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长江流域主要是嘉陵江水系,最主要的河流是嘉陵江的最大支流白龙江。古称桓水,始见于《尚书·禹贡》:“織皮、西倾因桓是来”意即梁州的贡物由西倾山顺着桓水前来。織皮谓西戎之国,即昆仑等是也;西倾,山名,在甘肃、青海交界处,绵亘千余里;桓,桓水,即白水,今名白龙江。《水经注》:“白水出西倾山,流注汉水。”《辞海》:“桓水,古水名,即今白龙江,发源于西倾山南,屈曲东南流至今甘肃舟曲县东与古羌水即今岷江合,又东南至今文县与古白水即今白水江合,东南流入今嘉陵江。其与羌水合流后的一段白龙江、与今白水江合流后的一段白水江,古时也兼称桓水。”西倾山位于甘、青、川交界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黄河首曲后与大夏河、洮河、白龙江的分水岭,大夏河、洮河、白龙江分别发源于其北侧和东侧(可见《禹贡》所述符合现代地理形势)。
白龙江古时亦称为葭萌水,“嘉陵江右岸支流,古名葭萌水。”盖因古籍有以今白水江为白龙江正源之说,而葭萌水是白水江古代称谓之一(详见白水江条目)。文献和古籍也有称白龙江古名“阿坞河”者,实为误称。《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白龙江〕条:“上源曰阿坞河,出自甘肃岷县,俗称岷江,亦曰临江,西流至西固县(今宕昌县、舟曲县一带)东南与白水江会,以下或称白水江,或称白龙江,东南流经武都县南,至文县东南纳白水河,又东南入四川昭化县北境……东南入于嘉陵江。”《清史稿》:“白龙江上源曰阿坞河,出岷峨山西麓分水岭,东南流,合数小水,曰岷江,又东南流经临江西入阶州(今武都)。”上二条应指白龙江左岸支流岷江(详见岷江条目),非白龙江主干流。
第一节 流域概述
1.河流水系
白龙江发源于川、甘、青交界处西倾山东侧郭尔莽梁北麓的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附近,曲折东南流,经过四川省若尔盖县、甘肃省迭部、舟曲、武都县,复进入四川省,经青川、昭化二县汇入嘉陵江。河道全长562公里,其中甘肃省境内475公里,占82.5%。河源高程4072米,河口高程465米,落差达3607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8条,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2条。
白龙江流域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2°30′~105°40′,北纬32°20′~34°10′之间,呈西北—东南向的狭长梭形,东北部和西北部隔着西秦岭分别与西汉水流域和洮河流域接壤,西部以岷山为界,连接四川省岷江流域,南部则以摩天岭和四川涪江流域为邻,流域面积32181平方公里,地跨甘肃省迭部、舟曲、武都、文县等县和四川省九寨沟、青川、昭化三县,在甘肃省境内面积为27391平方公里,占83%。
按河道性状和流域特点,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①上游段从发源地至舟曲县城,河长228公里,属高原峡谷段,区间有达拉沟、多儿沟、腊子沟等支流汇入,平均宽100米,平均比降11‰,植被覆盖好,蒸发量小,河道穿行峡谷,为侵蚀下切河槽;②中游段从舟曲县城至嵩子店,河长157公里,纵坡较大,支沟众多,泥石流发育,河道流向受山体走向影响,侧蚀力强,流速降低,固体径流沉积造成淤积段,区间有岷江、拱坝河、洋汤河汇入,平均河宽250~300米,平均比降3.1‰;③下游蒿子店至交汇河口段,河长150公里,区间有白水江及其他支流汇入,平均河宽300米,平均比降2‰。该段植被较好,气候温热,降雨充沛。
白龙江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共有一级支流49条,其中甘肃省境内一级支流34条(左岸16条,右岸18条)。自上而下较大支流有达拉沟、安子沟、尖尼沟、多儿沟、腊子沟、岷江、拱坝河、角弓沟、北峪河、洋汤河、五库河、白水江、小团鱼河、大团鱼河、让水河、青川河、清江河等。
白龙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区。迭部以上水量很小,迭部至两河口属高山峡谷区,河流比降大,水流湍急,两岸森林茂密,有优良的水电站地址。两河口至武都河段,河谷开阔,水流平缓,两岸耕地多,植被差,泥石流多发,是白龙江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带。武都以下至临江,是比较开阔的峡谷区。临江以下到碧口,又转入高山峡谷区,地形险峻,山势雄伟,植被良好。碧口以下川谷相间,水流平稳。
2.水文气候
