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决,你吓着我家孙儿了,哈哈哈!”淳于老爷子看着淳于琼的脸色变换,笑呵呵地道。
郑玄和国渊也附和着哈哈大笑起来。
不一会,国渊也捂着嘴小声地笑起来。其他于禁、鲍氏兄弟也忍不住地捂嘴小声地笑起来。
“琼小子,不是我不愿意收你到门下啊,是其确实不敢啊。司马双子、庞德公、宋忠、蔡邕,哪一个不是当代名士,他们都与你平辈而交,我如果收你为徒,这是把我往自己放在身上烤啊,以后与他们相见了,如何有脸见他们啊!”郑玄指着淳于琼解释道。
“原来是这样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早知道如此,我就不来了,不过不来的话也见到不到典韦和于禁了!”淳于琼想道。
“那我该如何办啊,我的学问还不深,正是需要先生指点迷津的时候啊!”淳于琼疑惑地看向淳于老爷子、郑玄和国毅,满脸不知所措地道。
淳于老爷子拍了拍淳于琼的脑袋,摇摇头道:“那么聪明的小子,今天怎么傻了啊!你不能拜到先生名下,不代表你就不能向先生学习啊,你看看这么大的平台,没有人会拦着你听先生的授课啊,同时,你有任何学业上的疑问,都可以直接去问先生,先生一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祖父,原来你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啊,那您也不早点告诉孙儿,让孙儿提心吊胆的。”淳于琼撒娇道。
“我如果早点告诉你,你还会不会有毅力走到先生这边来就难说了啊!你可是自己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啊,我总要帮助你完成吧。”淳于老爷子笑着道。
“好一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难道这也是小才子的金句!”郑玄拍掌问道。
“先生,这当然是我老大的金句啊,您不知道,我老大的金句多着呢,而且,不止是金句啊,以后您吃惊的机会多着呢!”鲍忠抢先道。
“这位小子是?”郑玄问道。
“贤侄,实在失礼,还没有给你介绍这几位小子。”淳于琼忙赔礼道。
“叔父客气了,我们一路在聊天,没有顾得上他们,是我的不是,几位小子,受我一礼啊!”郑玄说着对着几个小子就是执了一礼道。
几位小子忙向旁边躲过去,以示不接受郑玄的这一礼。毕竟他们是要拜到郑玄门下的鹅,还只是第一次见面,就让老师给学生施礼,怎么也说不过去。
待得郑玄施礼完,鲍韬走到郑玄面前,执了一个弟子礼,恭恭敬敬地道:“小子是泰山鲍韬,今年十三岁,一直敬仰先生才学,所以想拜在先生门下求学。小子父亲因为公务繁忙,不能轻易离开,不能亲自来拜谢先生,所以委托叔祖父带我来此拜见先生,请先生见谅。同时,恳请先生收我到门下,弟子定当全力以赴。”
鲍韬道完,不等郑玄回答,鲍忠向前道:“小子是泰山鲍忠,今年八岁,是鲍韬的弟弟,亦是想摆在先生门下,恳请先生收留,小子定当三更灯火五更鸡。”
郑玄听了,笑呵呵地道:“好一个全力以赴,好一句三更灯火五更鸡,不愧是琼小子的朋友啊,用得很快啊。好的,你们千里迢迢,拜别父母前来,我定不忍让你们失望,你们两我收下了!”
“谢谢老师!”鲍氏兄弟高兴得不得了,两人道谢道。
于禁看到郑玄收了鲍氏兄弟,忙走上前执弟子礼道:“先生,小子是泰山于禁,今年九岁,情况和鲍韬他们一样,还请先生收下弟子,弟子定当勤学苦练!”
“你定然与鲍家兄弟一起的,我既然收下了他们,定然会收下你。”郑玄摸了摸于禁的头,点头道。
淳于琼看到郑玄已经收下了鲍氏兄弟和于禁,忙拍了拍典韦的背,意思是让他上前拜师。
典韦明白了淳于琼的意思,上前对郑玄拜到,傻里傻气地道:“先生在上,小子典韦,陈留人,今年六岁,小子人比较笨,比不上鲍忠他们,但是小子力气大,比最大的鲍韬力气都要大,如果先生能收我为徒,弟子一定能干很多力气活。”
郑玄被典韦的傻呼呼的样子弄笑了,决定逗一逗典韦道:“我刚好缺一个童子挑水、耕地,你能否胜任啊!”
