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
明堂,布政官也。八極,八方目極之所也。考,謂考校。建,謂建立也。五常,謂五氣,行天地之中者也。端居正氣,以侯天和。
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新校正云:詳論謂《陰陽應象大論》及《氣交變大論》文,彼云: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
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耳,首甲定運,余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首甲,謂六甲之初,則甲子年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
上古聖人,仰觀天象,以正陰陽,夫陰陽之道,非不昭然,而人昧宗元,迷其本始,則百端疑議,從是而生,黃帝恐至理真宗,便因誣廢,愍念黎庶,故啟問日;天師知道出從真,叉非謬述,故對上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陰陽法》 曰:甲巳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蓋取聖人仰觀天象之義。不然,則十干之位,各在一方,徵其離合,事亦寥闊。嗚呼遠哉!.百姓日用而不知爾。故《太上立言》 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此其類也。 新校正云:詳金主乙庚者,乙者庚之柔,庚者乙之剛。大而言之陰與陽,小而言之夫與婦,是剛柔之事也。餘并如此。
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言智識偏淺,不見源由,雖所指彌遠,其知彌近,得其元始,桿鼓非遙。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 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鈐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氏、勗、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斡,則天地之門戶也。
戊土屬乾,己土屬巽。《 遁甲經》 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晨暮占雨,以西北、束南。義取此。雨為土用,濕氣生之,故此占焉。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論,謂《 天元紀》 及《 陰陽應象》 論也。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面向北而言之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束也。
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主歲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束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木火相臨,金水相臨,水木相臨,火土相臨,土金相臨,為相得也。木土相臨,土水相臨,水火相臨,火金相臨,金木相臨,為不相得也。上臨下為順,下臨上為逆。亦鬱抑而病生,土臨相火君火之類者也。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
六位相臨,假令土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皆為以下臨上,不當位也。父子之義,子為下,父為上,以子臨父,不亦逆乎?
帝曰:動靜何如?
言天地之行左右也。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復會也。
上,天也。下,地也。周天,謂天周地五行之位也。天垂六氣,地布五行,天順地而左回,地承天而東轉,木運之後,天氣常餘,餘氣不加於君火,卻退一步加臨相火之上,是以每五歲已,退一位而右遷,故日左右周天,餘而復會。會,遇也,合也。言天地之道,常五歲畢,則以餘氣遷加,復與五行座位再相會合,而為歲法也。周天,謂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氣也。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