白龙江自上游到下游,气候因素因为地理位置和地势高程的变化,依次由高寒阴湿气候区,经过温带半湿润区,过渡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上游西北部海拔高,气温低,年均降雨量大于600毫米,作物一年一熟,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冷暖空气交替激烈,常有冰雹和暴雨等灾害发生。例如位于上游的迭部县,年均气温7℃,1月最低气温零下2.7℃,7月最高气温15.6℃,年均降雨量700毫米以上;位于迭部县下游120公里的舟曲县,年均气温上升到13.3℃度,1月最低2.3℃,7月最高23.2℃,无霜期250天,年均降雨量则减少为435毫米。再下游75公里处的武都县,年均气温提高到14.5℃,1月最低3.5℃,7月最高24.7℃,年均降雨量467毫米。
白龙江流域每至汛期暴雨频繁,强度大,范围广,从5月到10月底都有暴雨发生,集中发生在5~8月,7月暴雨最多,强度最大。武都站实测最大暴雨41.0毫米/小时,最大暴雨量74.8毫米;碧口站实测最大暴雨62.4毫米/小时,最大暴雨量242毫米。暴雨形成洪水,最大洪峰流量多出现在7、8、9月,武都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920立方米/秒(1984年8月3日),碧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3240立方米/秒。10月以后降雨量较小,洪水濒次亦少,武都站实测最枯流量37.2立方米/秒,碧口站实测最枯流量为80.2立方米/秒。
白龙江全长562公里,总流域面积3218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22.68亿立方米。甘肃境内河长465公里,流域面积2739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85.82亿立方米。在武都站,控制河长329公里,流域面积142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2.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1.79亿立方米。白龙江径流基本靠降水补给,年径流和洪水模数均从上游向下游递增,水流丰沛,径流年际变化比较稳定。洪水由暴雨形成,暴雨中心出现在碧口以下,洪水暴涨暴落,多发生在7~9月。
白龙江泥沙较少,两河口以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很少,据武都站实测资料,多年平均输沙量1550万吨,含沙量3.7千克/立方米,其中大部分产生在7~10月的汛期,约占78.2%。两河口至武都段因为人类活动和泥石流的影响,河水含沙量大幅度增加,最大含沙量,武都为482千克/立方米,而支流白水江仅17.7千克/立方米。水质污染较轻。全年水质为Ⅱ类,据对492公里河长的实测资料,Ⅰ类水质河长320公里,占65%,Ⅱ类水质河长107公里,占22%,Ⅲ类水质河长65公里,占13%。
白龙江水力蕴藏量丰富,主河道总落差2783米,理论蕴藏量366.56万千瓦,其中甘肃省内河道落差2671米,理论蕴藏量165万千瓦。
3.自然地理
白龙江流经地段的大地构造部位,主要隶属秦岭东西构造带及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近期构造活动显著。区内地势西高东低,两岸山岭海拔高程在1100~4000米间,相对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呈现山高谷深,峰锐坡陡之景观。峡谷峭壁中,瀑布与急流、栈道遗址多处可见。由于水流的急剧下切,河谷断面多呈“V”形,宽谷、峡谷相间出现,峡谷一般为优良的水力枢纽坝址,宽谷是较好的天然库盆,河床覆盖层深厚,沿河阶地断续发育,两岸物理地质现象显著。流域地层除前古生界外,从古生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
由于地处构造单元不同,各时代地层的空间分布与发育特征亦有差异。主要有南秦岭、摩天岭和龙门山分区地层。主要岩性分别有各类千枚岩、板岩、砂岩、灰岩、粉砂岩、页岩、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砂砾岩等。流域区域构造分布有三个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从上游至下游分别为武都山字形构造、摩天岭东西向构造带及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武都山字形构造是在秦岭东西构造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龙江中上游河段位于武都山字形构造的西翼,主要构造形态有白龙江复背斜,白龙江断裂带和益哇—舟曲断裂带;摩天岭东西向构造带由摩天岭复背斜、文县复背斜及石坊—临江—岸门口断裂带和青川断裂带组成;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由隆起和坳陷、单式和复式褶皱、压性或扭性断裂,以及与其垂直的张性断裂和斜交的扭性断裂组成。
