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成功必备的18种钻石心态
32611900000094

第94章 你是不能做,还是不愿意做?

有一天,孟子来到齐国,见到了齐宣王。孟子对齐宣王说:“有人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3000斤的东西,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够看清楚鸟羽末端新长出的绒毛,却看不到一大车木柴。大王相信吗?”

“不相信。”齐宣王说。

孟子说:“拿不动羽毛,是因为完全没有用力;看不到一大车木柴,是因为闭上眼睛不去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去做。”

“不去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问。

孟子回答:“抱起泰山,去跳跃北海,那是不能做;坡上遇到老人走路不便,不愿折枝给他当拐杖,那就是不去做。”这段《孟子·梁惠王章句》中的故事向我们阐述的,就是能干与愿干的区别和关系。我们的工作中常有这样的博弈关系,面对一项工作或者任务,能不能干或许你决定不了,但愿不愿意干却是你首先要作的选择。

由此想起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精炼概括:“想干与不想干,是有没有责任感的问题,是德的问题;会干与不会干,是才的问题。”不会干不要紧,只要想干,就可以通过学习、钻研,达到会干;会干,但不想干,工作肯定做不好。

一个企业最希望拥有的优秀员工,或者人力资源部门一直在费尽心机寻找的员工,是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人。胜任所代表的不仅是能力,还有道德、责任感等职业素养。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并不需要多么高的职业技能,而是需要热情、谨慎、朝气蓬勃与尽职尽责。

我与业内的朋友谈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时,常听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学历、技术和能力都很出色的员工,原本能有不错的发展,却因为粗心、懒惰、没有激情、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频频遭到解雇。有一位老板就曾经对一位“在公司混日子”的员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你是不能干,还是不愿干?”

聪明的工作就是在“能干”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愿干”的德才兼备的人。关于德与才的问题,着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有个“框架理论”。他以职业道德为横坐标,以工作能力为纵坐标,把员工分成4大类:人才(有才有德)、庸才(有德无才)、歪才(有才无德)和冗才(无才无德)。

有一次,韦尔奇与英特尔公司总裁葛鲁夫在一起讨论对待这4类不同员工的对策时,韦尔奇唯独对有能力没品德的人特别提出了警告。韦尔奇强烈主张:“有能力胜任工作,却消极怠工而不称职,这样的人,我发现一个就开除一个,绝不留情。”老板们最不欢迎的就是有能力却不愿好好干的员工。职场中的确存在一些“会干但不想干”的人,对他们来说,每天的工作可能是一种负担、一种逃避、一种苦役。他们在工作中远离了“工作”,不愿意为此多付出一点,更没有将工作看成是获得成功的机会。

社会上众多失业者常常抱怨现行的法律、社会福利和老板对自己的不公,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不珍惜自己的工作,没有用心把本职工作做好,当然也就不会从工作中得到好的回报。一个人即使没有很强的能力,但只要拥有责任心,同样会获得人们的尊重;即使能力无人比及,却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也一定会遭到社会的遗弃。

聪明的人不会和朋友这样谈论自己的老板和公司:“我要应付那些我不愿做的事,为什么一定要给那个讨厌的头儿干活。老板一点也不了解我,不信任我。”如果那样,你就容易给人一个消极、爱发牢骚的印象,也会使你自己丧失上进的动力和兴趣,从而阻碍你的发展。

职场中那种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心理要不得。从小事开始,逐渐增长才干,赢得认可、赢得干大事的机会,日后才能干大事。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如果不改变“简单工作不值得去做”的浮躁心态,是永远干不成大事的。

盛大的总裁陈天桥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1993年,陈天桥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大学提前毕业,并被分配到陆家嘴集团公司。与大部分刚走出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一样,他满怀抱负地希望在新单位开创一番事业。但没想到的是,他的工作竟然是在一个小房间里放映有关集团情况介绍的录像片,而且一放就放了10个月。

这10个月里,陈天桥根本无法去跟别人谈论自己的远大理想,也没办法在简单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华和抱负。这个时候,他第一次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陈天桥这样回忆当时的心态:“我从复旦毕业,是跳级生,又是全市优秀学生干部,过来就让我干这个。”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年少气盛者也许会马上走人,再找一份不这么“委屈”自己的工作。

但是陈天桥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很快就意识到寂寞也是磨炼意志的绝佳机会。于是,出乎大家意料,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安心完成了所有手头的工作,还潜心研读了很多管理书籍。

“我认识到,无论有怎样的抱负,首先是要社会接受你,而不是你去要求社会来适应你,这是当时一个很大的收获。”陈天桥说,“在我当时这样一个年纪,这样一个背景,我能耐得住10个月的寂寞,躲在一个小房间里放录像,我自己感觉这对后面的年轻人还是有所启示的。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怎样怎样,要干这个,要干那个,但无论干什么,首先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着环境来适应你。”

10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时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有个干部挂职锻炼的机会,集团选定陈天桥担任那家有着二百多人企业的副总经理。在挂职锻炼期间,来自复旦大学经济系的教育使他拥有出色的战略眼光,而寂寞的锤炼让他克服了一般年轻人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