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能源法案,这是自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首个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减少石油进口,增加新能源的研究和制造,结果引得一片哗然。
1975年,世界第一个燃料乙醇项目“ProAlcool”诞生于巴西;1978年,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开展了类似项目,至今,美国和巴西已是全球乙醇的主产国。
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能源法案,这是自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首个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减少石油进口,增加新能源的研究和制造。新能源是指除了传统的石油、煤炭以及核电外的新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以及生物能等多种多样,其中生物能源是与粮食密切相关的。美国早就意识到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巨大市场意义,因此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当时的卡特政府就于1978年制定了《能源税法》,通过100%减免混合乙醇汽油的燃料税鼓励发展生物燃料替代石油。只是后来因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大幅贬值,由此可以购买大量石油;另外,美国通过种种手段,也逐渐掌握了石油定价权,并促使国际油价回落并大致保持平稳,因此生物能源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直到21进入世纪,粮食垄断布局已经完成,发达国家需要重归实体经济,美国才开始加紧新能源开发和生产。2005年美国颁布了能源政策法案(EPACT),为此制定了优惠政策,此后美国生物燃料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生物燃料中主要就是生产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当年美国就超过巴西成为全球第一乙醇生产国。自2001年至2009年,美国乙醇产量以每年20%的速度迅速增加。
2007年12月通过的这个能源法案也被称为新能源法案。
该法案似乎是为了应对石油价格高涨以及全球石油能源数量有限而制定的,但实际上,其中饱含着种种战略手段。从能源的角度讲,许多农作物都可以用来提取能源,这就是生物能源,那么当能源总需求相对稳定的时候,如果增加生物能源供应就可以平抑高涨的石油价格,为此,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法案要求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生产。但是,这样做实际上等于把大量的粮食转为生产生物燃料,势必减少粮食对其他方面的供应,这又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因而,该法案实际上不仅仅是能源法案,也是粮食法案。而粮食又是很多行业的基础原料,其中包括工业品制造,因此,这一法案又可以称之为工业法案。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这一美国的国内法在事实上相当于全球法案,这样说也许略显夸张,但其影响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不要轻视这一法案,该法案的最大作用不是对能源革命有多大促进,而在于生物能源是介于石油和粮食之间的中间产物,也就等于是石油市场和粮食市场之间的中间是市场,美国拥有了生物能源技术和产业规模,就可以通过调节生物能源的产量影响石油市场和粮食市场,为一举两得之手段。
新能源法案从汽车油耗标准及生物料标准两方面进行了规定。按照新版《可再生燃料标准》(RFS),美国此后每年都要把相当数量的粮食转化为燃料,每年生物燃料的使用量要在2022年前达到360亿加仑。根据美国可再生燃料协会(RFA)的数据,生物燃料2007年产量为64.85加仑,2008年产量为90亿加仑,2009年产量为111亿加仑,至2012年要达到120亿加仑;从2015年起生物乙醇的用量必须达到150亿加仑。与此同时,也规定了技术要求,即要在2022年前将燃油效率提高40%,届时每加仑燃油可供小汽车和卡车行驶35英里。
在规定的360亿仑中,210亿加仑必须属于纤维素生物燃料、生物质柴油以及其他高级生物燃料。
尽管美国出台了新能源法案,但实际上美国并未把新能源作为基础能源,原因很简单——即便把美国所生产的全部玉米都用来制造乙醇,也只能满足美国18%汽车的需求量。目前,美国生物乙醇生产商几乎都处于亏损的状态,美国政府为此不得不为每加仑乙醇提供51美分的补贴。换言之,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这些乙醇生产商早就破产了。不过,美国政府并不吃亏——全球粮食价格高涨,作为农业出口大国的美国自然赚得盆满钵满,与之相比,农业补贴和生物燃料补贴两项加起来也不算什么。所以说,所谓的能源法案根本就不是能源法案,而是彻头彻尾的“粮食法案”,是一个全球能源和粮食的“调节阀”,本身对能源的贡献是在微不足道。
