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目击天安门-(二)
32352100000090

第90章 九州同忾讨国贼!英烈血沃天安门(2)

八、对于被杀之我国工人学生商人由英日政府赔偿每人1万万元;

九、英日政府应向我国民及政府道歉;

十、各地罢工工人一旦复职,工资照旧。

最后,国民军将领鹿钟麟的代表邓萃英到会发表演讲。他说:

“鹿司令今天有事,不能亲自到场,特派兄弟做代表,向大家说明意思。鹿司令的军队是誓死救国的。此次英日巡捕枪杀我们同胞,是中国的奇耻大辱。鹿司令的军队愿服从大多数国民的公意,做外交的后盾。”

演讲完毕,群众纷纷拍掌称赞,高呼:

“打倒英日帝国主义!”

“收回租界!”

在这次天安门前召开的国民大会上,到会的各印刷局及各商店的工人为最多。在主席台的东北还有旗一面。上面写着“北京人力车夫爱国团”。旗下有四五十个衣服穿得褴褛的人力车夫。

当大队游行时,人力车夫们高呼:“快起来救国!”

北京大学等学校的职工、校警虽年过半百,但都冒雨参加游行。

在这次大会上,还有北京郊区的不少农民参加。

从西郊来的农民300多人,随着农学院的学生进城来到天安门。他们聚集在东北台下,其中有两位代表登台演讲。

后来,农民们也参加了游行。当到前门附近时,忽然来了两位中国人模样的流氓,上前殴打两位演说者。而在旁边的警察竟不闻不问。农大学生赶来时,几个流氓已逃去。学生们质问警察,为何不管,警察以不知事由为托词,并表示道歉。人们纷纷猜测,这两个人要么是日本人所装扮的,要么是日本人指使中国人干的。

大会结束后,由主席宣布游行路线,20万群众开始走出天安门,开始进行游行。

参加游行的有冯玉祥国民军的部队,有警官学校的学生,有北京大学学生军200人,还有其他各校童子军学生军等等。他们都身着戎装,佩戴徽章,导以大鼓,并持喇叭,维持秩序。

整个游行队伍井井有条。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出发,出中华门,经棋盘街,出正阳门,经珠宝市、大栅栏、煤市街,转西珠市口,当行至煤市街时,突然刮起了飓风,接着空中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天怒人怨,足可形容当时的景色。

由于大雨迅至,人们躲避不及,游行群众冒雨前进。当行到正阳门大街时,大雨中带着冰雹,很快路绝行人,车马匿迹,顷刻之间,水深没胫。数万群众行进在泥淖中。游行群众仍高呼口号,声震数十里。

游行队伍经户部街、东长安街、崇文门内街、西总布胡同,至外交部街。这时,雨渐渐小了,但街上的泥淖仍可没胫。游行队伍最后达至执政府前。在游行队伍中,有不少女学生,甚至有十二三岁的小学生和聋哑学校的学生。在游行过程中,当冰雹交加之时,一些学校的老教授也跟着队伍中继续游行。

天安门沉浸在一片悲哀沉痛之中

为了纪念中国同胞在上海遭英日巡捕的屠杀,北京各界联席会议追悼沪案被难同胞会的各执行委员召开了筹备会。会议决定:

一、25日下午一时游行后,即在天安门举行追悼大会;

二、注重精神,不征挽联。由筹备会准备三丈六尺长的挽联一副,悬挂在天安门的龙柱上。

三、树两丈四尺高的木制灵牌一个;

四、由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孙德女生组织歌队;

五、由马良组织哭团,在静默五分钟后进行痛哭纪念;

六、推彭道真、陶环连任会计;

七、推于桂林、蔡行键任庶务;

八、除了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外,又公推十人为联合总指挥;

九、请教职员联合各校沪案后援会救国团本部会文书;

十、互相维持秩序,不妨及外人;

