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宗为惠能剃了发,授了具足戒,将近不惑之年的惠能,从此才成为一名正式出家僧人。在印宗的极力劝说下,他便在法性寺的大菩提树下,为众人宣讲五祖弘忍传下的佛法。
一晃两年过去了,惠能的名字传遍了岭南大地,各地的僧徒都渴望能听到惠能说法,就连俗界的老百姓,许多达官显贵也都知道法性寺有个惠能法师。
随着惠能的名声一天天高涨,那些当初追杀他的同门早就不见踪影了。这时,惠能又想到了曹溪。尽管在这法性寺里,上自住持印宗,下至众僧徒,人人对他敬若神明,但他总觉得有些寄人篱下的感觉,既不便于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抱负,同时心里也老有几分歉疚,喧宾夺主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思来想去,惠能决定马上就离开这里,他径直去找印宗。
正如惠能所预料的,当印宗听说惠能马上要离开法性寺,大吃一惊,急切地问:“是弟子有什么地方侍奉不周,得罪了大师?”
惠能含笑答道:“不是,两年多来,承蒙住持和众门人殷勤款待,使惠能免遭杀身之祸,大恩大德,终生难忘,哪里敢说得罪二字!我已下定决心要走,请住持不须多言,也不要惊扰寺里上下为我饯行。请多多珍重,咱们后会有期!”说毕一转身飘然离去。
惠能沿着大道一直朝北走,这天眼看进入韶州境内,忽然看见前方出现一大帮人,他猛吃一惊,停住脚步,紧张地想:莫非又遇上了来抢袈裟的凶徒?正在这时,只听那边有人高声叫道:“大师休要害怕,我等是韶州官员,专来迎候大师。”
惠能听了这话,半信半疑地走到近前,一位身着官服的人紧走几步上来行礼,并自我介绍说:“弟子是本州刺史韦琚,平素笃信佛法,早就听说大师的威名,如雷贯耳。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那些听差跟班也都一齐作揖打躬,面露虔诚之色。
惠能疑惑未消地问道:“想惠能孤身一人前来,并无外人知晓,使君如何得知?”
韦刺史一听惠能问话,恭恭敬敬地答道:“弟子并无未卜先知之能,实在是昨日晚间,弟子梦中见到一人,形貌奇异,自称是天竺僧人菩提达摩,他对弟子嘱咐说,念你一片诚心礼敬佛法,明日过午六祖惠能自南而来,进入你韶州境内,你可前去迎候,也算结一善缘。言毕忽然不见。弟子不敢怠慢,今日一大早便带人在此恭候,请大师即刻上桥,天黑以前即可赶到宝林寺。”
惠能听罢,连忙望空行礼,他对韦刺史说:“达摩祖师乃是我禅宗初祖,有他暗中护助,实在是佛法当兴的吉兆啊!”韦刺史和众僚属连连点头,也都不停地向空中礼拜。
经过这么一耽搁,眼看夕阳衔山,一行人赶忙起程,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地向曹溪进发。
惠能回到宝林寺,马上整修寺院,广收门徒,准备大力弘扬他的“顿教”佛法。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惠能正在与门人下棋,有人进来通报,说是韦刺史遣人来下书。惠能赶紧把来人请进方丈,接过信一看,原来韦刺史准备择定吉日,为惠能举行大法会,并为僧俗人等施舍斋饭。
惠能见信中写得言辞恳切,不好谢绝,便请来人代为道谢。来人略坐一会,便告辞下山去了。
法会如期举行,南华山披上了节日的盛装,韦刺史带着一班官僚早早赶来拜见惠能,四方百姓也络绎不绝前来赴会,把个宝林寺挤得水泄不通。