詁異也。新校正云:按鬼突區言應地者靜,見《天元紀大論》中。
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
不能遍明,無求行#2也。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觀五星之束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麗,著也。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據物而得全者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言轉不居,為下乎?為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言人之所居,可謂下矣,徵其至理,則是太虛之中一物爾。《易》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此之謂也。
帝曰:馮乎?
言太虛無礙,地體何馮而止住?馮,扶冰切。(礙,音艾。)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也。所以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為其乘氣,故勢不得速焉。几之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問,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
地體之中,几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風、四曰濕、五曰寒、六曰火。受燥故乾性生焉,受暑故蒸性生焉,受風故動性生焉,受濕故潤性生焉,受寒故堅性生焉,受火故溫性生焉,此謂天之六氣也。
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六氣之用。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
言平氣及勝復,皆以形證觀察,不以診知也。
《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天地以氣不以位,故不當以脈知之。
帝曰:問氣何如?岐伯曰:在,期於左右。
於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與不應,過與不過也。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
謂當沉不沉,當浮不浮,當澀不澀,當鈞不鈞,當弦不弦,當大不大之類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云: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豚鈞;太陰之至,其豚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不當其位者病,
見於他位也。
迭移其位者病,
謂左見右豚,右見左脈,氣差錯故爾。
失守其位者危,
已見於他鄉,本官見賊殺之氣,故病危。
尺寸反者死,
子午卯酉四歲有之。反,謂歲當陰在寸豚而反見於尺,歲當陽在尺而豚反見於寸,尺寸俱乃謂反也。尺獨然,或寸獨然,是不應氣,非反若也。陰陽交者死。寅申亥巳丑未辰戌八年有之。交,謂歲當陰在右脈反見左,歲當陽在左豚反見右,左右交見是謂交.O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應氣,非交也。
陰陽交者死。
寅申亥巳丑未辰戌八年有之。交謂歲當陰在右脉反見左,歲當陽在左脉反見右,左右交見是謂交。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應氣,非交也。
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經言歲氣備矣。新校正云:詳此備《六元正紀大論》中。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
