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品质又称智慧的品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虽然都要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的一般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在不同人身上,其表现也是不同的。思维的品质主要有:
一、思维的广度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思维的广度是指一个人思维的广阔程度。人与人之间思维的广度是有差异的,有的人的思维比较广阔,有的人的思维狭窄些。一切有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都有高度广阔的智慧。他们善于全面考虑问题,不仅抓住问题所涉及的范围,而且不遗漏问题的重要细节和主要部分的因素,同时还善于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创造性地进行思考。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涉及他那个时代的一切领域的科学知识,达尔文占有大量的理论资料和实际的考察资料。
(一)国家知识拓展
思维的广度在思想政治中就是要做到基础知识不能遗漏,而且还要形成体系,如在总结国家部分时,可总结如下。
1.国家、政府为什么做某事或做某事的理由:(原因+意义)
(1)国家的性质、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
(2)人民的地位: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
(3)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必然要求: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外职能。
(4)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的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
(6)是建设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巩固国家政权的必然要求。(个性知识点需具体分析)
(7)意义:有利于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有利于“三个代表”,有利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此点须根据题目具体分析,切不可忽视)
如果是在国内重视科技、重视经济、文化等与综合国力相关的因素还应加上:
(8)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家间关系的决定因素。
2.国家怎样做某事?(和谐社会、循环经济、自主创新、新农村、中部崛起等)
(1)政府要履行国家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对外职能。(经济职能是重点,要详记)
(2)政府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原则。
如何做到依法治国原则(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说明,怎样建创新型国家)
①要坚持党的领导;
②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确保有法可依;
③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杜绝滥用权利;
④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做到违法必究;
⑤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以保证政府受到人民监督;
⑥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奠定群众基础;
⑦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如何做到对人民负责原则:
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结合题目自身特点分析怎样做。
(二)政党知识拓展
政党和政党部分可总结如下:
1.党为什么这样做:
(1)党的地位决定的:(党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
(2)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的性质:一般不用展开详细写)
(3)党的宗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三个代表”的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6)意义:有利于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有利于三个代表,有利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
2.党应该怎么做:
(1)要加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2)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要加强党的建设
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世界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要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怎样进行党的作风建设)
(4)要建立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5)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国际社会知识拓展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可作如下总结:
1.我国为什么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原因+意义)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2)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其他几点根据题目选择)
(3)履行我国的国家职能要求
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5)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6)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的要求。
意义: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进世界的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负责的大国的形象,有利于向世界昭示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怎样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充分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提高其权威,积极稳妥地推进联合国改革。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和互利合作,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努力构建和谐世界。
(4)加强国际合作,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3我国应怎样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努力
(1)履行对外职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我国坚定不移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争取以和平的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我国应一如既往的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的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加强国际合作,坚决打击国际恐怖活动。
(四)经济生活知识总部
经济常识要点可做如下总结: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1.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
2.价值规律的内容与作用
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2.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3.市场经济:
(1)一般特征
(2)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3)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什么、目标、手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的定义、作用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4.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5.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企业的兼并破产和强强联合
7.企业的领导体制:厂长、经理负责制
8.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9.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第四课:
1.三大产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工业:新兴工业化道路
第三产业:
2.劳动者: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制
就业和社会保障
第五,六课:财政税收和银行
1.国民收入的分配:积累与消费
2.财政:财政作用
3.税收:定义、特征、作用(注意消费税的作用。关税的相关知识)
4.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银行的作用。5.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热点问题中怎样发挥财政、税收、和银行的作用。
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市场交易原则
2.影响消费的因素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5.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八课:
浮动汇率制度形成的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必须面向世界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原则
贸易摩擦的原因及措施
(五)经济生活典型设问:
1.企业为什么做某事?
企业的定义: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企业的作用: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国家为什么做某事:(从经济常识角度回答国家为什么着力解决就业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
3.企业怎样做某事
(1)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重点核心内容)
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实行强强联合。
(3)坚持和完善企业的领导体制: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党组织、企业民主政治建设。
(4)提高企业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a)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b)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c)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d)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e)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引进来”“走出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f)时政语言: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科学发展观。
4.国家、政府怎样做
(1)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2)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完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等政策。
(4)制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6)坚持质量、速度、效益的统一,实现三效益的统一。
5.个人角度
为什么:
劳动者: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消费者: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
怎样做:
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依法保护自身的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消费者:依法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履行消费者应尽的义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思维的广度还要求自己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要自觉的找寻高考信息,对高考新题型要有所把握,2007年思想政治课增添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对于研究性学习可做相应如下总结。
研究性课题
一、针对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现状,拟订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哲学依据。
1.课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面面观。
2.研究目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
3.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查阅法、访谈法、以及到网上查阅资料、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到中学生中实际进行交流调查、观察法、小组合作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4.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特别关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正确把握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5.本次学习活动结题时,你可能会采取哪些方式交流研究成果。
成果表达途径:调查报告、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电子刊物、口头报告、答辩会等。
6.请你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提供几个搜集材料的方法,并提醒他们在搜集材料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查阅法、访谈法以及到网上查阅资料、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到中学生中实际进行交流调查、观察法、小组合作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搜集材料时要注意:一是要尽量多搜集一些,二是来源不要太过单一;三是尽量科学、权威等。
二、就民工欠薪问题进行学习性研究,请写出你的选题“从民工欠薪问题看……”,并写出你的选题理由。
选题理由可根据选题与事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选题本身的重要性来写
例如:从民工欠薪问题看国家宏观调控;理由是民工欠薪问题的屡屡发生与国家宏观调控不力有着密切关系(即选题的相关性),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对解决民工欠薪问题、维护民工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即选题的重要性)。
三、200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每日营业时间限于8时至24时;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要实行上网人员实名登记制度。
2006年11月15日开始,湖北省十堰市率先在全省对所有网吧实行“零点断网”,市民普遍称赞这是一项不花钱的“德政工程”。
在实行“零点断网”后,营运单位曾提出,《电信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不经批准,电信服务者不得擅自中断接入服务。零点断网,与此条款存在冲突;电信营运单位与网吧业主签订的是24小时网络接入服务的协议,零点断网将减少接入服务8小时,网络业主会要求降低上网月费,电信部门担心自己的收入减少。
此外,文化部门是网吧的主管部门,以往按每月每台电脑12元收取管理费。按该市城区约1万台电脑计,文化部门每年收取管理费超过百万元。实行零点断网后,很多网吧将可能因此走向亏损甚至倒闭,网吧营运电脑数量大为减少,文化部门的管理费将因此减少。
每家网吧不仅事关业主的投资经营,更牵涉电信、文化等管理部门。社会效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三方角力,“零点断网”能挺多久?
