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32354100000148

第148章 芦稷

李品祥

过去,北仑一带的山脚田园种植着一种叫做芦稷的粮食作物。其实它在普通话中叫做高粱。

芦稷,谷雨至立夏时节播种,小满至芒种季节在土壤墒情合适的情况下移栽;成活后在良好的中耕施肥条件下,迅速长成高而绿的青纱帐;小暑前后抽穗开花,每天清晨吸引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地闹个不停;立秋前后成熟。

收获芦稷的农民,左手掰在离沉甸甸的芦稷穗大约十几厘米左右的地方,右手执刀趁势在距芦稷穗50厘米左右的芦稷杆上把它截断。如此重复,逐株砍去,收集捆好,挑至家中。

芦稷颗粒密集地结在以主枝为核心的无数细小分枝上,且被花托半包裹着,只有握着芦稷杆,把芦稷穗打在稻桶侧笠上(也叫稻桶床),芦稷粒才能从花托中脱出。即使是脚踏打稻机和电动打稻机也担当不了脱芦稷粒的任务。而用老式稻桶、稻桶篷、稻桶床,像打稻一样把芦稷穗狠狠打在稻桶床上,打下的芦稷粒像脱缰的野马,越过稻桶篷,四处飞溅,几乎有三分之一的芦稷粒飞了出去,近者四五米,远者十几米。

因此农民们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脱芦稷粒的方法。每当芦稷收获季节,在生产队的晒谷场上,或在自家的天井、明堂里,摊开晒谷的竹簟,背来旧式的稻桶篷,在竹簟上竖起一个圈,只留容一个人侧着身子进去的一条缝,再用白篮倒扣在稻桶篷上,这样既加固了竖着的稻桶篷,又阻挡住了芦稷粒向四处飞溅。最后把稻桶床请进里面,操作者进入圆圈内对着稻桶床席地而坐,伸手抓进缝外的3——4根芦稷杆,用每根芦稷杆中的一两片叶子把3——4根芦稷杆紧紧地缚成一束,两手各执一束,左右开弓,把芦稷穗狠狠打在稻桶床上,任芦稷粒跳动逃逸,都被罩在里面。偶尔从缝隙处飞跃而出的,因只有一个方向,而且有竹簟铺在地上,也容易收集。

脱粒后把芦稷粒晒干、扬净,再用擦米榔头在石舀中捣去薄薄的一层外衣后待用。每年端午节,把待用的芦稷粒浸泡,用箬壳裹粽子,叫芦稷粽,有时再混合一些豆子,吃起来别有风味。

过去北仑一带的百姓过年时总要做点心,搡年糕。把米或芦稷浸泡,加水磨成细粉,叫水磨粉,榨干或用灰抽干成潮粉,蒸熟,在石舀中“搡”软,再用50厘米长的擀面杖擀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冷却后用刀截成一块块的长方体或其他形体。大米做的叫白点心,芦稷做的叫芦稷点心。芦稷点心喷香喷香,也可像年糕一样变换着吃法。蒸着吃的芦稷点心蘸上一些糖吃起来又香又甜,还是治疗腹泻的良药。

如今在农村已经很难看到一块又一块的芦稷地了,本地产的芦稷滋味已成为人们一种深深的记忆。

(2011年9月26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