合,謂中外相應。生,謂承化而生。化,謂成立眾象也。
岐伯曰:束方生風,
束者日之初,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發號施令,故生自束方也。景霽山昏,蒼埃際合。崖谷若一,岩岫之風也。黃白昏埃,晚空如堵,獨見天垂,川澤之風也。加以黃黑白埃承下,山澤之猛風也。
風生木,
陽升風鼓,草木敷榮,故日風生木也。此和氣之生化也,若風氣施化則飄揚敷拆,其為變極則木拔草除也。運乘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之歲,則風化不足。若乘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之歲,則風化有餘於萬物也。新校正云:詳王注以丁壬分運之有餘不足,或者以丁卯、丁亥、丁巳、壬申、壬寅五歲為天符,同天符,正歲會,非有餘不足為平木運,以王注為非,是不知大統也。叉欲細分,雖除此五歲,亦未為盡。下文火土金水運等,并同此。
木生酸,
萬物味酸者,皆始自木氣之生化也。
酸生肝,
酸味入胃,生養於肝藏。
肝生筋,
酸味入肝,自肝藏布化,生成於筋膜也。
筋生心。
酸氣榮養筋膜畢已,自筋流化,乃入於心。
其在天為玄,
玄,謂玄冥也。丑之終,束方白。寅之初,天色反黑,太虛皆閤,在天為玄象可見。新校正云:詳在天為玄至化生氣七句,通言六氣五行生化之大法,非束方獨有之也。而王注玄謂丑之終,寅之初,天色黑,則專言在束方,不兼諸方,此注未通。
在人為道,
正理之道,生養之政化也,
在地為化。
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後有萬物,萬物無非化氣以生成者。
化生五味,
金玉土石,草木菜果,根莖枝葉,華殼實核,無識之類,皆地化生也。
道生智,
智,正知也,慮遠也。知正則不疑於事,慮遠則不涉於危,以道處之,理符於智。《靈樞經》曰: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玄生神,
神用無方,深微莫測,進見形隱,物鮮能期。由是則玄冥之中,神明棲據隱而不見,玄生神明也。
化生氣。
飛走歧行,鱗介毛保羽,五類變化,內屬神機,雖為五味所該,然其生稟則異,故又日化生氣也。此上七句,通言六氣五行生化之大法,非獨束方有之也。新校正云:按《陰陽應象大論》及《天元紀大論》無化生氣一句。
神在天為風,
嗚紊啟拆,風之化也。振拉摧拔,風之用也。歲屬厥陰在上,則風化於天;厥陰在下,則風行於地。
在地為木,
長短曲直,木之體也。幹舉機發,木之用也。
在體為筋,
維結束絡,筋之體也,糯縱巷舒,筋之用也。
在氣為柔,
木化宣發,風化所行,則物體柔夾。
在藏為肝。
肝有二布葉,一小葉,如木甲拆之象也。各有支絡,豚游中,以宣發陽和之氣,魂之官也。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乘丁歲,則肝藏及經絡先#3受邪而為病也。膽府同。
其性為暄,
暄,溫也,肝木之性也。
其德為和,
敷布和氣於萬物,木之德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德敷和。
其用為動,
風搖而動,無風則萬類皆靜。新校正云:按木之用為動,火太過之政亦為動,蓋木火之主暴速,故俱為動。
其色為蒼,
有形之類,乘木之化,則外色皆見薄青之色。今束方之地,草木之上,色皆蒼。遇丁歲,則蒼物兼白及黃,色不純也。
其化為榮,
榮,美色也。四時之中,物見華榮,顏色鮮麗者,皆木化之所生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化生榮。
其蟲毛,
萬物發生,如毛在皮。
其政為散,
發散生氣於萬物。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政舒卷#4。詳木之政散,平木之政發散,木太過之政散,土不及之氣散,金之用散落,木之災散落,所以為散之異有六,而散之義惟二,一謂發散之散,是木之氣也,二謂散落之散,是金之氣所為也。
其令宣發,
陽和之氣,舒而散也。
其變摧拉,
摧,技成者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變振發。
其青為隕,
隕,墜也。大風暴起,草泯木墜。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災散落。(青,所景切。)
其味為酸,
夫物之化之變而有酸味者,皆木氣之所成敗也。今束方之野,生味多酸。
其志為怒。
怒,直聲也。怒所以威物。
怒傷肝,
凡物之用極,皆自傷也。怒發於肝,而反傷肝藏。
