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高僧传
32423900000047

第47章 一行(2)

一行到嵩阳寺不到两月就是腊八——佛成道节。寺里又要举行大法会。皇帝刚回东都,来的僧俗信徒必然更多。这次法会非同寻常,深沉寡言的普寂事先特请隐士卢鸿写一篇导文,在大会上诵读,申明法会目的。这卢鸿道高学富,隐居嵩山,朝廷几次派专车都请不走,却很买普寂的账。腊八这天他果然来了。从袖筒中拿出一篇导文放置案上。

召集寺众集合的梵钟响了。卢鸿说:“法师,这篇文章有些长,用典用字也生僻艰深,须找个口齿清爽、学问相当的人宣读,事先由我当面指点通读一遍。”

和尚们已从各个僧寮陆续走来,普寂不动声色,招手唤刚踏进殿门的一行:“卢居士为这次法会写的导文在此,你看一下,随后由你宣读。”一行捧着导文看完,微笑放回原处,竟飘然仍回僧人行列。

卢鸿大为不悦,一恼普寂轻率,二恼一行浮躁,又不好失态,于是端坐等看普寂师徒出丑:“卢某的文章岂是那么好啃的?”偷眼看普寂,却是浑若无事,一脸虚无,一团静气。

鼓擂三通,法会正式开始。维那僧朗声宣布:“宣导文。”

一行挽起袖子,进至案前捧起导文,声如行云流水,华丽流畅,抑扬顿挫,恰到好处,通篇读完,竟无半点差错。莫说在场的僧俗大众,一贯自负的卢鸿先呆了:嵩阳寺确实藏龙卧虎,自己太轻浅了。

法会结束后,卢鸿对普寂说:“一行夙有慧根,更兼好学,今日一见,深知非君所能教导,应当放任他游学四方。”

普寂极工心计,知道这种隐士最终还是要出仕的,为解方才之窘,便也卖个顺水人情:“居士所言,老衲深以为然。便依阁下高见,纵他游学就是了。”随即又唤过一行说:“卢居士慧眼独具,认定你是个人才,让我纵你游学,你意下如何?”

一行合起双掌谢道:“谢卢居士说项,谢师父谬爱。一行今后一定苦心向学,方不负师父和卢居士厚望。”

“今日是佛成道日,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从今天开始游学,定会游学得道,道成正果。”卢鸿也说。

从此。一行常外出游学。内容当然不止“戒、定、慧”三字。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天台宗四祖智凯生前曾说:“平生造寺三十六所,栖霞、灵岩、天台、玉泉乃天下四绝。”这“四绝”之一的天台山,树木葱笼,景色秀丽,游人涉足,往往忘怀。一行此刻却作不到,他坐在天台山招手石上,顾不上体味山风拂身带来的凉爽惬意,满脑子想的是:此番拜师能否如愿?

刚才一路上看到每座寺前都悬记智凯“语录”:“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若能居此,与吾无异。”想着想着,一行不禁失笑:“好大口气,我且看看这里是否都是些‘翻过筋斗’来的,也看看有没有向我招手的。”整一整行囊又向国清寺走去。

国清寺在天台山南麓,初名“天台山寺”,当时有一老僧对智凯说:“寺若成,国即清。”隋炀帝即位后,赐“国清寺”匾额,其名遂定。智凯这个一生度僧一万四千人的天台宗创始人,对寺产管理极严,本人出门骑驴都按价偿还。

智凯虽已去世百年,但寺里的算手仍很高明,尤以一个老僧最为突出。一行此行就是慕名求教的。

宏大富丽的国清寺内,有一座幽雅的庭院是这位老僧所在。森森古柏环抱,淙淙清溪当门。一行步过门前小桥,于门屏间听得院中有人摆弄算筹,便伫立屏息静听。那筹子大约是象牙琢磨的,声音清脆、快捷,似珠落玉盘。听这手法、音节,果然是个算学高手。

一行暗自高兴:“此行不虚。”正听得出神,拨弄算筹的声音停了。有人说话:“我算准了,今日应有个远来弟子求教算法,这个时辰该到了的,怎不见人!怕是没人引见吧?”接着听见他拨弄了一个算筹,又说:“听见了吧?门前东流溪水改向西流了,说明我的弟子已到门前了。”

一行惊呆了:“果然妙算手,果然向我招手。”他立即趋跄而进,对着桌案跪拜:“师父,弟子千里来投,请受一拜。”

“请起,请起。”老僧命侍者让座布茶:“等你多日,果然到了。梁王那里,请你不到,我这里你不请自来,意欲何为呀?”

