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将徐寿辉杀死后便自立为王,定国号为汉。随后,陈友谅占领了江西、湖南和湖北周边地区,掌控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割据势力。俗语说得好:“一山不藏二虎。”陈友谅称帝没多久,就亲率强大勇猛的水军由采石顺江东下,向应天府发起进攻,打算将朱元璋占据的地区一举兼并。
采石被陈友谅攻下之后,朱元璋知道要面对强敌了,他扩展地盘的行动已经惹起周围势力的注意。一系列事件让朱元璋明白,此时的陈友谅在群雄中不仅军力最强,疆土最广,野心也是最大的。
强军突袭使得应天城里人心惶惶,朱元璋马上召集部下商量对付汉军的策略。众人议论不休,有人认为应尽早投降,有人觉得应尽快逃跑,也有人力主与敌军拼死抗战。朱元璋非常忧虑地对刘伯温说:“陈友谅是个不择手段的人,进攻采石是他想攻应天的前奏啊,且还趁我们不注意攻下了池州。”
刘伯温说:“这个人最不讲道义,以现在的形势看来,若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起来,那应天就很难守卫。”
朱元璋知道这是自己最关键的时刻,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能否取胜,就取决于如何谋划应对现在的战争形势,以及用什么样的军事战略才能击败强敌。
面对最强的陈友谅和最富的张士诚这两个邻敌,到底先攻哪个,朱元璋拿不定主意,便找刘伯温商量看有何妙计。
刘伯温和朱元璋秘密商谈很久,认为目前一定要主动出击,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打法。最后在两种策略间犹豫,迟迟无法选择。其实两种都是两线作战的方法,只不过方式不同。一种方法是对陈友谅和张士诚同时作战,把这两个强敌都打下去,兵分两路,主攻陈友谅,张士诚那边以攻为守;另一种方法是,集中主要兵力,先看准两者中谁的弱点最明显,奋力进攻,待胜利后,立即回转对付另一方。朱元璋其实更倾向于同时对付张士诚和陈友谅,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实力有些危险,更担心张士诚若和陈友谅联合起来同时对付自己,那就更危险了。
刘伯温建议说:“一直以来和周围的邻居都有大小纷争,但只有陈友谅的野心最可怕。张士诚虽然最富,但他没野心,没野心的人不用怕他。伯温以为,到了现在,只有争取军事上的主动权,集中力量对付最强的敌人陈友谅。因为陈友谅已经对应天虎视眈眈,打下陈友谅,不仅能自保,而且是取得天下的关键。”
朱元璋觉得刘伯温的分析很有道理,他点点头说:“恐怕若两线作战,胜券较少。而和陈友谅的战争将是一个长久战,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容易结束。所以,为了确保这一持久战打胜,就必须和周围的邻居修好,让他们不在我们出兵的时候突然袭击,且上游无事,张士诚就势力孤单,容易攻打。”
刘伯温随后又说到:“方国珍与张士诚都好对付,但是我们此时还必须消除元朝对我们的注意。臣以为,我们可以先与元朝修好,等拿下陈友谅后再从长计议。”
朱元璋说道:“我们跟元军除了打仗还是打仗,这修好,真是让我自觉羞愧。元璋宁愿战死,也不愿向元朝不弱。”
刘伯温说:“气节当是如此,但是大帅如今要以大局为重啊,非常时期用些技巧是不得已而为。伯温以为可以向元朝送乞降书一封,先让元兵不来攻,极力对付陈友谅。”
朱元璋脸上顿时变了:“怎能向元朝乞降呢!”
刘伯温道:“刚才已经说了,这只是技巧而已。群雄之中,哪个不是今日和你好,明日又和你斗!元兵不也是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兵家言降,只为计策。”
朱元璋叹口气道:“现在也只能这样了,问题是元兵不会怀疑我们是假降吗?”