白龙江下游河段处于此构造带的北段,展布主要是林庵寺—茶坝断裂带及大茅山倾伏背斜。各构造体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分界断裂带,均具有长期活动特点。地震历史资料表明,白龙江流域的历史强震主要集中在武都—文县及其邻近的岷县和松潘—平武地区,均处于南北地震带中段。其中公元前武都发生过6~7级地震;公元839年岷县发生过6.7级地震;1573年岷县发生6.7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Ⅷ~Ⅸ度;1879年武都~文县发生过7.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X度,在干流中游支流羊汤河上源的天池附近;1976年松潘—平武发生7.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Ⅸ度。另据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点分析,各区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性,结合地区强震烈度衰减规律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白龙江流域各梯级坝址地震基本烈度为Ⅵ~Ⅷ区。
4.自然资源
白龙江流域地处大陆腹地,内陆性气候受复杂的地形地貌影响,气候差异较大,根据农业气候区划,流域内有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及少数高山寒带区等。自然环境复杂,生态条件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白龙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22.68亿立方米,是甘肃省境内除黄河干流外水量最大的河流。开发利用主要以提引灌溉农田、农村饮水、工业及乡镇企业、城镇生活用水和水力发电为主,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66.56万千瓦,可开发量238万千瓦,水力资源丰富。
流域内植物繁多,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经济果木、中药材誉满国内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陇南地区林地面积117万公顷,甘南自治州流域内林地面积92万公顷,自然生长的树种1300多种。属于稀有珍贵树种的有红豆杉、白皮云杉、领春木、连香树、银杏等十余种;经济果木有油桐、油茶、核桃、花椒、板栗等二十余种。甘南自治州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有蕨菜、羊肚菌、木耳、蘑菇等,其中蕨菜、羊肚菌已远销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已查明的中药材有1300多个品种,其中植物药材主要有当归、黄芪、党参、牛苓、天麻、细辛、朱苓、红花、羌活、五味子、何首乌;动物药材主要有牛黄、麝香;菌类药材主要有虫草、猪苓;矿物药材主要有硫黄、雄黄等,这些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境内有各类野生动物300多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毛冠鹿、雪豹、梅花鹿、红腹角雉、蓝马鸡、红腹锦鸡、水獭等约2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
白龙江流域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是全省的主要用材林采伐基地,九十年代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已由用材林转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白水江流域设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该区以保护和驯养繁殖大熊猫为中心,全面保护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白龙江流域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非常有利,矿产资源丰富,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环境,为金属矿床成生创造了极有利的成矿地质环境。现已探明流域内上游地区的地下矿产有金、铜、铁、钒、锌、镁、白云岩等,尤以铁、白云岩、铜、黄金的储量巨大;陇南市有铅、锌、黄金、锑、锰、铜、硅、重晶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达34种之多,部分已投入开发,硅石矿藏质优量巨,硅石加工业已初具规模。