请就“零点断网”问题自拟选题,说明选择选题的理由
1.选题:“零点断网”折射出的行政软肋
理由:材料中存在行政条例相互矛盾的现象,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网吧整治可能陷入各自为阵的局面,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无法形成合力。
2.选题:零点断网在中学生中的反响
理由:零点断网其直接目的是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到底中学生对此是如何理解的,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提高对“零点断网”决策正误的分析。
3.选题:零点断网与部门利益的冲突分析
理由:弄清利益冲突的根源,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整治网吧、直辖市部门利益提供参考。
4.零点断网对网吧业主经营收入影响及对策分析
理由:零点断网直接影响网吧经营业主的经济效益,到底有多大影响,如何用正当的手段通过一些途径弥补这一损失,通过研究可以为经营业主提供一些建议。
二、思维的深度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思维的深度是一个人思维的深刻程度。有的人思维活动粗浅些,有的人思维活动深刻些。具有深刻性思维品质的人,善于通过问题的现象而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善于揭露事物产生的原因,善于预见事物的进程,也善于预见事物的结果,并善于从多方面和多种联系或关系中去理解问题。具有深刻思维品质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最突出的特征,是他们在普通的、简单的、已经为人们所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重大问题,并能从中揭露出最重要的规律,马克思从商品的流通现象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一,就思想政治而言,提高了思维的深度,就意味着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增强。
下面就如何提高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综合认识和评价政治现象和事物的能力)来谈自己的看法,提高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可分为三步:
1.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观点,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判断事物的现状、预测事物的发展。
2.根据正确的判断,认识和总结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意义,并举一反三。
3.对形成问题的诸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对可能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有充分认识并能清晰地表述。
例如:
第一题:
2002年是中国入世的第一年,在这一年中,众多企业对“反倾销”这个词有了更多的感受。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中,就有1起是针对中国产品的,到2002年10月底。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提出544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及的商品有4000多种。面对国外同行的咄咄逼人态势,我国企业进行了积极的应诉,其中胜诉率到目前已上升到35.7%。
(1)试用哲学有关观点对“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中,就有1起是针对中国产品的”这一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2)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说明我国企业对反倾销案进行应诉有何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造成我国产品遭到反倾销的主要内部原因是,我国国内某些企业为实现产品出口不顾成本地竞相压价;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造成我国产品遭到反倾销的主要外部原因是,提起反倾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2)能促进我国的商品出口,有利于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及安置就业,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及产品在国际上的信誉。
第二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电力曾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针对近些年来由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电力紧张现象,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分投资兴建电力企业。一些地方还通过试行电力供应“分时定价”的方式,缓解高峰时期的供电紧张局面。
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措施。
发展电力工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并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电力也是商品,一些地方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用电是缓解电力紧张的一个重要举措。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政府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电力工业适应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思维要达到什么样的深度,一定要参照高考要求,自觉的预测高考题,对于思想政治而言,可以展望一下2007年高考。
1.命题的基本状况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2.会重视《考试大纲》考点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3.会注重学科间综合,但以政治学科内综合为主。
4.会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依然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国内、国际的时政热点问题。
几点预测
1.反映时政热点,体现国家意志。
2.着眼能力立意,突出灵活性。
3.鼓励学生创新,体现开放性。
4.注重实践能力,关注活动研究。
▲反映时政热点,体现国家意志。
例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①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③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④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例题解析:解此题可用排除法,排除④,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才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安定团结的根本性措施。
答案:A
▲着眼能力立意,突出灵活性。
例题:
“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9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
(联系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注重实践能力,关注活动探究。
例题: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年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③安与危作为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包含的。④安与危作为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此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难度,关键是①和③难以选择,如果没有紧抓“转化”,一不小心就会选①,而③的提法对于中学来说有点深度,一般只是从共处于矛盾统一体来理解统一的。关于统一问题,中学教材只是强调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涉及相互包含。
答案:C
第三,思维的深度还意味着不仅要打好基础,还要善于拨高,那么,思想政治的二轮复习搞好了,对于拔高有很大作用,那么,如何搞好二轮复习呢,下面就思想政治的二轮复习谈几点具体做法。
1.抓主线,夯基础,建网络。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能力。
3.细节决定成败,规范就是分数。
4.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
5.环环相扣,发挥整体效能。
6.燃烧激情,坚定信念,协同作战,共圆梦想。
关于价值规律,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除了要掌握它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外,还要联系到市场经济的两种手段,联系到企业的竞争和效益、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交易的原则、国企的改革等;哲学上要看具体材料,政治学上起码要涉及国家职能。联系的热点材料很多,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
再如:关于税收,是国家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首先涉及国家的财政———财政收支和财政的作用———企业的经营———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市场、对生产、对消费的影响;政治学上还会联系到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和谐社会等。
学习基础知识四个层次:学会了;会学了;会用了;用熟了。
三、思维的独立性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独立的见解,善于独立地解决问题,有依赖于现存的方法。具有思维独立性的人不易受别人的暗示和影响,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不是盲目地接受,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决定取舍。缺乏思考独立性的人,办事总是左顾右盼,讲话往往人云亦云,出了问题的敢承担责任。
思维的独立性在思想政治的运用可以体现在独立的审题方面,不能为材料中某些干扰信息所迷惑,而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如下面的典型例题。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宏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店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15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记载。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性与否要接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3)认识过程时事件、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深化。
这个题目,材料有许多,只要抓住了设问当是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则答题才能答到点子上,这就需要有思维的独立性。
四、思维的灵活性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地提出符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设计和新方案。表现在善于从实际的情况的变化出发去考虑问题,不至于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还坚持已过时和失效的方案、计划、途径。思维灵活性是人的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认识到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想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就必须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随机应变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一)政治答题方法
思维的灵活性在思想政治中则表现为要经常总结某些题型的重要答题方法:如
两点之间联系的题
例题:如企业创新对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
坚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答题方法
先看两头内容有无丰富内涵,能否展开,如能展开,答题时可展开两边内容,找二者之间联系。如:坚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个别题需采用由总到分的思路。如生产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
如不能展开,则采用两边答,最后找到二者一致性。如企业创新对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
是什么题型:采用原因+意义的总体结构,切不可丢掉意义。
政治常识是什么类型的题,除注意主体外,题型外,还应注意题目自身的特点。
如党和国家为什么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除党和国家的有关知识外,还要回答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这是大多数考生丢掉的。
所以答题时要注意看两头,即前头的党和国家,还要看后头自主创新的特点。
措施型的题以经济常识居多。
此类题审题时应注意:主体是谁:国家政府?企业?个人?