但是,新能源法案的推出可以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有四个,意义就在于此:
其一,增加了生物燃料,等于改变了美国的能源结构。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且对能源的需求还会保持高速增长,因此美国始终对能源安全有所担忧,唯恐再次爆发1970年代那样的石油危机,能源多元化有利于增加美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从卡特政府时期一直到现在的奥巴马政府,美国都竭尽全力把石油控制在手中。生物能源本身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像石油那样属于有限资源,因此从供需角度来看,生物能源供应有保障;另外,生物能源来源于农作物,相对成本低廉,而且粮食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本身又是农业大国,因此可以确保价格稳定。从能源品质来说,生物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所有能源中,生物能源于现代工业和现代生活都有很大的兼容性,对现有能源有很强的替代性。
其二,发展生物能源,意味着增加对粮食的消费,这对农业大国美国来说,对粮农是个利好,美国玉米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美国玉米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0%,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60%。而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玉米等粮食产量还可以有相当幅度的提高,因此,发展生物能源对本国农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促进,也能增加农民收入。
其三,也就是美国的生物能源政策最主要的目的,那就是对世界石油、天然气、甚至核能以及粮食产生影响,此点本书多有叙述,不再赘言。
其四,增加生物能源,也可以对美国以及西方的气候变暖宣传、碳减排、环境保护等产生积极影响。绿色植物的生长不但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还降低空气污染,减少酸雨等现象。
生产乙醇的主要原料是玉米,生产柴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所以,美国现在以及将来必将能时刻操纵世界玉米和大豆市场。所以说,美国新能源法案的推出相当于点起了世界粮食和能源战火,之后的世界毕竟狼烟四起。
美国自2007年超越巴西成为生物乙醇燃料最大生产国以来,继续向前发展,实际上已经是生物乙醇产业中的“海湾国家”。根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08年,美国乙醇产量为90亿加仑,2009年产量为107.5亿加仑,2010年产量已经达到惊人的132.3亿加仑;其中2009年进口量为1.93亿加仑,2010年为970万加仑;出口量2010年达到3.97亿加仑,比2009年增加了4倍。显然,美国又有了一条赚钱的路:生物乙醇。在美国之后,巴西现在仍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2008年产量为64亿加仑;排在第三位的是欧盟,产量为7.336亿加仑;中国为5.01亿加仑,加拿大为2.37亿加仑。
根据2007年薪能源法案的规定,美国正在加快乙醇调合汽油的比例和设备建设。至2009年2月,美国已有700万辆汽车在使用掺合了10%乙醇的汽油;同时,美国也在提供E85(即85为乙醇,15%为汽油)的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各种比例乙醇调合汽油将越来越多,由此,美国将建立起生物燃油大市场——此举的意义不仅是美国增加了生物燃油的使用,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体,其市场标准往往会成为世界标准,欧洲、日本等会紧随其后采取类似的措施,进而导致全世界不得不采用美式标准。
巴西在使用生物乙醇燃油上比美国更进一步,其早在2001年就已经取消了对生物乙醇生产的补贴,因为巴西已经形成了市场。现在,巴西在乙醇调合汽油方面添加比例已经达到20%-25%,50%的汽车可以使用乙醇燃料,这样就不需要再依靠政府补贴生物乙醇制造,可以完全交给市场自行调节。
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龙头,中国在这方面不但不能与巴西相比,也不能与美国看齐;不仅生物乙醇年产量很低,而且乙醇调合汽油的比例也仅有10%。