十一、农工商学各界各推代表一人,为发言代表。

1925年6月25日,是中国旧历端午节,是华夏子孙纪念古人屈原投江的日子。这天上午,北京各界代表从早晨7时开始,在北京全市进行游行。

游行的路线是,从东长安街开始,过王府井大街,铁狮子胡同,穿过执政府,过东四大街,再到东单大街,出崇文门,崇文门外大街,东珠市口,西珠市口,骡马市大街,宣武门外大街,进宣武门,西单大街,西长安街,最后到天安门集合。

游行队伍所到之处,市民群众纷纷围在街上观看,有的还和游行队伍一起呼喊口号。游行队伍的顺序是,首先是游行导引队,其次是各界代表,再次是农界代表。接着的顺序是工界、商界、学界、军政警。最后是一般群众。

游行队伍沿途呼喊着口号:

“国民救国!”

“收回租界!”

“取消不平等条约!”

“打倒英日帝国主义!”

“取消领事裁判权!”

“抵制英日货物!”

下午1时,各界代表游行完毕后,齐集在天安门。各团体代表和群众在天安门前举行了追悼大会。

大会由以下机构和人员负责组织工作。

一、接洽处由曾集熙、吴准负责;

二、咨询处由马境中、钟少梅负责;

三、签到处由程雪春、于桂林负责;

四、传达处由各自行车队负责;

五、新闻记者招待团由张一齐、蔡行键等组成。

同时,又推选熊希龄为主祭。

会场由刘清扬等担任布置。

同时,在天安门前的华表旁,搭建了高台一座。

高台的两旁,有竹席棚,北洋政府执政府警察厅警卫总司令的军乐队,就准备安置在这里。

台的中央,树起木牌一座,上面写着“被英日帝国主义惨杀之同胞烈士之灵位”。

台的正面用白布写着“天地正气”四个字。

华表还挂着挽联一副。上联为:

“在孔曰成仁 在孟曰正命。”

下联为:

“于礼为国殇 在义为鬼雄。”

左右联落款为:“被难诸同胞灵鉴。北京各界联席会议敬挽。”

追悼大会由主席于右任报告沪案惨景后,即由女师大、孔德女校女生奏追悼歌。接着由刘清扬宣读追悼词。她用一种极其哀婉动人的语调朗读着:

“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值屈子沉江之日,正华族蒙耻之时。北京各同人界谨具薄酌素羞致祭全国被英日帝国主义所惨杀诸同胞之灵,而申之以灵曰:”

“呜呼噫嘻,江花不红,海水无绿,同属人群,乃肆荼毒。歼我同胞,如手如足,心肝摧伤,天悉地哭,炎光一灼,血花乱飞,白虹昼见,青磷夜驰。洞胸穿颈,断腿折肢。百身莫赎,含识同悲。玉碎珠沉,鸢飞蚁集。三日骨香,一腔血热。茹冤炙烬。思叫九闾,举国号痛。全球凄怆。结语无声,市厘停业。白日西沉,悲风欲绝。愤彼凶残,誓与一决。身也可丧,志宁可夺?呜呼噫嘻!桓桓多士,乃邦之光,以死卫族,剪为国殇。体躯腐折,肝胆芬芳。生轻义重,身殒名扬。皇皇都门,万众来会。尚张国徽,悠悠大旆。屈子沉江,端阳节届,怅望古今,同歌笃护后死有责,云胡能忘。洒我血泪,奉我心香。敬告先烈,用慰幽伤。英灵不氓,愿为睢阳。呜呼哀哉,尚响。”

在祭文朗读完毕,会场上出现了一片哭声。

整个天安门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25日这一天,在天安门举行追悼会的时候,北京各商店纷纷降下五色旗致哀。同时,全城停止娱乐一天。

1925年的端午节,整个北京古城,整个天安门,沉浸在一片悲哀沉痛之中。

第二节 天安门前开声讨大会,北洋军阀施淫威

一军官命令卫兵野蛮地用刺刀和木棍乱打乱刺在门外等候的请愿代表,揭开了大屠杀的序幕。

3月18日这天,天上飘着雪花。

门卫气势汹汹地回答说:“段不在此,一个负责人都不在此。”