解决什么问题的措施?
注意审材料,针对材料作答,不可泛泛做答。
此类题时政内容特别重要。
此类题的常用语言和思路:
宏观+微观+时政
1.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根本)2.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运用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三效益的统一。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时政。
总起来说:政治题答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在审题上多下工夫,做到审不准题就不下笔做题。防止盲目乱写的安乐死。
2.政治考试同样要打草稿、列提纲,以便从宏观上把握,防止从微观入手,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以防止丢大分的情况。此点请同学们切记,并落到实处,一定会受益匪浅。
3.考试要顾全大局,时间分配防止前松后紧。杜绝出现空题。
4.答题时注意根据设问要求多答点,每一点力求语言的准确规范简练明确,即啰里啰嗦。
5.注意规范卷面。字体大小适度,卷面设计合理。
(二)哲学题答题方法
综合近几年高考题,哲学题设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点明考查某个哲学原理:设问形式有,用某个哲学道理说明某个问题、用某个哲学道理评判某某行为、结合材料阐述某个哲学道理、结合材料说明把握某个哲学道理对做好某件事情的意义、结合材料理解某个哲学道理。
答这类题,注意的要点是:分清题目的限制性范围,根据要求,确定用什么原理。
(1)如果限制考生用某一个原理说明问题,那么就只答这一个原理即可。不可画蛇添足,这种题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是阐述原理,第二,要阐述方法论,第三,是结合原理和方法论说明(或评析)应该说明的问题。第四,原理和方法论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每个要点都要回答以上三个层次(原理、方法论、问题分析)。
例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回答: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进程。
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调动和运用知识”
(1)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3)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参考答案”
①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抗拒这一进程。②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
例2: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通知》中还指出:“由于建设领域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完备和执法不严,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以及部分地区不切实际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存在大量拖欠工程款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把握因果关系原理对于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意义。
因果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调动和运用知识”
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还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参考答案”
①任何结果都有其原因,拖欠工程款的原因有很多。②只有依据因果联系、了解产生拖欠工程款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③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运用因果关系原理,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觉性和预见性
(2)有时虽未点明用某个哲学原理,但材料的指向性明确,只考察一个原理。
例3: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重视内因,也不可忽视外因。
“参考答案”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③东北地区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能力、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例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认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说明“推进结构调整”的哲学依据。
“参考答案”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要优化事物的结构。所以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题目设问指出了某一原理,但答案还包含了其他原理。
例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民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科学发展观如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
“调动和运用知识”
发展的观点:(1)含义(2)实质(3)原因(4)状态(5)途径(6)与联系的关系
“参考答案”
①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失误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②协调发展育科学发展体现了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例6:自1996年至2003年,我国耕地净减少约670万公顷。2003年人均耕地约0.1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随着土地的多样化开发,保护耕地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关专家指出,基本农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要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试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保护耕地对保证粮食安全的意义。
“调动和运用知识”
矛盾分析法:
(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正确地解决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的学习方法
(5)矛盾由主次之分、矛盾双方也有主次之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参考答案”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中,矛盾有主、次之分,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主要矛盾。②农村土地的多样化开发利用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是威胁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基本农田保护是保护耕地的基础和重点,所以保证粮食安全,关键在于保护基本农田。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人多地少,2003年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这就是我们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分析我国的特殊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宽泛的考哲学道理:如设问形式有,用什么事情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该材料体现了那些哲学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用哲学道理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做等。
答这类题要注意:
(1)认真阅读材料,弄清材料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然后,把学过的哲理与材料对号入座。安排要点时,中心思想体现的哲理放在第一条,段落大意反映的哲理按准确性程度依次放在后边。
(2)还要审清题目考察的范围,是体现了什么哲理,还是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等的什么道理?把握准范围才能答好题。
(3)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运用多个原理,从多角度来阐述。但正因为用的原理较多,所以表述一定要简洁,不能把原理的内容,方法论答全,抓住关键词就可以了。
(4)这种题在作答时一般要结合材料,在每一个要点中,都要做到理论表述在前,分析材料在后。
例7:“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去掉沉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我们对待工作和学习,就应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工作和学习的方向转化。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认识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实践的水平。③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勤于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例8:(2005年高考题38)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哲学依据。(12分)
“调动和运用知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2)规律是可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我们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5)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
(6)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①20多年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而公有制程度过高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改革,实行家庭承包制,体现了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深刻认识。③振兴农业,不仅要靠政策,还要靠科技,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④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利益的满足上,减免农业税体现了“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
3.用哲学原理回答,但设问没有哲学学科指向。
(1)该题型答案出现的新特点表现在,不是直接让学生答哲学道理,而是让学生将哲学道理放在思考问题中应用。答案的要求也不是强调对哲学道理的描述,而是强调对哲学道理的具体表现的分析过程。
(2)在对这种题型的特点不好把握的情况下,也可以先表述哲学道理,然后再分析问题。
例9:近年来,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全面实行休渔制度。通过休渔,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有所增加,种群结构得到改善,休渔后渔获量增加。渔民的经济收益不仅没有因休渔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结合休渔制度,分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①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对立统一的。②只顾眼前利益,过度捕捞,转化为无鱼可捞,就会丧失眼前利益。适度限制眼前利益而休渔,能取得更大的长远利益。③运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辩证法,实施休渔制度,可以促进我国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上题答案的新特点表现在,不是直接让学生答对立统一关系,而是让学生将对立统一关系放在思考问题中应用。答案的要求也不是强调对对立统一关系的描述,而是强调对这一关系的具体表现的分析过程。在今年的高考中,很多考生把该题达成了经济常识的内容。为了避免这种失误,答这类题时,建议同学们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方面去考虑。把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那一部分放在第一点。(对此题型,专家评价还比较高,希望引起同学们注意)
