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尊重受教育者,强迫受教育者接受自己的观念,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根本原因。教育需要民主思维,让受教育者自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美国,有一位母亲对女儿说:“我希望你将来读大学时能够读大众传播系,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新闻播音员。”这在中国家庭里来讲,母亲这样对女儿说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希望与寄托。可是这个女儿听了母亲的话,把头一转很严肃地对母亲说:“妈妈,你怎么可以要我将来做什么呢?我将来要做什么是由我自己做决定的。生命属于我,选择也属于我,你不可以把你的主观意识强加于我。”这里,女儿是把今后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们国家有些父母似乎总是牵儿女的手,孩子长大了实在牵不住,不得不松手了,于是就用心牵挂着,无论他们身在何处。父母大半生都在为孩子忙乎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到上学,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几乎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这种“承包一切”的爱,充分表达了父母们的慈心爱意,但并没有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带来有益的能量和养料。
自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的我国这一独生子女群,其家长不少是那“被耽误了的一代”,当年的“上山下乡”风潮使他们失去了辉煌的机会。于是不少人便将人生价值的筹码不可更改地压在了自己子女身上。“你要为我争气啊,孩子!”“你没考上大学真丢我的脸。”相当多的中国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产,像口袋里的东西一样,可以任由自己的意志来支配。有人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因为在这个理论的五个层面中,并不包括子女是否“成功”这一层面。而在中国,成功的父母,会因不出色的孩子感到耻辱;而不成功的父母,反倒更缺乏宽容,他们把子女成功当作自己成功的最后赌注。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惨烈的故事便在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位当工人的父亲仅因别人说了一句不经意的话,便倾其囊,以至负债为独生女购置了一架钢琴。不料这女孩视学琴为苦役,而父亲则强行规定她每天必练四个小时,练不够时间不许吃饭、睡觉,并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女儿疲倦得抬不起头,就用绳子将头发捆吊起来;双手累得抬不起,就将双手吊起,伴以经常的打骂。终于有一天,女儿操起剪刀,剪断了自己的手筋。抢救的大夫十分震惊:“你将手筋剪断,不怕疼?”女孩说:“剪断手筋只疼一时,不断手筋,我的痛苦是一辈子也解除不了的。”父亲与女儿原本是两个独立的人。在兴趣爱好上,家长应尊重子女的选择,绝不能强求。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又是一位母亲在对女儿恐吓。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儿终于如愿以偿考进了重点。母亲以百般的宠爱善待她,因为女儿替娘争了光。“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显然,母亲的筹码在升值。看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父母有做人的心理,儿女们就得拼命,渐渐,这位女儿脸上笑容在消失,焦躁与不安爬上了眉宇——学习上她没有成为全班第一,“期末考试成绩要是达不到90分,我给你抹脖子。”母亲威胁的口吻还是那样坚决。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三天后,人们在近郊的一座桥下找到了她,这时的她,蓬头垢面、饥困交加……
对于美国人来讲,重要的是他们为孩子做了些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讲,重要的是孩子们为父母争光了没有。为了替父母争光,孩子在寒暑假放弃休息;为考上重点学校参加各种补习班;为了替父母争光,听觉欠佳,辨音能力低,也得勉强在家庭教师面前学琴;为了替父母争光,色弱的孩子在艰难地学习作画。孩子考学校填报志愿必须是父母喜爱的专业,如果专业与父母心意不一,家长与子女关系顷刻反目。在一些父母看来,孩子是我生的,吃的、穿的、用的一切都是我供给的,你就得听从我的安排,在父母“周密”的安排下,孩子的自我意识丧失了,自由不存在了,怨不得有的学生苦恼地说:“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看似家庭中的‘小太阳’,父母成天围着我们转,其实我们得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意志,围着父母转。”
在我国,封建思想意识并没随着封建时代的消逝而远去,父本位思想虽不如旧时代辉煌,但这个历史的阴影却一直在国人的意识中徘徊并时时泛起。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的独生子女也不得幸免,因为是家中的“惟一”而独受摧残。
与这种强迫教育相反的是已经有人意识到尊重孩子,王先生就是这样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在一种民主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孩子不仅学习成绩跃居全班第一,而且自信,思维活跃,各方面都让人感到欣喜。他是这样给大家介绍经验的:“我从不管孩子的作业,也不看着他学习。从孩子上学前,我就给他灌输一种观念——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将来有出息也是他自己的事。我一直在给儿子讲这个道理,几年来,我把责任还给了他自己,同时也把自由还给了他自己。我儿子每天的作业基本上是在学校完成的,即使作业多做不完。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做完作业。我要求他每晚八点半睡觉,有一次他贪玩忘了做作业,到睡觉时才想起来,我告诉他,作业没完成是你自己的事,等着明天挨老师批评吧,现在是睡觉时间,你必须上床睡觉。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耽误过学业。”
的确如此。正是由于王先生不管束孩子,“无为”而治,才使得孩子有了许多自由,也使他产生了许多兴趣与爱好。没有作业的时候,儿子一边查字典一边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和一些有趣的故事。父亲问他为什么爱读这些书,他告诉父亲说因为同学都爱听他讲故事。儿子还爱画漫画,把父母亲人、老师同学都画在他的画里,说是这样有趣好玩。父亲过生日,他送父亲一张他自己画的漫画作为生日礼物,画面上画了一个小老虎,用头顶着一本厚厚的书,递到了一头戴着眼镜的大牛的眼前。
儿子解释说:“我属虎的,爸爸属牛的,爸爸爱看书,我送你一本厚厚的书。”
王先生的儿子是自由的。父亲告诉他,儿子是可以跟父亲讲理的,他做错了事,父亲从不打骂他,而是与他讲道理,直到他自己明白自己做错了为止。父亲从不因为儿子考试成绩好而奖励,他要让儿子明白,学习好坏是自己的事,既然是自己的事,凭什么要父亲奖励呢?
王先生联系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太多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一心想让孩子成才。于是就替孩子做出了一切选择也陪着孩子做一切,结果使孩子认为学习是父母的事,是自己在替父母完成这一切。这样下去,望子成龙的父母却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又把孩子的责任担在了自己的肩上,到头来,他们的孩子很难成龙,因为没有奋发向上愿望的孩子将来是不可能腾飞的。他因此呼吁,或许,我们该把“望子成龙”改为“让子成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给孩子更多选择的自由,让孩子有更多的责任感,激发孩子的成才热情,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让孩子自己渴望成龙,这样,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龙”。
孩子并不是大人的附属物,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打算,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管得太多与树一个牢笼没有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