“听说师父精通算学,千里来投,只为历算,弟子早悟世幻,无贪无念,只想拜在门下,潜心向学。”

老僧“呵呵”一笑:“果然是再世的颜回啊,老衲真是有幸,收你这个高徒。”这个在历史上未留下姓名的老僧从此尽心教他。一行也很发奋,“三更灯火五更鸡”,很快学会全部算学口诀,为以后编制《大衍历》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据说当他学成回归时,小院门前溪水复东流。从此他名声更大,全国尽知。

四拒诏应诏良禽择木

“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伏惟我朝自高祖皇帝开国以来,即励精图治,设集贤院广揽天下贤才。凡有一得之能者,莫不搜罗,务使尽显其才。一行法师乃僧相之法王,人形之菩萨,才学闻于海内。今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召,务于近期内着其就道。钦此!”

一行出家七年后(710),唐睿宗李旦借着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帮助登上帝位,下诏给东都留守韦安石,让他以礼求贤,请一行到长安来。

这韦安石是个鲠直人,多次拒绝太平公主拉扰。前不久,睿宗秘密召见他,问:“朝臣心都向着太子,韦宰相怎么不察此事?”他当面顶撞:“陛下怎么说这亡国的话?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计谋。”糊涂的皇帝说:“爱卿不用说了,我知道了。”太平公主在帘内听见这番对话,就制造流言陷害他。幸亏另一宰相郭元振相救,死罪虽免,活罪难逃,被撵到这洛阳来当留守,所以满腹牢骚。

一行知道,太平公主气焰正盛,皇帝每批一件奏章都要先问一声:“问过太平公主了吗?问过太子了吗?”这个女人野心同她母亲一样大,迟早是要闹出事来的。还有那个胡僧慧范实难为伍。

韦安石牢骚发完才问:“哎,你何时去上都啊?”

一行莞尔一笑:“郧公,当初贫僧为了躲避武三思的纠缠才出家为僧,而今再到长安去受太平公主挟制?再说去年连我师父恒景和尚都从朝中回来了……”

“是啊!那是韦庶人(即中宗韦后)闹得太不成话,物极必反,毒死了中宗,她自己也被飞骑营的乱兵杀了。”

“所以,我是决计不去的。”

“不过,你可让我如何复命?”韦安石问。

“就说我正在‘闭关’,待郧公走后,我就走了。皇上再派人来也就找不到我了。”

韦安石走后,一行立即束装上道,直奔被智凯称作“天下四绝”之一的荆州当阳山玉泉寺投奔悟真大师。

悟真刚完成《律藏序》,一行依从他学习梵律,由兹“深达毗尼”。“毗尼”即“律”的梵文音译,是专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家信徒不得闻。除此,他依然深入研究阴阳谶纬、天文历算。

一行在玉泉寺待了七年,还完成了一件大事,他的叔祖父——东台舍人张太素撰《后魏书》一百卷,其中的《天文志》部分未完成,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此项工作。

开元五年(717)唐玄宗李隆基在久闻一行的大名后,令其族叔——礼部郎中张洽带着诏书到荆州玉泉寺强召他人京。

开元二年(714)李隆基依宰相姚崇建议,沙汰不合格僧尼一万二千余人,强令还俗;今年另一宰相宋璄又建议撤消各寺院的悲田院。虽然皇上未同意,但仍怕一行心存疑惧,故有“强召”之举。

李隆基有英名,四年前的七月杀掉了谋反的太平公主及其党徒慧范、窦怀贞等十余人,政治上清明,对朝政宸衷独断,很有一番励精图治的新鲜气象。

一行应召来到长安。

“朝中亲贵都很看重大师,那么您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玄宗问。

“也不过记性稍好一些罢了,别的贫僧倒没什么。”

