斗争处于僵持状态而告终。500万阿富汗人为此背井离乡,而前苏联第一次在其东欧盟国之外大规模地直接使用本国军事力量的南下扩张入侵战争,也宣告破产,前苏联的国际声誉也因此大大下降。

阿富汗地处西亚最东部,北接前苏联,西邻伊朗,东部和南部与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相连,东北部与中国接壤,阿富汗是中东通往亚洲东部和东南亚的陆上交通要冲,是前苏联前出波斯湾、南下印度洋的捷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从五十年代中期起,苏就以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为敲门砖,对阿富汗进行引诱渗透,尔后又逐步发展到政治上颠覆,建立亲苏政权。这都与苏南下战略有着直接关系。苏南下战略是以控制中东地区、攫取石油和其他战略资源,封锁海上通道为目的,向西可包抄欧洲,向东能迂回远东。能够侵占阿富汗,便可以把阿富汗作为实现南下战略的跳板。

塔拉基上台后,更加投靠前苏联。阿富汗人民反对前苏联和亲苏当局的武装斗争不断发展,同时阿明与塔拉基之间的矛盾亦日益加剧。因此,1979年9月苏曾密谋借手除掉阿明,结果事情败露,反被阿明抢先动手铲除了塔拉基,公开逼苏撤换大使,限制苏军事人员入境,声称要与美国关系正常化。阿明的行动,人民的反抗,使前苏联极为恐慌,遂决定出动大批军队进行武装占领,以保住多年经营的阵地。

1979年伊朗和美国因“人质”问题关系恶化,伊朗国内出现动乱;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均有内部困难,无暇它顾,美国与西欧盟国对中东形势看法不统一,且离这一地区较远,鞭长莫及。在这种形势下,苏认为出兵入侵的时机已经成熟。

为达成入侵的突然性,前苏联制造种种友好缓和假象,欺骗世界舆论。入侵前,苏一方面假装“全面支持阿明”政府,在《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签定一周年时,由勃列日涅夫亲自向阿明致电祝贺,声称要继续向阿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另一方面大肆宣扬准备从东德实行部分撤军,抨击北约集团在西欧部署核导弹,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同时还攻击巴基斯坦、美国和中国对阿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以制造入侵借口。

苏为进一步掌握阿富汗的全面情况,利用“友好”关系,派要员相继赴阿进行实地侦察。这些要员利用“访问”的合法身份,全面搜集阿富汗的政治、军事、地理等各方面的情报,为制定入侵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入侵前,苏以帮助阿军训练为名,先后向阿派遣军事人员达3000余人。这些军事专家和顾问渗透的阿军主要部门、军事基地和野战部队的营以上单位,以加强对阿军的监视和控制。1979年6月,驻阿苏军限制阿空军战斗飞行。同时借保卫苏军安全为名,又派出战斗部队进驻马格兰姆、兴丹空军机场和萨兰山口等战略要地。12月中旬,苏军顾问在喀布尔地区以检查武器装备和技术兵器为由,封存了轻武器,拆卸了重装备,致使阿军失去了应付突然事变的能力。

侵阿集群是以土耳其斯坦军区的兵力为主,又从邻近军区抽调部分兵力组成。

侵阿集群的战役布势包括东西两个突击群、空降突击群及预备队等。其中有8个摩托师、1个坦克师、3个空降师、1个炮兵师,1个歼击航空兵师等部队,总兵力在26万人以上。11月,作战部队向展开地区秘密机动,同时向边界地区调集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至12月24日,各作战部队进入指定地区并完成入侵的最后准备。

1979年12月24~27日,苏在运送援阿武器装备的掩护下,先后出动各型运输机350多架次,将空降兵运至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姆机场。空降兵着陆后,即占领了机场和附近要地。12月24日晚7时许,第105空降师在原驻阿苏军和克格勃人员协助下,首先夺占喀布尔电报大楼,切断与外界联系,同时占领阿明官邸,打死阿明及其全家成员,随即又占领总统府、广播电台和其他政府部门。经3个半小时战斗,苏军就完全控制了首都喀布尔市。在此期间,在巴格兰姆机场的空降兵,也迅速控制了该基地和萨兰隧道。28日晨,苏地面部队的航空兵掩护下,越过苏阿边界,沿东、西两条战略公路向阿国境纵深高速推进。

东西突击群均按预定目标和计划推进,7天推进700-900公里,体现了现代条件下苏军高速度、大纵深进攻战役的特点。在苏军入侵过程中,阿政府军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因而没有影响苏军进攻速度。但阿富汗人民却组织了若干游击队,到处开展游击战争。阿政府军的大部官兵哗变,参加或自成游击队。苏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因此而破产,陷入了游击战争的泥潭。

10年内,阿富汗游击队以广大农村为基地,以小股分散活动为主,在各个地区广泛开展袭扰战、破袭战。在公路交通线上,经常制造和设置障碍,拆毁桥梁和破坏路段,阻塞和中断公路交通,迟滞和限制敌人的行动;沿公路两侧设伏,伏击和奇袭敌人的车队等。据有关资料统计,游击队平均每年进行破坏、伏击、袭击等游击活动3000余次,同时游击规模逐渐增大,使得苏军日夜不得安宁,欲进不得欲退不行。

苏军对付阿富汗游击队的基本方针是以军事手段为主,结合采取一些政治的、外交的和经济的措施。在军事中主要采取:建立反游击战力量体制;不断增强反游击战的手段;固定点线,分区围剿;封锁边境,切断游击队同国外的联系。同时,胁迫巴基斯坦等国停止对阿游击队的军事援助,以切断游击队的外援。在入侵和反游击队作战中,苏军尤其重视空降兵的使用,以空中机动和地面突击相结合。但是手执大刀、步枪的阿富汗山民和游击队,控制着全国85%以上的国土,阿富汗人民没有被飞机、坦克和大炮征服,却使苏军一筹莫展。经过10年交战,苏军不仅没有达到预定的战略目的,反而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1988年4月14日,阿富汗、巴基斯坦、前苏联、美国在日内瓦签署了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根据协议,前苏联从1988年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至1989年2月15日全部撤出阿富汗。

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历时10年,耗资约200亿美元,伤亡官兵万名,始终未能对整个阿富汗实行有效控制,同时,前苏联因此在国际上的威望受到巨大损害,声名狼藉。国际地位的下降加剧了前苏联国内动荡和危机。就在其撤军不到两年,前苏联就开始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四分五裂,对外扩张的历史告以结束。

这场战争给阿富汗造成了巨大破坏,使上百万阿富汗人死于战乱,450多万人沦为难民(在巴基斯坦有300多万,在伊朗有150万)。加剧了阿富汗的贫穷和落后。由于苏军在阿期间制造了阿内部许多民族、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这就使得阿即便在苏撤军后,国内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