无情的子弹,向群众横扫而来,密如雨下,打得赤手空拳的群众,纷纷奔向东西辕门,想从那里冲出去,但卫兵已将门关闭。

鲁迅愤怒地写了下面的话: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五卅运动后,中国的革命形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冯玉祥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受中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势力的影响,倾向革命,倾向反帝爱国。因此在国民军管辖的北京地区,民主革命运动得以发展。

当时,奉系已取代直系成为北洋军阀中占支配地位的势力。张作霖同段祺瑞勾结,操纵北京政府,排斥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反对奉系军阀和段祺瑞政府的斗争。反奉运动的高涨,促使奉军内部发生分裂。驻守滦州一带的奉军将领郭松龄同冯玉祥的国民军取得联系,约定共同反奉驱张。他于1926年11月23日通电反对张作霖,将所部改称东北国民军,迅速回师占领山海关、锦州、新民等地,直逼沈阳。张作霖措手不及,处境岌岌可危。这时,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取得在东北的更多特权为条件,援救张作霖,悍然出兵直接向郭部进攻。12月24日郭松龄兵败被杀,北方的反奉斗争形势急剧逆转。

冯玉祥的国民军原来控制着热河、察哈尔、绥远、河南、北京及河北部分地方。在郭松龄倒戈时,冯部又进占天津等地,势力进一步扩展。为了对付倾向革命的国民军力量的发展,在英日帝国主义者的策划下,吴佩孚停止反奉。直奉这两个连年敌对的军阀势力携起手来,组成所谓“反赤联合阵线”,集中对付国民军。1926年1月,直军、奉军分别从湖北、山东出兵向国民军进攻,不久占领河南、河北。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被迫通电下野,赴苏联考察。

3月12日,日本派遣军舰掩护奉军舰队进攻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毅然开炮还击,打退了日舰的侵犯。13日,蛮横无理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却联合各帝国主义国家,以维护极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为借口,向中国执政府提出抗议。

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行径,3月14日,北京各界召开国民反日侵略直隶大会。大会决议:1.提出国民抗议书;2.通电全国民众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并厉行抵制日货;3.通电国民军,以武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4.通电广州国民政府与国民军,一致抵抗日本帝国主义;5.要求北京政府外交当局按照国民抗议书严厉执行。同日,天津4万市民,为抗议日本炮击大沽事件,召开紧急大会,通电抗议八国通牒,并决议继续抵制英货和日货。

3月16日,荷兰公使欧登科代表英、美、日、法、意、荷、西、比八国向中国执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同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20余艘群集大沽口,公然对中国施行武力恫吓。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者的霸道行径,同日,中共北京地委在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下,在北大一院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会议由地委书记刘伯庄主持,陈乔年、邓洁、陈为人和陈毅等200多名党员参加了会议。李大钊作政治报告,他指出,所谓八国“最后通牒”,事实是与段政府心心相印的,是第二个“八国联军”,也是用来抗拒进步力量(国共合作)的。我党的任务,就是发动各界群众,行动起来,与政客、官僚、军阀政府斗争到底。

第二天,在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北京学生总会、总工会等200多团体在北大三院召开联席会议,通过决议,在18日召开国民大会,要求政府严正驳复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不平等条约。会后,在李大钊等领导下,代表们分成两队,奔赴段祺瑞执政府和外交部请愿。一队约七八十人,由中共党员陈毅(国民党北京特别市部代表)等率领,前往铁狮子胡同执政府请愿。陈毅等三人进去交涉,其余代表列队大门两旁等候。代表们要求当局驳回“最后通牒”,并表示誓作政府的后盾。但执政府发言人竟回答说:“这事用不着你们管,这不是最后通牒,是政府间商量问题。”代表们听后气愤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权管。”驳得对方理屈词穷。这时,一军官命令卫兵野蛮地用刺刀和木棍乱打乱刺在门外等候的请愿代表,当场重伤六人,轻伤数十人,造成流血事件。反动当局揭开了大屠杀的序幕。

