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五官科学
32624900000003

第3章 眼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眼即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眼的附属器3部分组成。

眼球接受外界信息,由视路向视皮质传递,完成视觉功能,眼附属器能使眼球运动并对眼球起保护作用。

第一节 眼球

学习目标

说出眼球的组成部分、眼球壁、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阐述角膜缘的结构与其临床意义,前房角的解剖结构与临床意义;简述房水的循环途径;从眼胚胎发育的特点理解视网膜脱离。

眼球近似球形,由两个不同直径的球面前后对合而成。前1/6是透明的角膜,后5/6是不透明的巩膜。正常成年人眼球的前后径平均约为24mm,垂直径为23mm,水平径为23.5mm。前后径的变化范围为21~26mm;远视眼者前后径较短,近视眼者前后径较长。

眼球位于眼眶前部,借眶筋膜、韧带与眶壁联系,周围有脂肪等组织衬托。其前面有眼睑保护,后面有眶骨壁保护。

我国正常人眼球向前方平视时,突出于外侧眶缘12~14mm为正常,两眼相差通常不超过2mm。

眼球分为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

一、眼球壁

眼球壁分为外、中、内3层。

(一)外层

外层又称纤维膜,由坚韧的纤维组织构成,构成眼球完整封闭的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纤维膜分角膜与巩膜两部分,二者交界处称角巩膜缘。

1.角膜位于眼球前面,占纤维膜的1/6,完全透明,具有重要的屈光作用,相当于43D的凸透镜。略呈横椭圆形,横径约为11.5mm,垂直径约为10.5mm。角膜中央厚度为0.5~0.57mm,周边部约1mm。

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①上皮细胞层:由5~6层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与球结膜上皮相连续,再生能力强,修复后不遗留瘢痕。②前弹力层:为一层均质透明膜,损伤后不能再生,而形成较薄的瘢痕组织,临床上形成角膜云翳。③基质层:占角膜全层厚度的90%,由与角膜平行的纤维束薄板组成,排列极为规则;本层无再生能力,一旦损伤,以不透明的瘢痕组织代替。④后弹力层:为一层较坚韧的透明均质膜,富有弹性,此层损伤后可再生。⑤内皮细胞层:位于角膜的最内面,为单层整齐的六角形细胞构成,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正常情况下房水不能透过此层渗人角膜组织。内皮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缺损区主要依靠邻近的内皮细胞扩展和移行来覆盖。如内皮细胞受损失去屏障作用,则将发生角膜水肿和大泡性角膜病变。

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具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及其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内无血管,以保持角膜的透明性。其营养主要来自房水、泪膜和角膜缘血管网供应。

角膜上皮层的神经末梢极为丰富,感觉特别敏锐。角膜一旦受外界刺激,则立即发生保护性闭眼反应。

2.巩膜质地坚韧,乳白色,不透明,由致密交错的纤维组织构成,占整个纤维膜的5/6.外有球结膜和眼球筋膜,内邻葡萄膜,前接角膜,在后部与视神经交接处巩膜分为内外两层,外2/3移行于视神经鞘膜,内1/3呈网眼状,称巩膜筛板,极薄,上有许多筛状孔,视神经纤维束由此穿出眼球。巩膜厚度不一,为0.3~1mm,眼外肌附着处最薄,视神经周围最厚。巩膜具有保护球内组织的作用。

3.角巩膜缘角膜与巩膜交界处,由透明的角膜逐渐过渡并嵌入到巩膜内,在眼球表面没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宽约1mm,角膜缘血管网即位于此,其深处为前房角。在解剖结构上,有Schlemn管和小梁网,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临床上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组织学上是角膜干细胞所在之处。

前房角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其前外侧壁为角膜缘,后内侧壁为虹膜根部,两壁在睫状体前面中1/2处相遇组成前房角,是房水排出的主要途径,对维持眼压起重要作用。小梁网为前房角的海绵状结构,具有过滤作用。Schlemn管是围绕前房角1周的环管状房水排出通道。当前房角的解剖结构或房水排出功能异常时,房水排出受阻,眼内压升高,导致青光眼的发生。

(二)中层

中层即葡萄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又称为血管膜或色素膜。此层由相互衔接的3部分组成,由前向后依次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虹膜 虹膜呈圆盘形,有辐射状皱褶称为虹膜纹理,表面含有不平的隐窝。虹膜位于葡萄膜的最前部,位于晶状体前面,中央圆孔即瞳孔。周围与睫状体相连处称虹膜根部,此处较为薄弱,眼球挫伤时容易断离,称虹膜根部断离。

