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32570800000030

第30章 读书,提升教师的积累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怎样才能练就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又有哪些呢?

要勤于读书,善于积累

教师的一切底蕴皆来自读书。我们不能期待从一个不读书的人嘴里面能轻易吐出一丝幽默生动、智慧联翩的语言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有一位名师曾说过,吾三日不读书,则觉面目狰狞,食亦无味,语也可憎。可见,读书对于教师语言的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读什么书这个问题上,真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爱好。但开卷有益却是大家读书阅读的共同观点。请记住,只要开卷,那一定有益!让读书丰厚自己的语言积累。

读后思一思,写一写,对于语言素材的积累也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但名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读后做什么的问题上。

陶继新老师强调读书后重在做人。他提出“善待他人,发展自我”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

郑杰老师则提出“爱书、读书、写书、劝读书”的一条龙体系。

读书过程中也要善于思考,读书要有选择,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不以书唯上。读书后更重要的是勤于做笔记,善于做反思。现在好多优秀的教师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坚持写网络日记,记录班上孩子的成长故事。这其实就是反思的一种。由此可见,写笔记,写成长日记,写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阳光大道。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不禁想反问:读书说起来轻巧,但老师们整天要备课,批作业,辅导差生,读书的时间从何而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听听名师是怎么说的。

郑杰老师说:“你年轻时谈恋爱,会说没有时间和女朋友谈恋爱吗?想来不会。那从哪里获得额外的读书时间呢?我的经验是给自己做减法,对一些意义不如读书重大的活动要敢于说不。客观地说,在我们周围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诱惑,各种各样诱人的愉悦感官的活动都拼命从读书人队伍中拉人,那些对书并不虔诚的人,那些定力不足、耐不住寂寞的人都被拉走了,车上、飞机上、床头上,只要你想读书,总会有时间的。”

现在看来,读书和思考写作的时间只要我们去挤,终归还是能够挤出一点儿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这个读书的心态和愿望。

书读得多了,自己心中也就有了东西有了内涵,也就有了厚积薄发的资本。这个时候再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要不断锤炼

仅仅有好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悟性较好,性格也活泼,平时注意说话练习的人可能语言表达上没有什么问题。可有的人天性内向,见生人就脸红,胸中的千言万语总是很难恰当地表达出来。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真实情况,这些人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要多说,且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话音不标准的,要听着广播,听着录音练,一字一句地去练。练完后,再录成录音,放出来,反复比较,如此往复,时间长了,必然就会有收获的。这里我们举两个著名的例子。

从小口吃的古代希腊演说家德谟斯蒂尼斯立志成为演说家。为矫正口吃,使口齿清晰,他从小开始练习,将小石头含在嘴里不断地练说。据说他为避免别人打搅,曾把自己关在屋里练习,还把头发剃成了“阴阳头”,“逼”自己专心一意地练口才。经过12年刻苦磨炼,终于走上梦想中的舞台。

美国总统林肯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雇工、石匠、店员、舵手、伐木者等,虽然社会地位卑微,但从不放松口才训练。17岁时他为了听法院里的律师慷慨陈词的辩护;听传教士高亢激昂的布道;听政界人士振振有词的演说,时常徒步30多英里到镇上。回来后就找个没人的地方精心模仿演练,终于口才日日进步。1830年夏,他为了准备在伊利诺伊一次集会上的演讲,面对光秃秃的树桩和成行的玉米,一遍又一遍地试讲。后来他连任两届总统,也成了世界著名的演说家。

可见,流利的语言是靠日积月累刻苦地练习而磨出来的。

教师讲课时要尽量脱离讲稿

有的教师讲课,基本是照本宣科,教案上写什么,就按着教案讲什么。时间长了就会养成离开教案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的习惯。其实,教师应该把备课视为熟悉教材的过程,在进入课堂后,教师应尽量脱离教案。

捷克教育家卡尔瓦绍娃经过研究表明,不看讲稿的讲述方式要比看稿的方式表达词语的数量增加50%。而且减少了概念性的名词,增加了描述性的动词,因而更迎合和满足了听众感官的要求。

魏书生老师在几千人的讲厅里发表了精彩报告,三个小时的讲座里魏老师一直成站立状,语言滔滔不绝。其间没有看过一次讲稿,也根本没有准备讲稿,但他的讲解体态、手势运用得体,口中妙语连珠,赢得阵阵欢呼和掌声。共青团中央知心姐姐心理健康宣讲团邢安平老师的讲座,亦无讲稿,但都能深深地打动观众。

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讲课者精彩的讲演内容之外,讲课者与听众的眼神等方面的交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语言无法替代的。

要有一个好的态度

做任何事情,态度很重要。有了认真端正的态度,事情便成功了一大半。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孩子们非常不乐意、不喜欢老师一味地用成人的语言向他们讲课。如果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能马上放下老师的架子,想到自己是儿童中的一员,是孩子们的伙伴,就很容易和孩子们在感情上拉近距离。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饱含儿童情味的语言,能够使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感消失殆尽,使亲切感倍增。尽管这样的态度儿童喜欢,可老师们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当老师面对密密麻麻的黑板,挤满作业本的讲桌,还哪有心思来欢笑?其实,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从混乱中寻找教育智慧,处乱不惊,化乱为奇。用不经意的一句幽默,化解了师生的尴尬,从而进入到一个最好的状态。

凡事往好处想,人生就应这样。大家可以借鉴知心姐姐卢勤“太好了”的心态调整的秘诀。遇到任何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糟糕的,总是要记得对自己说“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能马上想到挫折其实也是给我提供了一次自我解放的机会,提供了一次幽默的机会,提供了一次创新思维的机会,提供了一次科学研究的机会。这样心态就正了,心态好了,语言的连贯性就有了,幽默感也会随之而来。学生们也会因为你的心情舒畅而变得阳光灿烂,课堂也会更加生动活泼。

总而言之,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学好语言,非下苦功不可,绝不是随便就可以学好的。只要肯做生活的有心人,肯做教书育人这份事业的有心人,肯做默默的研究者,肯做孩子的合作者,学习如何表达语言是难不倒我们教师的!

多读书,善于思考,勤于练习,相信您的语言水平肯定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