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环境仅在10年内,就掌握了电气设备的一些核心技术,并取得了行业的领导地位。欧美环境的成功让人惊叹,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差距。欧美环境是国内电器设备行业的领袖,但与国际企业相比时却显得优势不足。面对国际企业对中国电气设备市场的窥视,以欧美环境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该如何反击?如何才能在未来与GE这些国际巨头分蛋糕呢?
一、电气设备市场的新困惑
中国电气设备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自身有了一定的发展后,遭到了国际品牌的冲击。面对强势的国际企业,还未发展成熟的中国电气设备企业忧心忡忡。
(一)中国发电设备业的困惑
1.有成就,有困惑
中国电气设备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及市场的洗礼,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对企业自身要求也不断地提高。而面对市场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来适应,而如何突破格局,再造市场亮点让众多企业陷入了困惑。
2.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
自主研发能力是企业不断进步的保障。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如在集成技术、新材料的研制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电气设备行业考验的就是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所以,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才能促使企业不断地进步。
3.产品竞争力小
产品是一个企业盈利的根源,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资金实力、规模、管理及产品性能、质量上均有差距,尤其在满足节能降耗标准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差距较为明显。同时,国内电力设备企业出口规模普遍较小,产品竞争力不强。
4.大型项目方面缺陷
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要求。但在大型项目方面,如抽水蓄能水电机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煤电机组等领域,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外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制造、运营体系。因此,大型项目仍是我国电力制造业的弱点。
(二)外资垂涎中国发电设备市场
随着全社会用电需求的增加,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预计中国电力行业未来几年有望保持7%左右的年均增速,远远超过了世界3%的平均水平。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让阿尔斯通(Alstom)、韩国斗山集团(Doosan)、ABB、西门子等跨国巨头热血沸腾,并迫不及待地向中国抛来橄榄枝,言称要把其市场重心转移到中国。
2010~2020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将分别在7.5亿千瓦和10亿千瓦左右,同时电网容量及电压等级将进一步提高,电力行业投资也会相应增加。未来30年,中国电力产业预计投资需求总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主要用于电力设备投入,中国发电设备采购量将占到全球总采购量的32%。巨大的用电需求使电力行业投资水涨船高,毫无疑问,大规模兴建电厂将会使发电设备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然而,在如火如荼的投资热潮中,我国的电力设备生产能力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部分电力设备企业已出现无法按时交货的情况。据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虽然该公司能接到大量设备订单,但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电力设备的主要铸造件都是在韩国进行生产。
在2008年之前,曾一度热衷抢滩中国发电设备市场的外企因不堪煤炭涨价导致发电成本飙升而纷纷中途“倒戈”。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煤价曾一度呈现回落迹象,这无疑将有效缓解电力企业的成本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外资进军国内电力设备市场的态势无疑将会加大本土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压力。
当国内需求趋向饱和的时候,向外寻找新的客户群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国内竞争国际化、跨国公司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土企业惟有内外兼修,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分析:我国电力设备市场收入来源很大比重是立足于国内市场,国外市场份额很少。而且上市公司多集中于电动机、中小型发电设备、中低压电器等子行业。中国电力设备行业要想与国外企业在竞争中分得市场的一块蛋糕,就要加大科技发展,加大高压、高端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发展重头戏
根据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市场的变幻莫测,中国电气设备行业的发展势头趋向于以下几点:
1.高电压趋势
