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2502900000067

第67章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此承上章记奇病之广大。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满谓脏气充满也。夫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如满而皆实。是为太过。

当即为肿。然此论脏气实而为肿。与气伤痛。形伤肿之因证不同也。)肺之雍。喘而两 满。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 大跛。易偏枯。(雍者。谓脏气满而外壅于经络也。盖满在气。则肿在肌肉。雍在经。则随经络所循之处而为病也。肺主呼吸。其脉从肺系横出腑下。故喘而 满。肝脉环阴器。抵小腹。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故两 满。而不得小便。脏气雍满。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也。肾脉起于足下。循内踝。上内。属肾络膀胱。故自脚下至少腹满。肾主骨而寒水主气。故足胫有大小。髀 大而跛。变易为偏枯。此论脏气雍于经脉。而为此诸病。与邪在三焦之不得小便。虚邪偏客于形身。而发为偏枯之因证不同也。)心脉满大。痫螈筋挛。(痫螈、抽掣也。挛、拘挛也。心为火脏。火热太过。是以脉大而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肝主筋而主血。小则为虚。急则为寒。此肝脏虚寒。而不能荣养于筋。故为挛螈之病。此论筋之为病。有因心气之有余。有因肝气之不足。

与风伤筋脉。筋脉乃应之为病不同也。)肝脉骛暴。有所惊骇。(骛音务。骛、疾奔也。又乱驰也。言肝脉之来疾而暴乱者。必有所惊骇故也。此言因惊骇。而致肝脉暴乱。非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也。兆璜曰。七情之中。心肝主惊。

因惊骇而致肝脉骛暴者。所谓病生于情也。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者。所谓情生于病也)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脉络阻于下。则音不出于上。脉络疏通。其音自复。故脉不至而喑者。不须治之。其病自已。此系经脉所阻之病。与邪搏于阴。则为喑之不同也。)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小急、虚寒之脉。瘕、聚也。脏气有所留聚。故脉见小急而不鼓。)肾肝并沉为石水。(肝乃东方春生之木。主透发冬令闭藏之气。如肝肾之脉并沉。是二脏之气皆闭逆于下。而为石水矣。石水者。肾水也。如石之沉。腹满而不喘。)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肝主风木。

肾主寒水。如肝肾之脉并浮。是二脏所主之气。皆发于外。故名曰风水。如浮而并虚。是脏气不藏而外脱。故死。此言肝肾之气。过于闭藏。则沉而为水。过于发越。则浮而兼风。皆本脏所主之气。而自以为水为风。与本经之热病论、水热穴论、灵枢论疾诊尺篇。及金匮要略诸经。皆论石水风水之不同也。)并小弦欲惊。(小者。血气皆少。弦则为减为寒。

肝藏之气生于肾。脉并小弦。是二脏之气皆虚。而欲发惊也。前论肝雍之惊病有余。今弦小欲惊。病不足。皆本脏本气之为病也。上节言虚脱于外者死。此言本虚于内者惊。)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大则为虚。急则为寒。

沉为在下在里。故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心疝之有形在少腹。其气上搏于心。故心脉搏而滑急也。肺脉当浮而反沉搏。是肺气逆聚于内而为肺疝矣。)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此言疝瘕之病。病三阴三阳之气而见于脉也。子繇曰。瘕者假也。假物而成有形。疝字从山。有艮止高起之象。故病在三阳之气者为瘕。三阴之气者为疝。玉师曰。瘕在肠胃之外。故三阳急。疝病五脏之气。故三阴急。)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二阴、少阴也。痫厥者。昏迷仆扑。卒不知人。此水气乘心。是以二阴脉急。二阳、阳明也。阳明者土也。土气虚寒。则阳明脉病。

故发惊也。)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已。(肠 、下痢也。着至教论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 。此三阳并至。干薄脏阴。乃奇恒之下痢。与外受六淫之邪。迫于经络。而为下利脓血者不同。故病见于脏脉。而各有死生之分。脾为阴脏。位居中央。受三阳阳盛之气。迫而上行。则其脉外鼓。搏而下沉。则为肠 下痢。盖言阳气上下之无常也。脾为阴中之至阴。故虽受阳热之气。

