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月圆之日的修车人
32620800000022

第22章 挺起女人的脊梁……

傍晚时分,东北姑娘柳晓雯跟着表姐张丽,汗流浃背地挤下了列车。柳晓雯第一次进城,东张西望看什么都新鲜。不知咋地,一眨眼的工夫,表姐就没了踪影。

柳晓雯隐约记得,表姐曾告诉她要去买瓶汽水来解渴,便寻到了车站的小卖部,谁知老板娘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表姐没来买汽水,难道、难道是成心甩了她,自己溜了?柳晓雯木然地望着脚边的行李,猛地打了个激灵。

柳晓雯做梦也想不到刚进城,就被表姐遗弃在了站台。举目无亲的她只得踡缩在车站熬到了天亮。次日,柳晓雯跌跌撞撞地找到了劳务市场。也算是应了人倒霉喝凉水也塞牙的老话。柳晓雯把脖子伸成了长颈鹿,也没盼到雇主不说,一转身却见自己的行李卷,夹在了别人腋下,忙扑上去争夺。

“嘿,这小妮子长得还不错……”不知道拿包袱的,真的是无事生非的小混混,还是来不及撤退的“钳工”。三人瞥一眼灰头土脸的乡下妹子,嬉笑不已。声称并不贪图这破行李卷,只是闲得慌解解闷。只要小丫头跪下来讨个饶就还给她,要不亲个嘴也行……

柳晓雯身材瘦小,个性倒十分倔强,既不肯下跪也不肯撒手,更不愿任其调笑,扑上起和对方扭成一团。这场“动乱”终于引来了附近的协警。到底是邪不压正,不等大盖帽赶到,拿包袱的拔腿就跑。

“……流氓,臭流氓!要我就范休想!噢,大叔,谢谢,谢谢您帮我……”见鼻青脸肿的柳晓雯,捧着失而复得的行李,喃喃自语,协警程大江很是好奇。询问了柳晓雯的境况,程大江很是同情。尤其得知,柳晓雯情愿挨拳脚,也不肯下跪的理由是,只有自尊自爱,才能挺起脊梁做人时,不由得对她另眼相看了。

程大江决定帮助柳晓雯。立马掏出手机拨通了自己姐姐家的电话。程大江的姐姐本来就体弱多病,自顾不暇。偏偏70岁的老婆婆患脑溢血瘫痪了,两口子正在考虑是把病人送医院呢,还是送敬老院?此刻,程大江见柳晓雯急于找落脚的地方,忙牵线搭桥把她推荐到姐姐家当保姆……

柳晓雯虽然没干过伺侯病人的活,但她知道找个饭碗不易,何况雇主对她也蛮客气的,便安心做起了小保姆。其实,柳晓雯对中风的老人尽心尽力,除了工作难找,还有个特殊的原因,就是柳晓雯的奶奶也是脑溢血过世的。她和奶奶的感情很深,就连那句“挺起女人的脊梁”,也是当过民办教师的奶奶告诉她的。只是奶奶突患中风时,柳晓雯正读初中,在几十里外的地方……柳晓雯见到病卧老人的第一眼,心里那股没见奶奶最后一面的遗憾和内疚,化成了对这个老人的同情和怜悯。

三月后,柳晓雯给家里寄了第一笔钱。一周后,柳晓雯收到了家里的来信。从家书中得知,张丽又回过一趟老家了,但向她打听自己的近况时,表姐总是支支吾吾,答非所问。家里人记挂她的安危,坐立不安。直到收到她寄的钱,知道她在城里落稳脚才放下心来。

柳晓雯料定这个所谓的表姐,决不会透露把她遗弃在车站的行径。为了不让小山村的父母担心,柳晓雯的回信中对进城后的遭遇处境只字未提。只是含糊地表示,和表姐各忙各的联系不多,自己一切安好,让父母尽管放心。

夏去秋来,患脑溢血的老奶奶逝世了。虽然是长期卧床的病人,但直至老人闭眼,床铺、衣着都十分整洁。也许是雇主见人就夸请了个好保姆的缘故,办妥丧事的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请柳晓雯去医院给做了切脾手术的刘大妈当保姆。

三天后,柳晓雯走进了住院病房。虽然手术室出来的病人,浑身插着管子,看起来惨兮兮,其实血浆、盐水输进去,只要没有术后感染,恢复程度远比中风病人快得多,没几个礼拜开刀的刘大妈就可以回家休养了。不过,刘大妈把自己康复快的功劳,记到了护工柳晓雯的家乡土特产上。她说自己术后需要进流食,一天三顿鸡蛋羹实在乏味,是柳晓雯偶然喂给她的玉米糊糊、小米粥,让她换换口味,才换得她胃口大开,食欲增加……

医院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病人出院新病人进来,柳晓雯熟能生巧越做越好,而她从老家里捎来的玉米粉、新小米,成了住院病友间解谗的紧俏品。“什么签个约,您,您是说我,让我……”周一上午,护理部的廖主任找到了柳晓雯。得知医院急需护工,因自己颇受病人欢迎,医院有意让她签约,柳晓雯惊喜不已。她做梦也没想到,做小保姆修成了正果,成了由医院给她交养老保险,还能享受节假日的签约护工。