吃罢斋饭,韦刺史请惠能走上讲坛,自己与其他官吏、众百姓一齐恭敬行礼。惠能脸上洋溢着笑意,他向台下挥挥手,人群顿时寂静下来,惠能环视了一下四周,说道:“诸位今天与惠能同聚曹溪,一起弘扬佛法,实在是一大盛事。你们众人谁心中还有疑问,尽可提出来,大家共同切磋。”
人群中响起一阵低声议论,过了一会,韦刺史朗声说道:“弟子有一疑问请大师解答:弟子听说,当初达摩向梁武帝传讲佛法,梁武帝听得如痴如醉,连国家政事也不问不管了,整天热衷于建寺庙,剃度俗人出家为僧,施舍钱物救济穷人。还嫌不够,又连着三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僧,每次都由群臣用重金赎了出来。武帝见到达摩,不无自豪地谈起他的这些义举,并问达摩,他的功德大不大。没想到达摩回答说,武帝所做的一切根本无功德可言。弟子不明白其中道理,还请大师讲讲。”
惠能说:“达摩祖师说得很对,梁武帝确实没有功德。为什么如此说呢?梁武帝没有领会佛法的根本所在,所做的那些事都是些表面上的小打小闹,顶多可以给他带来福报,使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可是从个人修行角度来看,不会产生丝毫帮助。功德只能从各人自己的本性中寻找,绝不能放弃自我,而到外部世界中去追求,特别不能奢望通过行善事来获得。”
一席精辟的阐述,听得台下数千人齐声赞叹,韦刺史脸露喜色,连连颔首。惠能进一步又说:“这个问题还可以说得更明白一些,好比有一个人,内脏出了问题,他不想着对症下药,却老是今天梳妆打扮,明天探问一下别人的生计,这样自己的病永远不会好。再如一个国家,国君如果不想着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而整天忙着与别的邻国拉关系,一旦外敌打来,很快就会亡国。”
惠能说罢,用目光示意韦刺史,那意思在说: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还有什么疑难,不妨也一并说出来。
韦刺史知道,有他一州长官在场,其他人就算内心有疑问,也不见得肯出这风头,干脆我今天就来个为民请命,谷子芝麻全都往出倒得了。
想到这里,他看看惠能,迎着那双期待中带着鼓励的目光,开言道:“弟子礼佛多年,知道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神通广大,能接引世人进入西方净土的接引佛。弟子还听说,在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里,人们的寿命都长得无法计算。我想今天在场的各位僧俗人等,大家都经常念阿弥陀佛的宝号,想必包括我韦某在内,大家都愿意下辈子转生在西方极乐世界。在此请问惠能大师,怎么样才能成为西方净土的居民?”
韦刺史不愧是一位虔诚的居士,他的话一说出,全场所有人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是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祖祖辈辈辛勤劳动的农民,从他们能听懂大人话语开始,就不断听到“阿弥陀佛”的大号。他们永远弄不明白,那操劳一生悲凉死去的祖父辈亲人,是不是现在都在西方净土世界里安享清福。他们很想知道,当自己走完这一生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之后,有没有可能进入西方净土。按照他们朴素的理解,光凭着念一句轻轻松松的“阿弥陀佛”,十有八九是难以转生极乐世界的。那么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这是大家关心的热点!