例10:“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去掉沉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结合上述诗意,说明“生”和“熟”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①生和熟市对立统一的。两者的统一表现在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②生和熟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作者经过40年的艰苦努力,才达到由生变熟的程度。
此题的考察方式和上一个题思路一致。但该题审错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政治答题思路分析2005年考纲“文综能力测试”考核目标与要求
(三)分析考纲要求
认真分析高考大纲文综的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就会发现回答政治试题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要遵循政治学科的答题规律。上面表格中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审题及拟定试题答案的基本思路。
依据考纲要求,考试实际操作过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要先读题目设问,然后再读材料,这样可以准确地把握题目要求和考查意图。有利于找全、找准条件与信息。在读材料的过程中,要眼、嘴、心、脑、手并用,边读边用笔在材料上用习惯、常用的符号划出信息。
2.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根据设问的启示,通过分析得出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性主要是指信息必须反映所考查的知识范围,与考查的知识范围无关的信息应该放弃。整合信息的目的就是解决答什么、做什么、写什么和怎么答、怎么做、怎么写的问题。
分析材料题对材料要分清情况,区别处理:
(1)有的设问虽然也有背景材料,但背景材料只是为了引出设问,这种材料不用分析。
例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从哲学上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作用。
该题引用的材料,是作为背景材料使用的,主要审设问,对材料读一遍即可。
审设问要审清该题考查的是: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作用。②这一作用的哲学依据答好该题要弄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属于意识;共产党先进性的内容。
(2)有的设问答案必须源于材料,对这些材料则要认真分析。
一般可采用分层法。根据设问要求和材料自身内容分为不同层次,然后再找出每一层中的关键词和语句。然后结合设问要求和课本知识以及时政热点作答。分层时注意删去对答题无用的信息,提炼主干、关键的内容。答题时除根据划分层次分层组织答案外,还要注意层次之间的联系和整体上整合,防止遗漏答题要点。
第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审题最关键的一关,就是根据综合分析的信息,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为什么有些考生面对试题无所适从,或者即使是泛泛而答但不着边际。就是因为在信息与知识的连接上不知所措。考数学学生知道要解出一个题目必须套用相关公式、定理,但考政治有些考生面对材料和设问不是全面调动和运用所学政治知识,而是感到手足无措,作答没有根据;或答案挂一漏万;有些考生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得分寥寥,拿到分数才知道自己的答案已经离题。这种情况可以喻作“安乐死”。这也是很多考生反映不会答政治题的重要原因。其实,突破这个障碍,掌握了审题规律,政治考试取得高分是不难的。
整合信息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确定考查的学科范围。是经济、政治还是哲学,还是三科的综合。大范围把握失误,将是离题万里。
2.确定与该科哪些章节的内容有关。要在大脑中迅速的过电影,并在草稿纸上简要写出提纲(尽量简单),要发散思维让思路开阔起来,把要素想全、想准,不是凭空想,而是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和要求去想。除了把握课本以外,还要考虑重要时政材料(不可小视),而且课本观点与重要文件不一致时,要以文件表述为准。
3.确定考查的主体。如党、国家、社会、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人等。
4.确定主体行为的时间、目的、范围、措施、意义、效果。
5.确定考查的逻辑层次: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做。高考的设问不外乎就是从以上三个层次设计。如果考查为什么,那么是什么、怎么做就要略答,重点回答为什么。确定了考查的层次,才能恰当的选择作答的术语。
第三、组织答案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以上内容既是对考生组织答案的要求,也昭示了组织答案的基本方法
组织答案注意以下问题:
1.不同的设问方式答题思路应有区别
第Ⅰ类:主要考查是什么
如:①上述两表各反映什么经济现象?②表1和表2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③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④阐述学者乙和学者戊的意见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⑤读图,说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述问题组织答案不能脱离材料,要运用归纳法,即从个别到一般,分析与综合结合,以分析为主。脱离材料组织答案则背离了试题的考查要求。
第Ⅱ类:主要考查为什么、怎么做
如:①运用经济常识,指出该市纺织职工下岗的原因。②从哲学上考虑,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某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③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上述事例对我们正确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有何启示?④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这类设问组织答案要运用演绎法,即从一般到个别,以综合为主,分析为辅。
答题思路是:①阐述理论依据。②对问题进行分析(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去论述,因题而异)。③总结(说明意义、教训;怎么做;反对错误观点等等)。
2.观点要正确,要使用政治术语(来自课本、时政材料、题目中的文字)。
3.对扩展性的笔答题,思维要放开,要从多角度回答,但要主次有序。把不重要的要点放在前边,会影响得分。
4.考虑答案的详略得当。根据题目的分值、各要点的重要程度、内容含量和答卷上空间的大小决定答什么、答多少。
5.条理清楚,答案的组织要有逻辑性。
6.答题速度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把握的题就不要贪图从多答中得分。审题的过程,一般在3~5分钟,每个题的作答时间大约在5~12分钟之间。
7.回答材料题,要注意材料与理论相结合,切忌材料理论两张皮,还要特别注意使用材料中的术语。
8.评析型、认识型的题目要注意贯穿辩证的观点。
9.卷面布局很重要,字的大小、工整、字距、行距等都很重要。
10.务必不要带着现成的答案去应考,一定要审准题目设计好答案。如2005全国文宗卷39题(学案第八课第一节)与2005北京春招题(劝学101页)都是关于东盟的题,问法也相似,但答法却不同,因为材料和问法都有变化,因此应具体分析,增强答题的针对性,不能生搬硬套现成答案。
11.遇到非常陌生的题目,首先不要慌,要认真读题,一定注意准确判断考察的问题。高考题不会超出考纲去命题。
1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方法掌握得再熟练,成绩也不会理想;当然课本知识背熟了,是不是就能考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要巩固基础知识,多读重要时政材料,认真研究考纲素能要求,形成综合性的学科能力。
例3:(2005年高考题38)(4)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哲学依据。(12分)
“解读和整合信息”
审题时要注意的关键词是上面画横线的部分。特别注意设问考的是“政策的哲学依据”。政策是属于意识,所以要从决定意识的角度去找哲学依据,而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则不必去回答。如果该题设问改成“试分析党和政府的上述做法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那么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也应该成为答案要点。所以审题读懂材料、审清设问很重要。说同学们对审题不重视,是冤枉大家,但从思想上没有认清难度,技术上重视不够,平常懒于训练,这一问题时确实存在的。这样下去考试时怎么能不感到为难呢。因为该题是宽泛的考哲学依据,所以在以上审题的基础上,要从哲学的四个部分审要点。
“调动和运用知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2)规律是可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我们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5)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6)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
“组织答案”
①20多年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而公有制程度过高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改革,实行家庭承包制,体现了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深刻认识。③振兴农业,不仅要靠政策,还要靠科技,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④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利益的满足上,减免农业税体现了“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
例4:2005年6月,“雀巢金牌成长奶粉”碘含量超过国家标准(侵犯了安全权、公平交易权)的消息被曝光以来,该公司的态度一直异常强硬,百般狡辩(侵犯了知情权)其产品“非常安全”。而现在,雀巢公司终于道歉了,但令人遗憾的是,消费者只可凭单据到购买地点换货而不可以退货(侵犯了求偿权)。
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
(1)雀巢奶粉的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
(2)为什么必须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参考答案”
①在市场交易中单个消费者相对于经营者总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决定其合法权益必须保护。②消费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决定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然要被保护;消费者权利行使得越充分,生产经营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就越能符合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社会资源越能得到优化配置;市场的运行就越规范、越有序;有利于促进经营者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诚实信用的良好风尚。③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必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例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旨在遏制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以及货币信贷增长过猛等现象。
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哪一方面的职能?利率上调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作用?
