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2502900000084

第84章

则为咸嗌干。此在腹之督脉生病。而所治当在骨上。若病甚而不已者。兼取于脐下之营。营谓腹间之****。骨谓脊背之骨穴也。)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此言胸喉间之督脉为病者。当取膺颐间之骨穴也。其气上逆而呼吸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两缺盆中者之天突穴也。如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谓督脉之入喉者。上唇齿而渐分两歧。侠颐入目。当于渐上侠颐之处而刺之。)蹇膝伸不屈。治其楗。(此节论膝之为病。而当治其机楗骸关之骨空也。蹇膝者。谓淹蹇而难于屈伸也。下文曰。辅骨上横骨下为楗。)坐而膝痛。治其机。(坐而膝痛者。屈而不伸也。故当治其机。机关利则屈伸皆利矣。夫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膝者筋之会。而诸筋皆属于筋。故特论其膝焉。)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暑、热也。膝解为骸关。立而骨解中热者。

取骸关以治之。即膝解处也。)膝痛。痛及拇指。治其 。(足之拇指。厥阴肝经之井荥。骸下为辅骨。辅骨之上为 中。

厥阴之脉。上 内廉。故当治其 。)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如物隐者。邪留于骨节间也。故当治其关。关开则邪出矣。)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膝痛不可屈伸。筋骨皆病也。当取背内太阳之经以治之。太阳寒水主骨。而阳气养筋。)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 。(膝痛而连 骨若折者。治阳明之中俞 。谓三里穴也。)若别。治巨阳少阴荥。(谓连若折而有别治之法。可取太阳少阴之荥穴。盖骨乃太阳少阴之所主也。)淫泺胫 。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此又言少阳之主骨也。少阳为枢。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故淫泺胫酸。不能久立。当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之光明穴。)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 上为关。头横骨为枕。(楗与键同髋音宽骸音谐 音国。此承上文而言腰膝 骨之释名也。辅骨上为腰。髋骨下为楗。膝上为机。膝盖骨为解。膝外为骸关。关下为 。 下为辅骨。辅骨上为连骸。连骸者。是骸骨相连接处也。夫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膝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故独举腰膝而曰关。曰楗。曰机。曰骸。命名之义。良有以也。夫少阳少阴主骨。而阴阳之气。皆从下而生。则骨气亦从下而上矣。骨之精髓。从枕骨之髓空而会于脑。故论膝 之骨。而曰头横骨为枕。言骨气之上下相通也。)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

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言水俞五十七穴。亦皆循于骨空也。)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本篇之所谓骨空者。言经脉之循于骨空之间而为穴也。然骨空间。乃节之交。精髓上下相通之处。故复总论其通体骨节之空焉。诸髓皆会于脑。而为精髓之海。故先言髓空在脑后锐骨之下。谓脑髓相通之处。在脑后锐骨之下有空也。一在龈基下者。谓脑前有空而通于齿根之上。鼻 之间。故脑渗则为涕也。一在项后中复骨下者。在督脉之 门。入系舌本。谓脑之中通于舌下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者。谓诸髓之从脊骨而上于风府。从风府而入通于脑也。所谓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者。言脊髓之上通于脑。而下通于尻臀之骨空也。)数髓空在面侠鼻。(数言素。言面之侠鼻间。而有数处之髓空也。)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此言面骨之通于肩骨也。言在面数处之骨空。或有在口下而通于肩骨者。)两 骨空。在 中之阳。(此两肩 之通于两臂也。

阳、外侧也。)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空骨之间。(此言两臂骨之相通也。踝谓手踝。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者。

谓髓在肱骨之中央。上通于肩臂。下通于手指者也。)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股骨谓大腿之骨。在膝上四寸。

是在骨之中央矣。盖言大骨之中空。而髓充于内。从两头之髓孔。上通于腰尻。下通于 骨。故下文云。扁骨无髓孔。

而中亦无空。) 骨空在辅骨之上端。( 骨、小腿之骨。空在辅骨之上。上通于股骨。下通于跗指之骨也。)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股际者。谓两大腿骨之上。小腹下之横骨。在两股骨之间。毛中动脉之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

(尻骨、臀骨也。髀骨在股骨之上。少腹两旁。突起之大骨。前下连于横骨。后连于尻骨。)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此言扁骨之无髓空。而亦无髓孔之易髓也。髓孔者。谓节之交。有孔窍之相通。易髓者。谓通体大小之骨。精髓互相资易者也。扁骨、肋骨也。其骨扁而中实无空。其节交之处。亦无髓孔以易髓。然于骨外之筋膜理腠间。而津液亦互相灌渗。是上下周身之骨度。髓气流通。亦如经脉之环转无端者也。)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此言鼠 寒热之病。而有二十九穴之灸法也。夫鼠 之本。在于水脏。其病出于三阳颈项之间。