2006年,国家电网出台政策扩大了集中招标目标群,这样稍差点的输配电设备制造商能够进入电网公司采购系统,压低了该电压等级的设备价格,电网公司直接压低了高毛利产品的价格。2007年,电网公司也许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向电力设备制造商施压。
而近几年来,我国高电压等级增长速度与低电压等级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有变大趋势,输配电行业公司生产的产品电压等级差异明显。在产品结构方面,高端产品的发展速度高于低端产品增长速度,这表明电气设备行业未来的发展将会趋向于高电压。
2.战略目标
国家“十一五”规划已经为国内电力设备企业制定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以提高电力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不断增强电力装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研和生产、技术与产品、经济与环境的紧密结合,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为重点,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增强技术储备,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依托重点工程,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过程中,实现一批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加强电力装备基础共性技术、关键材料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使电力装备技术水平尽快达到或接近世界同期产品先进水平。
3.核心技术提高
在未来的电力建设中,电网容量、电压等级将进一步提高,对高效、高参数、大容量、低排放(污染)发电设备的需求相应增加,技术含量随之加大。对企业的核心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为此电力装备企业必须加快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
三、迎接挑战
中国企业骨子里有一股争强好胜的血液,面对这样的严峻市场形势,中国企业选择了迎接挑战。中国的电气设备行业在经过自身的摸索,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之后,在与国际企业的竞争中初见喜悦。
1.全面提高技术研究
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技术融合等途径,中国企业全力提高了技术水平。面对压力,中国企业越战越勇,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来与国际企业相抗衡。
2.综合水平的提高
电站设备、资源节约和新能源前景良好,中国企业的整体综合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面对挑战中国企业已经准备好了。中国企业在科研实力、人才储备、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实力的提高让中国企业面对这场挑战信心十足。
3.国际市场的成长
要迎接挑战,就要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国内三大发电设备集团及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联合与印尼草签了一份备忘录,内容是在三年内为印尼完成1000万千瓦的火电项目,总金额高达70亿美元,这成为我国发电设备走进国际市场的重要转折点。
随后的2006年11月,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研制的发电机组首次叩开越南市场的大门,打破了发达国家垄断越南电站市场的局面。截至2007年9月,东方电气集团新增海外订单70亿元,加上2006年的订单,预计海外市场总规模在120亿元左右,与整个集团220亿元左右的收入相比,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电站设备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海外市场拓展将成为我国电力设备发展的长期趋势。
案例:欧美环境的再次提升
不久前,陶氏化学在中国再出大手笔,收购了浙江欧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全球水资源短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这次收购表明了陶氏看好全球及中国水净化市场的潜力,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高级水净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业界领导地位。
两年半以前,陶氏化学在国内寻觅水处理方面的合作伙伴时,欧美环境工程跃入其视线。这家地处浙江湖州的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一跃成为国内水处理方面的领军企业,这令陶氏化学兴奋不已。作为国内水处理行业老大,欧美环境工程拥有三项关键技术。此次收购案让近乎隐身的吴扬一下子浮出,不过他很快又遁世而去。
在签约仪式上,浙江欧美环境工程公司总裁吴扬坐在签约仪式的前排,时而低头时而微微闭上双眼,略显疲惫,而台上是他委托的副总在替他发言。随后的问答环节也被吴扬取消,成了欧美新东家《财富》500强公司美国陶氏化学的“独角戏”。
在仪式后,吴扬以自己“是做技术的”的发言,简短地结束了对话。对于收购以及企业经营的细节并没有发言,当被提及“技术狂人”时,他只是笑笑。
但是,我们看到正是吴扬对技术的执著,让欧美环境在专利上斩获颇多。在专利方面,欧美环境已申报专利发明40余项,获得授权批准的有20项,专利技术涵盖了电除盐、超滤等膜分离技术等领域,其中EDI组件螺旋卷式电除盐器已获得美国专利。
短暂的露面后,吴扬又迅速隐身,欧美环境总是留给大众太多的神秘。通过这次的洗礼,我们可以看到欧美环境的提升。
