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箴言:
在商场中,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有些风险是可以凭借实力和努力跨越的,但是有些风险就是一个“死穴”,一旦陷于其中就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精明的商人当然不会让自己陷于这样的险境。那么,就要如比尔·盖茨一样,先掌握预测风险的本领,然后再走入行业的领先境地。
比尔·盖茨深知,在变幻无常的商业领域中,要想成为行业的领先人,每一个商人都知道应该掌握预测风险的本领,但是真正能够成功预测风险的人却不多,那是因为他们对市场的观察力和投资决策力不够英明。
盖茨为了夺取网络浏览器市场,充分发挥其竞争情报研究部门——战争室(War Room)的特长,每月定期监测网络浏览器市场占有率的变化,然后根据此项监测结果为微软公司制定网络浏览器市场策略。最终战争室帮助微软公司成功地夺取了网络浏览器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微软公司最近的一个竞争对手——网景公司。它的照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挂满微软公司的战争室,直到这次成功的将其战胜,夺得市场领导地位后,才连同以前微软的竞争对手(Novell公司、Sun公司、Java公司等)的照片一起被摘下。
微软公司的每一项市场策略推出之前,都要在战争室经过“战争游戏”的严格考核,通过非常接近于实际商战的检验,然后再推向市场。这些策略在战争室里经过检验得以去粗取精,变得更加实际有效,从而避开了因为不科学的决策而带来的风险。盖茨曾在战争室中以挑衅般的口吻向全球商界宣称:“你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我们没有进入你们的产业。”之所以敢说这句话是因为他的确具备这样的能力
盖茨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要为老产品找新的替代品,而且必须要在原来的核心利润来源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找到。并且未来的替代品所带来的利润增长要与过去的相当甚至比老产品更胜一筹。所以,微软面临着考验真正核心竞争力的时刻。这也是微软重视通过情报工作来掌握市场走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仅微软公司重视竞争情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高度重视竞争这一部门。像日本政府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工作,而且还向日本企业免费提供。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崛起,其原因就在于从政府到企业对竞争情报的高度重视。
美国施乐公司也非常重视竞争情报,而且因为对竞争情报的有效利用,它在与日本企业的市场争夺战中,重新获得了有利地位。
施乐公司,在195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影印机,在以后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始终保持着在世界复印机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但是,从1977年到1982年这个时间段,它的市场份额却从81%直降到36%。施乐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日本的佳能公司。佳能曾一度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以施乐的成本价来销售复印机!”施乐受辱后,开始展开了大规模的竞争情报研究,最终战胜佳能企业,成为从日本人手里重新夺回市场份额的美国公司之一。
其实,在商场的众多领域中,唯有计算机领域在争夺市场过程中,对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要求最高。因为,计算机软硬件升级速度之快完全可以让一个没有风险预测能力的公司瞬间轰然倒地。微软的合作者之一苹果公司总裁斯平德勒上任后,就在风险预测方面做过许多努力。他要求在任何项目得到批准之前,都必须经过概念和调查两阶段的严格检验。并且连董事会议都要经过详细的检查。
斯平德勒要求职员把苹果公司的会议与庄臣、可口可乐、摩托罗拉等六个“世界级”公司的会议做比较。而且每次会议开始时都有一个“战略框架”讨论,有图表和曲线图显示自上次聚会以来的变化情况。斯平德勒甚至拿出自己的年度奖金来确保在产品管理和交货方面的预测准确无误。他对其职员们说:“如果事与愿违,我的口袋就空空如也。”正式他这种对对风险预测几近苛求的做法,最终才使得他最终带领苹果走出危难关头。
盖茨的微软虽然从来都没有遭遇过像苹果公司那样生死攸关的时刻,但是他仍然注重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微软公司预测风险的工作由他的智囊团担任,企业的智囊团成员不属于任何部门,但是他们以其非凡的知识与经验而得到广泛的承认。微软之所以要组建专门的智囊团和相关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最主要的目的是让这些学术专家们向微软提供关于自己产品安全性以及全球发展战略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在微软举行的会议上,智囊团成员将听取微软在加强Windows产品以及相关的IE、Office办公软件及其它产品的安全性能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情况,盖茨希望能听到这些学术专家们对这些工作进展的反馈意见,从而避免犯“方向性错误”。
盖茨表示,微软将加强与业界学术精英们之间的学术交流,这对推广微软的“高信任度计算机处理”观念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微软代表还经常与法学专家们的交流,微软希望专家们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法律咨询,比如提醒微软应该如何应对欧盟以及其他团体公司对微软的一系列起诉事件。
微软的研究院也可以降低公司一定的风险。研究院的员工作:一方面是做一些比较理论的基础研究,发表很多具有学术前瞻性的文章,微软亚洲研究院在短短的 5年之内发表了600多篇理论性的论文。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面是怎样把这些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当时在微软的产品里,有30多项技术是从研究院产生的。
截至大2007年,微软研究院有50个左右的项目,有约30个项目已经转化成为产品,这个概率差不多有50%,相对来讲应该算概率较高。就是这些已经拿到研究成果的课题风险系数相对较小。通过多重的防范风险机制,微软在经营过程中远离了失败,远离了风险,一身轻松地走在时代的前沿,走在行业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