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坚强人生的52个观念
32449100000007

第7章 信念的魔力可以改变一切

纽约州的黑人州长罗尔斯说过:“信念是免费的,人人都可以获得。”

然而,信念却不同于一个篮子里的苹果,只要分过去,大家都有份。信念不是别人分给你的,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着很大的区别。

比尔?盖茨的信念是建立一个操纵世界电脑行业走向的“微软帝国”,而一个叫比利的职员执著的追求最大的理想不过是“全家搬进一所新房子”。

在同样拥有信念的前提下,目标的大小和想象力的丰富与贫乏,决定其结果的截然不同。

“想象力操纵世界”是个真理。无论飞机、火箭,或是股市、网络,以及联合国、欧盟等,统统都是人类想象力的结果。人们的想象力在主宰着世界。

想象的能力往往决定一个成功者的分量与质量,而这与他最初的处境、实力并无太大关系。就是说,想象力不会受经济实力以及周围环境的约束。

比尔?盖茨创业伊始只是个穷学生。

当想象成为信念的翅膀时,你的事业便会呈现出一种飞翔的态势。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风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席卷全球,那就是“想象力的风暴”。

然而,没有强烈持久的信念作动力,你便飞不高也飞不久。

世界石油大王保罗?盖蒂从小不爱读书,父亲很失望。他给儿子500美元:“这是给你打天下的本钱。两年内,我每个月只能给你100美元作生活费。”

“我如果赚不到100万美元,我永远不回来!”保罗发誓。

保罗带上简单的行李,踏上东去的火车,只身一人来到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镇。

这里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许多人来此挖掘石油,以求一夜暴富。当时,挖掘石油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业,你如果发现大油田就会马上成为百万富翁,但是假如接连打了几口滴油不见的干井就只能倾家荡产。保罗环顾四周,一切都很陌生,各式各样的人都在那儿,都为了寻找石油而来。有钱人还建立了石油公司,专门寻找开采石油。同这些人相比,保罗不过是“小混混”。然而,他却没有被吓倒,决心一试身手。

当时一个已经赚足了钱的石油大王伯恩达吹嘘道:“凭借石油发财要靠运气,除非他能闻出石油,即使在3000英尺以下也能闻得出来。”

保罗很不服气,他认为,发现石油是要靠运气,可运气不是坐着等就会上门的,要自己动手去找,才能碰到好运气。

1915年冬季,保罗得到一个消息:有一块叫“南希泰勒农场”的地皮要拍卖。

他怦然心动,不少人都说那块地皮下一定有石油。于是,他马上开车奔赴现场。走了一圈,凭直觉猜测那块地很可能蕴藏着丰富石油,可保罗兴奋不起来,一场激励竞争是免不了的。保罗想,“公开竞争,我是不会赢的,我只有500美元啊!怎么办,靠硬拼是不行。”

一心要做石油大亨的梦想促使他产生了一个谁都不敢去想象的办法。保罗来到他存款的银行,要求派代表替他喊价。他故意神秘兮兮,做出不肯透露谁是真正的买主的样子。在他的游说下,银行的一位高级职员同意到时候和他前往。

公开拍卖开始了,银行高级职员首先举牌,引起在场的人一阵惊讶和骚动。

一些向银行借钱的人不作声了,和银行没有借贷关系的人低声议论,来者不善啊!

最后,那个银行职员——实际上是保罗以500美元的价钱买下了这块地皮的石油开采权,那只是报价的三分之一。

保罗迅速雇人架设起铁架和钻井,钻头开始伸向地下……一天天地去了,第二年2月2日,在井的400多米深处,出现一层带有油渍的沙土,这意味着,这口井里有没有油,在24小时内将会揭晓。

第二天,他的油井钻出了石油。

保罗?盖蒂注定会成为石油大亨。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他几乎没有参与的资格。他没有被那一群腰缠万贯的大亨们吓倒,更没有因为囊中羞涩而黯然退出。

他要一夜暴富,成为人人敬仰的石油大亨,尽管口袋只有可怜的500美元“投资资金”。

500美元“买来”一个石油大亨,是信念与想象力创造的奇迹。

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能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和想象力。

信念的极至即是世界无极限。

这看似是一句“没有科学依据”的话。但是,信念就是这样和人类的科学开着玩笑,它有着神奇的魔力。科学是公式化、定律化的,它规定你只能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活动。超出这个范围的即被认为是禁区。信念却指引着你从不可能中去发现可能,创造奇迹。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信念却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无论什么样的禁区,包括科学上诸多禁区,破解它的惟一武器就是看似不太科学的信念。

禁区之外的努力就像是在别人已挖过的矿井中淘金,即便有所发现,也是收获甚微,而禁区内才是藏珍纳宝的原始地带,也是巨大成功的发源地。

信念可以让你无所畏惧,信念会使你成为一个对诸多禁忌持怀疑论论调的人,信念是造就“天下第一人”起码应具备的特质。

一旦你的信念发挥到极至,世界对于你来说就没有了极限。

莱特兄弟坚信人可以飞上天,所以才有了今日的飞机;爱迪生坚信人说过的话可永远留存下来,所以才有了留声机、录放机等等;帕尔曼坚信被人类称之为“禁果”的有毒的“鬼苹果”是可吃的,所以人类才多了一种不可或缺、营养丰富的食物——马铃薯。

法国农学家奥瑞?帕尔曼被德国人抓去做了俘虏。在集中营里,他曾经品尝过马铃薯,自认为其味甘美。后来获释回到法国后,他决定在自己的家乡种植马铃薯。

当时有不少的法国人都极力反对,尤其是那些宗教迷信者,把马铃薯视为“鬼苹果”,医生们也普遍认为马铃薯会导致土地贫瘠。

帕尔曼怎么也说服不了他们。怎样才能使马铃薯顺利地推广起来呢?

1789年,帕尔曼得到国王的特别许可,在一块非常低产的地方栽种了马铃薯。

春去秋来,快到马铃薯成熟时,帕尔曼向国王请求,派一支身穿仪仗队服的国王卫队来看守这片马铃薯。当然是白天看守,晚上就撤回去了。这样一来,马铃薯成了国王卫队保卫的“禁果”。对此人们感到奇怪,而且经不起诱惑,每天晚上都有人悄悄跑来,偷挖这些“禁果”。大家尝到马铃薯的美味后,又偷出一些“禁果”把它移植在自己的菜园里。

于是,马铃薯便在法国推广开来。

连一个小小的马铃薯问世都要如此大费周折,可想而知,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多少虚设的禁区啊!

“宁可信其‘行’,不可信其‘不行’。”这是许多成功者信念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