故当先灸督脉之大椎。次灸尾穷之橛骨。盖督脉之原在肾。其脉在阳。而骨穴亦皆属于肾也。以年为壮者。谓子鼠为生肖之始。十二岁一周。周而复始也。张兆璜曰。上节论刺者。泻脉中之毒也。此复论灸者。起在下之本也。)视背俞陷者灸之。(太阳乃肾脏之寒府。故视太阳经之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此手阳明经之肩 穴也。在肩端两骨间。举臂有空。)两季胁之间灸之。(谓足少阳经之京门穴也。在腰中季胁间。乃肾之募。莫仲超曰。近时有灸肩井。

及经外穴之肘尖者。亦皆取少阳之经。)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系足少阳经之阳辅穴也。)足小指次指间灸之。(系足少阳经之侠溪穴。) 下陷脉灸之。系足太阳经之承筋穴。外踝后灸之。(系足太阳经之昆仑穴。)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按灵枢经脉篇。手太阳手足少阳阳明五脉。皆入于缺盆两骨之间。故不必论其何经。切之坚痛如筋者即灸之。

是鼠 之毒。出于颈项三阳之脉。其毒留之处。则累累如连珠。而所病之经脉。亦坚硬如筋也。)膺中陷骨间灸之。(系任脉之天突穴。乃阴维之会。而任脉亦起于少阴胞中。)掌束骨下灸之。(系手少阳经之阳池穴。)齐下关元三寸灸之。(关元穴属任脉。在脐下三寸。乃手太阳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毛际动脉灸之。(系足阳明经之气冲穴。)膝下三寸分间灸之。(系足阳明经之三里穴。)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系足阳明经之冲阳穴。)巅上一灸之。(系督脉之百会穴。以上共计二十九处。后犬所啮之处。谓三阳之皮部。故曰灸之二壮。此在三阳之气分。而不涉于经脉。故不在于数内。王芳侯曰。此经脉之邪。亦可从气分而出。)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啮音业此论鼠 之病。本于水脏之阴。

而交于戌火之阳。故为寒为热也。曰鼠曰犬者。谓子之天乙水邪。戌之包络火邪。相合而为患也。犬所啮之处。腿之鱼腹间也。鱼腹之外侧。乃少阳之部署。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少阳之气。上与包络相合而为火也。故当于犬所啮之处灸之。即以犬伤病法灸之者。盖犬伤者亦发寒热。谓鼠 之寒热。有如虫兽所伤之不内外因。非外感之寒热而欲治其表也。

即如开阖不得。寒气从之。陷脉为 。留连肉腠。此属外感风寒之 。而与其本在脏者之因不同也。再按灵枢经曰。目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夫瞳子。水藏之精也。脉者。心包络之所主也。火为阳。水为阴。脉从上而下贯瞳子。是为阴阳交者死不治。是鼠 之毒。为害最厉。故当先于大椎、橛骨、肩骨、胸膺二十九处。灸三阳之经脉。

以起肾脏之毒。复于犬所啮之处。以绝心包络之交焉。倪冲之曰。有一种肿痛溃烂者。乃外感风寒之 。此为易治。

如在颈腋之间。累累如连珠。不痛不肿者。其本在脏。后至破溃。而见赤脉者。死证也。)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

(此言鼠 之过于膺喉者。再以伤食之法灸之。夫鼠 之上出于颈项之间。乃太阳少阳之部署。如过于膺喉。则及于阳明。而为马刀侠瘿矣。故又当以伤食之法。而灸其膺胸焉。张兆璜曰。太阳少阳之气。发原于下焦水脏。而阳明之气出于中焦。故凡当二十九处。再以伤食之法。灸其胃脘。以清阳明之原。)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数音朔。夫鼠 之本。在于水之阴脏。而其病上出于颈腋三阳之间。今灸背俞。 中之太阳。肩背两胁之少阳。膝下跗上之阳明。而又如犬所啮之病。及伤食之法。灸之不已者。此阴毒之气盛也。故当视其经之过于阳者之处。数刺其俞而泄之。使阴脏之毒。与阳相绝。而再饮以解毒之药治其阴。此治鼠 寒热之全法也。高士宗曰。骨者。肾所主也。

此篇论骨空。故首论刺太阳。而曰还刺寒府。谓太阳乃肾脏寒水之府也。次论冲任督脉者。三脉皆发原于肾也。次论通体之骨空髓空者。肾生骨髓。而髓乃肾之精也。论刺灸鼠 寒热者。鼠 之毒。本于肾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