白龙江流域是甘肃省唯一的北亚热带气候区,山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名特优经济作物较多,主要有茶叶、柑桔、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等,产量和品质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武都大红袍花椒、米仓红芪、文县党参等享誉国内外。
5.自然灾害
白龙江流域是甘肃省暴雨、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明代以来发生的131次大水灾中,白龙江武都段出现14次,其中特大水灾2次。武都还是甘肃五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白龙江武都段多次发生重大洪水灾害,例如公元454年、1109年、1178年、1184年、1195年、1211年、1525年、1567年、1663年、1681年、1828年、1879年、1883年、1885年、1886年、1904年、1925年、1931年、1933年、1934年、1936年、1939年等年份均发生灾难性洪灾,其中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十二日,白龙江支流洋汤河“水涨法隔河民人数百家被水阻隔淹压饿毙者不计其数,十六日南河暴涨漂流人畜无算”(《甘肃水旱灾害》)。同年在洋汤河还发生强烈地震,可能是造成月流山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天池的一次灾害(据文县考证,文县天池的形成在唐朝以前,详见文县天池条目)。
白龙江武都段三面环河,南临白龙江,北靠北峪河,东为东江水沟,城比水低,形势非常严峻,历史上多次发生洪水淹城事件。1904年洪峰流量高达2500立方米/秒,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1984年8月3日,白龙江、北峪河、东江水沟洪水遭遇,白龙江洪峰流量1430立方米/秒。由于白龙江洪水过程平稳,历时长,与北峪河、东江水沟遭遇的几率大,尤其东江水沟泥石流涌入白龙江,壅高水位,降低水面比降,使北峪河洪水挟带的泥沙不能顺利排泄,停淤在城区河段,进一步淤高河床,壅水淹城,而且这种过程持续时间很长。这次洪灾造成5万多亩田地受淹,倒塌房屋13200间,受灾人口11200人,死亡14人,冲毁交通道路36公里,牲畜死亡200多头,直接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
据地质勘查资料,甘肃省长江流域有泥石流6260条,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0%。密度最大、频次最高、灾害最重的泥石流分布在白龙江干流舟曲至临江段和支流岷江、北峪河、三河及洋汤河下游、西汉水干流顺利峡至建村段和支流白家河,平均每公里有泥石流2~3条;其次是西汉水上游、白龙江干流旺藏至舟曲段、岷江上游、白水江下游,属中等泥石流区,平均每公里有0.2~0.4条;再次是嘉陵江沿岸、两当河、永宁河、西汉水中下游、长丰河、燕子河、洛塘河等河流河口段,泥石流零星分布,遇特大暴雨才会发生。
1976年7月25日宕昌县化马乡泥石流,由暴雨形成,在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洪水泥石流,使化马(岷江右岸)、沙湾(白龙江左岸)两乡33个村庄严重受灾。暴雨、洪水、滑坡产生的泥石流夹带固体物质有800万立方米,其中400万立方米淤积在11公里长的岷江河道里,河床普遍淤高4~8米,白龙江及岷江7处被堵塞,5处堵江截流。
白龙江流域旱灾频率较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危害最重的农业气象灾害,往往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陇南大旱,饥人相食;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省五十余县空前大旱,灾情奇重,自春至夏未降雨,泉水干涸,赤地千里,夏秋无收,冬麦失种,受灾面积达100%,农业遭受毁灭性灾害,灾民258万余人,树皮草根均已食尽,人相争食。干旱除使农业减产外,同时导致山区沟溪断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危及生活用水,生态环境退化。
6.社会经济
白龙江流域内多民族杂居,主要有汉、藏、回、羌、蒙古、苗、彝等民族。流域经济,上游地区以农牧业为主,下游地区以农业为主。2001年,流域内甘肃省境内总人口285.76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59万人,占总人口的90.7%。