“来呀,把宫人花名册拿来给大师看看。”皇上招手唤身边的小太监。

一行明白,这是要当场考察了。翻开花名册,仔细看了一遍,合上,深吸一口气,开始背诵其中人名、籍贯、职务,从慢到快,越背越轻松,似乎平日就是宫中总管似的。

仅背了几页,皇帝不自觉走下御榻,跪在一行面前,合掌赞叹道:“大师真是圣人呐!”当下便命令收拾打扫光太殿,安置一行大师。

自被安置光太殿后,玄宗时不时来看望,请教安国抚民之道。一行这些年到处游学,深知民间疾苦;与上层公卿交往,又洞悉朝政症结所在;加以学富五车,对各种问题都有很通透的见解,也希望兼济天下,为国为民做些好事。所以,凡有所问,答案总是很切实际,语言也质直坦率,很得皇帝器重。

这天玄宗又来到光太殿,说起去年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现驻锡菩提院,奉旨翻译佛经,近日已将译好的《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进呈皇上。

“朕翻看一遍,颇觉有趣、新鲜,不知大师对此有何见教?”

“回皇上话,贫僧先后从师恒景、普寂,在佛门中属禅宗一派,善无畏属密宗一派。密宗讲究真言(睨语)作法,画符。当初玄奘法师从印度回来,就不太提倡密宗,可见那时还未成气候。后来无行法师从印度来信说:‘近有真言教法,举国崇仰。’义净法师于咸亨二年(671)在那烂陀寺看过密宗的坛场。贫僧还听说,这是道教传人印度以后形成的门派,有好些道教法术融入其中。譬如:他们画的符和道教类似……”

一听说密宗是道教传人印度后形成的门派,皇帝一下来了兴趣,“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可是高祖认的祖宗啊。

“那好,让这个善无畏把他带来的梵笑本佛经全送来,这事就交给你去替朕办,都翻译出来让朕看看。”

好学的一行趁机说:“陛下,贫僧还听说前几十年与义净法师同时的无行和尚游学天竺,带回来一些梵笑本经书。无行寂灭后,这些密宗经籍都保存在华严寺中,可否一起取来?”

“妙哉!善哉!就这样办吧。”

五译经传世拜师学艺

一行和善无畏到华严寺选了密宗主要经典《大日经》七卷并《总持妙门》等前所未译的经卷带人皇宫,同时拜善无畏为师学习密宗教义和梵语,参与《大日经》的翻译。

善无畏原来是印度的一位王子,因厌恶宫廷的争斗而出家。这个印度和尚在本国当不了“人王”,后来他的师父达摩掬多说他“与震旦有缘”,他便到中国来传教,已是八十高龄了。善无畏很乐意收皇帝青睐的一行为徒,希望通过他加强与朝廷的联系,稳固地位。于是,他为一行举行了灌顶仪式。

密宗认为,“灌顶”可以开发佛性,未受“灌顶”者是不能修习密法和阅读密宗经典的。“灌顶为主要,诸悉地常住。我说如是义,故先应正听。若具慧弟子,先正受灌顶。于满次瑜伽,尔时成法器。若无受灌顶,虽了达教义,行者师弟子,俱堕大苦狱……”善无畏嘴里念念有词,弟子温古、智严、义林等人恭侍一旁。

一行很虔诚地接受灌顶。他在想,师父为了消弥内乱,舍弃王冠,让位于兄。出家之后又将传国宝珠施舍给那烂陀寺,装饰大佛额顶,真正做到了“施无厌”,无欲无我,品行端正,是很值得景仰的。

“真言法尔,如来妙极。”善无畏对一行讲“真言”的妙处:“若持此赞王,才一遍称诵,诸佛悉云集,三十七智园;若当诵两遍,诸佛悉人身……若诵经三遍,诸法皆成就……”

一行学习十分认真。他在向师父学习梵语和密宗经典的同时,也向师父学习“工巧”,这为他以后和梁令瓒合作,共造天文仪器,打下了良好基础。师父的手巧极了,自制模型,铸造金铜灵塔,备极庄严。所画曼陀罗尤其精妙,妙手天成。这大概是虔诚诵“真言”的缘故吧,诸法皆成就嘛。

两三年里,一行从善无畏学习了密宗胎藏界全部理论、修法和仪轨,成为胎藏界阿卷土重阇黎,即地位很高的师父。在以后的几年里,除帮助师父译《大日经》,并为之作《疏》外,又积极建议皇帝让善无畏译《苏婆呼童子经》三卷及《苏悉地羯罗经》三卷,为弘扬密宗建立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开元七年(719),南天竺阿阁黎金刚智闻说中国佛法兴盛,从海道来到广州,奉敕入长安,次年又随驾入洛阳。他每到一处,必建大曼陀罗灌顶道场,广收门徒,传授与善无畏相异的金刚界密法。据说,金刚智在南天竺观音寺断食七日求法,使枯萎的尼拘陀树重新枝叶繁茂,感动了观音菩萨,便现身对他说:“……可往中国礼谒文殊师利菩萨,彼国与汝有缘。”这样一来,他来到中国后,便受到很高的礼遇。一行已对密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他又拜金刚智为师,学习金刚界密法。