其病久而自已。玉师曰。疝瘕肠 。皆病在三阴三阳之气分。首节论阳热之气伤脾藏之津液而为肠 。次论阳热之气伤肝肾心藏之血而为肠 下血。后论三阳之气甚而三阴之气伤者死。)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经云、缓者多热。小者血气皆少。此阳热之气。干薄脏阴。致肝藏之血气下泄而虚。故其脉小缓也。肝主藏血。故虽受阳邪。尚为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肠 下血者。或下痢赤色。或下血也。肾主藏精。为精血之原。阳热之气。下薄于肾。故为肠 下血。阴血伤。故脉小。热邪干肾。故沉而搏也。)血温身热者死。(夫阴阳相和则生。偏害则死。三阳为阳。三阴为阴。

气为阳。血为阴。三阳之热。薄于阴血。血受热伤。故血温也。身热者。三阳盛而三阴之气绝也。)心肝 。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此承上文而言。阴血盛者。虽受阳薄。尚为可治。盖重阴血以待阳也。夫心主生血。肝主藏血。是以心肝二脏。受阳盛之气。而为肠 者。亦下血。如二脏同病。则阴血盛而可以对待阳邪。故尚为可治之证。)其脉沉小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上节分血气为阴阳。此复以三阴三阳之气论阴阳也。脉小沉滞者。三阴之气。为阳薄所伤也。其身热者。阳盛而阴绝也。七日死者。六脏之阴气终也。按此系奇恒之病。缘于阴阳不和。非关外淫之气。

医者大宜体析。如因表邪而发热者。其脉必浮。或见滑大。初起之时。必骨痛头疼。或恶寒喘急。表证始盛。里证尚微。

盖先表而后入于里也。此系三阳之气。直并于阴。阴气受伤。是以脉小沉涩。一起之时。里证即急。或噤口腹痛。或下重痢甚。或发惊昏沉。或嗌干喉塞。身虽热而热微。外证轻而里急。此三阳之气。疾起如风。至如 砺。当急用抑阳养阴之药以救援。若见身有微热。而用表散之轻剂。因脉小涩。而用和调之缓方。三日之后。即成不救矣。存德好生之士。

当合参诸经。细心体认。幸勿以人命为轻忽也。张兆璜曰。危险之证。当用瞑眩之药以急救。若用平和汤而愈者。原不死之病也。服平和汤而后成不救者。医之罪也。张应略曰。当汗而急汗之。正所以养阳也。当急下而大下之。正所以养阴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此言荣卫血气虚逆。而成偏枯也。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濡筋骨以利关节。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是故荣卫调。

则筋骨强健。肌肉致密。如血气虚逆。则皮肤筋骨。失其荣养。而成偏枯之患矣。荣卫之气。由阳明之所生。血脉乃心脏之所主。阳明气血皆多。其脉当浮大。今脉沉而鼓动带涩。灵枢经曰。涩为少气。伤寒论曰。涩则无血。是血气虚于内矣。推而外之。胃外以候形身之中。其脉鼓大。大则为虚。此血气虚于外矣。是以成膈偏枯。膈者。里之膈肉。前连于胸。旁连于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盖营卫血气。皆从此内膈而外达于形身。营卫不足。则膈气虚矣。膈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之证。故名曰膈偏枯也。夫心主血脉之气。小则血气皆少。坚急为寒。心气虚寒。则血脉不行。筋骨无所荣养。而亦成膈外之偏枯。夫邪之偏中于身。及风之伤人而成偏枯者。乃外受之邪。当主半身不遂。此由在内所生之血气虚逆。故主于膈偏枯。膈偏枯者。只病在胸胁腰脊之间。而不及周身之上下也。)男子发左。女子发右。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男子血气从左而转。女子气血从右而旋。是以男子之病发于左。而女子之病发于右也。)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夫营卫气血。虽生于阳明。主于心脏。然始于先天之肾中。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不喑舌转。

是先天之根气不伤。故为可治。偏枯而主三十日起者。言其愈之速也。其从者喑。三岁起。从、顺也。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阴阳血气虽顺。而喑者至三岁之久。而后能复也。兆璜曰。不喑舌转。先天之气在也。其从者喑。后天之气复也。)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年不满二十者。脏腑正盛。血气方殷。而反有此衰败之证。比及三年。五脏胃腑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