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年级,陪孩子度过幼小衔接期
32583900000041

第41章 孩子的品德教育越早越好

导读:法国作家雨果说:道德是真理之花。我们这个社会,从来不缺聪明的人,倒是老老实实的好人、道德高尚的人,普遍稀缺。从小给孩子品德教育,教导他做一个好孩子,为未来社会输送品德优秀的好公民。品德教育越早越好,进入小学阶段,是孩子可塑性最佳的时期,切莫错过这一良机。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让品德之花在孩子的人生路上,常开不败。

有次,带小宝去超市购物,她看中一枚小印章,只瞄一眼,就爱不释手。买单的时候,收银台前顾客多,我让小宝先出去,站到外面去等,省得地窄人多挤得慌。等我买完单,从超市出来,才发现小宝手里一直抓着那枚印章——没有买单。换了爱贪小便宜的父母,孩子这么做,也许会给予鼓励,说一通好话来表扬。但我不能这么做,不能让小宝干净的品行簿上,留下这么一个污点。

我对小宝说:“超市里的东西,没有掏钱买,是不可以带出来的哈。走,咱们去交钱吧。”

经历了这次,小宝再没有“顺”过超市或者别人的东西了,知道那是不对的,绝对不能去做。

品德教育,需要春风化雨式的温和,也需要防微杜渐式的严谨,不能留有任何漏洞。俗话说:“针大的洞,斗大的风。”孩子小时候若有哪怕很小的道德问题,长大成人后,必定是致命伤。

小时候,我就听过一个偷鸡蛋的故事,发人深省。

一个男孩从小手脚不干净,做些偷鸡摸狗的事。五岁的时候,他光着身子居然从人家的鸡窝里偷出一枚鸡蛋。他赤条条,一丝不挂,怎么能从人家眼皮底下偷出鸡蛋来呢?原来,他左腿吊起,手握鸡蛋藏在膝盖弯里,然后单腿跳,一步一步,跳了出来。

他妈妈得知他偷了人家的鸡蛋,没有指责,更没有打骂,让他觉得偷点小东西无所谓,好玩刺激,又不会挨骂遭打。

上学后,他偷同学的书本文具。长大后,不务正业,偷东盗西,味口越来越大,终于抢劫杀人,犯了死罪。

行刑前,他在世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见妈妈一面。妈妈看到她,悲伤欲绝,眼泪都哭干了。他不为所动,而是扑向妈妈,使劲地咬妈妈的手,顿时鲜血直流。

行刑官喝道:“你干什么?死到临头,还这么对待自己的妈妈,真是没有人性,罪该万死!”

只见这名死刑犯恶狠狠地对妈妈说:“我恨你。今天我有这样的下场,全怪你,当初,如果我偷那个鸡蛋的时候,你打我骂我的话,就不可能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道德大坝,如果在小时候就驻有蚁穴,那么终会崩溃于一旦。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在上面写下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父母希望写下什么,孩子就将会变成什么。

如果父母多给孩子鼓励,长大后他就会自信;如果父母经常表扬孩子,长大后他自然会心怀感恩与心存怜惜;如果父母恩爱,对孩子也疼爱,长大后他就会觉得世界充满爱,未来更美好;如何父母纵容孩子从小就“顺手牵羊”,长大后自然会滑入犯罪的深渊;如果家庭充满敌意,孩子就学会争斗;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老是打冷战,孩子就会自闭寡言;如果生活处处有恐惧,孩子就会多愁而敏感;如果父母经常不经意间让孩子感觉耻辱,他就背负沉重的负疚感;如果父母对孩子非打即骂,那么他就会有暴戾之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永远的港湾,如果从小没有给孩子一个道德成长的优良环境,孩子成长后,很快就会露出品德缺陷,于人于己于社会,都不会是好事。

孩子道德沦丧,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给社会预设了一枚定时炸弹。

一个优秀的孩子,光是学习成绩突出,还远远不够。孩子的评价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正常的情商、优良的品德和快乐的心性。五者缺一不可。孩子品行的培养,父母责无旁贷。相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而言,孩子品德的培育,尤其要提高重视,后者有时看似无形,实则影响深远。爱因斯坦说过: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品德和伦理教育的损害。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和社会,永不缺聪明人,急缺道德高尚的人。

