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孙子原来这样说
32400000000009

第9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原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古句新解”

孙子说:指导战争的一般法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而以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而通过交战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而通过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而通过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而通过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

过去人们在讨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时,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征服敌人的战略战术,实际上,比百战百胜还要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孙子兵法》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一思想首先代表了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孙子看来,不经过流血战争而能征服或慑服敌人,正是军人价值最高、最理想、最完美的实现形式。这说明,孙子的战争观已超越了战争的本身,在更高的理性层面上进入了“人本”的伦理境界。这一境界就是爱好和平。这是建立在对现实战争灾难的深刻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与孙子同时代的老子、孔子等思想家,都有崇尚和平止息战争的思想。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是希望不用任何武力征伐而能御敌、退敌、胜敌,诚如孙子所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唐朝立国之初,东突厥屡屡侵扰中原,成为唐初的最大外患。当时,有人上奏唐高祖,认为东突厥之野心在于首都长安,建议迁都,并火烧长安城,东突厥见首善之地化为灰烬,自然不会骚扰中原。高祖居然也想接受此建议。但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极为反对这种幼稚的论调,他请求父皇,给他几年的时间,平定东突厥。如若战况不果,再举都迁徙,亦为时不晚。高祖准允了他的请求。

于是,李世民等待着时机的到来。果然,东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出动全国的兵力,攻击关中,唐高祖即命令李世民和他的弟弟李元吉率兵迎击。

东突厥的万余名骑兵在凉州摆开惊人的阵势,唐军将士震恐不已。李世民问李元吉:“蛮虏直逼眼前,我们不能显得畏怯,应该与他们大干一场,你能与我并肩作战吗?”平时不可一世的李元吉,此时已吓得面无血色,不敢表态。

李世民则毫无惧色,他仅带领一百名骑兵向敌阵走去。他对着敌阵喊话说:“我国已跟你们可汗和亲,为何现在又负约?我是秦王李世民,可汗如果真有本事,就出来和我单战;如果想打群架,我也只用这一百名兵力迎战。”

阵前的颉利可汗深恐李世民有诈,他担心除了眼前的一百人之外,另有埋伏,因此笑而不答。

李世民再度向前,派遣使者对突利可汗说:“你以前和我们有盟约,有难同当,如今反而引兵攻击,不守信用。”突利可汗也是一言不发。

李世民再次向前挺进。颉利可汗见李世民这般大胆前进,又听到他对突利可汗说的那番话,心里怀疑李世民和突利可汗暗中联系。他愈想愈不对,便下令军队后退,暂缓行动。

当时天气正是小雨不断,唐军的军粮供应受阻,士兵疲累,斗志消沉,从朝廷到军中,都觉得天时于唐军不利。李世民用巧计不战而退敌之兵,立即使得战局有了新的转机。

接着几天,雨势更大,湿气重,对弓箭的影响不小,对以射箭为攻击方式的突厥人尤为不利。反观唐军,由于在室内烧火煮食,空气较为干燥,兵器保养得十分好,整体局势对唐军极为有利。因此,李世民在夜雨中挥军进击,突厥大吃一惊。在敌军闻风丧胆之际,李世民并没有举兵痛击,而是派人向突利可汗分陈利害。颉利可汗想出战,得不到突利的支持,不得不与唐军和解。原本大规模的兵戎相见,就在李世民运用谋略造势,转不利为有利的情况下化解了。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思想内核,在当代军事活动中将越来越被重视,“不战”的目的性也将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特别是信息武器投入战争,有可能使以往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转变为控制敌人,保卫和平。运用信息武器更有利于进行伐谋、攻心,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从理想转化为现实提供更充分的条件,甚至交战双方运用“虚拟战争”的形式一决雌雄,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总之,战争推动着军备竞争,军备竞争导致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人类向往和平的呼声也就越高。从上个世纪前期的45年大战阶段到中期的45年冷战,再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近百年的历史揭示了一条军事斗争发展规律:人类必将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走向世界和平。

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只有首先“不战”才能缓和世界局势,这也是“核武器时代的战略”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提到空前高度的意义所在。唯有真正实践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的深层和深刻的内涵,即“不战”而“安国全军”,从根本上朝着“全”的境界努力而“益天下”,人类和平的前景才会是光明美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能给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宁的美好愿望以极重要的启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不战而屈人之兵”将在更高的价值目标上成为当今世界走向和平、合作、发展的理性选择。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与追求。从现实看,建立在多元价值观基础上的多元文化乃至政治、经济格局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则是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障碍。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不同文化之间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承认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实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谐共生,是维护世界和平、走向天下大同的根本途径。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种价值观只有融入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世界文明中,才能维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理解、共享、融合,是世界文明共存共荣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