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326000000016

第16章 八角楼下(1)

这里是使国民党人起死回生的地方。他把功德林称为功德之林。这里又是慰藉心灵的地方。他把一盒火柴当做五年来人生价值的总和。

-1-

功德林丁字胡同的单间里,还有一位没有露面的战犯。这就是解放军总部正式宣布的43名头等战犯之一的先后统率过百万军队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党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中将司令、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杜聿明。

他是陕西米脂人,字光亭,黄埔一期生,中等偏高的身材,方方正正的脸型,尤其是精干迥异寻常的神情大有古儒将风度。直到被俘的前一天,他才在换上了士兵服装之后刮去了嘴唇上的心爱的小胡子。杜聿明是在淮海战役中,在徐州“剿总”前进指挥所从陈官庄移到陈庄,随后在陈庄立不稳脚,慌慌忙忙带了13个随从后退到张老庄村口时被俘的。他开头自报职务为“一个军需”,自报姓名是“高文明”,尔后又拾起砖头,砸破头皮,把血涂了一脸,最终在他的副官的证实下,他承认了自己。

他只承认了自己的名字,他不承认自己的罪恶。

早在杜聿明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冀辽热边区司令部设于葫芦岛)的时候,解放军攻克沈阳之后,杜聿明开始撤离葫芦岛之前,他就交代工兵参谋破坏锦西发电厂、炼油厂及残留在葫芦岛的火车头,指令葫芦岛的自来水水塔及码头归海军破坏,并规定陆、海军各部队对于葫(芦岛)锦(西)间各工厂机器电动机等可搬运的物资,尽量抢劫运走,搬不走的则破坏掉。

尽管这样,共产党仍对杜聿明保留了余地。1948年12月17日,毛主席以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的名义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杜聿明在接到这份文告时,还多少有些犹豫。被俘后,陈毅司令员与他谈话,他却拒绝谈任何问题。一直到他被集中到山东济南解放军官教导团,仍拒不服罪,动辄拍桌子打板凳,以至于1950年11月将他由济南转至北京功德林时非给他戴上重重的脚镣不可。

杜聿明是带着满身罪恶连同满身病患踏进新中国的大门的。

他患有4种病。不过他自己知道的只有3种:胃溃疡、肺病、肾结核。第四种病是他进功德林后被管理处的李科长发现的。那是一天杜聿明正在洗澡时,李科长发现他双腿打颤,忙问是怎么回事,杜聿明一言不发(其实他感到腰胀腿痛已经多时了,他不愿意知道是什么病,更不愿意治疗,他准备来个慢性自杀)。李科长急了,命令杜聿明站起来,双脚靠拢,终于发现杜聿明的臀部一边大,一边小。于是,第二天,不管杜聿明愿意不愿意,管理处用小车送他去复兴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脊椎结核。管理处没有告诉杜聿明关于他的第四种病——从现在来说,不让他获得慢性自杀的更多的条件;从往后来说,不让他获得漫长生活的更多的苦恼——反正在他的床上安放了一个石膏架子,叫他躺下去,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杜聿明横着眉毛躺下了,由于舒服——生理舒服减去心理不舒服的剩余部分——他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

杜聿明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又熟读孙子兵法,不能说没有一点战略眼光。1948年10月,蒋介石坚持反攻锦州,杜聿明问蒋介石有几成把握,蒋说有6成,杜聿明引孙子兵法对蒋介石说:“庙算胜者得算多,庙算不胜者得算少,多算胜,少算败,而况无算乎?现在我们算到6成,只会失败,不会胜利。”

杜聿明问蒋介石有多少兵力,蒋说少于共军,杜聿明又引孙子兵法对蒋介石说:“五则攻之,十则围之,倍则奇正并用;有奇无正,有正无奇,每战必殆。以目前的敌我兵力比较,不仅没有五倍、十倍的兵力围攻敌人,而且是敌倍于我,敌人有奇有正,并可能集中五倍、十倍兵力攻我围我消灭我军。所以我认为目前收复锦州是凶多吉少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结果,以营口为后方全力攻锦州的廖耀湘兵团终遭全军覆没。

杜聿明1948年底离开葫芦岛,由锦西机场逃回北平后,与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曾有过一次私下交谈。傅问到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种种情况,杜作了这样的断语:“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很快就入关,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地超过关内共军。从军事上讲,共产党一年以内将统一中国。”正因为如此,杜聿明在此次回到北平的第二天清晨,见空中飘雪,他认为天都哭了,国民党王朝即将完蛋。他为他心爱的王朝的灭亡感到深切的悲切,于是立刻驱车由住地东城弓弦胡同二号直抵北海公园游览凭吊。他一直跑到白塔上俯览全城名胜中南海、景山、故宫,照像留念,感叹嘘唏,黯然神伤。

军人是闻不得火药味的。朝鲜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到功德林里的时候,杜聿明居然从病榻上走下来,破天荒地主动找共产党人说话了。他告诉李科长说,美国人的武器是好的,火力是强的,但是由于训练简单,特别是缺乏战略战术的研究——美国人并不是从敌情、地形、敌我兵力对比及士气等有形无形要素而策定他们的战略战术——因此整个战斗力是不行的,尤其是步兵最差云云。杜聿明又下断语说:“只要中国将领指挥得法,士兵浴血奋战,中国有可能击败美国。”

杜聿明的这个断语虽然下得留有余地,但是较之功德林里多数战犯的估测,毕竟要正确得多。如果说杜聿明的军事眼光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话,那么他的政治头脑是否也能够经得起时代的严峻的冲击?