流域甘肃段所辖多为边远山区,工农业水平较落后,财政自给率低。据调查,2001年流域内甘南藏族自治州(只包含迭部、舟曲两县)和陇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46.29亿元,粮食产量为83.8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23千克,大牲畜存栏数38.78万头。预算财政收入19979万元。预算财政支出135757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89元。总收入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属较低水平,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流域内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随着森林资源的日趋枯竭,森林工业基本停止。仅有电力、矿产开发、冶炼、水泥、农机修造、编织、农副产品加工、制药、制酒等中小型企业。2001年流域内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陇南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303万元和79013万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和18%。
区域内交通主要依赖公路,国道212线过境,沿白龙江各县之间均有等级公路相连,宝成铁路也于下游昭化跨越白龙江。但因公路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加之部分地段受滑坡、泥石流等不利因素影响,部分路段路况较差,以至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十一五”期间上马的兰渝(兰州—重庆)铁路和兰海(兰州—海口)高速公路武都两水—文县罐子沟段过境白龙江流域,彻底改变了流域内的交通状况,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7.社会、文化资源
流域内有武都县万象洞、成县鸡峰山,杜甫草堂、西和县颂摩崖、礼县祁山武侯祠、西和县仇池国遗址、徽县三滩、两当县张国老洞、文县洋汤池、阴平古道、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迭部县的“俄界会议”会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然闹马家窑文化遗址和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等人文景观,加之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8.治理开发
由于地理、交通、社会经济等原因,白龙江流域历史上几乎没有进行过治理。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白龙江沿岸兴建了一批小型水利工程;50年代末60年代初“******”时期,在白龙江一些支流上修建了一批较大的引水工程,由于不尊重科学,这些工程大都半途而废,未发挥效益;六十年代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白龙江流域人口集中,人多地少的特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修建沟坝,整治河道,与河争地,并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安装水轮泵、水锤泵发展提灌,灌溉川台地数百公顷;七十至八十年代有电力设施后,在通电的乡村安装电力提灌工程,解决了白龙江沿岸川台地的灌溉,提高了水利化程度。
1976年在白龙江支流拱坝河上建成武都黄鹿坝电站,装机1.26万千瓦;1978年在白龙江干流建成文县碧口水库,装机30万千瓦;1992年白龙江干流建成武都角弓白鹤桥电站,装机0.8万千瓦;至2003年白龙江支流白水江上也先后建成水沟坪(装机0.9万千瓦)和汉坪嘴(装机7.2万千瓦)两座较大的电站;白龙江干流中下游石门(装机1.0万千瓦)、椒园坝(装机0.6万千瓦)、大园坝(装机1.1万千瓦)和麒麟寺(装机11.1万千瓦)等几座大、中型电站正在开工建设;白龙江下游四川省境内也建成了宝珠寺水库电站。甘川公路国道212线于宕昌县两河口始纵贯本流域。
第二节 白龙江流程
1.源头
白龙江发源地在川、甘、青交界处西倾山东侧郭尔莽梁北麓,向东流经过郎木寺出甘肃省进入四川省若尔盖县境。东流10公里过热当坝镇折向北流,10公里后经麻塘又折向东流,再前行40公里出四川省又进入甘肃省迭部县境。
白龙江源头郎木寺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郎木寺的历史约有200多年,这里林木葱郁,碧水萦绕,景色秀丽。依山傍水而建的寺庙殿堂僧舍接连,沿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甘、青、川等省慕名而来的朝圣者络绎不绝,西藏赴内地的活佛、喇嘛亦多歇脚于此。热当坝则是甘川公路必经之地。
