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比尔·盖茨
32417800000002

第2章 比尔·盖茨的成长路程

1 比尔·盖茨的童年

长着一头沙色头发的7岁男孩盖茨最喜欢反复看个没完的是那套《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1/3的大书,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地看。

在1955年10月28日9点刚过一点儿的时候,威廉·哈瑞·盖茨出生了。他出生的家庭在商业、政治、社区服务等方面都有悠远的历史。他的曾祖父曾经在立法委员会有一席之地,并且是一位经理,他的祖父过去也担任过国家银行的副董事长,而他的父亲则是一位杰出的律师。在盖茨童年的时候,显而易见的,他已经继承了家族的野心、智慧,还有竞争精神——这些曾经帮助他的祖先们达到事业高峰的信念。

盖茨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姐姐克里斯蒂长他1岁,是以后的微软公司的税务会计。妹妹莉比小他9岁。盖茨父亲老盖茨曾经回忆说:“我们一家都喜欢运动。星期六我们举行网球邀请赛,而星期天则是家庭奥运会,有各种各样的项目。但更喜欢个人项目,如滑水,而不是集体项目。”1986年,微软成功以后,盖茨为他的家人建了一个名叫Gate away的度假营,在那里,父母和他重温旧日时光,只不过这次游戏的规模扩大了,一些朋友和微软的职工也加入进来。除了通常的项目外,总有一些智力游戏和表演。

比尔·盖茨的童年是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度过的,西雅图是美国波音公司的基地,全市职工近半数在这家公司工作,所以人们也把西雅图称为“波音城”。它和旧金山、洛杉矶并列为美国西海岸的三大门户之一。长着一头沙色头发的7岁男孩盖茨最喜欢反复看个没完的是那套《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1/3的大书,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地看。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强烈地感觉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书本,里面藏着多么神奇和魔幻般的一个世界啊!文字的符号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无数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又传播出去。他又想,人类历史将越来越长,那么以后的百科全书不是越来越大而又笨重了吗!能有什么好办法造出一个魔盒来,只要小小的一个香烟盒那么大,就能包罗万象地把一大本大百科全书都收进去,该有多方便。

这个奇妙的思想火花,后来竟给他实现了,而且比香烟盒还要小,只要一块小小的芯片就行了。盖茨看的书越来越多,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次忽然对他四年级的同学卡尔·爱德说:“与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还不如成为一株耸立于秃丘上的橡树。作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则高大挺拔,昂首苍穹。”他坚持写日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纪常常如大人般的深思熟虑。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来之不易,要十分珍惜来到人世的宝贵机会。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约,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信守由人类积累起来的理智所提出的至高无上的诺言……”那么“诺言”是什么呢?就是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在另一篇日记里又写道:“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从这场‘火灾’中去抢救点儿什么东西出来。”这种“追赶生命”的意识,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极少有的。

盖茨所想的“诺言”也好,追赶生命中要抢救的“东西”也好,表现在盖茨的日常行动中,就是学校的任何功课和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写作文,或者体育竞赛,他都会全心全意花上所有时间去出色完成。

一次,老师给他所在的四年级学生布置了一篇关于人体特殊作用的作文。要求四五页的篇幅。结果盖茨利用他爸爸书房里的百科全书和其他医学、生理、心理方面的书籍,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写了30多页。又有一次老师布置同学写一篇不超过20页的故事,盖茨浮想联翩,竟写出长达100页的神奇而又曲折无比的故事,使老师和同学都十分惊讶!大家说他:“不管盖茨做什么事,他总喜欢来个登峰造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然他是不会甘心的。”

