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做事提早成功20年
32371600000061

第61章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退却不等于一触即溃。我们通常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权衡胜负后的一种理智决策,一种聪明的战术。

《易经》说:“淹湿了尾巴,遗憾痛惜。”意思是说,凡事要慎其始善其终,不要事后后悔。《易经》又说:“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除非万不得已,没有哪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明知自己必攻,却顽固抵抗到底,直至全军覆没。

“三十六计走为上”,面对强大的对手,没有必要死拼硬打,作无谓的牺牲。如果逞强好胜,进行一场不可能获胜的战斗,日后可能懊悔莫及,甚至连后悔的机会也没有了。在打不赢时,应该通过暂时的退却,为日后反攻创造条件。

当然,所谓“走为上”,不是一遇到挑战就逃跑。打得赢或打不赢,是有客观原因的。受客观条件限制,没有获胜机会,就不如理智退却。

三国时,诸葛亮北出祁山,一战打败曹真。诸将要求乘胜追击,诸葛亮却急忙下令全军,拔寨而退。长史杨仪不明其中原因,来问诸葛亮说:“日前我军大胜,挫败魏军锐气,为什么要退兵呢?”

诸葛亮解释说:“我军粮草短缺,利在速战速决。曹真初战失利,据险固守,这对我们很不利。倘若魏军出奇兵切断我军粮道,我们就难以安然撤回了。因此,我们要乘曹真刚败,不敢轻易出击的时机。出其不意地退兵。”

于是,蜀军将士立即撤退。等曹真得知这一情报时,诸葛亮已经撤退两天了。

这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典型实例。假如诸葛亮无视粮草短缺等问题,没有在打完一个胜仗后及时撤退,就将面临魏军的全力反击。一旦退路被切断,蜀军进退失据,就有可能陷入灭顶之灾。

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既然打了胜仗都只能选择退兵,当初何必出兵呢?岂不是与“打得赢就打”的精神相违背?从军事角度来说,似乎是这样,但从政治角度来说,诸葛亮的策略仍然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为什么呢?当时蜀魏两国的力量过于悬殊,诸葛亮纵有天大的本领,也很难赢得全局上的成功。但是,蜀国以汉朝正统自命,讨伐魏国是必然的任务,否则不是以集结民心。一旦失了民心,强大的魏围可能反过来讨伐弱小的蜀国,到那时,局面就无法收拾了。诸葛亮审时度势,明白从全局来看,是打不赢的;但从局部来说,却能集中优势兵力打赢几个小仗。所以他每次出岐山,无论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都立即退兵,而不恋战贪胜。这正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一策略的灵活运用。由于诸葛亮善于把握进退的时机,采取积极的攻守态势,使蜀军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后来接替诸葛亮的姜维就有点不识进退了,不管能否打赢都要进兵,打了胜仗坚决小退,一直要让人打得大败而归。结果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将蜀国的实力消耗殆尽。这正好违反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一原理。

姜维为什么犯这种错误呢?其原因并非他不懂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而是他搞不清究竟“打得赢”还是“打不赢”,那他就无法判断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走了。这正是我们很多人面临的难题。

如何判断“打得赢”还是“打不赢”呢?有位退休的将军说,他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他判断有无把握是建立在几个基础上面的:

一是对敌情的了解。包括实力大小、武器装备、对方统帅的性格等。

二是对己方实力的了解。

三是知道自己怎么做。也就是存知己知彼后,知道如何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打赢这场仗。

四是理智决策。符是己方实力不足,又找不到制胜之方,就选择退却,不打无把握之仗。

五是对自己有信心。在打不赢也不能走时,要相信自己能创造奇迹,全力以赴,凭勇气取胜。

以上五条,对我们很有借鉴作用。只要悟其精髓,我们也可以做到不办无把握之事。

一是要增进对自己所做之事的了解。例如你要做牛意,你就要了解这种生意的市场如何,对手如何,需要投资多少;要去说服一个人,就要了解这个人的个性、好恶和他的交往习惯;要打一场球,就要了解对手的实力、主将、打法、教练……

二是对自身条件的了解。以做生意来说,你要了解自己的个性、人际关系和专业知识如何,财力义如何;说服一个人来说,你要了解自己的口才如何,地位如何,权威如何;打一场球,你要了解己方球员实力如何,技术风格如何。

三是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即应该怎么去进行投资,怎么去说服对方,怎么去打那场球。

四是理智选择进退之策。如果有胜算,就努力去做;没有胜算,就不要勉强!比如打球,比赛日程已经定好了,不打不行。但起码可能选择输得不那么惨,可以选择输球不输入。

五是对自己有信心。“有把握”之事,自然会有信心。对非做不可的事,等于没有退路,就要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奇迹。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不胜枚举,要相信自己也可能成为其中一分子。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是逃跑主义。无论打或走,目的都是为了以最小的牺牲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一策略,可应用于生活竞争的各个领域。

卡尔罗·德贝内德蒂是意大利企业家。在他领导奥利维蒂公司时,微型电脑刚刚流行。为了赶上这一新潮流,他成立了一个研究实验室,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加紧研制家庭和办公型微型电脑。当研制快要成功时,美国IBM公司兼容式微型机抢先一步上市了,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畅销。

在高科技领域,失去先机便意味着失去市场。这对德贝内德蒂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继续推出公司的新电脑已失去意义,要放弃即将完成的成果却是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此前付出的巨大研制费都付之东流。要说服那些为此耗尽心血的研究人员也非常困难。

德贝内德蒂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下了决断:放弃即将完成的研究。同时重新组织力量,在IBM电脑的基础上,研制一种性能相似价格却便宜得多的兼容机,并获得成功。

当这款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后,大受消费者欢迎。奥利维蒂公司也由此成为一家国际化的知名企业,德贝内德蒂本人还多次被美国的《时代》杂志等刊物评为封面人物。

对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来说,绝不可执著于一时成败荣辱,而采取灵活变通之策,有希望获胜时,就及时抓住机会;时机不利时,就理智地从不可能打赢的战场上撤退。

世界是经常变化的,人也不能固守着自己的思维而不力求突破自我。有优势的人常常以为倚仗自己的优势就可以无往不利,他忽略了当外面的世界变化时,优势也不会永远保持下去,不突破习惯的束缚,优势也会变成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