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32354100000067

第67章 它见证了乡镇企业的发展——霞浦工办食堂的前世今生

记者 史杨芳 通讯员 何先光 张盛静

上世纪70年代,霞浦公社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社办企业和队办企业开始多起来。到70年代中期,霞浦老街附近大大小小的企业已有十几家。企业多了,职工也多了,由于大部分企业没有开设食堂,交通又不方便,许多离家远的职工中午吃饭就成了问题。当时农机厂、玻璃厂和胶木厂合伙租了间民房办着一个小食堂,但一边要管工厂生产,另一边要分神管食堂,“两头管”问题常常令厂长们很是头疼。

经过多方商议,霞浦工业办公室决定组建一个综合性的大食堂,解决企业职工的吃饭问题。1979年,在霞浦胶木厂当了3年党支部书记兼厂长的贺永根被调到工业办公室任副主任。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开始着手负责筹建工办食堂。

工办食堂位于霞浦老街与公社党委办公地点之间,占地约2亩,共分3层,每层面积约400平方米。一楼以食堂形式供职工就餐,设大餐桌50张,凳子400条;二楼以餐厅形式对外经营,大厅设大圆桌20张,另外还设有大小包厢共7间;三楼开设招待所,共设16间房间,50个床位。

贺永根说,除了筹措资金是个难题外,购买钢筋建材也要花不少精力。那个时候物资不像现在那么丰富,建造、装修食堂的材料全要自己想办法找足,大老远地往镇海跑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甚至要专门到宁波市里买。食堂的东西多,光是赶制一楼的桌子凳子,木工师傅就常常从早忙到晚。

9个月后,一楼食堂大厅首先开放。原先的小食堂关闭,附近的10个社办企业——农机厂、第一缝纫机零件厂、第二缝纫机零件厂、丝网厂、胶木厂、塑料厂、农副厂、玻璃厂、绣服厂、自来水厂的职工开始到工办食堂吃饭。由于职工较多,一个中午往往有1200多人次到食堂就餐,而场地又有限,因此就餐人员被分成了3批。贺永根说,那时大家端着碗凑在一起边吃边聊,热闹的场景一直能持续很久。

有了工办食堂,厂长们喜笑颜开。职工们的吃饭问题由工办来操心,他们就可以安心搞生产,集中力量办企业了。

吃住服务“一条龙”,客人络绎不绝

1980年10月,经过多月的装修准备,工办食堂的二楼和三楼也相继对外开放。二楼餐厅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方面可以用于政府、企业开会招待,另一方面附近老百姓有婚庆、生日等喜宴也可以在这里操办。三楼的招待所主要供社队办企业有各种业务往来的人员住宿。

二楼餐厅开放后,到这里吃饭的客人络绎不绝。当时霞浦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也加快了前进的脚步。上世纪80年代初,霞浦区域内企业已经发展到100多家,从外地赶来商谈业务的、跑供销的、订合同的、做技术指导的人越来越多,来到工办食堂就餐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吸引众多企业人员前来就餐的原因除了路近、方便之外,还有这里美味的菜肴。贺永根说,那时来二楼吃过饭的乡镇企业领导和访客都赞不绝口,后来不少外地的访客再次来到霞浦的时候必到工办食堂吃个饭,成了名副其实的“回头客”。他觉得很高兴,因为自己当初选厨师的时候果然选对了人。

在工办食堂成立之前,贺永根就一直在考虑食堂的厨师人选。既能烧一手好菜,又要有操办宴会菜肴的经验,这样的厨师可以找谁去呢?他想到了一个人——张太法。

张太法是霞浦下张村人,当时他凭着一手好厨艺在村里专门为有宴事的人家烧菜做饭,当地人叫他“土厨工”。村里吃过他烧的菜的人都说好吃,直夸这个“土厨工”有本事,这让贺永根打定了主意找他。张太法很快就同意了到工办食堂工作。在食堂经营之初,他就带着妹妹和两三个副手干起了食堂厨房的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

张太法说,他年轻时候学的烧菜这门手艺,总算在工办食堂实现价值了。他的拿手好菜——岙鸡芋艿羹、大肠萝卜羹、烤牛肉、炝蟹等都成为工办食堂最出名的几道菜,也成为客人用餐必点的菜肴。厨房里好几个师傅是张太法带出来的,手艺也不错。美味的菜肴给食客们留下很好的印象,使得工办食堂在当时的镇海县内也有了一定的名气。

三楼招待所的50个铺位也很少闲置。这里常常接待企业从外地请来的技术人员,如纤维厂、塑料厂等从上海等地请来的“专家队”都在这里住过。而缝纫机零件厂为了提高职工技术水平,特地从上海缝纫机厂请来厂长张鹤庆等几位高级技工,他们更是在这里住了3年有余,长期指导企业职工,对缝纫机零件厂帮助很大。

招待所也常常接待到霞浦开会的各地领导、企业管理人员。镇海县乡镇企业生产现场会议、镇海县和滨海区年终乡镇企业表彰大会、滨海区乡镇企业局供销工作会议……许多跟乡镇企业搭边的会议在工办食堂召开,与会人员吃在二楼,住在三楼,十分方便。

改制承包以后,成为霞浦人办红白喜事宴席的实惠场所

1995年,工办食堂改制,张太法将它承包了下来。

改制以后,许多企业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食堂,各种饭店、旅馆也开起来了,于是工办食堂一楼和三楼渐渐关闭,而二楼则作为一家专门经营餐饮的饭店继续对外开放。

十多年来,工办食堂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也留住了一批老顾客。由于工办食堂现在的厨师都是张太法带出来的,食堂的菜肴没有“走味”,而经过岁月的历练,烤牛肉、炝蟹、大肠萝卜羹等一批原来就有名的菜肴越发突显传统特色。因此,菜色佳而价格相对便宜的工办食堂,成为许多霞浦人操办各种喜丧宴席的实惠选择。

家住霞浦老街附近的张女士前两个月刚刚在工办食堂办过孩子的周岁酒。她说,在这里操办宴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需要自己跑去点菜,直接打个电话就行,报上就餐人数、一桌大概的价位以及其他零碎的要求,工办食堂就能帮着搭配好一桌菜,省去了许多麻烦。

如今,到工办食堂就餐的除了本地人之外,依旧不乏外来客。家住新碶的余女士说,工办食堂没有服务员,装修也很简单,在这里吃饭觉得很自在很舒服,也有一种怀旧的气氛,让她感觉像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早前去了香港的霞浦人回乡省亲都爱来工办食堂点农家菜,说是觉得亲切。”张太法说。

30年前,工办食堂为乡镇企业提供服务;30年后,工办食堂作为一个供当地居民就餐的实惠饭店保留下来,正如常常光顾工办食堂的何先生所说:“这也算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吧。”

(2010年9月26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