典韦一脸认真地道:“小子的力气干这些活没有一点问题,但是小子个子太小,最好是等小子长高写了再做。”
“哈哈哈,好一个外表憨厚,内里狡诈的小家伙!”郑玄看着典韦一脸认真的样子,忍不住地笑起来。
淳于老爷子和国毅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贤侄,典韦是蔡棱蔡伯直的外孙,去年父母相继过世,伯直就把他接到了身边,小小年纪神力过人,但是不善于识字读书。伯直知道老夫带着琼儿到你处求学,所以就让我也将典韦待在身边,一起过来你处求学。”淳于老爷子诉说着典韦的情况。
郑玄听了后点了点头,对典韦道:“小子,你可识字?”
典韦回到道:“先生放心,小子自是识得一些字的。”
“你能识几个字?”郑玄继续问道。
“小子识字不多,但是一千多字还是认识的。”典韦很自豪地达到。
“什么,你识得一千多字?那你能看完过《论语》全文吗?”郑玄吃惊地问道。
要知道二十一世纪总的汉字才不足十万,日常使用的汉字大约是几千字,据统计,一千个常用字能覆盖约百分之九十的书面资料,二千个汉字可覆盖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三千个汉字能覆盖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东汉时期,还属于文字不很发达的时候,因为重复利用率很高,所以总汉字数也就一万多个,其中用于书写的最常用的汉字也不过八百,基本上这八百就涵盖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书写资料。
而且,一般来说,因为东汉教育方式都是以《论语》、《春秋》等作为启蒙教材,没有专门的教授文字的课程,基本上学生识字的过程就算《论语》等书籍学习的过程,因此能够要认识上千字,那至少要读好几十本书后才有可能。因此,不要说六岁的小童,就算是很多读过七八年书的学子,也不见得能够识字过千。
这就是郑玄有些吃惊的原因,至于怀疑,他倒不至于,不要说古代本就是将名声看得比生命还要重,不可能去故意吹牛欺骗,更何况典韦才六岁,更不会有什么吹牛或者欺骗的心思。
“小子不仅看完过《论语》全文,就是《三礼》小子也看完过,不过请先生原谅,我只是看完过,但是不是每一句话都理解,也不能背诵每一句话。”典韦憨厚地回答道。
这下子不仅郑玄吃惊了,就是淳于老爷子和国毅、国渊也吃惊了!只有鲍氏兄弟、于禁、淳于琼毫不吃惊。
“这些文字是谁教你的啊?”淳于老爷子开口问道。一路和典韦同行,以他对典韦的了解,典韦定不是信口开河的人。
“叔祖父,你们怎么都好像不信啊,不仅是我,鲍鸿、鲍忠、于禁他们都能识得一千多个字啊,我是其中最笨的,所以我识字的速度最慢啊,我用了两个月才识得一千多个字,他们用了一个半月就都识得一千多个字了。”典韦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地道。
典韦可不知道郑玄们为什么吃惊啊,他觉得自己以前在蔡棱手下怎么也读不进书,而且在淳于琼教得几个小子中间也是背诵得最慢的,他都能把两个月把一千多个字识得,其他人更是应该简简单单就会识得一千多字。他却不知道,淳于琼给他们读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可是比起在历史上出现至少整整提前了几百年到一千多年啊,更何况有淳于琼每日铁面无私的要求,细致入微地一句句解释,甚至耐心地解释每一个字的结构原理,他们才有在快得时间里认识并掌握这一千多字。而当代的很多其他夫子教书,都是一段段地教大家背诵,哪里会进行细致入微地讲解,说句历史上的名言:读书不求甚解。
郑玄和淳于老爷子吃惊地向鲍氏兄弟、于禁望去,只见几个小子都认真地点了点头。
郑玄问道:“鲍韬,你们都识得一千多字了,听典韦说好像是在来东莱的路上学的,你们跟谁学的啊?”
郑玄原以为是淳于老爷子教得,但是看到淳于老爷子也是一脸吃惊的样子,自然是把他排除了,现在对这个老师很是好奇,毕竟能教一个天才出来也许是运气,但是一下子交了四个天才出来,那绝对就不是运气了,那就是实力了。现在鲍氏兄弟、典韦、于禁在他眼中,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天才。不仅是郑玄眼中,就是随随便便找个人出来,都会认为他们是天才。
鲍韬有些不知所措,毕竟他要说诗淳于琼教的,淳于琼可没有批准他们说出来,反而是千叮嘱万嘱咐地告诉大家不要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说出去。但是郑玄老师又正在问,刚刚拜过得老师,不回答又不好。他只能用低着头,用眼睛瞟了瞟淳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