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2502900000017

第17章

五脏生成篇第十

夫色以应天。脉以应地。天主生。地主成。此篇无问答。而直曰心之合脉。似承上编天地之阴阳。而复应乎色脉也。

无问答。故不曰论。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心主血脉。故合于脉。经云。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心之华在面。故其荣在色。)其主肾也。(五脏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则生化。心主火而受制于肾水。是肾乃心脏生化之主。故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肺主气。气主表。故合于皮。伤寒论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声商。毛发长。

毛附于皮。气长则毛荣。)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余。故其荣在爪。)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脾主中央土。乃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脾开窍于口。故荣在唇。)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肾藏精而主髓。故所合在骨。发乃精血之余。故其荣在发。五营运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

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此天乙生水。而五脏之相生也。六微旨大论云。帝曰。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

君火之下。****承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故曰心之合脉也。肺之合皮也。言五脏之相生也。其主肾也。其主心也。言五脏之相成也。朱济公曰。先心而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肾。乃归重于成与。曰、然)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此承上文而言太过之为害也。夫五行有相生相制。不可偏废者也。如制之太过。则又有克贼之害矣。

是故多食咸。则水味太过而伤心。其脉凝泣而色变矣。多食苦。是火味太过而伤肺。则皮槁而毛落矣。多食辛。是金味太过而伤肝。则筋缩急而爪干枯矣。多食酸。是木味太过而伤脾。则肉胝 而唇掀揭矣。多食甘。是土味太过而伤肾。

则骨痛而发落矣。五味所以养五脏者也。脏有偏胜。则所不胜之脏受伤。此又承制之不可太过也。)故心欲苦。肺欲辛。

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脏气。故五味为五脏之所欲。无有偏胜。则津液相成。而神自生矣。)五脏之气。(五味藏于肠胃。以养五脏之气。五脏内藏五神。五气外见五色。此以下论五脏之经气。而见死生之色。与生于心生于肺之色。各有不同。故首提曰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故者。承上文而言。五脏之气受伤。则见五行之败色矣。兹、蓐席也。兹草者。死草之色。青而带白也。)黄如枳实者死。(黄而带青色也。)黑如 者死。( 音台。烟尘也。黑而带黄。)赤如 血者死。( 铺杯切。 者。败恶凝聚之血。色赤黑也。)白如枯骨者死。(死白而枯干也。)此五色之见。死也。(五色干枯。而兼有所胜之色。故死。)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五色正而华彩光润。故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此言五脏所生之荣色。见于外也。上节言五脏之气。见五色于外。此复言藏真之荣。隐见于皮肤之间。有若缟裹者也。缟、素白也。朱、红之深也。红、淡白红也。绀、青扬赤也。栝蒌实。红黄色也。紫、赤黑之间色也。此五行之色。而俱兼红者也。盖气主白而荣主红。如以缟裹者。五脏之气包于外也。五色之俱兼红者。五脏之荣隐见于内也。上节言五脏之气色。此论五脏之血色。王子方问曰。气色有死生。血气无死生耶。曰。外因之病。由气而经。经而脏。内因之病。由脏而经。经而气。内外二因。俱伤五脏之气而后死。是以五色之见死者。五脏之气绝也。)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当、承也。值也。谓色味之应五脏者。色外而味内也。故曰白当肺辛。言辛生肺而肺生白也。此复结五脏死生之色。生于五脏之气。五脏之神气。生于五味也。)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肺合皮。心合脉。肝合筋。脾合肉。肾合骨。此言生于心生于肺之色。承五脏之合。而见于外也。)诸脉者。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皆上注于目。属于脑。后出于顶。故曰诸脉皆属于目。此节论五脏经气之所循行。盖脏而经。经而气。气而色也。头痛巅疾。过在足少阴巨阳。是气而经。经而脏也。是以此节与头痛巅疾节。照应五脏之气节。故人卧血归于肝节。与赤脉之至节。照应生于心如以缟裹朱节。)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精髓之海也。)诸筋者。皆属于节。(节、骨节也。筋生于骨。联系于骨节之间。)诸血者。皆属于心。(血者。神气也。

中焦之汁。五脏之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诸血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五谷入胃。淫精于脉。肺居上焦。朝百脉而输精于皮毛。故主周身之气也。)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四肢、五脏经俞之所出也。八溪、即四肢股肱之肉。五脏元真之所通会也。此言五脏之经血总属于心。五脏之气总属于肺。经气循行于四肢八溪。注于目。会于脑。濡筋骨。利关节。朝夕循行。外内出入。如环无端者也。故善察色者。当知五脏之气。善诊脉者。当以五脉为始也。)故人卧血归于肝。(此复论血随卫气之行于脉外也。夫血乃水谷之精。流溢于中。布散于外。专精者。行于经隧。是行于经隧者。经脉之荣血也。流溢于中者。流溢于冲任也。冲任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布散于外。渗皮肤。生毫毛。寤则随卫行于肤表。卧则随卫内入而归于肝。是冲任主发原。而肝主受纳。是以伤寒热入血室。而刺肝之期门。故者。承上文而言。经脉之血。随荣气行于四肢之三阴三阳。昼夜环转。冲任之血。随卫气而日行于阳。夜归于阴也。)肝受血而能视。(肝开窍于目。故肝受血而能视。夫见色于明堂者。五脏之气色也。五脏所生之外荣者。血色而见于目也。故曰五色之奇脉者。奇经之血色也。夫水谷入胃。津液各走其道。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之精。化赤而为血。溢于冲任。归受于肝。开窍于目。是于五脏所生之色。外荣于目。而肝主色也。)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者。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此言冲任之血。亦循行于四肢。渗于指掌。而无处不到也。)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金匮要略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汗出者。言卫气之虚于外也。卧则卫归于阴。出则血行于外。加被风吹。则血凝于皮肤而为痹矣。痹者。痹闭而不遂也。此言卫气之留于阴也久。不能为血之外卫故也。)凝于脉者为泣。(脉者。见于皮肤之络脉也。冲任之血。溢于皮肤。渗于络脉。故凝于皮肤则为痹。凝于络脉。则泣涩而不能流行矣。)凝于足者为厥。(厥者。逆冷也。夫阴阳气不相顺接则为厥。下为阴。血为阴。如血凝于下。则上下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