郎木寺至热当坝间,白龙江穿行在高山草甸地带,海拔在3000米以上。河床不宽,水量不大而稳定,水流清澈,曲折蜿蜒绕行在绿色草原上。过了麻塘,白龙江始进入上游高山峡谷区。
2.上游
白龙江从麻塘折向东南流,直至甘肃省舟曲县城,长约200公里,一直穿行在高山峡谷中,河床高程在1500~2500米之间,是为上游。该段山高林密,植被覆盖好,河床比降大,约11‰,有较多支流汇入,水能和森林资源丰富。
甘川边界处的迭部县城傍白龙江而建,是白龙江最西部的县城。东南流20公里到白云,是原迭部林业局所在地。此段在卡坝、麻牙寺、洛大三地有达拉沟、多儿沟、腊子沟三条较大支流汇入。在卡坝上下相距15公里建有尼什峡和尼傲峡两座水电站,装机1万千瓦和1.2万千瓦。
3.中游
白龙江从舟曲到蒿子店,长157公里,河床坡度趋于平缓,平均比降3.1‰。过舟曲县城,江水流向转为东偏南45°,过武都、汉王镇,直到桔柑镇(贾家坪上)附近,以一个大弯道折向西南流,直到蒿子店,是为中游。
白龙江中游沿线峡谷与河川盆地相间,盆地是农田分布和人群聚居之地。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和陇南市武都区即位于较大的河川盆地上。
舟曲县早在汉代就有建制,称“羌道县”。元置“西固千户所”,清归阶州地,民国改为西固县,属武都专区管辖。1954年6月改名“舟曲县”(藏语“白龙江”叫“舟曲”),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改名“龙迭县”,1962年又改回称“舟曲县”。
武都自北魏至今1500余年,一直为镇、郡、州和地、市所在地,秦时为武都道,汉以后为武都郡,隋改为武都县,唐改为武州,宋、元称阶州,名代降阶州为阶县,清复为阶州,民国改阶州为武都县,新中国成立后设武都专区,五十年代撤销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六十年代恢复武都专区建置,八十年代******更名武都专区为陇南地区,武都为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2005年陇南地改市后为武都区,现为陇南市政府所在地,是陇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段依次有岷江、拱坝河、北峪河和洋汤河等大支流汇入。中游右侧林线后退较少,一般在1~3公里之间,覆盖度较好,岩层多是石灰岩、页岩、千枚岩、薄层黄土等;左侧林线后退较远,一般在3~30公里,山上局部地方只长有稀疏蒿草,广阔的地面没有植被覆盖,基岩为千枚岩、页岩、块状石灰岩,风化层厚,而且黄土分布广泛,水土流失严重,是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最发育的区域。
根据中游河道与流域特点,将其划分为上、中、下三段。
中游上段:从舟曲到武都角弓,长39公里,河道平均坡降为4.4‰。岷江在宕昌县两河口汇入白龙江,主河道仍在峡谷奔流直到角弓。该地段河床淤积较弱,右侧植被好,覆盖率高,左侧山陡土薄,雨季各沟常有泥石流发生,这些沟虽然都很小(多在500~3000米之间),但当发生泥石流时,流量很大,常常毁田断路。干流上建有武都白鹤桥电站,装机0.8万千瓦,在建的有石门电站,装机1.0万千瓦。
中游中段:本段从角弓到险崖坝,长43公里,武都城区正处该段中部,是白龙江流域最严重的淤积段。据武都县志载:东汉时期,武都白龙江流域还是森林地带,后几经战乱,刀耕火种,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加剧了河床淤积速度,防洪能力下降,洪水灾害肆虐,河床逐年升高。河段右侧是石灰岩体,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与山向一致。左侧黄土层下覆千枚岩,片岩、页岩等强风化岩类,植被覆盖度极差,泥石流分布广泛。该段突出的特点是:河道流向除受山的走向控制外,还受泥石流沟的影响,因而形成沟坝相间的锁链式地貌形态,例如在角弓处,左有角弓沟(稀性泥石流沟),右有拓石沟(水石流沟),二沟对峙将河床剪成“S”形,由沟道冲出的固体径流淤积成角弓坝,同样,白草坝沟和九黄坪沟形成了陈家坝;沟河坝和拱坝河形成了两水-吉石坝;北峪河和大堡沟形成了钟楼滩-教场坝;东江水沟和姚家沟形成了东江坝;甘家沟和香子沟形成了汉王-杨坝;佛堂沟和旱坪沟形成了罗寨坝。由于泥石流河沟的堵截拦挡使河道蜿蜒曲折,侧蚀力强,流速降低,固体径流沉积抬升了本段河床。
白龙江流域有六七千年的人类活动史,古老而神奇,武都之名始见于先秦,《蜀王本纪》有蜀王“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的传说。武都所处白龙江、西汉水流域间,古为白马氐族聚居地,其地险绝,向为兵家必争之地,素称秦蜀之咽喉,陇上之重镇。武都承恒水之泽,积五凤之秀,民淳朴士笃学,为清代著名学者邢澍的故乡。古为氐羌文化、巴蜀文化和秦陇文化交汇区,境内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址多处可见,历史悠久。武都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素称“陇上江南”,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象条件,形成了各类中药材滋生繁衍的天然场所,有“千年药乡”的美称,是柑桔、油橄榄等喜温植物的适生地和生产基地。