欧美公司总裁吴扬说:“欧美公司一直致力为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领先的技术及最优质的水处理解决方案。陶氏的全球资源及对科技的投入将使我们的业务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陶氏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同时拥有膜和离子交换树脂两大技术和产品的公司。陶氏也提供以FILMTEC反渗透以及纳米过滤要素、DOWEX离子交换树脂以及ADSORBSIAGTO钛基砷移除介质为基础,高效能、高效率的分离解决方案。通过这次强强合作,我们看到中国及全球电气设备的又一进程及可持续发展。
四、与GE共享“蛋糕”
中国电力设备企业在国际的舞台上已经跨出了艰难的一步,但是面对市场竞争,面对强势企业,中国企业要想与GE这样的国际巨头共享“蛋糕”还需要不断地自我塑造,自我提升。
随着电力设备出口量的不断增加,中国电力设备企业在保持低制造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其技术水平在某些领域也逐渐具备了与国际知名电力设备厂商相抗衡的实力,设备出口类型也由中小型热电联产和自备电站机组过渡到成套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核电机组及燃气轮发电机组。目前,我国电力装备已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地区是主要目标市场,我国电力行业国际竞争优势开始显现,逐渐成为了国际电力市场的一支新兵。
案例:上海电气集团目标直指世界500强
6月底,中国纺机(600610)和上海机电(600835)进入股改程序,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简称电气集团)也再次走上前台。这家上海本地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或许不为投资者熟知,但其实力不容低估。今年年初,它已拥有1家H股上市公司和6家内地上市公司。到目前,该集团的H股公司多了1家,内地上市公司又多了2家。从“6+1”走到了“8+2”,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跻身于《财富》500强企业,已成为电气集团的目标之一。
上海电气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大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销售的企业集团,业务涵盖了中国机电设备制造的所有领域。电气集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当初的上海市机电工业管理局,1995年管理局改制为国资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后,它又经过了几次资产整合。2003年,集团着手将核心产业及其载体企业打造成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3月1日进行了工商注册,2005年4月28日登陆H股市场,简称上海电气(2727,HK)。集团其余的资产则进入上海电气资产管理公司(简称管理公司)。
去年年底,ST自仪(600848,900928)公告原第一大股东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所持28.85%股份无偿划转至电气集团,今年4月18日完成了股份过户。香港上市的上海电气,内地上市的上电股份、上海机电、G上柴、G二纺机、中国纺机、ST自仪组成的“6+1”资本市场阵营,在最近几个月又开始扩张。
管理公司旗下除了已经产生了一家“小H股”——上海集优(2345,HK)外,根据相关上市公司的公告,电气集团还即将“收编”G海立(600619,900910)。美国《财富》杂志刚刚评出新一届世界500强企业,按照新数据,这项排名给进入前500强的企业设定的门槛,大约是营业额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对于电气集团来说,跻身500强之路才走了一半,它需要寻找增量的来源,并通过资产整合提升效益。
电气集团为进军500强所做的努力,已经在上市公司层面有了一些体现。
增量方面,首先,上海电气的电力设备板块增长明显。上电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净利润同比增长217%。其中,上海电气电力设备板块中的上海锅炉厂为上电股份贡献了2.6亿元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60.76%。据了解,上海锅炉厂去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接近100%。公司接到的订单基本可以保证从目前到2007年的持续增长。
此外,ST自仪、G海立等公司的加盟很受电气集团重视。以ST自仪为例,公司主营数字控制系统工程、其他控制系统工程以及仪器仪表等,和电气集团的产业关联度很强。“假如电气集团原有的产品是躯干、四肢,那么ST自仪生产的是大脑。”据了解,电气集团目前对ST自仪的要求是把主营做好,把资产做实,随后再考虑与集团之间进行进一步的资产整合。ST自仪的目标是,建设成为电气集团四大核心产业之一的强大仪控配套基地,成为国内最大的仪控产品集成商和领头羊,到201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目前,依托上海电气集团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ST自仪在承接项目的规模上已经有所突破。
在资产整合方面,上海机电日前公告的股改方案中,电气集团增加了关于资产注入的特别承诺,集团旗下的两家印刷包装企业——上海光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和秋山国际株式会社将被率先置入上海机电。在未来,上海机电有望成为电气集团机电一体化产业整合的核心运作平台。
织机产品曾占据国内市场85%的份额的中国纺机将“回归”电气集团的怀抱,这也是电气集团内部的新变化。太平洋机电人士表示,中国纺机主要生产高档织机,G二纺机主要生产化纤成套设备、棉纺成套设备,两家公司经营的产品分别处于纺织机械产品链的两端,又都属于国家拟重点发展的领域。中国纺机如能顺利“回归”,今后在营销资源、采购体系、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可能受益,并有望在太平洋机电的支持下实现年内扭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