问题解析:银行调高贷款利率,可以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同时又可解决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调高利率可以限制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发展,因此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参考答案”
(1)这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3分)(2)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长过猛,等等。(1分)中国人民银行把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是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并运用信贷管理、上调利率等经济手段,(2分)来提高上述投资过热行业和部门的资金使用成本,引导商业银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2分)从而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分)
例6.材料一:中国加入世贸后,所遭遇的反倾销并未减少,仅2004年一季度,国外对中国发起11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整,同比增长83.3%,涉案金额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倍。
今年5月,美国裁定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低端彩电征收反倾销税。同时,中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同类企业恶性竞争严重,也给国外反倾销以口实。
材料二:温州烟具协会组织15家龙头企业,聘请了国外有经验的律师积极应诉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最终使欧盟在2003年7月17日决定五条件撤诉,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民营企业打赢欧盟反倾销的第一案。事后,温州企业深有体会地说,面对倾销,并不可怕,要成为应对反倾销的赢家,首先是按国际贸易规则办事,才能得到国际贸易法则的保护。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3分)
(2)上述材料给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哪些启示?(7分)
“调动和运用知识”
发展对外贸易国家应该怎么办?
1.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2.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3.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4.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5.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6.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7.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8.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9.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10.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11.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12.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1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14.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15.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16.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课本知识)
发展对外贸易企业应该怎么办?
1.在竞争中要自觉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并善于用WTO规则,克服各种贸易壁垒,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要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出口产品核心技术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3.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创名优品牌产品。提升竞争力。4.要面向国际市场,生产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5.实行外引内联,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6.企业经营者必须遵纪守法,讲究诚信,提高自身素质。7.要发挥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8.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要实施正确的价格定位,使价格符合价值,避免反倾销惩罚。
“组织答案”
(1)说明入世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必须遵守和学会运用世贸规则来维护自身利益。(3分)我国出口竞争力不强;有些国家搞贸易保护主义等。
(2)第一,国家应整顿和规范我国出口秩序,作为企业在竞争中要自觉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第二,要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出口产品核心技术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信誉;第三,要不断根据国际市场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重复建设;第四,要不断提高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的能力与水平,积极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我国企业利益。(6分)
思维的灵活性学要表现在与时政相结合,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与当今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用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尝试着分析一些热点问题。
(四)分析时政热点
▲时政热点专题分析一
专题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建党85周年及持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二)学习《江泽民文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
▲时政热点专题分析二
中共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①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②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举措。④关系党执政能力提高和执政地位巩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时政热点专题分析一
“点评”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试题旨在考查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解答此题,依据试题四选三的特点,可用排除法,排除一个错误的题枝。显然,①不是对题干重要性的说明,因为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答案”C
▲时政热点专题分析一
200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陈良宇同志有关问题初核情况的报告》。对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的查处。这表明()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党和国家坚决反对腐败。③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④党和政府积极履行政治职能
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点评”对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的查处,充分表明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不论是谁,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④观点错误,党不是国家机构,不履行国家职能。
“答案”B
需要注意的热点问题应该怎样分析:
专题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专题概述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战略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是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二是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三是决定编辑出版《江泽民文选》。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热点解读
(一)建党85周年及持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背景材料
2006年6月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些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全面回顾了8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辉垃成就,精辟分析了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脸,系统总结了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二)学习《江泽民文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景材料
2006年8月10日,《江泽民文选》在全国发行,《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江泽民文选》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财富,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途上的中国人民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背景材料
200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陈良宇同志有关问题初核情况的报告》,根据目前调查的情况,陈良宇同志涉及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使用社保资金、为一些不法企业主谋取利益、袒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严重违纪问题,造成恶劣政治影响。
思维的灵活性对于思想政治而言还要努力寻找解题规律,探究解题方法。
(五)主观题及解题方法
比较近几年“文综”政治科高考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不难发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分值更高一些,且主观性试题能从总体上考核考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情况、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而许多考生因不懂得各种设问类型的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方法,在解答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得分极低。因此,不论是政治科教师,还是考生,都必须对“文综”政治科高考主观性试题的设问类型与解题方法了如指掌,方能在解题时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现将近几年“文综”政治科高考主观性试题的设问类型与解题方法的初步的探讨。
▲“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如2000年第36题第(1)问: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
2003年第39题第(1)问: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降雨”体现的哲学道理。(8分)
2004年第38题第(3)问:“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10分)
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例如: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请回答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
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
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的结局。联系所学的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三疏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参考答案: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③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的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
▲“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如2001年第38题第(3)问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2002年第38题第(1)问: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解题方法:
“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例如:2001年第38题(3)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大产业结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联系所学的知识(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梳理作答:
附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如2001年第39题第(1)问: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0分)2000年第37题第(3)问: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6分)
2001年第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
2001年第40题第(5)问:2001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8分)
2002年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
解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例如: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
依据: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3分)(如能同时答出“三个代表”,加2分)
意义(重要性):加强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3分);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分)加强作风建设,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的传统;(3分)加强廉政建设,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3分)
(说明:这是按照修订前的教材内容回答,同学们请思考,如按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作答,应如何组织答案呢?)