武都城区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8.3万人。位于武都城东12公里处的风景名胜“万象洞”为一巨形天然钟乳石洞,居武都八景之首,古已名驰陇右。形成于2.5~3.0亿年之间。洞内有定名景观170多处,未定名景观90多处。现有石碑11道,石刻9处,墨笔题记970多条。该洞深不可测,现仅开发4.5公里,36万立方米,在全国870多处溶洞中名列第四,已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和《甘肃古迹名胜辞典》,享有“华夏第一洞”、“地下文化长廊”、“地下艺术宫殿”之美称,为国家3A级景区(点)、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国时曹魏名将邓艾伐蜀经宕昌、武都、文县至四川成都,留下了三国文化的足迹。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启王梁成富、昭王蔡倡龄曾率部攻占阶州城,至兵败时间长近4个月,影响较大。
中游下段:从险崖坝至蒿子店,该段长75公里。河道流向在武都桔柑-透防间由东南折向西南,到文县临江以下尖山纳入羊汤河后复折回东南流。位于羊汤河上游的文县天池为我国四大天池之一。过尖山后主流又穿行于山涧峡谷,两岸没有较大的川坝,多悬崖峭壁,山上有蒿草和丛林生长,植被覆盖较好,没有大支流注入,虽有泥石流但因地形狭窄,不能形成平坝,河床升降不明显。
4.下游
从蒿子店到入嘉陵江汇合口长150公里,河道开阔平缓,平均坡降2‰。在文县玉垒关头坝有白龙江最大支流白水江从右岸汇入,并有让水河、大团鱼河在该段依次汇入。主流流向继续由东南流,经碧口水库、肖家、中庙于大团鱼河河口、四川省宝珠寺水库库尾流入四川境内。
白龙江干流自纳入让水河后折向东流,直至四川省姚渡折向南偏东流,并于白水镇、宝轮院处先后纳入右岸支流青川河与清水江,于昭化汇入嘉陵江。
该段植被比较好,覆盖度高,气候温热,降雨充沛。碧口古镇坐落在白龙江畔,自古入川的蜀道经此而行,现在是陇南的工业区和茶叶生产基地之一。文县碧口李子坝的“御泽春”茶叶驰名省内外。建于1979年的碧口水库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供水、灌溉、旅游功能的大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6000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704米,总库容5.21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30万千瓦。碧口水库下游,装机11万千瓦的麒麟寺水电站正开工建设。
白龙江河口处的四川省广元市昭化是一座历史古城,古名葭萌关,位于广元市西南36公里处。昭化是四川置县最早之地,秦时置葭萌县,蜀汉改称汉寿。古时葭萌关以城为关,可四面迎敌。《昭化县志》称:“东来广元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剑阁有天雄关以镇之,南崐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关以守之”。关城地处秦蜀古道要冲,地扼嘉陵江与白龙江汇合处,背靠牛头山险峰,史称葭萌关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虽弹丸之地,有金汤之固”。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曾领兵驻此,是“三国”时期征战要地之一。以后费伊也曾在此开府治事。现存古城门、街道、院落保存完好,均为明、清遗物。北门外有“葭萌关”地名碑。
5.水文特征
白龙江甘肃出省把口站是碧口水文站,建于1939年9月,属国家重要水文站、中央报汛站。位于文县碧口镇,地理位置:东经105°15′,北纬32°45′,集水面积26086平方公里,至河口(嘉陵江)距离108公里,为大河控制站。从1957年至2006年的径流变化看,总体上天然来水量为减少的趋势,年际之间变幅不大。最小年径流量48.07亿立方米,发生在2002年,最大年径流量125.3亿立方米,发生在1967年。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衡,6~10月径流量的占年总量的61%,1~5月、11~12月径流量占年总量的39%。一般最小径流出现在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