-2-

杜聿明在被俘时,由于谎报身份,解放军喝斥道:“到底是什么?还是快说出来,你隐瞒不了的!黄维、吴绍周不都查出来了吗?”杜聿明一听这话,忙问:“黄维现在哪里?”解放军答复说:“你们不久就可会面。”是的,他们不久就可会面。但是,至少现在是不可会面。被俘以后,他们兵分两路,一个去河北,一个去山东。现在虽然同在功德林,但是生活在两条胡同里。

两条胡同的形状是一样的。可是,他们的走法不相同。杜聿明的第一步是顺着胡同往外走的,黄维的第一步起横着胡同往墙上碰的。并且,黄维不怕痛,朝着他原定的方向,又朝前走了一步。

黄维的这一步,是从他谩骂功德林管理员开始的。在一个时期内,为了维护国民党战犯的生命,避免发生令人遗憾的事情,管理处规定,晚间房间不关电灯,以便于看守人员工作。这本是常识范围内可以理解的事情,其他战犯也已经理解了,唯有黄维对此提出“抗议”。他颤抖着胡须,把手指对准管理员的鼻子,破口大骂“灭绝人性”、“丧尽天良”。管理员是不能与战犯对嘴的,这同样是管理处的规定。孤掌难鸣,最终,黄维的笔记本成了他发牢骚的唯一的地方。

现在,黄维天蓝色封面的笔记本上增添了新的诗行,第二页写的是——“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朝于谦《石灰吟》诗)。黄维在诗的右下角面了一根短线,短线后面写的是“这是于谦骂狱吏的诗”。第三页写的是——“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始觉苍天方聩聩,全凭赤手拯元元。三年揽辔悲羸马,万重梯山思病猿。我志未酬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鹃”(太平天国石达开《答曾国藩》诗四首之一)。第四页写的是——“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唐朝王维《西施咏》)。

当然,黄维靠大脑记忆出的诗文,已经为他的大脑写成了另外一首诗,这首诗的主题显然超越了“牢骚”的局限。

可见,发牢骚并不是黄维唯一的斗争方式,他与其他战犯的矛盾更多的是企图通过说理来解决的。黄维的妻子给他寄了一点钱来,他买了一本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可能是管理员开的书目当中,这个书名最能投合他的性格和愿望,所以他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他是否读完了,还是读完了又有些大失所望,目下还不得而知。只知道他适逢痔疮发作,流血较多,草纸不够用,他又不说,于是悄悄地将这本书作了手纸。此事被同组组员们发现了,小组决定对他展开一次批判。批判的措辞是有点辣味的——“解放军把这本书作为经典著作,你却……”“你这是在侮辱革命,侮辱布尔什维克!”黄维倒心平气和地开始说理——不过他的发言有点酸味——“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也就是说,它的第一次使用价值已经完成。我现在发挥它的第二次使用价值,这又有何不可?”众人竟一时无话可说,当然这是在积蓄更多的“炮弹”,所以很快黄维就置身在弹如雨下的攻击之中。

他企图通过说理斗争来获得胜利的意愿导致了相反的结果,而管理员的裁判使他打成了平局,这使他获得了化险为夷的快乐。管理员是受小组组长的邀请来解决矛盾的,但是,在一定意义上,管理员的讲话可以作为小组会上的发言——“黄维犯痔疮,应该要求多发草纸,他没有提出来,是他的不对;但是我没有发现,是我的失职。至于那本书,黄维自己看完还可以借给别人看。大家也不要因为他处理得不恰当而作出同样不恰当的结论来。”

黄维由此发现,他的道理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可靠,而共产党的一个小小的管理员的道理却具有震慑三军的威力。这正如他不能不承认共产党的步枪的威力一样,否认已经存在的东西,对于黄维来说,同样是困难的。

由于这位公允的裁判员正是黄维先前骂过的那位管理员,所以黄维暗自觉得自己出口是否稍稍早了一点。其实,黄维不知道,共产党对语言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的。共产党永远让事实说话。就在黄维在功德林的胡同里,横着走完这一步之后,这年春天,他患了急性腹膜结核。这是他全身5种结核之中最迟发现的病患,也是最令他对生存丧失信心的病患。其症状是吓人的:腹水充塞在他的腹部,肚子高高地凸起,两腿肿得通明透亮,完全失去知觉,一旦皮裂水出,黄维便命归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