本题实际上还可以回答: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可以保持党的性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意义。以及当前在党风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必要性。
再如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⑸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依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生产
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可能性: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必要性: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重要性: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如何”或“怎样”等设问。
如2000年第37题第(3)问: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6分)
2002年第38题第(2)问: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
2003年第38题第(1)问: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8分)
2003年第41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10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
解题方法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例如:2003年第41题第(4)问,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查处……“—司法机关”)、联系所学的知识(按照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⑤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样便不难整理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设问。
如2000年第36题第(2)问: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5分)
2001年第41题第(5)问: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说明民族独立对这些国家的意义。(8分)
2002年第40题第(5)问: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14分)
2003年第41题第⑶问: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9分)
2004年第38题(32分)第(1)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1分)
解题方法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例如:2003年41题第(3)问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
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解题思路
明确判断:此题要求回答的是经济意义。
结合知识、材料、最新精神作答:
①结合教材知识作答:“三农”问题等。(可答:增加农民收入)
②结合关键材料作答:“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可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可答: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结合最新精神作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答: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答案: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③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设问。
如2001年第39题第(3)问:从哲学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10分)
2003年第38题第(2)问: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8分)
2003年第39题第(2)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9分)
解题方法:
“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谈对“台独”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根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例如:2003年第38题第(2)问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判断表态(是什么):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阐述道理(为什么):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明确做法(怎么办):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再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⑵问为例加以说明。
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回答:(2)试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本题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气象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气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
为什么:①重要性是: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
②可能性是: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
③必要性是:气象服务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怎么办:此题可不用回答。
参考答案:①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②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③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例如:2002年第38题第⑶问: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分)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所以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能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人的认识总是发展的,所以人类应该把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不这样做的危害:其哲学依据是违背了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参考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第四,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要经常对常见题型进行归类总结:如
▲意义型题:
审设问:明确两个问题
首先:什么意义,对意义有无限定性的语言,如有问什么答什么,如无则应全面回答经济政治文化等意义,可根据题目要求有所侧重。
其次:对谁的意义,如有限定性的语言,根据设问回答,如没有则应展开回答。展开一般是从主体展开或从范围展开。
经济常识一般从国家政府、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市场等角度如果是重大工程的意义一般从对本地区的意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对外开放的意义等角度展开。
政治常识:一般从主体展开如对国家政府的意义,对党的意义,对公民的意义。
▲审材料:材料既包括本设问的小材料,也包括整个题的大材料,要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显性和隐性的信息,根据材料做答
意义型题常用语言:
经济意义。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就业增长。
可以协调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体现“五个统筹”、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利于充分利用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政治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体现“三个代表”精神。
有利于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边疆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典型例题:简要分析我国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经济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建设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有什么重要意义。
(对经济圈自身,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全国,对外开放的经济意义,即政治意义。)
(若涉及北约可结合时代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以及阻碍因素———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来谈;若涉及我国,则应结合我国的对外政策来谈。)
五、思维的敏捷性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迅速地作出反应。当然这和轻率作出决定是不同的,轻率是指考虑问题、解决问题马马虎虎、草率从事、不去具体地研究问题的原因和将会出现的结果。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掌握情况、符合实际为前提的。
那么,在日常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思维的敏捷性呢,这就要时时总结,将重点和难点一一加以分析,到应用时显然就能很轻松地做到思维的敏捷性。
如在学习政治生活以及选修3国家与国际组织时可做如下总结:
(一)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的不同点:
第一,国家元首的产生办法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
第二,国家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
第三,国家元首、议会、政府(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会仍然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总辞职。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政府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不向议会负责,也不能解散议会,议会也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只能在总统或政府成员有违法行为时提出弹劾。
(二)共同点
第一,两者都是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
第二,两者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制两种不同政体之间的主要区别是(2000年春季高考题)
A。国家元首是否拥有实权
B。国家元首的权力是否受宪法限制
C。国家元首是否由选举产生
D。国家元首是否受议会的制约
解析:民主共和制国家的元首不一定有实权,而议会制君主制的元首一定没有实权。议会制君主制的元首受议会制约,而民主共和制国家的元首不一定受议会制约。
议会制与议会不能等同
议会制就是由成年公民定期选举,产生一定数额的代表(议员),组成议会以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制度。它是一种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而议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和代议机关。
(三)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不同点:
(1)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2)产生的条件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而后者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
(3)前者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后者设有君主,并且是世袭的,没有任期。
相同点:
(1)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2)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3)都设有议会,议会在国家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等,政府(内阁)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
(4)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
(5)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并反映这一性质,是中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四)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第一,都是中共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第二,都是享有自治权,而不是主权。
不同点:
二者的对象不同
特别行政区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民族自治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二者解决的问题不同
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妥善解决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的设立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即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和共同繁荣。
二者建立的根据不同
特别行政区是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尊重世界与中国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根据民族三原则,依据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而设立的。