刘伯温道:“这个还请大帅放心,伯温来写这封乞降书,保证元朝不会有所怀疑。”
朱元璋这时才想起,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又做过官,由他出面的确是完全之策。
向元朝假降的同时,朱元璋还派人拉拢安抚远方的方国珍,极力向张士诚出示修好之心,对和张士诚有纷争的小地方都愿意拱手相送。这样,朱元璋身边的邻居算是有了暂时的安静。
身边的势力安抚了,朱元璋、刘伯温两人在室内密议,商讨出击陈友谅的战策。刘伯温道:“陈友谅虽然甚为勇猛,却缺乏才智与谋略。尽管敌军众多,但他们远道而来,深入我军区域将疲乏不堪。我军则养精蓄锐,还担心无法获胜吗?若您多奖赏众将士,事先设好伏兵,并设计诱使陈友谅尽早对应天府进行偷袭,在敌军没有防备之时进行痛击,要击败敌军就很有希望了。”
朱元璋听后很高兴,然而,该安排谁去引诱陈友谅呢?刘伯温向朱元璋举荐了康茂才。
康茂才是陈友谅的故交,当时是朱元璋的心腹。朱元璋表示赞同,便叫来康茂才,说道:“陈友谅此次来袭,我需诱其上当,只有你能帮助我。请你先给陈友谅写封信,佯装投降,应允做其内应;然后再送一点假情报给他,让他兵分三路进攻应天,以分散其兵力。”
于是,康茂才让自己家的一个曾侍奉过陈友谅的老仆前去送信。陈友谅看完老仆送来的信后很欢喜,丝毫没有起疑心。
朱元璋从抓获的陈友谅的逃兵那里获得情报,将他们进攻的路线弄清楚后,便命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分几路在江边几个重要关隘埋好了伏兵。朱元璋亲率大军镇守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安排兵士备好红黄两面旗帜并定好了信号:高举红旗是告知敌军已到,高举黄旗则是命令伏兵击敌。一切准备就绪,就等陈友谅进入埋伏圈。
送信的老仆一离开,陈友谅就亲率水军向江东桥驶去。但是来到约定地点后,陈友谅依约定方法,接连喊了几声康茂才都无人应答。这时陈友谅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圈套,便慌忙下令船队撤退。
朱元璋见陈军已进入埋伏圈,趁其刚上岸尚未来得及喘息的时候,立刻打出信号旗,令埋伏的军队从水陆两方面夹击陈军。陈军顷刻间便溃不成军,兵卒们都抢着上船逃跑,被杀者和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有两万多兵士被俘虏。
被部将保护的陈友谅则撇下百余艘巨舰,抢到一只小船逃走了。朱元璋率军乘胜追击,先将安庆、太平夺回,接着又攻取了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
应天战败后,陈友谅军队内部矛盾加剧,朱元璋趁其内部不稳之际,继续向西进发,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占领了蕲州、黄州和兴国等地,他对洪都(今属江西南昌)守军进行了收编,又攻下瑞州、吉安、临江,军力大增,控制区迅猛扩展,声势日益浩大。
战败后的陈友谅心有不甘,为了报仇雪恨,他一直在积蓄力量。3年后,陈友谅建造了很多战船,把他的家人和文武大臣皆搬至船上,亲率60万大军直取洪都,准备拼死一搏。朱元璋闻讯,忙率领20万大军解救洪都,陈友谅只好暂时撤至鄱阳湖。朱元璋封锁了鄱阳湖的出口,围堵敌军,准备和陈友谅在湖中一决生死。
陈友谅的水军拥有众多高大的战船,排起来的阵形竟然长达十几里,很有气势;而朱元璋的水军则全是些小船,尽管军队作战勇猛,将不少敌军杀伤,可自身也死伤不少,与敌军一连对峙了3天,也未获胜。
因此,朱元璋决定采取火攻。他调来7只小渔船,上面载满了芦苇火药,由敢死队员驾驶着驶向陈军的大船并占据上风位置,待东北风刚一刮起,就点燃小船冲向陈军。
陈军的大船转动不便,来不及躲闪,被火船引燃,随后火势便蔓延开来,陈军几百艘战舰瞬间化做了灰烬。陈友谅的部下有的被烧死,有的成了俘虏。陈友谅带着一些残兵向鄱阳湖口冒死突围,不料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封堵。就在陈友谅突围之时,朱军乱箭齐放,将其射死。最终陈军惨败,朱元璋获得了全面胜利。
鄱阳湖水战长达37天,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船之多,战斗之激烈,皆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陈军高大的舰船、精良的装备,朱元璋准确地分析出敌军的薄弱环节,找出其失误所在,化解不利条件,在刚进入湖口的时候就在武阳水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个隘口设下多重兵力阻截,限制其展开兵力,防止其发挥兵多舰大的优势,从战略上包围陈友谅的军队,所以一开始就拥有了战略主动权。之后,他又将大部分战船和兵力集中起来依次攻打陈军,同时又巧妙地借助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迅速占据有利的攻击阵位,充分利用火器的功用,适时采取火攻,最终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使这一场战役成为我国水战海战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北上灭元、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