聪明人能发明三聚氰胺,没有道德的人却能将之投入婴儿奶粉之中;聪明人做环保能回收地沟油,而没有道德的人却将它直接回流餐桌;聪明的人能发明原子弹,而没有道德的人却敢将它丢向普罗大众……没有道德的人无所不能,无恶不作,可以见死不救,可以诬赖好人,可以污染空气、河流和地下水,敢在食品里下毒,敢对几岁的孩子下毒手,敢践踏法律和人类最后残存的良知!这样的人,不是人类的毒瘤,还能是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才突然发现,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多么重要,多么迫切啊。品德教育,越早开始越好,必须从摇篮中开始。

我们要塑造孩子完美的灵魂,努力唤醒孩子为别人做一些好事的欲望,在利他中利己,在奉献中快乐自己,在给予中净化心灵。父母要努力地让孩子在道德培育过程,学会自我约束,不做损害自己的事情,不做损人利自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不做不利族群不利社区不利社会的事;学会自己控制,控制自己的欲望,安守宁静的心灵,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平和淡定的人。

如何培育孩子的品德呢?在这方面,我很欣赏美国“自然教育”倡导者斯特娜女士“品行十律”。秉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态度,咱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一、不要体罚孩子;

二、不要斥责孩子;

三、不要说“不”

四、不要说“必须”

五、不能让孩子养成说:“我不行”的坏习惯;

六、不能拒绝回答孩子的问题;

七、不威胁孩子;

八、不许嘲笑或者戏弄孩子;

九、呵护孩子的自尊,继而引导孩子尊敬长辈;

十、不要让孩子摒弃“魔仙”——这个总能让世界更加生动的元素。

下面,我来谈谈对这十条的粗浅看法。

中国传统式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很多人奉为圭臬,实为谬误千年的混蛋思维。打骂孩子,只会伤害孩子自信、自尊和自爱,而这的教育作用极为有限。当小宝做错事,惹我生气的时候,我首先是考虑如何平复自己的心情。对小宝,我除了温和地说说“我要打屁屁啦!”绝没打过小宝一次。打骂孩子,是父母教育无能的表现。

不说“不”,尽量不要拒绝孩子的正常愿望,如果孩子无理,父母要给他讲道理,而不是用一个“不”拒之千里。

“必须”是专横的居高临下式的说话方式,孩子不喜欢这样。父母与孩子要平等相处,而不能人为地制造不平等。

不让孩子说“不行”,你可以劝架换个说法,比如“我能行!”“我可以试试”等等。说“不行”容易导致孩子拒绝尝试和努力,会让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关注孩子成长的大小事情,回答孩子所有的问题,实在答不上来,就说“我不知道”,效果也比拒绝回答孩子问题要强。

如果你威胁孩子,就是在孩子心里种下紧张和恐惧种子,日后,他将生活在不快的灰色生活状态,阴影笼罩一生。

父母嘲笑孩子很不妥当,这只会让孩子变得烦躁不安,长大后,也许一件小事也能诱发他去犯罪。

呵护孩子的自尊,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平等相处之道。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会尊重你。

小宝喜欢看电视剧“小魔仙”,家里魔仙棒都有好多根,如果她看到了还想要,我也还会给她买。我愿小宝心里永远有一个“魔法仙子”,生活中永远有童话。我知道,“魔法仙子”会让小宝感觉世界更可爱,会让小宝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童话能让孩子相信世界的光明能战胜黑暗,美好能取代丑恶,让孩子相信奇迹会发现,相信未来充满希望。

对任何人来说,希望都是个好东西。亚历山大大帝说:“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将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财富。”

孩子高尚品德的养成,不在于假大空式的口号,不在于不食人间烟火的金科玉律,而在于父母如何给孩子示范,在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身为父母,让孩子吃饱穿暖,已不是什么问题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承担起培育孩子品德的重任,平等、和平、友好地与孩子相处,让孩子从小生活在爱的世界里,远离不快、愤怒、怨恨和恐惧等恶劣情绪,长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