天安门广场上的声讨会

五卅运动后,奉系军阀代替了原来的直系军阀的位置,秉承了日、英帝国主义的意旨,在沈阳、天津、青岛、上海等地的广大地区,到处镇压国民革命运动,屠杀工人群众,封闭民众团体,摧残人民的自由,因而成为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主要的和最野蛮的刽子手。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反奉斗争。

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同志领导北京人民从1925年底到1926年3月,在天安门连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反日讨张的国民示威大会。

1925年12月31日,几万北京市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冒着寒风,举行了声讨大会。

1926年1月14日,中午12时后,北京各团体、各学校即纷纷举旗来到天安门。

当天下午两点,北京学生总会等团体上万人全部来到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上,搭有高台一座,上面悬白旗一面,上面书写“反日示威运动大会”。周围还插有许多小旗,上面写有反对奉系军阀的标语。天安门的周围,有许多警察厅派的便衣人员。

大会由徐谦任总指挥,刘清扬任副总指挥。集会之后,继而举行了讨日反张的示威游行。

1月31日,北京各团体又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反日讨张大会。

2月27日,北京各团体和各界群众四万多人举行了反英讨吴(佩孚)的大会。

下午1时,会议正式开始。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学生会、北京总工会、长辛店工会、广东外交代表团等团体。

大会提出了以下若干条方案:

通电全国,一致声讨吴佩孚;

通电全国援助广州革命政府,反抗帝国主义,并实行与英日经济绝交;

通电国民政府,促其出兵北伐,并以武力抵抗帝国主义封锁政策;

勉励国民军团结一致,始终与民众结合,打倒吴张;

通电全世界被压迫群众,一致反对帝国主义;

通电孙传芳,促其讨吴,并不得压迫群众;

援助香港第二次大罢工;

请教育部封闭教会学校。

集会结束后,游行队由东安街,出崇文门,经西柳树井大街,然后回天安门散去。

3月18日这天,天上飘着雪花。在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北京执行部领导下,在天安门举行5000余人的反帝示威大会。大会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前,台上有两条白布横幅:一书:“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一书:“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大示威”。台前写有“驳复八国最后通牒”“废除《辛丑条约》”等口号,昨日被刺伤的代表的血衣用竹竿高悬在会场前台,上书“段祺瑞铁蹄下之血”,台下旗帜五彩缤纷。参加大会的有北大、师大、法大、女师大、女大、中大、朝大、艺专等大中小80余校学生,还有国民党市党部、北京总工会等60余团体。上午10点30分,大会开始。大会主席徐谦首先向群众讲明开会意义,继由顾孟余演说,而后辛焕文、赵晋三(留日学生讨张反日归国代表团代表,国民党员)、王一飞相继报告了昨日各团体代表向执政府请愿的详情,赵晋三宣读了受伤最重的杨伯伦致大会书。接着,黄昌谷宣读了《“反抗列强最后通牒国民大会”驳复列强通牒致八国公使函》:

我们看了公使团关于大沽事件最后通牒,异常愤慨!大沽口为我国北方门户,我们有守备防御之绝对权利,况当群盗袭击之时,所以日舰炮击大沽炮台,为绝对侵犯中国主权。贵公使团根据《辛丑条约》之权利,提出最后通牒,真是无理取闹!我们最后向你们提出抗议。

……如果你们不能立时撤退各国战舰与最后通牒,则请各国下旗归国,立即出境,否则我们当努力驱逐。

最后,徐谦宣读大会议决案:

(一)通电全国民众,一致反对八国通牒。

(二)通电全世界被压迫民众,一致反对八国政府进攻中国。

(三)督促北京政府,严重驳复八国通牒。

(四)驱逐署名最后通牒之八国公使出境。

(五)宣布辛丑条约无效。

(六)驳复八国通牒最后之要求。其条款如下:

1.废除辛丑条约,及一切不平等条约。

2.立刻撤退驻在京津之外兵外舰,及各地之外兵外舰。

3.惩办大沽口肇事祸首。

4.抚恤大沽口国民军伤亡将士及其家属。

5.为死亡将士建立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