经过一瞬间的骚动,众人很快恢复了极度的寂静,数千双目光刷地一下全看着惠能。
惠能略微沉思片刻,侃侃说道:“这个问题提得好!想当初佛祖释迦牟尼在北印度舍卫城中,就曾讲过关于西方净土的故事,按照佛的说法,西方极乐世界其实离我们很近,人们常说的十万八千里,实际就是指的我们每个人自身固有的错误见解和私心杂念,只要能破除这些邪念,净土就在脚下……”
惠能的话像磁石一般,紧紧吸引住了全场听众,人们鸦雀无声,凝神谛听着这些新奇的说教。
惠能越说越情绪激昂:“诸位请记住,凡是认为净土世界近在眼前的人,一定是破除了虚妄的大彻大悟之人。只有那些内心糊涂的人才相信遥远的西方有个极乐世界。可以想一下,假如我们东方人念佛可以转生到西方,那么西方人念佛又将转生到什么地方呢?总之一句话,要想见到西方净土,不必等到下辈子转生,也不必舍近求远,只要做一件事就够了,这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
惠能在曹溪的第一次讲法取得圆满成功,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奔走相告,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投靠惠能,宝林寺迎来了最鼎盛的时代。
九明心见性
在众多的信徒中,最远的恐怕要数来自荆州(今湖北襄阳)的通应法师了,他不但自己来,随身还带了数百名门人。
荆州离蕲州不远,惠能十七年前离开蕲州黄梅,以后只听说弘忍大师圆寂了,别的事一概不知道。他想通应法师或许能告诉他一些情况,便抽个空子让人把通应请到方丈里。
通应性情直爽,快人快语,惠能一问,他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原来惠能连夜告别五祖南下后,尾随追去抢夺袈裟的都是些粗鄙之人,神秀并没有追杀惠能的意思。三年之后弘忍大师圆寂,神秀料理完丧葬之事,便带着几个亲近的僧徒离开了凭茂山东禅寺,来到荆州当阳县玉泉山,当上了当年由智者大师创建的玉泉寺的住持,广招门徒,四处说法传禅。宣讲的内容主要来自《楞伽经》,主张勤苦修习,逐渐成佛,人们习惯上都叫作“渐修法门”。
通应的弟子曾去听过神秀讲法,神秀在言语中多次提到惠能的事,攻击惠能不学无术,仅靠几句花言巧语骗取了五祖的衣钵。还说顿悟是靠不住的,庄严佛法岂可轻轻松松不分愚贤都可获得……
通应讲着讲着,见惠能神色平静,脸上没有一点表情,他有些沉不住气了,便停下不讲了,问惠能道:“大师在上,实在说来,弟子也早想请教大师,渐修和顿悟所得的佛果是不是一样的?”
惠能似乎如梦方醒,看着通应说:“既然今天说到这个话题,我可以明白告诉你,本来佛法是没有顿渐之分的,顿和渐说的是领悟佛法的快与慢、迟与早,正常的人都可以顿悟,只有生性愚钝的人才需要渐渐成佛。神秀师兄硬要让人们苦苦修行,是要让聪明人学呆,好比一个人走路,本来几步可到,偏要一点一点朝前挪。这还不算,慢慢地到达也行,问题是像他那样坐禅人定,是向着与成佛相反的歧路上走,南辕北辙,缘木而求鱼,如何成佛?所以要依我看呀,渐修法门不过是故作神秘、故弄玄虚罢了!”
通应听完这番话,脸上露出不安的神情,这针锋相对的言语,句句像利箭,看来惠能大师与神秀积怨不浅啊,我得好言相劝才是。
想到这里,通应尽量装出轻松的样子,话题一转说:“大师犯不着生气,不管怎样,大家都是同门中人,而且您是六代祖师,名正言顺。”
惠能听通应这么一说,有些好笑,看通应那意思,还以为自己方才那番话是出于对神秀的怨气而说的。他笑道:“我并没有气恼,当初许多人把我追得东逃西躲,好几次差点送命,我都没有怨恨他们。想我禅宗历代祖师无不提倡以无念无住为根本,也就是任何事都不放在心里,世俗世界的善恶好坏美丑亲仇爱恨,全都视而不见,受到别人的辱骂、欺骗,从不想着去报复。说到底,就是每时每刻都不要追忆已经过去的事情。假如对已经过去的事总是恋恋不舍,对眼前的事又要全力以赴,对未来的事还要制订许多宏伟的计划。这样各种念头缠绕,使人身心交瘁,还怎么去体悟佛法?俗世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呀,习禅之人的胸怀大如天!我对神秀毫无怨心,我也相信你所说的神秀议论我的话是真,习禅之人决无世俗社会中常见的尔虞我诈。”
这一席充满禅理的话语,立时打破了通应禅师的顾虑,他看着惠能,会心地笑了。
通应的顾虑打消了,可是其他慕名而来的弟子们却仍难以摆脱心头的迷惘。
刚来到宝林寺时,见这里山清水秀,精舍严整,看到的、听到的都很新奇。他们盘算着,跟上鼎鼎大名的六祖大师惠能,一定能聆听到深奥的教诲,在修行上会有长足进步。可是时间一长,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涌上心头,感到内心空荡荡的。以前,他们在师父的训诫下每天要做功课,除了干一些杂事,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坐人定。现在倒好,惠能大师干脆什么也不管,只是吩咐大家每天干些琐碎的杂活,众人也不好明说,于是私下里便纷纷议论,有几个性子急躁的甚至打定主意,准备离开这里。
风声传到惠能耳中,他心里暗暗高兴,心想:是火候了,此时不讲,更待何时!