二者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民族自治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的享有的权限不同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权和国防事务权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此外,在国务院授权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领域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后者的自治权包括(见书)。
二者起的作用不同
特别行政区对于保持香港、澳门、台湾的繁荣与稳定,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自治区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的自治平等结合起来,把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少数民族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原则———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途径———在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
(凡涉及国家的全局利益,属于全国性并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决策和贯彻实施的问题,必须由中央决定。凡属于地方问题,由地方政府机关自主安排和处理。)
(五)国家的性质与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性质是指国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规定性,是讲什么是国家。它既包括国家的阶级属性,也包括国家的社会属性,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国家的本质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它是国家性质中最根本的属性。
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之间不是一种三权分立关系
我国中央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全国人大是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权力是统一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一切国家机关活动的中心。
我国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各国家机关按职权范围行使职责,不三权分立超越权限,否则就是越权或滥用职权。
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制约因素。如,最高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最高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它们都不受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全国人大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务。
(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区别
(1)含义不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以德治国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范畴不同: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范畴,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范畴,属于政治文明。(2)依靠手段不同:以德治国主要依靠道德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依法治国以法律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
联系
两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七)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树立民主意识)
对人民负责原则(树立公仆意识)
依法治国原则(树立法制意识)
三个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
不能指绝对的平均主义。如宪法规定,不满18周的公民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不等于说法定年龄的公民与不足法定年龄的公民之间存在不平等,而是由于参加政治生活的公民需要一定的行为能力。
反对一切特权。
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要消灭这种不平等,不仅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
(八)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含义不同。
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我国,公民的概念与国籍相一致,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以,确定是不是我国公民的唯一条件,是看他是否取得了中国国籍。人民是指国家的主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范围不同。
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却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但属于公民。
性质不同。
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政党、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国家的积极性质;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政党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其他政治性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作为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一般由政党来领导,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性质是同执政党的阶级性相一致的。在国家政权存在的情况下,各种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所进行的政治活动,其主要内容都同国家政权有关。
(九)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间的关系,三者分别是我国的国体、政体和领导核心。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通过它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我国工人阶级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党的主张和政策通过人大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党的领导是巩固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它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而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路线、方针和政策,然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必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党的领导是巩固、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
(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民主党派参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执政和参政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着。
中国共产党执政才能确保民主党派参政,民主党派参政有助于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执政,执政和参政都是为了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民主党派必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它们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
(十一)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与联系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不同点与共同点
(1)二者的性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二者的职能不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建立同级其他国家机关的基础。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人民政协不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行使国家职能,它也不是政党,更不能把它等同于我国的政党制度。
共同点: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
政协不是国家机关理由
(1)从国家机构重要特征来看,国家机构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政协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它不直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政协的提案、建议没有约束力。政协也不同于国家行政机关,它也不直接去负责处理浩繁的行政事务。
(2)从政协的组成来看,它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而国家机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从政协全国委员会同地方委员会的关系看,地方委员会同下一级地方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关系,而不是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政党包括执政党和非执政党,执政党的性质也应由它所代表的阶级的性质决定,即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而不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三次会议的排列顺序
(党的会议、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
原因:
(1)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各自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2)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必须首先召开党的会议,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
(3)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召开党的会议后,继而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意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机关。因此,党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人民政协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必须再提交全国人大讨论通过,使之变为国家意志,以保证党对国家的领导。
小资料:人大与党的关系
在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对政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应予以追究。
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人大是在党的领导之下,是接受党的领导。
体现
(1)党要实施对人大和国家的领导。
(2)党的领导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十二)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区别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的,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赋予的一定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单一制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直接受中央的管理和统一领导,其权力是中央授予的;联邦制除联邦中央政府外,各成员国按联邦宪法的规定,还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可以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规;联邦制国家除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外,各成员国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公民只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联邦制各成员国的公民除有自己的国籍外,同时,还拥有联邦的国籍。
在对外关系上,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不能代表国家行使外交权,只能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但有的联邦国家允许其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
(十三)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活动
联系:都是有神论,都相信有超自然的神灵存在,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不符合科学。
区别
(1)从定义上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封建迷信活动是指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通过装神弄鬼、占卦算命、看风水等手段,愚弄群众、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
(2)从组织状况看,宗教有整套的宗教经典、教义和教规,有他们所信奉的哲理,有正式的组织,有神职人员,有教徒和活动场所;而封建迷信活动没有教义、教规和戒律,没有正式组织,没有固定的信仰者,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
(3)从活动方式看,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祈祷形式,有一定的节目活动,教徒要受教规和戒律的约束;而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制度,其活动方式荒诞无忌、粗俗低级,甚至野蛮残忍。
(4)从活动的目的看,宗教活动是为了宣扬神的威力,使信教者信仰神,按神的旨意办事,教徒参加宗教活动,行善积得和修身养性,是为了死后灵魂进入“天堂”;而封建迷信活动则是迷信职业者骗取钱财的一种子手段。
(5)从社会作用看,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封建迷信活动则是愚昧落后的产物,它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秩序,破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6)从国家对待二者的政策看,国家保护在宪法和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正常的宗教活动;而对封建迷信活动则要坚决制止和取缔。