悲勝怒;
悲發而怒止,勝之信也。新校正云:詳五志悲當為憂,蓋憂傷意,悲傷魂,故云悲勝#5怒也。
風傷肝,
亦猶風之折木也,風生於木而反折之,用極而衰。新校正云:按《陰陽應象大論》云風傷筋。
燥勝風;
風自木生,燥為金化,風餘則制之以燥,肝盛則治之以凍,凍清所行,金之氣也。
酸傷筋,
酸寫肝氣,寫甚則傷其氣。《靈樞經》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以此爾。走筋,謂宣行其氣速疾也。氣血肉骨同。新校正云:詳注云《靈樞經》云,乃是《素問宣明五氣篇》於.文。按《甲乙經》以此為《素問》,王注云《靈樞經》者誤。
辛勝酸。
辛,金味,故勝木之酸,酸餘故勝之以辛也。
南方生熱,
陽盛所生。相火、君火之政也。太虛昏翳,其若輕塵,山川悉然,熱之氣也。大明不彰,其色如丹,鬱熱之氣也。若彤#7雲暴升,縱然葉積,乍盈乍縮,崖谷之熱也。
熱生火,
熱甚之氣,火運盛明,故日熱生火。火者,盛陽之生化也。熱氣施化則炎暑鬱燠,其為變極則墦灼消融,運乘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歲,則熱化不足。若乘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歲,則熱化有餘。火有君火、相火,故日熱生火,又云火也。
火生苦,
物之味苦者,皆始自火之生化也。甘物遇火,體焦則苦,苦從火化,其可徵也。
苦生心,
苦物入胃,化入於心,故諸癸歲則苦化少,諸戌#8歲則苦化多。
心生血,
苦味自心化已,則布化生血脈。
血生脾。
苦味營血已,自血流化,生養脾也。
其在天為熱,
亦神化氣也。暄暑鬱蒸,熱之化也。炎赫沸騰,熱之用也。歲屬少陰少陽在上,則熱化於天;在下,則熱行於地也。
在地為火,
光顯炳明,火之體也。繙燎焦然,火之用也。
在體為脈,
流行血氣,豚之體也。壅泄虛實,豚之用也。絡脈同。
在氣為息,
息,長也。在藏為心。心形如未敷蓮花天真之氣,中有九空,以引導天真之氣,神之宇也。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乘癸歲,則心與經絡受邪而為病,小腸府亦然。
其性為暑,
暑,熱也。心之氣性也。
其德為顯,
明顯見象,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德彰顯。
其用為躁,
火性躁動,不專定也。
其色為赤,
生化之物,乘火化者,悉表備赭丹之色,今南方之地,草木之上,皆兼赤色。乘癸歲,則赤色之物,兼黑及白也。
其化為茂,
茂,蕃盛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云其化蕃茂。
其蟲羽,
參差長短,象火之形。
其政為明,
明曜彰見無所蔽匿,火之政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正明曜。又按火之政明,水之氣明,水火異而明同者,火之明明於外,水之明明於內,明雖同而實異也。
其令鬱蒸,
鬱,盛也。蒸,熱也。言盛熱氣如蒸也。新校正云:詳注謂鬱為盛,其義未安。按王冰注《五常政大論》云:鬱,謂鬱燠不舒暢也。當如此解也。
其變炎爍,
熱甚炎赫,爍石流金,火之極變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變銷爍。
其青墦炳,
繙嬌山川,旋及屋宇,火之災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災繙辮。
其味為苦,
物之化之變而有苦味者,皆火氣之所合散也。今南方之野,生物多苦。
其志為喜。
喜,悅樂也,悅以和志。
喜傷心,
言其過也。喜發於心而反傷心,亦由風之折木也。過則氣竭,故見傷也。
恐勝喜;
恐至則喜樂皆泯,勝喜之理,目擊道存。恐則水之氣也。
熱傷氣,
天熱則氣伏不見,人熱則氣促喘急。熱之傷氣,理亦可徵。此皆謂大熱也,小熱之氣,猶生諸氣也。《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此其義也。
寒勝熱;
寒勝則熱退,陰盛則陽衰,制熱以寒,是求勝也。
苦傷氣,
大几如此爾。苦之傷氣,以其燥也。若加以熱,則傷尤甚也。何以明之?飲酒氣促,多則喘急,此其信也。苦寒之物,偏服歲久,益火滋甚,亦傷氣也。暫以方治,乃同少火,反生氣也。新校正云:詳此論所傷之旨有三,束方日風傷肝,酸傷筋;中央日濕傷肉,甘傷脾;西方日辛傷皮毛,是自傷者也。南方日熱傷氣,苦傷氣;北方日寒傷血,鹹傷血,是傷己所勝也。西方日熱傷皮毛,是被勝傷己也。几此五方所傷之例有三,若《太素》則俱云自傷焉。
鹹勝苦。