盖茨在体育和社会活动方面也表现出这种不落人后的精神。有一次,盖茨暑假参加童子军的80公里徒步行军,时间是一个星期,他穿了一双崭新的高筒靴,显然新鞋不大合脚,每天13公里的徒步行军,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尽了苦头。第一天晚上,他的脚后跟磨破了皮,脚趾上起了许多水泡。他咬紧牙关,坚持走下去。第二天晚上,他的脚红肿得非常厉害,开裂的皮肤还流了血。同伴们都劝他停止前进,他却摇摇头,只是向随队医生要点儿药棉和纱布包扎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继续上路了。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一个途中侦察站,当领队发现他的脚发炎严重,下令医治,才中止了这次行军。盖茨的母亲从西雅图赶来,看到他双脚溃烂的样子时,难过地哭了,直埋怨儿子为什么不早点儿停止行军。盖茨却淡淡地说:“可惜我这次没有到达目的地。”

2 比尔·盖茨的中学时代

那时,电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年轻人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强烈地吸引着年轻人的好奇心。比尔·盖茨、保罗·艾伦,还有一些其他的湖滨中学的学生们(他们其中的一些后来成为了微软公司的创始人)立刻与电脑变得密不可分。

1.第一次接触电脑

盖茨要升初中的时候,父母很为他发愁。他个头很小,又生性腼腆,十分需要保护。况且他的兴趣与六年级的同龄孩子迥然不同,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盖茨的父母决定送他到一所有名的私立中学就读,公立学校很可能无法满足他的智力发展,于是,盖茨进入了以管教严格而著称的西雅图湖滨私立中学。

在湖滨中学里,盖茨第一次接触并迷上了一台笨拙的计算机终端。它是湖滨中学母亲俱乐部捐献的。这些母亲们决定,把一次义卖所得的钱用来为学生们安装一台终端机,并为他们支付机时费。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雅图,就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这是非常罕见的!然而,事实证明,它对盖茨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里,小盖茨还遇到了未来的工作伙伴——保罗·艾伦。

那时,电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年轻人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强烈地吸引着年轻人的好奇心。比尔·盖茨、保罗·艾伦,还有一些其他的湖滨中学的学生们(他们其中的一些后来成为了微软公司的创始人)立刻与电脑变得密不可分。他们整天呆在电脑教室里,阅读电脑文献并且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很快的,盖茨这些人的电脑知识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他们的执著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他们迟交作业,甚至逃课呆在电脑教室,他们在短短几个礼拜就用完了学校分给他们的机时。

在1968年的秋天,电脑中心在西雅图开始了商业性的开放。中心以优惠的价格提供上机时间,一个为公司编程的程序设计组的头目的孩子在湖滨中学上学。所以湖滨中学和电脑中心有了微妙的联系,中心为学校提供了一些机时,可以让学校的学生们在这里继续他们的研究。盖茨和他的伙伴们立刻开始研究这种新机器的内容和构造。但是很快的,年轻的黑客们就开始制造问题了。他们导致系统崩溃了好长时间并且破坏了电脑安全系统。他们甚至变更他们所使用过的电脑记录与程序。当他们被电脑中心的人抓住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被禁止好几个星期不得碰触那些电脑。

1968年末的时候,比尔·盖茨、保罗·艾伦还有另外两个湖滨中学的黑客组成了一个程序设计小组。他们决定找到一个可以把他们的电脑技术转化为实践的方法。第一个机会出现在他们在学校电脑课的恶作剧的活动中。电脑中心的商业经营正由于其系统的安全隐患和崩溃频率而苦恼。由于盖茨和湖滨中学的学生们对电脑的认知能力给中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心决定雇用这些学生找出电脑系统中的小错误和暴露出的缺点。作为给湖滨中学程序设计小组提供帮助的回报,电脑中心决定送给他们无限的上机时间。男孩子们没法拒绝这个工作。盖茨引用了一段话说到:“这是我们得到电脑中心无限机时的时候,也是我们更真正认识电脑的时候。我的意思是,我们会变成原石。就是这个时候。”尽管小组只是被雇用去找出小错误,但他们却研究了所有相关的资料。年轻的黑客甚至给正式雇员提供新的信息。就在那里,盖茨和艾伦开始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至于在若干年后领导微软走向腾飞之路。