(十四)宗教、封建迷信、邪教
区别
宗教有比较完整的理论经典、教义和教规。如基督教———《圣经》,伊斯兰教———《古兰经》,佛教———《金刚经》。
封建迷信则无系统的经典理论,而是巫婆神汉的信口开河。
邪教更是荒诞离奇,它剽窃宗教中的某些理论,抄袭气功的某些词句,掺杂封建迷信,编造歪理邪说,神化教主,欺世盗名。
宗教有正式的组织,有专职的神职人员,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众多的信徒。
封建迷信则是地点不固定,其目的是骗人钱财。
邪教则秘密结社,成立非法组织,侵占公民的活动场所,非法聚集,对抗政府,破坏社会的稳定。
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宗教节日。宗教活动是为了宣传神的威力,使信仰者信仰神的威力,积德行善,修身养性。
封建迷信则通过装神弄鬼,占人算命,看风水等手段愚弄群众,骗人钱财,甚至害人致死。
邪教编造歪理邪说,蒙骗群众,进行精神控制,搞教主崇拜,聚敛钱财,杀人害命,报复社会,无恶不作。
宗教在整个历史长河里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封建迷信则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秩序,破坏两个文明建设。
邪教是社会毒瘤,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他无视法律,对抗政府,残害生灵。
(十五)政治和经济关系与国家制度、国家政策、国际关系和时代主题的关系
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民主制度、国家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及政党制度、民族、宗教和对外政策,作为政治问题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国家是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基础上,正是根据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划分了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它决定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而不是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国际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际关系的变化也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而国家利益的基础是国家的经济利益。体现了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由经济决定的。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体现了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由经济决定。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实质是全球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体现了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和平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体现了政治根源经济,由经济决定。
国际组织的分类
1)联合国;2)美洲国家组织;3)世界卫生组织;4)国际红十字会;5)阿拉伯国家联盟;6)欧洲联盟。
A。政治性国际组织B。专门性国际组织
C。政府间国际组织D。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E。世界性国际组织F。区域性国际组织
答案:A。1)2)5)6)B。3)4)C。1)2)3)5)6)D。4)E。1)3)4)F。2)5)6)
它们是发展国与国之间各方面交往合作的纽带
国际组织的作用:是调节国家争端的主要力量
是争取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联合国主要机构:联合国设立了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6个主要机构。
(十六)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联合国的宗旨是: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的友好关系;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4)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联合国的宗旨概括起来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为了实现联合国的四项宗旨,宪法的第二条规定了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七项原则,即:1)各会员国主权平等;2)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3)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4)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5)集体协作:6)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7)不干涉他国内政。同时指出:其中各国主权平等原则是其他各项原则的基础。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十七)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和平的原因:
核战争有毁灭性后果
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全球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外债数额急剧膨胀。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哪两个严重的问题
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
和平与发展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最主要原因。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政策时,手段越来越隐蔽,更多的是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在国际事务中对别国施以政治高压,经济制裁和文化侵略等。
(十八)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为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服务。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决不侵略别的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必然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九)我国对外关系的成就
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
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当前世界形成了多极化趋势的表现:1)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2)社会主义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国际舞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西欧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体实力已经与美国相等;4)日本经过60~70年代的发展,成为世界的金融大国和债权大国;5)美国是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但已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力不从心,惭失昔日的霸主地位;6)俄罗斯仍有巨大的经济、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二十)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为什么说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集团,都不可能稳坐“钓鱼船”或永独占鳌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最终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军事实力,而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此,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同时,世界各国都已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性。1)我国近现代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2)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3)目前各国都在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注意综合国力发展,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速经济、科技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思维的逻辑性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考虑问题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表现在推论中有充足的逻辑依据,思想有层次,有连贯性。在考虑问题时,不偏向一面,也不左右摇摆,不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特别是在考虑复杂问题时,能坚持原则、抓住关键。思维的逻辑性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是尤其重要的。
思维的逻辑性的形成对于高考答题有很大的帮助,只有掌握了很好的思维逻辑,才能做题时应用自如,以下就以几个题目为例来谈如何实现思维的逻辑性。
近几年高考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即以最新背景材料为中心,多角度设问。最佳选择题相对于不定项选择题来说,答题难度稍低,即使是组合选择题与不定向选择题相比,难度也大大降低。但从近两年高考情况看,选择题得分率却不高。如何提高?下面就如何做高考思想政治选择题来谈如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一)选择题类型及解法
第一,组合式选择题
此类题实际上是不定向选择题的变形题,旨在加大难度,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好组合选择题,常用的技巧是排除法和正选法。
排除法是指排除含有错误题枝的组合选项。排除错误题枝时,应先排除题枝本身是错误的说法,然后再根据选项排除与设问不相符的题枝。
例1: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答该题,如能看出第④是错误的,则可以把选项中带④的选项排除掉,轻松得出答案。
正选法是说,先看哪一个题枝肯定正确,然后把选项中没有该题枝的选项去掉。再从余下的选项中,根据题意加以选择。如例1中,如果能肯定①正确,则先把没有①的B项去掉,此做法可使答对率得到提高。
第二,观点式、判断式选择题
此类题主要考察考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求考生对相关知识做出是什么、说明什么,体现什么,做出判断。解答此类题要全面准确把握基础知识,分清题干的规定性,做到干枝结合,就能直接选出答案。也可以通过排除法来选择。
例2:下列关于价值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价值观是人们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B。价值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价值观要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价值是客观的,不属于社会意识,所以B错。ACD正确
第三,因果式选择题
此类题就是指题干与题枝构成因果关系的题目。通常由题干提供结果,在题枝中选择原因,题目形式一般用“根本原因”、“由于”、“是因为”等词语联结。
例3: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这主要是因为
A。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
B。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
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收入
D。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解答此题应分清,选项B是加快结构调整的措施,而不是原因。选项C、D不属于原因。
第四,图表、漫画题
此类题一般给出一幅或几幅图表、漫画(有的是图文结合)做题干,考察对此图表的认识。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读懂内涵;其次要把教材、图表或漫画、文字、题干结合起来,审准要求,最后要注意推敲各选项,防止自己选的不是最佳选项。
(二)选择题解题的基本方法
1.无论是哪一种题型,基本方法就是排除法和正选法。
2.解答政治选择题应做到“四审”。
一审题型。首先,要确定题型;其次,要确定好思维方向。
二审题干。首先,要明确题意,读懂材料。明确材料后面的要求,规定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其次,要着重弄清题干在时空、内容、逻辑的规定性,以便确定题干规定性的知识范围。
三审题枝。以下几种题枝不能选
第一,题枝本身错误。
例4: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ACD都是错误观点
第二,题枝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例5: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A。错,BC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D应选
第三,题枝本身正确,但题枝的外延小于题干的外延。
例6: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范围是:
A。商品经济B。社会主义商品经济C。商品交换D。商品生产
BCD都属于外延小于题干的外延
第四,题枝本身正确,但是因果关系颠倒。
例7:“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取得成功”。这主要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
D。我们要从教条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第五,题枝本身正确,但属于二级引申题枝。
例8: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C属于二级引申题枝
第六,题枝本身正确,但属于对题干的同义反复
例9:价值决定价格,这意味着:
A。价格由价值决定
B。一般的说,价值大价格就高
C。价值是决定价格的惟一因素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A属于同义反复 C错 D与题干无关
四审题干与题枝之间的关系:分析寻找题干与题枝之间的最佳联系,即题枝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做到枝干相连,上下结构相通。
选择题解题的注意事项:
1.高度重视,充分预见到选择题的得分难度,这是成功的开始。
2.尽力领悟出题者的意图;把答案否定一次再考虑选还不选。
3.保持清醒的头脑。
4.遇到不会做的选择题,要胆大心细,细心思考,当断则断。
5.注意答题时间的分配。
6.做完选择题后,一定要把答题卡涂好后再做二卷,可不要随意呀。
7.根本上取决于对双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并且持之以恒,思维的逻辑性才会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