酒得鹽而解,物理昭然。火苦之勝,制以水鹹。
中央生濕,
中央,土也,高山土濕,泉出地中,水源山限,雲生岩谷,則其象也。夫性內蘊,動而為用,則雨降雲騰,中央生濕,不遠信矣。故歷候記土潤海暑於六月,謂是也。(濕,音辱。)
濕生土,
濕氣內蘊,土體乃全,濕則土生,乾則土死,死則庶類凋喪,生則萬物滋榮,此濕氣之化爾。濕氣施化則土宅而雲騰雨降,其為變極則驟住#9土崩也。運乘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之歲,則濕化不足。乘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之歲,則濕化有餘也。
土生甘,
物之味甘者,皆始自土之生化也。
甘生脾,
甘物入胃,先入於脾,故諸己歲則甘少化,諸甲歲甘多化。
脾生肉,
甘味入脾,自脾藏布化,長生脂肉。
肉生肺。
甘氣營肉已,自肉流化,乃生養肺藏也。
其在天為濕,
言神化也。柔潤重澤,濕之化也。埃鬱雲雨,濕之用也。歲屬太陰在上,則濕化於天,太陰在下,則濕化於地。
在地為土,
敦靜安鎮,聚散復形,群品以生,土之體也。含垢匿穢,靜而下民,為變化母,土之德也。 新校正云:詳注云靜而下民,為土之德。下民之義,恐字誤也。
在體為肉,
覆裹筋骨,氣發其問,肉之用也。疏密不時,中外否閉,肉之動也。
在氣為充,
土氣施化,則萬象盈。
在藏為脾。
形象馬蹄,內包胃院,象土形也。經絡之氣,交歸於中,以營運真靈之氣,意之舍也。為倉凜之官,化物出焉。乘己歲,則脾及經絡受邪而為病。 新校正云:詳肝心肺腎四藏,注各言府同。獨此注不言胃府同者,闕文也。
其性靜兼,
兼,謂兼寒熱暄凍之氣也。《 白虎通》 曰:脾之為言并也。謂四氣并之也。
其德為濡,
津濕#10潤澤,土之德也。 新校正云:按《 氣交變大論》 云其德濕蒸。
其用為化,
化,謂兼諸四化,并己為五化,所謂風化熱化燥化寒化,周萬物而為生長化成收藏也。
其色為黃,
物乘土化,則表見妙黃之色。今中央之地,草木之上,皆兼黃色。乘己歲則黃色之物,兼蒼及黑。(辭,音今。)
其化為盈,
盈,滿也。土化所及,則萬物盈滿。 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 云其化豐備。
其蟲保,
保露皮革,無毛介也。
其政為謐, 謐,靜也。土性安靜。 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 云其政安靜。詳土之政謐,水太過其政謐者,蓋水太過,而土下承之,故其政亦謐。其令雲雨,濕氣布化之所成。
其變動注,
動,反靜也。地之動則土失性,風搖不安,注雨久下也。久則垣岸復為土矣。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變驟注。
其青淫潰,
淫,久雨也。漬,土崩漬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災霖潰。
其味為甘,
物之化之變而有甘味者,皆土化之所終始也。今中原之地,故物味多甘淡。
其志為思。
思以成霧。新校正云:按《靈樞經》曰: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思傷脾,
思勞於智,過則傷脾。
怒勝思;
怒則不思,忿而忘禍,則勝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調性之道也。
濕傷肉,
濕甚為水,水盈則腫,水下去已,形肉已消,傷肉之驗,近可知矣。
風勝濕;
風,木氣,故勝土濕,濕甚則制之以風。
甘傷脾,
過節也。新校正云:按《陰陽應象大論》云甘傷肉。
酸勝甘。
甘餘則制之以酸,所以救脾氣也。
西方生燥,
陽氣已降,陰氣復升,氣爽風勁,故生燥也。夫岩谷青埃,川原蒼翠,姻浮草樹,遠望氤氳,此金氣所生,燥之化也。夜起白朦,輕如微霧,遐邇一色,星月皎如,此萬物陰成,亦金氣所生,白露之氣也。太虛埃昏,氣鬱黃黑,視不見遠,無風自行,從陰之陽,如雲如霧,此殺氣也。亦金氣所生,霜之氣也。山谷川澤,獨昏如霧,氣鬱蓬勃,慘然戚然,咫尺不分,此殺氣將用,亦金氣所生,運之氣也。大雨大霖,和氣西起,雲卷陽曜,太虛廓清,燥生西方,義可徵也。若西風大起,木偃雲騰,是為燥與濕爭,氣不勝也,故當復雨。然西風#11雨晴,天之常氣,假有東風雨止,叉有西風復雨,因雨而乃自晴,觀是之為,則氣有往復,動有燥濕,變化之象,不同其用矣。由此則天地之氣,以和為勝,暴發奔驟,氣所不勝,則多為復也。
燥生金,
氣勁風切,金嗚聲遠,燥生之信,視聽可知,此則燥化,能令萬物堅定也。燥之施化於物如是,其為變極則天地妻慘,肅殺氣行,人悉畏之,草木凋落。運乘乙.丑、乙卯、乙巳、乙未、乙酉、乙亥之歲,則燥化不足,乘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歲,則燥化有餘,歲氣不同,生化異也。