2.小试牛刀,初露锋芒

在湖滨中学里,盖茨与同伴保罗·艾伦一道从操作手册上学会了BASIC语言。在八年级时,盖茨写出了他的第一个软件程序,目的是为了玩三连棋。这之后,盖茨读到了拿破仑的军事战略,受其启发,他设计了一种叫做“冒险”的计算机游戏,这一游戏的目标是统治世界。

盖茨和艾伦不久就开始利用晚上的时间为一家当地公司干活。这家公司买了一台DEC计算机,艾伦、盖茨及其他孩子被雇来寻找计算机程序中的错误。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公司“允许”他们使用计算机,因为孩子们得不到报酬,纯粹是为了好玩儿。这家公司愿意这样做,因为它与DEC公司签有合同,只要能找出DEC软件中的“臭虫”,就不必为使用DEC计算机而付费。

DEC的软件程序是新开发出来的,很复杂,难免存在不少错误。DEC公司与用户签这种合同是软件公司的一种常见做法,意在发现软件中最细微的缺陷。半年下来,孩子们收获甚丰,盖茨的成绩尤为突出。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编纂的《问题报告书》,最后长达300页。DEC终止了合同,盖茨后来回忆说:“DEC发现,这帮家伙总能挑出毛病。”

而父亲记得,盖茨对此事十分着迷。“他会在我们睡下以后,偷偷溜出卧室,在计算机旁呆上大半夜。”计算机方面显示的才干使盖茨脱胎换骨,成为一位自信心十足的年轻商人。上高中的时候,英特尔8008芯片问世,艾伦和盖茨花360美元买了一块,用这块小芯片启动一台机器。该机器可以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监视器传来的信息。许多市政当局测量交通流量都采用这样的办法:在一条选定的街道上拉一条橡胶软管,当车辆通过软管时,它便撞击了位于软管尾端的金属箱中的带子,并打印出图形和其他数据。他为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盖茨说:“那时它听起来像诗一样。”

交通数据公司并没有获得成功,也许是因为市政当局不愿意从两个毛头小子手中购买设备。那一年,艾伦19岁,盖茨16岁,不过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

“他的自信心和幽默感都增强了,”父亲回忆说,“他成了一位故事大王,能够模仿每个人的声音,并且同母亲也讲和了。”

在1969年末的时候,计算机中心公司开始面临经济上的问题。公司最终在1970年3月份的时候停止了运作。湖滨程序设计小组需要寻找新的方法去获取上机的时间。最终,他们在艾伦父亲工作的华盛顿大学找到了一些电脑公司。湖滨程序设计小组开始寻找一些机会去发挥他们的电脑技术。他们的第一个机会出现在第二年初,一家自然信息公司聘请他们编写一个支付薪水总额的程序。再一次的,小组得到了无限的上机时间,并且第一次拿到了一笔收入。自然信息公司同意,无论什么时候当这个程序为公司获得经济效益时,公司将给付小组专利权税。在和自然信息公司交易后,小组的工作成为了合法的商业行为。盖茨和艾伦的下一个计划包括组建一个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司,Trafic Data。他们制造了可以帮助进行交易流动计算的小型电脑。通过这项成果,他们大约赚到了20000美元。Trafic Data公司一直运作到盖茨离开学校。当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读三年级的时候,政府提供给了他一项工作,希望他可以通过电脑处理学校的时刻表系统。盖茨告诉艾伦希望他帮助自己完成这个工作。艾伦同意了,并且在接下来的那个暑假,他们一起编写了程序。在盖茨进入高年级的时候,盖茨和艾伦继续寻找这可以使他们施展才能并且可以赚钱的机会。不久之后他们又找到了一个机会。和电脑中心公司很熟悉的TWR部门在电脑程序上遇到了麻烦。TWR曾经从电脑中心听说过两位少年为他们工作的经历。公司决定提供给盖茨和艾伦一份工作。但是在TRW,两位少年负责的问题对于那时的他们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就是在TWR的时候,盖茨开始接触那些复杂而且庞大的程序。”并且就是在那里,盖茨和艾伦第一次开始严肃地讨论成立他们自己的软件公司,为将来开创微软公司打下了伏笔。