近瞳孔缘含有呈环状排列的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缩瞳,收缩时使瞳孔缩小;虹膜周边部含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司散瞳,收缩时使瞳孔开大。虹膜的功能是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保证视物清晰。

虹膜受三叉神经的睫状神经支配,感觉特別敏锐,故虹膜炎症时可产生疼痛。

2.睫状体 宽约6mm,矢状面略呈三角形,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

睫状体前1/3部肥厚称睫状冠,其内侧面有70~80条放射状排列的向内突起的皱襞,称为睫状突。由睫状突发出的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后2/3平坦,称睫状环,此部与脉络膜连续处称为锯齿缘,睫状体内含丰富的血管和三叉神经末梢,当有炎症时,除产生渗出物外还引起明显疼痛。睫状体内睫状肌含有纵向、放射状及环形3种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有调节晶状体屈光力的作用。

3.脉络膜 前接锯齿缘,后至视盘周围,介于巩膜与视网膜之间。脉络膜为眼球血管最丰富的组织,且血管间隙间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具有营养视网膜外层组织和玻璃体以及遮光的作用。

脉络膜不含感觉神经纤维,故炎症时无疼痛感。

(三)内层

内层即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前至锯齿缘,后至视盘周围,为眼球壁的最内层,其外面紧邻位于脉络膜,内面紧邻玻璃体。

1.视盘 又称视乳头,位于视网膜的后极部,呈圆盘状隆起,是视神经集中穿出的部位,此处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仅有神经纤维,没有感光细胞,故无视觉。盘的中央微凹,为生理凹陷,称视杯。

2.黄斑 视盘颞侧3~4mm处有一直径1.5mm的椭圆形区域,由于该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故称黄斑。黄斑部无血管,且为单层、极薄,可以透见下面脉络膜,是视锥细胞密集处,其正中为中心凹,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中心凹处有一反光亮点,称中心凹光反射。

视网膜组织结构由外向内分为10层: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外界膜层、外颗粒层、外丛状层、内颗粒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层。

色素上皮层为视网膜的最外层,视网膜的内9层称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紧贴,不易分离。在眼胚胎发育过程中,由神经外胚叶形成的视杯发育形成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由视杯外层形成,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视杯内层形成。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空隙,临床上所称视网膜脱离即由此处分离。

视网膜感光系统由3级神经元组成,光感受器细胞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神经节细胞为第三神经元。第一神经元光感受器细胞有2种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具有感受明光和辨别颜色的作用,主要分布在黄斑部;视杆细胞具有感受暗光的作用,司暗视觉和无色视觉,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围,越近黄斑部越少,至黄斑部中心凹时则无此类细胞。第一神经元受光线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传至第二神经元,再至第三神经元,再通过视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

二、眼球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透明,连同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一)房水

房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充满前房与后房。前房指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内腔,容积约为0.2ml。后房为虹膜后面、睫状体内侧、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前侧面的环行间隙,容积约0.06ml。由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进入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房,再经前房角小梁网进入Schlemm管,最后流入巩膜表面睫状体前静脉回到血液循环。

房水处于动态平衡中。主要功能是营养玻璃体、晶状体、角膜以及维持正常眼内压。

(二)晶状体

晶状体为双凸面的弹性透明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周边通过悬韧带与睫状突相联系。若外伤致悬韧带断离时,可致晶状体脱位。

晶状体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囊为一层具有弹性的均质薄膜,晶状体纤维为赤道部上皮细胞向前后延伸、延长而成。一生中晶状体纤维不断生成并将旧的纤维挤向中心,逐渐硬化而形成晶状体核,晶状体核外较硬的纤维称为晶状体皮质。

晶状体完全透明,没有神经、血管,其营养主要靠房水供给。当晶状体囊受损或房水代谢发生变化时,晶状体将发生混浊形成白内障。

晶状体主要起屈光调节作用,是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至老年,晶状体核变硬,弹性降低,调节力减退而出现老视。

(三)玻璃体

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充满在晶状体后面的空腔内。占眼球内容物的2/3.玻璃体主要成分是水,占98%以上,还含有少量胶原与透明质酸酶等。玻璃体无神经、血管,靠房水及脉络膜等组织供应营养,新陈代谢甚微,无再生能力。

玻璃体具有一定的屈光作用,并支持视网膜以固定其位置和保持眼球的正常形态,若玻璃体液化或手术丢失过多,对视网膜的支撑力减弱可出现视网膜脱离。

第二节 视路

学习目标

说出视交叉部位的视神经纤维的排列特点,有何临床意义。

视觉传导的通路即为视路,其自视网膜起,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视皮质中枢止。

视神经起于视盘、止于视交叉,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汇集而成。在视神经段内,视网膜鼻侧颞侧来的纤维同行,到达视交叉,来自两眼视网膜的鼻侧纤维交叉至对侧,来自颞侧的纤维不交叉。来自视网膜鼻侧部分的纤维交叉到对侧与外侧视神经不交叉的神经合成视束,视束绕过大脑脚外侧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在此交换神经元后,视神经纤维通过内囊颞叶形成视放射,终止于枕叶纹状区皮质中枢。视路将视网膜接受的信息传导到大脑皮质视中枢形成视觉。