金生辛,
物之有辛味者,皆始自金化之所成。
辛生肺,
辛物入胃,先入於肺,故諸乙歲則辛少化,諸庚歲則辛多化。
肺生皮毛,
辛味入肺,自肺藏布化,生養皮毛也。
皮毛生腎。
辛氣自入皮毛,乃流化生氣,入腎藏也。
其在天為燥,
神化也。霧露清勁,燥之化也。肅殺凋零,燥之用也。歲屬陽明在上,則燥化於天,陽明在下,則燥行於地。
在地為金,
從革堅剛,金之體也。鋒刃鈷利,金之用也。新校正云:按別本鈷作括。
在體為皮毛,
柔韌包裹,皮毛之體也。滲#12泄津液,皮毛之用也。
在氣為成,
物乘金化則堅成。
在藏為肺。
肺之形似人肩,二布葉,數小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以分布諸藏清濁之氣,主藏魄也。為相傳之官,治節出焉。乘乙歲,則肺與經絡受邪而為病也。大腸府亦然。
其性為凍,
凍,清也,肺之性也。
其德為清,
金以清凍為德#13。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德清潔
其用為固,
固,堅定也。
其色為白,
物乘金化,則表彰縞素之色,今西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兼白,乘乙歲,則白色之物,兼赤及蒼也。
其化為斂,
斂,收也。金化流行,則物體堅斂。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化緊斂。詳金之化為斂,而木不及之氣亦斂者,蓋木不及而金勝之,故斂也。
其蟲介,
介,甲也。外被介甲,金堅之象也。
其政為勁,
勁,前銳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政勁切。
其令霧露,
凍氣化生。
其變肅殺,
天地慘妻,人所不喜,則其氣也。
其青蒼落,
青乾而凋落。
其味為辛,
夫物之化之變而有辛味者,皆金氣之所離合也。今西方之野,草木多辛。
其志為憂。
憂,慮也,思也。新校正云:詳王注以憂為思,有害於義。按本論思為脾之志,憂為肺之志,是憂非思明矣。又《靈樞經》 曰:愁憂則閉塞而不行。又云:愁憂而不解,則傷意。若是,則憂者愁也,非思也。
憂傷肺,
愁憂則氣閉塞而不行,肺藏氣,故憂傷肺。
喜勝憂;
神悅則喜,故喜勝憂。
熱傷皮毛,
火有二別,故此再舉熱傷之形證也。火氣薄爍則物焦乾,故熱氣盛則皮毛傷。
寒勝熱;
以陰消陽,故寒勝熱。新校正云:按《太素》作燥傷皮毛,熱勝燥。
辛傷皮毛,
過節也,辛熱又甚焉。
苦勝辛。
苦,火味,故勝金之辛。
北方生寒,
陽氣伏,陰氣升,政布而大行,故寒生也。太虛澄冷,黑氣浮空,天色黯然,高空之寒氣也。若氣似散麻,本末皆黑,微見川澤之寒氣也。太虛清白,空尤雪映,遐邇一色,山谷之寒氣也。太虛白昏,火明不翳,如霧雨氣,遐邇肅然,北望色玄,凝零夜落,此水氣所生,寒之化也。太虛凝陰,白埃昏翳,天地一色,遠視不分,此寒濕凝結,雪之將至也。地裂水冰,河渠乾涸,枯澤淨#14鹹,水斂土堅,是土勝水,水不得自清,水所生,寒之用也。
寒生水,
寒資陰化,水所由生,此寒氣之生化爾。寒氣施化則水冰雪零,其為變極則水涸冰堅。運乘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之歲,則寒氣大行。乘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之歲,則寒氣#15少。
水生鹹,
物之有鹹味者,皆始自水化之所成結也。水澤枯涸,鹵鹹乃蕃,滄海味鹹,鹽從水化,則鹹因水產,其事炳然,煎水味鹹,近而可見。
鹹生腎,
鹹物入胃,先歸於腎,故諸丙歲鹹物多化,諸辛歲鹹物少化。
腎生骨髓,
鹹味入腎,自腎藏布化,生養骨髓。
髓生肝。
鹹氣自生骨髓,乃流化生氣,入肝藏也。
其在天為寒,
神化也。凝慘冰雪,寒之化也。凜冽霜雹,寒之用也。歲屬太陽在上則寒化於天,太陽在下則寒行於地。
在地為水,
陰氣布化,流於地中,則為水泉。澄澈流衍,水之體也。漂蕩沒溺,水之用也。
在體為骨,
強幹堅勁,骨之體也。包裹髓腦,骨之用也。
在氣為堅,
柔軟之物,遇寒則堅,寒之化也。
在藏為腎,
腎藏有二,形如紅#16豆相并,而曲附於膂筋,外有脂裹,裹白表黑,主藏精也。為作強之官,仗巧出焉。乘辛歲,則腎藏及經絡受邪而為病。膀胱府同。
其性為凜,
凜,寒也,腎之性也。
其德為寒,
水以寒為德化。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德妻愴。
其用為囗#17,
本闕。