3.术业有专攻,得“B”又如何

喜欢一种东西,一种令你不知不觉就入迷的东西,让你魂牵梦绕的东西。不是静观其变,而是让它变成自己的,变得更完善,更能为人们所了解。那么我们应该抓住它,并坚持不懈地为实现它而拼搏。

盖茨从湖滨中学开始接触电脑,那时,他一下就被那个仅仅比他早出生几十年的“东西”抓住了意志。盖茨的父亲说,他的七年级的儿子很快就着了迷——“全心全意地投入”。13岁时盖茨和他的伙伴逃避上课,只为呆在电脑中心。上八年级时盖茨帮人设计电脑程序。近12名湖滨学生成为电脑软件界的先驱,包括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微软公司共同创办人。

盖茨似乎是故意在没有兴趣的科目得坏成绩,但他从小开始便一直自修许多学科。13岁时,他自修电脑程序设计。

盖茨一直着迷于电脑程序,从12岁第一次接触电脑那一刻起,电脑就成了他的终身伴侣。他的大脑细胞与电脑里的线路和元件几乎是相通的,电脑运作给他带来的喜悦,在他生活中不可缺少,一日不见那闪闪发光的控制盘,一日就感到不舒服。

他喜欢电脑,因为这可以让他得到超越他人的心理满足。13岁开始编写程序,有此能力的少年,当时确实是凤毛麟角。

盖茨先生说:“当我还是少年时,保罗·艾伦就教我许多有关电脑硬件的知识,并鼓励我建立信心,并且押注在微处理器上。我很幸运年纪轻轻就发现我的兴趣,它令我如此着迷,至今仍是如此。我也很幸运有双亲给我鼓励。”盖茨还说在保罗·艾伦开始教他有关电脑和电晶片知识前,他考虑当个律师或科学家,“我下不了决定,我爸爸是律师,但科学家的工作好像比律师更有趣。”

“我珍惜我的大学时光,而且在许多方面,我后悔离校。我之所以辍学,只因为我当时有个理想:‘创立第一家微电脑软件公司!’而那理想不能耽搁。”盖茨回忆哈佛大学时代时说。

然而,成功不是总存在的,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总有一些不能如意的。

比尔·盖茨曾说过,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坚持到底,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A”位于“B”之前,这是一种排列序号,也是前大于后的价值。但是,比尔·盖茨却无视这种传统的规定专注于自己追求的梦想。

机会总是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一天,盖茨接到全国最大的国防用品合同商TWR公司的电话,要他南下面试。于是,比尔·盖茨后来集中精力做数据的编码工作,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脑程序员,具备了编程的坚实基础和丰富经验。

三个月后,比尔·盖茨回到湖滨中学。他补上三个月中落下的功课,并参加期末考试。对他来说,电脑当然不在话下,他毫不担心。其他功课他也很快赶上了。结果他的电脑课老师只给了他一个“B”,原因当然不在于他考试成绩不佳——他考了第一名——而是他从不去听这门课,在“学习态度”这条标准中被扣了分。

失败总会存在的,盖茨认为失败是一种需要,其意思为:“程序错误”是怎样进入电脑的?很简单,程序员坐下来写程序时放进去的。而且,“臭虫”进入程序的唯一渠道只能归咎于程序。

“对问题或系统不重视,理解不全面或输入错误可能产生“臭虫”。但毋须置疑,把“臭虫”放入程序的实实在在是程序员工。人们的疏忽导致了“臭虫”的存在,必须承认员工不能十全十美,程序也经常会被编错。同样,无论什么行业都会有这种情况。

“联邦快递能够在一夜之间准确递送包裹,它的大多数员工都能将递送工作完成得天衣无缝。但同时它也不得不承认,有些邮件不能如约送达,比如我寄的一些包裹就在路上耽搁一个礼拜甚至更长时间。”