视神经穿出筛板前,无髓鞘,穿出筛板后包绕视神经的髓鞘与相应脑膜连续,自外至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及软脑膜。鞘膜间隙也与脑膜间隙相通,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空隙为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空隙为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着脑脊液,当颅内压增高时,常见视盘水肿。

视神经髓鞘上富有感觉神经纤维,故当急性炎症时常有球后疼痛感。

视路中的神经纤维排列、走向和投射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视路中任何部位受到损害,均可出现相应的视野缺损和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通过视野改变的分析,有助于颅内病变的定位。

第三节 眼的附属器

学习目标

说出眼的附属器的组成及功能,泪液的排出途径;阐述睑结膜、球结膜、穹隆部结膜的临床意义;简述眼眶周围与鼻窦的关系,有何临床意义。

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等5部分,具有保护、支持和眼球运动等功能。

一、眼眶

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7块骨组成。呈四边锥体形,其底向前,尖向后,有上、下、内外4壁。两眶内壁几乎平行,外壁则由后向前外侧展开。眼眶除外侧壁比较坚固外,其他3壁骨质均菲薄。成年人眶深4~5mm。眼眶内容物有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泪腺、脂肪、血管、神经等。眼眶周围与鼻窦的关系密切,眼眶前上方为额窦,下方为上颌窦,内方有筛窦,后方有蝶窦。因此,眼眶病变可能损害眼球和视神经,还可引起鼻窦和颅内病变。同样,鼻窦及颅内病变可波及眶内组织。眼眶内有视神经孔及眶上、下裂等,神经和血管通过孔和裂与颅内相通。

二、眼睑

眼睑分上睑和下睑,位于眼眶前面,对眼球有保护作用。

上、下眼睑间的裂隙称睑裂。正常睑裂睁大时,上睑可遮盖角膜上缘1~2mm。上下眼睑相连处为眦部,在颞侧的为外眦,呈锐角;在鼻侧的为内眦,钝圆。内眦处有肉状隆起为泪阜,泪阜周围的浅窝为泪湖。

眼睑的游离边缘称睑缘。睑缘分前后两唇,前唇钝圆,有排列整齐的睫毛,睫毛的根部有毛囊,其周围有皮脂腺称为Zeis腺及变态汗腺称Moll腺,它们的排泄管开口于毛囊。后唇边缘较锐,紧贴于眼球前部。后唇有一排细孔,为睑板腺开口处,前后唇之间称灰线。近内眦部上、下睑缘各有一乳头状隆起,中央有一小孔称上、下泪小点,为泪小管的开口。

眼睑的组织结构由前至后分为皮肤层、皮下组织层、肌层、睑板和结膜5层。

三、结膜

结膜为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组织,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根据解剖部位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隆部结膜。结膜囊是由结膜形成的囊状间隙。睑裂相当于其开口处。

睑结膜覆贴于睑板之后。球结膜覆盖于眼球前部的巩膜表面,可清晰见到下面的血管和巩膜,附着较为疏松,富于弹性,可以移动,球结膜下注射即在此部位进行。至角膜缘处附着较紧,与角膜上皮相互连续,因而结膜病可累及角膜。穹隆部结膜是睑结膜与球结膜相互连接的部分,多皱襞,组织疏松,有利于眼球自由运动,是结膜中最厚、最松弛的部分。上穹隆部较深,下穹隆部较浅。结膜淋巴细胞较多,常易出现增生性滤泡。

结膜的分泌腺有①副泪腺:结构与泪腺相似,但较小,分泌泪液。在睑板上缘者为Wolfr-ing腺,在穹隆部结膜下者为Krause腺。②杯状细胞:位于结膜上皮细胞层,以穹隆部结膜最多,分泌黏液,为黏液性分泌物的来源。

四、泪器

泪器包括泪腺与泪道两部分。

(一)泪腺

泪腺为分泌泪液部分,包括泪腺和副泪腺。泪腺位于眼眶前部外上方的泪腺窝内,正常时不易触及。被提上睑肌肌腱分隔为较大的眶部和较小的睑部泪腺,其排泄导管为10~20根,开口于外上穹隆部结膜处。在结膜上尚有副泪腺。泪腺在受到刺激或感情激动时才增加分泌,称为反射性分泌;结膜分泌腺的分泌为基础分泌。