美国的做法往往就是世界的标杆——就在美国制定新能源法案的2007年,中国也推出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生物质能方面的规划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总计年替代约1000万吨成品油。”
尽管中国也制定了自己的“新能源法案”,但是却与美国、巴西有一个不同之处——在生物质能源发展中,中国支持沼气、生物焚烧发电等,但却限制生物燃料,即鼓励非粮乙醇的发展,限制粮食乙醇的发展——美国有足够玉米、巴西有足够的甘蔗,都可以用来制造乙醇,但中国无论是玉米还是甘蔗或者其他粮食,都不能说“足够”。其实就在2006年以前,中国的粮食乙醇产业还蓬勃发展,但在2006年年底,国际粮价持续上涨,中国意识到了如果爆发粮食危机将对中国将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于是迅速采取了限制措施。这年年底,国家发改委紧急出台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暂停对以玉米等粮食为原料制造生物燃料的核准和备案,同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另外还制定了《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称将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与弹性亏损补贴机制,由此,原本四家乙醇定点生产企业的补贴从固定补贴转为弹性补贴。
美国对中国这样的新型经济体作出的种种反应其实早有预估——西方通过制造气候谎言(全球变暖等,我认为这是弥天大谎,此观点后面再论)以及操纵石油价格等,频频为发展新能源制造借口。当粮食能源开始规模生产后,美国很清楚世界各国必然跟风效仿,这是实际上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工业化已经导致耕地减少,粮食减产,而粮食需求却比以往更大,这本身已经会造成本国粮食供不应求,必须要大量进口,在美国已经垄断全球粮食全链条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在自投罗网。
现在,美国还在加大这一连环影响能力——美国现在已经建成14家乙醇提炼厂,另外还准备建80家。由此,仅2006年美国就把4200万吨玉米转为用来生产乙醇。而按照新能源法案,到2022年要生产150亿加仑乙醇的话,就需要1.8亿吨玉米——正是美国这一玉米-乙醇战略,导致全球玉米价格在最近10余年里连年上涨。由于玉米是基础性粮食,不仅人类口粮,也是食品加工中常用原料和猪牛羊等养殖业的饲料用粮,所以玉米价格上涨自然也引起了连锁反应,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面包价格上涨、养殖场出产的猪肉价格也上涨,等等,总之是“涨”声一片。
美国对该法案所能引起的变化了如指掌,对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并不担忧,这是因为美国拥有两手应对策略,其一是美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大量进口各种工业品。美国虽为制造业大国,但其工业品出口总体价值低于德国,只在大型电子计算机、空间与航空工业、原子能工业、军火、先进的科学设备等尖端技术方面,以及某些复杂和大型工业设备等方面保持强势。相反,进口的主要工业品包括汽车、石油、运输设备、机械、矿石、金属、纺织品、服装和化学产品等,其中80%为制成品。以汽车为例,美国本身就是汽车制造大国,但其汽车长期维持大量进口,尤其进口质优价廉的日本汽车。其二,美元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一直处在通胀之中,长期维持贬值,但它又是世界储备货币,因此可以依靠印刷美元来购买世界工业品。所以,美国并不担心工业品上涨造成美国财富外流。
此外,能源危机早在1970年代就爆发了两次,而美国迟至今日才推出能源法案,是因为美国构筑粮食的垄断地位需要时间。自1980年代之2006年,美国利用约25年的时间,从一个单纯的农产品贸易大国(进出口均是)便成为一个几乎垄断了粮食产业全产业链的帝国。
面对疯狂的美国,世界也只能一同疯狂。巴西、日本、印度尼西亚和欧盟都声称,到2020年,生物燃料要占整个能源消耗的10%,美国则说在2030年把这一比例提高到30%。然而,他们在谈论能源时慷慨陈词,充满了豪言壮语,但他们考虑生物燃料对粮食的冲击了吗?正如雀巢公司董事长包必达说:“这是我们正在做的最疯狂的事……我们在生产生物燃料和为世界增长的人口提供粮食这二者之间,是不可兼得的。”
另外,生物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说法也纯属是一个笑话——现代农业实际上是工业化农业,农业的每一个阶段都都在使用大量的机械,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还增大了土地的压力,制造乙醇等生产过程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本质上并没有降低碳排放。以生物能源降低碳排放与其说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还不如说是对环保主义者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