“失败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合理的失误不应成为斥责他人的理由,不过联邦快递延误我的邮件除外。”失败是成功之母,比尔·盖茨在其所著的书中写道:“我们应该接受迅速失败,而不是缓慢失败,最不该接受的则是没有失败。如果有人从不犯错误,那只能说明他们努力不够。失败的结果是试图去尝试其他可能。”

在微软失败属于意料之中的事件,通向成功的大道上不可能没有大的失误。有时,犯错误的人反而被提升,只因为他们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当然,由于偶尔的能力不足或愚蠢,也可能发生可以避免的失误。总之,搞清楚错误产生的原因至关重要。

如果公司的激励机制不把失败视为应有之意,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当你向管理部门汇报进展时,汇报内容应涉及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和测试出实际风险的速度。如果一份情况报告不含风险信息就没有人会对它感兴趣。

面对失败要分析,而且更应找到错误地方及造成失败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微软公司在盖茨先生的领导下在失败中找到了走向成功的经验。

盖茨曾经拟了一份私人备忘录,标题是:《微软最大的错误》。这张表的第一项是,让竞争对手之一的网威拿下了网络电脑市场。但是盖茨更新的说法是,他的公司迟于察觉因特网的成长与发展,才是最大的错误。然而,微软向来坚持到底,那种像盖茨执着于电脑的执着劲儿通常收到了成效。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术业有专攻让微软的软件风靡了全球,也让盖茨的名声响誉了全球。

3 比尔·盖茨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

还在湖滨中学读书时,盖茨就对同窗哈克斯认真说过这样的话:“我要在25岁的时候赚到我一生中的第一个100万美元。”

盖茨曾经读过法国政治家、前国防部长阿兰·佩特菲特写的一本名叫《法兰西病》的书。其中,他最欣赏作者引述的美国亿万富翁洛克菲勒所说的一句名言:“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儿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盖茨平时不爱做读书笔记,但这次是例外。他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在了笔记本上。还在湖滨中学读书时,盖茨就对同窗哈克斯认真说过这样的话:“我要在25岁的时候赚到我一生中的第一个100万美元。”哈克斯回忆说,“我听了这话,心里非常震惊,因为他说的是第一个100万美元。这意味着他把100万美元看成一个很小的数目。那么,他到底准备赚多少钱呢?”

然而,这话在别人,可能是吹牛皮说大话,而在比尔·盖茨,仿佛是无可怀疑,是那样的准确无误,就像数学中的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确实。

从读六年级开始,卡尔·爱德蒙德就成为盖茨的好友。在整个高中阶段,可以说他俩形影不离,比如看电影、郊游、驾车兜风,玩没完没了的弹子游戏。在夏季的周末,他们常常一起去胡德运河滑水橇,并一起练习跨越障碍的水上滑翔。在他们读高中时,爱德蒙德在西雅图一家银行找到了一份零工。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走进银行,把几张1000元面值的美元存在她的账号上。那时候,1000元面值的美元还极少,爱德蒙德从来不曾见过。晚上跟盖茨说起,盖茨也很惊奇。他们多么想自己也拥有一张千元大钞啊!第二天,盖茨从父母那里要了一沓20美元钞票,然后,爱德蒙德从银行换到一张面值1000美元的现钞。他俩别提有多神气了,于是想到了一个鬼点子。

当天晚上,盖茨和爱德蒙德去了一家快餐店,各要了一份快餐。当食品端上来时,盖茨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夹子,把那张崭新的1000美元现钞递到女侍者手中。女侍者看见这样大面额的钱后,眼睛都瞪大了,认真地端详了一会儿钱,又抬头打量了一会儿,眼珠子转来转去的,欲言又止。最后,她向值班经理走去。值班经理走过来,板着一副生硬的面孔问道:“有小钱吗?”“不,没有任何小钱。”盖茨一本正经地摇头回答。“好吧,等用餐后,我们也许能把它找开,但现在不能。”经理尴尬地解释。

盖茨和爱德蒙德忍不住得意地笑了起来。当然,最后他们还是用身上仅有的两美元零钱支付了餐费,然后驱车离开了快餐店,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尽管在这件事上,更多的是一种孩子式的恶作剧心理,盖茨自己也并不完全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觉得自己无疑有本领挣到许许多多的钱。比尔·盖茨的亿万富翁之梦并不只是空想,他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自己的赚钱生涯。