一晃又是半年,柳晓雯决定回趟老家看看爹娘。周末下班,柳晓雯兴冲冲赶到了火车站。也许是触景生情,重踏旧地的柳晓雯,不由得想起了进城第一天被表姐遗弃在车站,欲哭无泪的境况。她知道城里给打工妹、小保姆买养老保险、大病保险的不多,更不要说享受节假日,发放食品也能拿一半的待遇。她真的很有优越感,也很想和甩了她的张丽比一比,只是表姐在偷偷溜走后,音信全无……

“……弟弟得了白血病没钱治,俺娘上山采草药摔死了……阿姨、伯伯行行好……”柳晓雯买好车票,正欲在附近转转,拐角处传来了阵阵乞讨声。离家近一年的柳晓雯,闻得久违的乡音,禁不住心头一热。走到近前,柳晓雯大吃一惊。只见低头哭泣的乞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捧在手里的坛子上,还贴着张老妇人的遗照。柳晓雯怎么也想不到,乞丐摔死的娘的骨灰盒,竟会是一只腌蛋的小坛子。

柳晓雯知道用这种小坛子腌制鸭蛋,是老家山村特有的乡风。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相似习惯,使用同样器皿的,肯定就在方圆几十里内。亲不亲家乡人,柳晓雯动了恻隐之心,咬咬牙从兜里掏出了张50元币递了过去。

“好人,好人啊。你,不不,俺,俺给你磕头……”乞丐怎么也没想到,竟会有施舍50元大钞的,激动得语无伦次。柳晓雯有过穷困潦倒的经历,见蓬头垢面的乞丐接了钱对自己躬身作揖,心里更不是滋味,忙上前劝阻。“啊!你,你、怎么会是你?……”柳晓雯傻了,她做梦也想不到眼前的乞丐,竟会就是甩了她溜之大吉的表姐。

乞丐闻声抬头,四目相对,呆若木鸡。她怔了片刻,回过神来撒腿就跑。柳晓雯哪容得表姐再次从眼皮底下消失,飞快地追了上去……

十分钟后,柳晓雯走进了张丽的出租屋。这才知道这个在父老乡亲眼里,貂皮大衣高跟鞋,胭脂口红柳叶眉的姑娘,并非真的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其实整整二年,她寄回家的那些数额不等的钞票,就是把玉米粉装进腌蛋坛子冒充骨灰,沿街乞讨而得。“晓雯,俺,俺不该把你扔在车站……俺求你,求你千万别……”

当初,张丽“衣锦还乡”,喜得张家的爹娘合不拢嘴,羡得别家的爹娘睁大了眼。村里的七姑八姨都想让自己孩子,跟这个自称当部门经理的能人去城里赚大钱。张丽不管谁找上门来,都不肯答应。柳晓雯最终能跟她走出山村,还是张丽的爹娘发了话,因为两家平日相处不错,转弯抹角还攀得上远房表亲的关系。张丽见爹娘大包大揽,只得带柳晓雯一同进城。可自己的“职业”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实在不能明言,便来了个一走了之。

张丽的这番话,让柳晓雯张口结舌。说真的,当初表姐若是告诉她实话,难道今天这大街上就又多了个女乞丐?不,决不会!柳晓雯沉思片刻,答应了张丽千万别把她的“职业”透露出去的请求。眼看回家的车就要启程,柳晓雯来不及多说,急匆匆撂下一句话,扭头就走……

光阴似箭,眨眼又到了合家团聚的时候。柳晓雯背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年,乡亲们不知道护工是干什么的,但柳晓雯那身医院发得工作服,让众人羡慕不已。趁两人难得一起回乡,张家、林家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席间柳晓雯的家人,恭恭敬敬向张丽敬酒,感激她把柳晓雯带出山村,若没有她就不会有女儿的今天。

不知咋的,席间张丽支支吾吾,尴尬之极。她在柳晓雯护理过的一个病人的老板儿子那里站柜台。只有她自己知道,改变她命运的,让她堂堂正正做人的,是两年前柳晓雯撂在她出租屋里的那句话:只有自尊、自爱,才能挺起女人的脊梁!……

次日,村委委又有“官方”消息透露,说柳晓雯这次回乡是来谈生意的,城里大医院的病号食谱上,新增加了稠稠的小米粥,喷香的玉米糊糊。说什么经有关专家鉴定,小米、玉米等粗粮杂粮,能调脾胃清五脏,平肝利胆降血脂,这山凹里的土特产,自然更是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

柳晓雯牵线搭桥,把村民们堆积在家的农作物变成了“活钱”,自然成了乡民眼里真真的大能人。村民们又像两年前托张丽那样,托柳晓雯把自己的闺女带进城。柳晓雯没有回绝,挑了三五个姐妹同行。

不过,柳晓雯带这几个农家妹子进城,并没去劳务市场,而让她们和自己一起,进社区、跑菜场,想方设法要摸清城里人的口味,喜好。因为她决定在城里搞个绿色食品中转站,她要让大山里的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据说,柳晓雯土特产中转站的店面房已经定下来了,房东就是她进城当小保姆时,那个患脑溢血奶奶的儿子。又据说,土特产中转站的那块招牌,是柳晓雯侍侯过的病人刘大妈帮她写的。看来,这个动过切脾手术的书法爱好者,精神抖擞,宝刀未老。这不,招牌上“挺起女人的脊梁!”七个大字,一气呵成,笔笔有力……

据说,有人对这个招牌提出异议,似乎觉得这几个字别别扭扭不像个店名。不过,这大山里来的土杂粮一上柜,就引起了市民极大的兴趣,品尝之下更是叫好声迭起,不到一月,绿色杂粮专卖店“挺起女人的脊梁!”已在江南都市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