这年从正月到五月一直未下雨,道士们祈雨无效,玄宗皇帝下诏令金刚智结坛祈雨,并诏一行:“请大师到结坛地点谨密候之,若金刚智有何需求,只要能祈下雨,可尽量供给。”因为此前几次以密法祈雨都是十分灵验的。

汉地佛教在实践上不主张修神通,一行也不崇尚神通,但他一向谨慎、老成,还想看看金刚智这一套金刚界密法到底有何特色,所以奉旨后便立即来到广福寺。

密宗金刚界讲究“智差别”,与胎藏界的曼陀罗不同之处是:供奉佛菩萨共一千四百六十一尊,而对方的曼陀罗供奉佛菩萨仅四百一十六尊。金刚智领着弟子们正忙着筑坛,绘曼陀罗,坛高四肘。

一行扫了一眼,发现金刚智没有按照正常曼陀罗画法,即中央绘上大日如来,周围绘上东方阿閦、南方宝生、西方无量寿、北方不空成就佛,外围再绘上其余的一千多尊菩萨,而是直接绘了七俱胝菩萨像。以非常之法行非常之事,勉强给自己留了一点儿退路。

金刚智和徒儿们看见一行,不待开口问便说:“这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然后便招呼:“请大师坐,请上坐,给大师泡茶,泡好茶。”

-行说:“奉旨听候金刚智大师差遣,大旱五月,大师若能祈下雨来,真是无量功德。贫僧能参与盛事,真乃三生有幸。从今日起,就在此恭侍您了。”“哪里,哪里,您是钦差,皇上这样看重这次法事,老衲说不得尽力效命就是。”

“那么敢问大师,何时能祈下雨来呢?”

“明日六月初八,法事正式开始,七日为限,至迟到第七日给菩萨‘开光’时,雨一定下来。”金刚智掐着指头说。

从此一行就住在广福寺里,谨守曼陀罗戒坛寸步不离。这七天里金刚智领着徒弟们,对着没画眼珠子的七俱胝菩萨,不停地念《请雨咒经》,《龙咒水浴经》,《五龙咒毒经》。到了第六日晚上仍是万里晴空。金刚智命徒弟们以牛粪涂地,设饮食花果,烧安息香,每人用白线一条念《陀罗尼咒》,念一遍打一个结,共打了四十九个结,说是这样所有的障碍鬼神都被缚住,明日就可以顺利降雨了。徒弟们已累得东倒西歪,金刚智还在强打精神。一行心中老大不忍,暗中打定主意:如果祈雨不成,尽量帮助金刚智过关。

第二天仍是湛蓝无云,涂在地上的牛粪臭哄哄地薰人,招来不少苍蝇、蚊子、壕虫。午后好容易起了一阵西北风,飞瓦拔树,裹沙卷尘。金刚智绽露笑容,赶紧让给菩萨“开光”——画眼珠子。眼睛画好了,风也停了,雨还是没下。金刚智呆立如木偶,一脸无奈。

一行宽慰道:“大师歇息,天意从来高妙难违。贫僧昨夜观星象,太白金星犯东井钺星,今日未雨,恐与此有关,且看太史局占卜结果吧。”

金刚智点点头,心情轻松许多。

太史局官员向皇帝禀报:“昨夜太白犯东井钺星,占日:斧钺用。”

李隆基迷惘了:近来没有战事啊。海内升平,百姓行路万里不用带兵器的。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占卜结果?

一行趁机说:“不应在人,必应在天,也许因‘斧钺’之动,惊走‘雨师’也未可知。”

“大师以为如何呢?”皇帝问金刚智。

“老衲十岁出家,三十一岁从龙智大师皈依密教,多次祈雨成功,可这次祈雨却告不验,只能说:天意难违,缘法未到。”金刚智婉转而又语气坚定地说。一行的话使他悬着的心完全踏实了。

“罢了。”玄宗挥手回后宫去了。

六设计救人觅镜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