在1970年底,当盖茨重新对计算机产生兴趣时,他就开始探索新的生财之道了。他参加了湖滨中学的学生程序编制小组,并因深谙商业之道及法律程序,成为这个小组的中心人物和权威的法律顾问。

1971年初,湖滨中学程序编制小组得到了一笔重要的业务: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信息科学公司与计算机中心公司,想请一批人来为它的客户编写一份工资表程序,该公司选中了盖茨他们。

这套程序相当复杂。程序完成时,提到钱的问题。盖茨、艾伦等都不希望按时付费,提出以项目产品或版权协议的规定来支付酬金。他们知道版税的金额非常巨大。于是,大家获得了信息科学公司所获利润的10%,在该公司长期的经销中,他们收获更大。因为通过协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信息科学公司无权占用任何属于程序编制小组的那部分收益。这笔款项究竟有多少,大家都说不清楚。但只要有销售活动,程序小组都能从他们的工资单项目中抽取版权费。

为此,一位同学的父亲这样评价盖茨:“如果有人想知道为何盖茨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早期经商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确实,盖茨还是个中学生时,就懂得按版权抽取利润,经商意识令人惊叹。

不仅如此,1971年,艾伦从湖滨中学毕业,进了华盛顿大学主攻计算机。

1972年,正是美国总统大选年,白宫成了政坛风云人物和新闻记者们频频穿梭流连之所。白宫接待人员忙不过来,便在童子军机构中请了一批学生做临时接待员。盖茨也谋到了这份差事。他每天见到那些走马灯似的人物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竞选宣传品,忽然心生一个念头:何不利用此机会赚一笔钱!他想,当竞选大局定了之后,那些竞选落败者毕竟也是一个历史人物,为他拉选票的宣传品便成了文物,将来会有买卖价值。

在乔治·麦戈文和尼克松两个总统候选人中,盖茨分析麦戈文落选的可能性较大。于是,他以每个50美分的价格一口气买了5000个麦戈文的纪念徽章。果然不出所料,麦戈文竞选失利了,顿时纪念徽章成了有收藏价值的奇缺货。盖茨把所有的5000个纪念徽章全部出手,每个价值25美元,狠狠赚了一笔。

当国会暑期例行休会时,盖茨返回西雅图,同艾伦一起开始进行计算机管理课程工作。他们利用从信息科学公司获得的自由使用计算机的机会,编制安排课程的计算机管理程序。学校花在编制程序上的费用达几千美元,另外还担负了盖茨和艾伦使用计算机的费用。不过,这种钱花得合算,学生们对新课程安排非常欢迎。湖滨中学至今还在使用盖茨他们编制的程序,虽然也做过几次修改和调整。

由于在课程安排上获得了成功,盖茨继续寻找挣钱的机会。他写信给湖滨中学周围的其他学校,提出可以为他们编制计算机程序来管理课程安排计划。他说他有一套程序,可以使课程安排的正确率在95%以上。

“我们使用一套由湖滨中学开发的课程安排计划,”他在信中说:“我们也乐意为您开发一套类似的课程计划,质量绝对可靠,价钱也很合理——每个学生收费2~2.5美元。如果来信洽谈,万分感谢!”还在中学的时候,盖茨的生意已经接连不断了。所谓“早期经营所积累的经验”,对他后来挣大钱、干大事提供了充足准备。

4 一辈子一起走的好朋友

一项成功的事业,光靠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完成的,比尔·盖茨纵然在微软的成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艾伦和巴尔默同样也是这个成功团队中重要的一员。

在比尔·盖茨的学生时代,他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朋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合作者——保罗·艾伦和史蒂夫·巴尔默。