(二)泪道

泪道为排泄泪液部分,包括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1.泪小点 为泪道的起始部,上、下各1个,分别称上泪小点和下泪小点。泪点开口面向泪湖。

2.泪小管 为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开始时垂直于睑缘,1~2mm。然后再转水平向鼻侧进行,长约8mm,最后上、下泪小管连合成总泪小管,再与泪囊相接。

3.泪囊 为一囊状结构,位于眶内壁前下方的泪囊窝内,为泪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大部分在内眦韧带的下方,此为寻找泪囊的重要标志,上端为盲管,下端与鼻泪管相接,长约12mm,宽4~7mm。

4.鼻泪管 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上端与泪囊相接,下端开口于下鼻道,全长约18mm。

正常情况下,泪液的排泄依靠瞬目和泪小管的虹吸作用,自泪点经泪小管、泪囊、鼻泪管排泄至鼻腔。若某一部位发生阻塞,泪液排出障碍即可产生泪溢。泪液除具有湿润眼球作用外,还具有清洁和灭菌作用。

五、眼外肌

眼外肌是附着于眼球外部的肌肉,与眼内肌(睫状肌、瞳孔开大肌和括约肌)系相对的名称。据其行走方向包括上、下、内、外4条直肌与上、下2条斜肌。眼外肌的作用,主要使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

4条直肌均起始于眶尖部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上斜肌也起始于总腱环,沿眶上壁与眶内壁交角处前行,在接近眶内上缘处变为肌腱,穿过滑车的纤维环,然后转向后外方经过上直肌的下面,到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后外上部。下斜肌起源于眶壁的内下侧,然后经下直肌与眶下壁之间,向外伸展至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的后外侧。

第四节 眼部血液供给及神经支配

学习目标

说出眼部血液供给及神经支配的主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液供给

眼球的血供来自眼动脉。眼动脉自颈内动脉分出后经视神经管人眶,分成两个独立的系统。

链接

视网膜中央动脉颞上、下支向颞侧伸展围绕黄斑向中央分出毛细血管细支,但不到中心凹处,在黄斑区中心凹约0.5mm直径范围内为无血管区。此处营养主要依靠脉络膜血管。由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以后要学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櫻桃红点。

(一)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

在眶内从眼动脉发出,于眼球后9~11mm处穿入视神经中央,从视盘穿出。多数情况下,首先在视盘上分出上、下两支,以后每一支再分出鼻侧、颞侧分支,即形成鼻上、鼻下、颞上、颞下4支,它们相互间不吻合,属终末动脉,分布于视网膜内,供应视网膜内层组织。视网膜中央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但不平行,和动脉交叉处有共同鞘膜,分支间互相不吻合。经眼上静脉,最后汇入海绵窦。

(二)睫状血管系统

供应除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外的眼球其他部分。包括葡萄膜、视网膜外层、视神经、巩膜及角膜部分营养。

在视盘的颞侧缘,有时睫状后短动脉发出细支,分布到视网膜黄斑区及其附近称睫状视网膜动脉。它供应范围虽小,但当视网膜中央动脉完全阻塞时,可使黄斑视力得以保留。

睫状前动脉是由供应4条直肌的眼动脉分支肌动脉而来。向前分支围绕角膜缘形成角缘血管网,分深浅两层。浅层血管网分布在距角膜4rnm以内的球结膜,营养前部球结膜及角膜前层。深层血管网在正常情况下看不到,浅层角膜周围血管网的返回支与从穹隆部来的结膜后动脉相吻合,供应角膜缘附近及前部球结膜。

涡静脉共4~6条,收集部分虹膜、睫状体和全部脉络膜血液。睫状前静脉收集部分虹膜、睫状体的血液及巩膜静脉窦流出的房水,经巩膜表层静脉丛进入眼上、下静脉汇入海绵窦。

二、神经支配

(一)运动神经

1.动眼神经 支配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的运动。

2.滑车神经 支配上斜肌。

3.展神经 支配外直肌。

4.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 支配眼轮匝肌以完成闭睑动作。

(二)感觉神经

感觉神经来源于三叉神经的分支。

1.眼神经 三叉神经第1支,司眼球、上睑、泪腺等部感觉。

2.上颌神经 三叉神经第2支,司下睑感觉。

(三)睫状神经及睫状神经节

眼球除有视神经支配外,还受睫状神经支配,它含有感觉、交感、副交感纤维,由此发出分支分布整个眼球。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睫状神经节位于球后10~18mm,视神经孔前方约10mm,视神经的外下方。眼球手术时的球后麻醉,即麻醉此神经节。

(王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