其色為黑,
物稟水成,則表被玄黑之色。今北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兼黑。乘辛歲,則黑色之物,兼黃及赤。
其化為肅,
肅,靜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化清謐。詳水之化為肅,而金之政太過者為肅,平金之政勁肅,金之變肅殺者,何也?蓋水之化肅者,靜#18之政肅者,肅殺也。文雖同而事異。
其蟲鱗,
鱗,謂魚蛇之族類。
其政為靜,
水性澄徹而清靜。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政凝肅。詳水之政為靜,而平土之政安靜。土太過之政亦為靜,土不及之政亦為靜定。水土異而靜同者,非同也。水之靜清冷也,土之靜安靜也。
其令囗囗#19
本闕。
其變凝冽,
寒甚故政是。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變凜冽。
其青冰雹,
非時而有及暴過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災冰雪霜雹。
其味為鹹,
夫物之化之變而有鹹味者,皆水化之所凝散也。今北方川澤,地多鹹古團。
其志為恐。
恐以遠禍。
恐傷腎,
恐甚動中則傷腎。《靈樞經》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腎藏精,故精傷而傷及於腎。
思勝恐;
思見禍機,故無憂恐。思一作憂,非也。
寒傷血,
腎勝心也。寒甚血凝,故傷血也。
燥勝寒;
寒化則水積,燥用則物堅,燥與寒兼,故相勝也。天地之化,物理之常也。
鹹傷血,
味過於鹹,則咽乾引飲,傷血之義,斷可知乎。
甘勝鹹。
渴飲甘泉,咽乾自己,甘為土味,故勝水鹹。新校正云:詳自上岐伯日至此,與《陰陽應象大論》同,小有增損,而注頗異。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
當其歲時,氣乃先也。
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先立運,然後知非位與當位者也。
帝曰:病之生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木居火位,火居土位,土居金位,金居水位,水居木位,木居君位,如是者為相得。又木居水位,水居金位,金居土位,土居火位,火居木位,如是者雖為相得,終以子僭居父母之位,下陵上,猶為小逆也。木居金土位,火居金水位,土居水木位,金居火木位,水居火土位,如是者為不相得,故病甚也。皆先立運氣及司天之氣,則氣之所在相得與不相得可知矣。
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木餘,則制土,輕忽於金,以金氣不爭,故木恃其餘而欺侮也。又木少金勝,土反侮木,以木不及,故土妄凌之也。四氣卒同。侮,謂侮慢而凌忽之。
侮反受邪,
或以己強盛,或遇彼衰微,不度卑弱,妄行凌忽,雖侮而求勝,故終叉受邪。
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受邪各謂受己不勝之邪也。然拾己官觀,適他鄉邦,外強中乾,邪盛真弱,寡於敬畏,由是納邪,故日寡於畏也。新校正云:按《六節藏象論》云: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命日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而薄之,命日氣迫。即此之義也。
帝曰:善。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三十九
#1曰:顧本作『之』。
#2行:顧本作『備』。
#3先:原作『見』,據顧本改。
#4卷:顧本作『敵』。
#5勝:原作『傷』,據顧本改。
#6於:顧本無『於』字。
#7彤:顧本作『行』。
#8戌:顧本作『戊』。
#9住:顧本作『注』。
#10濕:原作『溫』,據顧本改。
#11風:原作『方』,據顧本改。
#12滲:原作『洛』,據顧本改。
#13德:顧本『德』下有『化』字。
#14摩:顧本作『浮』。
#15氣:顧本作『化』。
#16紅:顧本作『取』。
#17口:本脫,《素問昊注》補『藏』字,《素問直解》補『操』字。
#18靜:顧本『靜』上有『肅』字。
#19囗囗:本脫,《素問昊注》補『霰雪』二字,《類經》補『閉塞』二字,《素問直解》補『嚴貞』二字。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