在湖滨中学,与盖茨一起对计算机房着迷的人当中,有一个高学部的学生名叫保罗·艾伦,年长盖茨3岁,这个人后来也成了美国计算机界大名鼎鼎的人物。

保罗·艾伦很讨人喜欢。大部分在计算机房里沉迷的人都是衣着不整,像头发蓬乱的赌徒,而保罗则比其他人显得更漂亮、更有风度。他留着浅色小胡子,戴太阳镜,夹着一个公文皮包,说话轻声细语,为人谦虚朴实。有人说:“他是一个看上去并不温和而实际温和的人,通常比比尔更容易接近,也更为友善……即使你在门那儿追上他,他也会停下来与你搭讪。”

盖茨和艾伦的友谊随着在计算机房呆的时间愈来愈长而愈来愈好。艾伦常向盖茨提出挑战,盖茨说:“保罗经常考验我,所以,当他感到得意时就会对我说:‘嘿,我敢打赌你不能把这道题算出来!’他总是向我提出挑战,并且往往是选那些艰深怪僻的问题。”

在谈到他们之间的友谊时,盖茨回忆说:“他读了4倍于我的科幻小说,另外,他还有许多解释自然奥秘的书,所以,我就问他有关‘枪炮工作原理’和‘原子反应堆’之类的问题,保罗把这些都讲解得头头是道。后来,我们经常在一起做数学和物理作业,这就是我们何以会成朋友的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说,艾伦与盖茨一样具有超人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但这位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助理管理员的儿子,常常因为说话轻柔,与人握手无力而被人忽略。

艾伦和盖茨怀有共同的伟大梦想,他们不仅花大量时间探讨有关未来计算机技术的问题,而且时刻都在想着能用计算机干出一番事业。

而在哈佛大学,比尔·盖茨则结识了巴尔默,这个人在微软的早期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人物,但现在他却是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史蒂夫·巴尔默若干年后,进了盖茨的公司,成了仅次于总裁比尔·盖茨之外的第二号最有影响的人物。巴尔默性情暴躁但雄心勃勃,从哈佛毕业后,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商业管理硕士学位。但最终与比尔·盖茨一样没有念完就退学了,他认定不念书更能赚大钱。

巴尔默对计算机没有兴趣,也不具备基础技术知识。但他与盖茨一样对数学都有着共同的兴趣。巴尔默在哈佛攻读应用数学学位。

巴尔默和盖茨的性格有相同的地方。有时深夜打完牌,精力仍然充沛的盖茨会走进巴尔默的房间,巴尔默也能长时间的不睡觉,他乐意听盖茨讲述他在牌桌上的冒险经历。两人有时激烈地争论,有时又不紧不慢地交谈,相互嘲弄,开玩笑,两人常常同时说话,却知道对方所表述的意思。用盖茨的话说,他和巴尔默属于“高频段交流”,另一方刚好能够接受这一方的全部信息。

巴尔默与盖茨不同的是,他善于社交。布莱特曼说:“比尔和史蒂夫的性格刚好在两个极端,比尔真的属于那种不善交际的家伙,不喜欢在外面与许多人混在一起。我不是说,他因为对人不友好而缺少人缘。他只不过很少在外面整天泡罢了,而史蒂夫则相反。”

巴尔默穿梭于哈佛的每一个角落,他似乎认识哈佛的每一个人。巴尔默劝说盖茨参加“卡雷”男子俱乐部。在首次参加俱乐部活动的仪式上,巴尔默让盖茨身穿礼服,并将他的眼睛蒙上来到学校的自助餐厅。巴尔默强迫盖茨向在场的其他人谈谈计算机方面的事。

盖茨喜欢参加这种人数不多的俱乐部,早在西雅图的湖滨中学,他就愿意加入学校中的某个小团体。但盖茨在天性上常流露出腼腆和拘谨,因此,他只有几个知心朋友。盖茨喜欢巴尔默,他退学后也常去找巴尔默聊天。当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时,盖茨仍然是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巴尔默。

一项成功的事业,光靠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完成的,比尔·盖茨纵然在微软的成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艾伦和巴尔默同样也是这个成功团队中重要的一员。在微软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人的名字还将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