第二天,惠能把全体门人都召集到大讲堂,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把大家请来,准备专门讲一下坐禅。”
众僧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惠能继续说道:“近日来,我听到许多议论,抱怨我们这里不注重坐禅。今天我可以告诉大家,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坐禅,只不过我们的坐禅不是让人静静不动,而是不拘一格。只要保持思想纯洁,不受一切外来的善恶是非的影响,那么就是在‘坐’。心灵的净化导致了对自我本性的清醒认识,这就是进人了‘禅’境。外动而内静,比起那些终日静坐、内心却心猿意马的僧人来,当然要好得多。”
看到大家那恍然大悟的样子,惠能出人意料地说:“我看到你们都像完全听懂的神气,其实你们心中还存在一个很大的、许多人早就想说而又没说出口的疑问。你们大家一定都在纳闷:既然这顿教法门无需打坐,日常起居行坐都可以叫作坐禅,那么干嘛非得呆在这宝林寺不可呢,反正都听过说法,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大家为何不各归本籍呢?”
众门人被惠能一语道破心事,都露出难为情的神色。
惠能笑着继续说道:“按道理你们都没有必要来,可要是不来,再简单的法门你们也不知道该怎样领悟。你们能够远道而来,也算我们今世有缘,我不能明明知道打坐于成道无助,还要让你们去苦修。我只能吩咐你们干一些有益身心的活计,慢慢观察、督促你们,给你们传授顿悟的方法。明心见性说起来很简单,可是要掌握明心见性的方法,却要花很大功夫。想我当初在弘忍大师那里,不但不曾打坐人定,而且是整整舂了八个月米,五祖认为我已明心见性,就把衣法传给了我。今天你们听了我的说法,各人下去用心体会。我们这顿教法门是普度众生的法宝、将来还得仰仗诸位广为传播,使之发扬光大呢!”
从此以后,众人的心算是稳定下来,一心一意地体悟惠能的顿教法门。
十刀光佛影
惠能的声望越来越高,引起远在荆南玉泉寺的神秀一派的极大不安。神秀本人并未太在意,可是他的得意门徒普寂、义福等人却慌了手脚。
这普寂也不是个平庸之辈,他俗姓冯,是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自幼聪颖过人,处事果断。神秀刚在玉泉寺树起传法的大旗,他就不远千里赶去投拜,不久就和义福等人成为神秀门下高徒。惠能在曹溪创立顿悟法门的同时,他们也和一班弟子拥戴神秀为六祖,普寂被公认为是六祖的继承人。
普寂找到义福,对他说:“神秀师父怯懦有余,现在倒好,曹溪的教法都快传到玉泉来了,师父还是无动于衷,我可受不了这份窝囊气!”
义福听罢也愤愤不平,说道:“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一件大事。听从洛阳来的一位故人说,当今圣母神皇武则天大崇佛法,频下诏书,迎请各地有名的高僧入宫说法。假如惠能被邀人宫,我们玉泉寺的前景就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