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素质培养从书——智商综合
32614100000017

第17章 语言能力

语言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儿童获得语言,可以看做儿童社会化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有极为积极的影响。

促进行为和语言的社会化进程

儿童获得语言之后,就能用语言与周围人交换信息,如表达个人的请求,接受他人的委托和劝告,述说个人的经历等。在言语交流中经常互换角色,儿童有许多机会观察对方的行为、表情及处事的方式,也获得许多体验和感受。这种交流非常有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行,使他能够主动适应他人的行为调节,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增加语言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习惯、行为等与规范逐渐靠近。如“不随便拿别人东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都是社会对儿童的行为要求,先是成人用语言调节,以后儿童就能自我约束,并养成习惯。儿童社会化行为的发展也使社会交往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

语言交际是与交际的动机、胆量和技能不可分割的。儿童口语能力强,就容易取得交际的成功。成功感鼓舞着儿童努力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语言能力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便处在了良性循环之中。

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语言的概括性很强,语义内容非常丰富。儿童吸收加工语言,与其他认知加工有共同之处:语音需要感知,词汇需要记忆,语义需要理解,语法规则需要抽象和概括。加工语言使认知能力得到锻炼。语言加工又不等同于其他认知加工:语言通过词、概念向儿童传递间接经验,有助于扩大眼界、提高思维和想像能力,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输出语言时,儿童要把意思表达得正确、完整和连贯,也需要有感知、记忆、思维、想像过程的积极参与。随着儿童言语水平的提高,语言和认知能力的结合也渐趋密切,儿童语言连贯性的发展是儿童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他们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学语言的早期输入,对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文学语言模式的储存、早期“创作欲”的激发、艺术思维的萌发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语言兴趣的提高

听和说的兴趣、自信和主动精神都有赖于语言听说能力的提高。而一旦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就会主动寻找机会演习听和说,语言的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这种兴趣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影响儿童入学后阅读、写作与口头表达的活动,而且极有可能影响他的未来,去选择一些与语言有密切关系的职业,如政治家、外交官员、教师、律师、管理人员、公关人员、销售人员、文学艺术创作者等。社会历史上,个人兴趣与从事的职业要求相同而做出杰出贡献的事例不胜枚举,据说,我国女作家谢冰心的成长三部曲是迷听牗听故事牘→迷讲牗讲故事牘→迷写牗写小说牘。很多文学创作工作者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可能有语言天赋,但没有后天语言的刺激,再好的天赋,也会被埋没。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班级里,总有个别儿童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语言记忆能力和表现能力,他们能有声有色地面向全班小朋友编故事,这种与绘画能力有同等价值的早期特殊的语言能力,需要特别重视。

把口语学好,打下良好的书面语言基础

听和说,是读和写的基础,是入学后实现顺利过渡的必备条件。为数不少的儿童,初进小学时在学习上发生困难,不是由于知识准备不足,而是由于对小学教师所传递的信息缺乏兴趣、没有耐心、不很理解所引起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小学教师讲话不像幼儿园教师那样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就是儿童自身尚未养成努力听懂、记住并付之行动的习惯和责任意识。在幼儿园加强语言任务意识的培养,经常要求儿童牗尤其是大班牘根据语言的指令完成任务,可以缩短入学后的适应期。

幼儿园进行一些非正规的阅读准备,培养幼儿对图书及图形和字形认读书写的兴趣、能力和习惯,更是直接地为幼儿入学学习打好了基础。

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是外界信息的输入,表达是内部信息的输出。阅读是学习与吸取,表达是创造与抒发。因此,阅读和表达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两种最基本的能力。

表达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口头表达,即谈话;二是书面表达,即写作。

口头表达的是方便、迅捷、经济而且生动。它不需要借助任何身外的工具,也不需要消耗任何物质资料,只要“摇唇鼓舌”即可。它可以随时补充、解释、更正,还可以辅以表情、动作,以便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口头表达也有缺点,那就是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而且稍纵即逝。为了使表达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能够广泛传播、长久保存,人们就借助文字、形诸笔墨,这就是书面表达。因此,书面表达是一种更集中、更凝练、更准确因而也更为重要的表达方式。

表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作家赵树理曾经言简意赅、通俗简明地指出:“为了很好地传达思想感情,在语言方面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叫人听得懂,二是叫人愿意听。想叫人听得懂,就须说得通;想叫人愿意听,就必须说得好———或者说‘说得巧’。”所谓说得通,就是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所谓说得好,就是语言生动、文字简练。因此,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应当力求准确、通顺、生动、简练。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使他们的表达做到准确、通顺、生动、简练呢?

要勤于学习

人的表达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摹仿与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正如鲁迅所说:“孩子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了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当然,这种牙牙学语只是获得了简单的、初步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有意识地刻苦学习,才能掌握复杂、精细的表达技巧。

首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人们的新鲜、活泼的口头语言。老舍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的新鲜、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鲁迅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汇储备,提高自己的表达技巧。正因为这样,所以许多作家都备有一本语言手册,以便随时记录生活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普希金的手册上记有他在生活中随时撷取的一万多个词语,托尔斯泰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他和普通人的谈话以及富有特色的民间语言。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与积累,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其次,要注意从优秀的著作中学习准确、精练、富有表现力的书面语言和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优秀著作品中的语言是从大众化的语汇中提炼出来的,是口语的精毕,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精辟的语句和多种表达手段。作家冰心说:“要解决词汇和句式问题,首先要多读书,多看点东西。书里面好的句子最好抄下来。”通过阅读他人的著作,不断地吸取、摹仿、借鉴,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勇于实践

表达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表情达意的一种技能,而任何工具的掌握、任何技能的形成,都必须主要依靠刻苦练习。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因此,要经常“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语文是一种工具,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德摩西尼,初次登台演说时,由于身材瘦弱、声音沙哑、举止笨拙而遭到了听众的嘲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畏缩、退却,而是开始了一系列艰苦的自我训练:他每天在地下室里练习发音,对着镜子来矫正自己的姿态动作;他常到呼啸的山林里或喧嚣的大海边放声高喊以锻炼嗓音……正是这些坚持不懈的锻炼使他克服了自身的不利条件,终于登上了古希腊演说的高峰。我国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就因“文化大革命”而辍学。后来,他参了军,复员后又当了工人。他从小喜欢读书、爱好写作,工余挥笔不止。刚开始投稿时屡投不中,退回来的稿子先后近百篇。但他毫不气馁,坚持练习,终于写出了一系列精彩的、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的童话,并多次在全国性评比中获奖,被读者誉为“童话大王”。由此可见,勇于实践、坚持练习是提高表达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要掌握规律

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和阐述这些规律的学科主要有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和写作学。通俗地说,语法是管话说得通不通的,修辞是管话说得好不好的,逻辑是管话说得对不对的。至于写作学,则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成的角度来探讨书面表达的规律的。学一学这几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帮助我们培养孩子掌握和遵循表达的基本规律,使他们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更加顺理成章,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