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方法通,路路通。为人也好,做事也罢,讲究方法都很重要!教育孩子,要用对方法;孩子成才,更需要找对方法。良好的方法,能使孩子更好地运用天赋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幼小衔接期,父母要帮孩子找对方法,登上“成才直通车”,成才路上,才会少走弯路。
按理说,在小学生的课程表里,最有趣,最能抓住孩子的心的课程,非《语文》莫属。这里有传承千年的母语,有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有打动人心的精彩故事,有感人至深哲思警句……语言的趣味,故事的兴味,思想的意味,众味合一,岂有小学生不爱之理?
然而,现实却非如此。
每每问小宝:“你最喜欢哪门课程?”
好像每门课程,她都说喜欢过,唯一缺漏的,就是语文。
如果说中国教育存在问题,那么最大的问题当是语文教育。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过:“我们的语言教育越来越趋向工业化思维。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和考核,消灭着语文这个学科中特有的千变万化的魅力和它的丰富性。母语学习本该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现在它却异化了,变成一件枯燥而扭曲的事情。语文课越来越变态为一种近乎折磨人的活动,难怪那么多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学语文了。”
在我发表(出版)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几篇文章有幸被选入考试题目。我把那“阅读题”做了一遍,然后按照“标准答案”来判分数,很遗憾,每次都不能考到满分。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其他作家朋友身上。我的朋友、著名作家马国福先生不忍心学生们受苦,曾专门发表文章劝命题者不要将自己的文章拿去做考题,不要去为难学生。试题都能原作者考趴下,对在校的孩子们来说,多为难孩子呀,是多么不堪的一件事啊。
从这我们可以管窥到当下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
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在《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一文中说:“如果让我给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语文教育打分,我不会打‘零分’,因为它不是‘零分’,而是负数。我之所以这样说,一点都没有故作惊人的意思。我在接受了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后,不得不花上很大的力量再来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启蒙。”他认为他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不是拉他前进,而是将他往后拖,日后,不得不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启蒙,以便跟上真正的节拍。
一晃过了三十四年,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在前进,有发展,语文教育也有所改革,有所进步,但换汤不换药,本质没变,尴尬依旧。也许,现在的语文教育不拖人后退,但至少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没有让大多数孩子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所以说,当你的孩子不喜欢语文课的时候,你大可不必惊慌,问题不在于你孩子,而在于大环境。
在我所执教的大学,中文系开设了一门课程《现代汉语》,学生翻开书后,往往会吃惊地问:“老师,你确定这是大学生要学的吗?我们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都学过了呢!”我们的老师往往会这样笑答:“大学教这个(音韵学)才是正常的,你们一年级学的那些,确实有些折磨人的意思。”
中国小学生语文第一课,学的是拼音字母“aoe”。翻开美国小学生学习的语文课本,第一课却并非“ABC”,而是“The dog。The dog ran。(狗。狗在跑。)”配了一张可爱的狗狗图片,图片之上,依顺序标注文中出现的单词和字母:dog ran the a o n d g r th。
中国的孩子一上小学,就直接学习大学课程中的《音韵学》,拼音字母,声母韵母和声调,字音字形和字义,如此抽象,如此枯燥,哪能让孩子感兴趣?活泼好动的年纪,痛苦扒拉地学习这些,又读又记,还要一页一页地抄写,望而生畏,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只有烦闷和痛苦。
对此,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王东华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语言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用教西方拼音文字的方法教中国的象形字。在过去,一年私塾教学生两千多个字,现在把我们国家两千年优秀的识字教育抛弃了,孩子们到了三年级都看不懂东西。
近年,出版界从故纸堆里捡起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印行天下,竟然相当火爆。我们不妨来看看三个版本的民国小学语文第一课,以资参照。
叶圣陶主编的开明版是《早上起来》,四格画,刷牙、洗脸、吃饭和上学。庄俞等主编的商务版是《入学》,一幅图,老师、同学们准备进入学校。
魏冰心等主编的世界书局版是《小猫咪咪》四格漫画,猫咪妈妈带宝贝玩耍和捉老鼠。这和美国现行教材第一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民国老课本,第一课,都没有文字,形象化图画,吸引孩子们,符合孩子的兴趣要求。很多课文能抓住孩子的心理,比如以太阳为主题目的课文。《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太阳,太阳》:“太阳,太阳,早地,你在东方;傍晚,你在西方;夜里,你在什么地方?”还有一篇《太阳红》:“太阳红,天气好,我上学校。老师说我早,我说老师早。”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说出来的话,可爱有趣,富有好奇心和探求欲,同时,也表达了学习的喜欢,对学校的热爱,和对老师的尊重。
一年级的孩子们喜欢那些形象的、生动的、有趣的,好玩的,依照这种心理,唯其如此,孩子才可能学好语文。而我们现在的语言课,在教材、教师和教法方面,与儿童心理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既然大环境如此,那父母如何让孩子学好语文?我们不可能有机会去参与语文教育改革,也不能改变现有的大环境,对个体而言,只有去适应了。
学好语文,有很多影响因素,但从高考语文高分考生的经验和作家成长过程来看,关键途径,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多读。多读,才会让孩子们产生语感。有了语感,才会对语文感兴趣,兴趣会引领孩子发现并找到语文天赋,由此,才可能诞生真正的语文天才。
举个简单的例子,要学会游泳,你必须长期泡在水里;要练好武功、学好唱戏,就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学好画画要多看别的画,要学好作曲得多听别人的曲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学好语文,就得多读别人的作品。
常言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好语文,则功夫在课外。学语文不是单单是学习语文课本。也许,在小学阶段,学好课本内容,才可能考满分,拿高分。但是,如果缺乏课外有效的大量的阅读,语文功夫提不高,自然就会失去后劲,只能像马一样跑得快,却不能像骆驼那样,走得更久,行得更远。
小宝学习语文课的同时,课外时间,我让她同时阅读三个版本的民国语文老课本和美国小学语文课本(原版配中文翻译),让她感受以前的同龄小朋友学了什么,让她知道美国的同龄小学生学些什么内容。
过了一段时间,再问小宝:“你喜欢哪门课?”她笑答:“语文。”
让小宝多读,这就是我让她慢慢喜欢上语文,并学好语文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