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会计学
32328500000002

第2章 会计学基本理论(1)

【基本要求】 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的特点及基本职能。理解会计的目标,掌握并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理解会计要素的定义以及确认与计量理论,了解财务会计报告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掌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科大讯飞是专门从事中文语音及语言技术的开发应用、系统集成、硬件产品生产、销售并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国家863计划语音成果产业化基地,也是火炬计划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此外,公司还一直是中文语音压缩编码技术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HPC)唯一指定核心技术提供单位、国家 863唯一指定语音识别技术测评单位及国家863唯一指定标准汉语语音识别数据库提供单位。1999年6月成立时资本只有300万元人民币的科大讯飞公司,经过知名公司注资入股,经过几年来的运作,公司实力迅速增强。公司产品占有我国语音合成技术市场90%的份额,成为国内IT行业一颗迅速崛起的新星。如果你是联想、火炬或英特尔公司的决策集体中的一位成员,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如何判断科大讯飞公司的投资价值?

1.1 会计的基本概念

会计(Accounting)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几乎任何一个单位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企业组织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在它的组织内部都设有相应的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这说明会计在社会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会计学科的最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又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些问题是会计学首先必须回答的。下面我们对其中一些问题加以介绍。

1.1.1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从事会计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社会发展的早期。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使用了“刻木记数”、“结绳记事”的方法。国外的古代社会,如埃及的刻石、巴比伦的泥板等,这些最原始的经济记录活动,就是会计的萌芽。由于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因此,那时会计的经济记录活动极其简单,仅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入、支付日期等记载下来”。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记录的内容也逐渐地增加了。生产者已无暇兼顾会计的记录工作,会计就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据马克思考证:“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农业记账员。在那里,簿记已经独立成为一个公社官员的专职。”原始公社记账员主要是记录公社内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果及其分配,是为原始公社利益服务的。

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出现了“会计”一词,是指对财务收支业务的记录、计算和考核。周礼记载“司会主天下之大计,以岁会考岁成,听出入以要会”。岁会就是计算全年的收支,当时设有“司会”的官职,是掌管国家和地方财物赋税的官员。司会根据会计记录考核当年的收支情况。当时会计的含义是:“既有日常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总和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年终的核算,以达到正确反映经济收支的目的。到了唐宋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空前繁荣,在会计核算上出现了“四柱清册”的结账方法,运用了“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平衡公式。这样既检查了日常记录的准确性,又分类汇总了日常的会计记录,使会计核算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反映的作用,这在记账方法上是一大飞跃。到了明末清初,采用了龙门账,将单式收付记账法改进为复式收付记账法,从而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

欧洲从12世纪到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的商业已十分繁荣。活跃的商品经济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借贷资本业,迫切要求通过会计核算能够全面、系统地获取经济活动的信息,于是产生了科学的复式借贷记账法。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qcioli)出版了《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在这本书中,以“计算与记录样论”为题,系统地介绍了流行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带的复式簿记方法。这标志着会计从单式簿记时期,进入到复式簿记时期,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一先进科学的记账方法很快地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流传。复式借贷记账法在清末才传入我国。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即15世纪末期,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产生。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西欧开始的产业革命,使以工场手工业为主的生产组织形式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生产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使得资本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的股东通常不直接参与或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推选董事会,由董事会聘请经理人员来管理公司,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公司公开财务报表,政府相应公布了有关法规,会计职业界为此制定了公开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 ——会计原则,于是形成了以提供对外财务信息为主要任务的财务会计。并由与公司经营者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来验证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于是,注册会计师就应运而生了。

20世纪50年代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现代数学和行为科学等的引入,丰富了会计的内容,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逐渐形成了为企业外部有关人士提供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和为企业内部经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会计方法也不断创新,会计信息的处理手段也从手工操作逐渐向电算化过渡,实现了会计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反馈的电算化,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证明,会计是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

1.1.2 会计的含义及其特征

1.会计的定义

我国“会计”一词的含义,根据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由“会”与“计”组成会计一词,其狭义是指计算、记录,与现在所说的记账、算账近似。其广义,除了包括计算、记录等核算与理财经济内容外,还包括管理与考核的内容。会计在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对会计下的定义是:“确认、计量和传达经济信息的过程,以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营管理工具。它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本身只侧重于会计的核算或反映。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2.会计的特征

①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为了核算和监督各单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必然要运用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这三种量度的基础不同,分别运用于不同方面。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是分别为核算和监督各种不同的实物量和劳动时间而采用。它们对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实物指标和劳动指标,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考核财产和劳动时间利用情况,以便合理有效地运用财产和劳动时间,无疑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各种经济活动,就必须运用货币量度。货币量度是为了运用统一量度综合核算各种经济活动而采用的,它对综合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成本、利润等综合性指标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是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难以具备的。货币量度之所以能具有这种特殊作用,是因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所以,尽管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是货币量度的基础,但由于会计毕竟是价值核算,它在运用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的同时,必然要以货币量度为主。只有这样,会计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及其增减变动、费用的发生和成本的形成、各种营业收入的取得和财务成果的形成与分配等情况。充分利用综合性的价值指标,对于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评价经营成果,正确指导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十分必要的。

② 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会计在核算经济活动时,必须符合完整、连续、系统、综合的要求。所谓完整,是指对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得遗漏;所谓连续,是指对各种经济活动要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地计量和记录;所谓系统,是指对各项经济活动既要相互联系,又要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分类和整理;所谓综合,是指对各项经济活动均以货币量度进行综合汇总,求得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总括性价值指标。会计核算,只有符合上述基本要求,才能全面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正确考核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

③ 具有一整套系统、完整的专门方法

观察、计量和记录是所有核算活动取得核算资料的共同手段,但会计核算在运用这些手段时,却有其自己的特点。它观察的是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并对其进行综合计价;然后在逐项作出记录的基础上,逐步系统归类,综合汇总,以取得各项会计指标,形成一系列专门方法。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表等。这些专门方法的互相配合与综合使用,就构成了计量和记录、控制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3.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它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会计的职能属于管理职能,不是生产职能。按照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著名论断“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可以看出,马克思把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核算(观念总结)和监督(控制)。

①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能对会计的对象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记账就是把一个企事业单位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在一定的记账基础上,记录和计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占用、资金耗费和经营成果,以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报账就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状况通过编制财务报表的方式向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和利害关系各方通报。各地区、各部门也要记账、算账、报账,要层层汇总编报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报表直至全国汇总。

②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能对各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和合理进行审查。对于不合法或不合理的业务,会计有权事前提出意见、不予办理或事后提出审计报告。

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会计的监督必须以会计的核算为基础,没有会计提供的信息,就不可能进行会计监督;会计的核算必须以会计监督为保证,才能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否则,将会出现数据不实,假账真算等不正常情况。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基本的、传统的职能,它可以体现会计的本质特征。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管理理论的提高,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会计的传统职能得到不断的充实,新的职能不断产生。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会计的职能包括六项,除核算与监督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会计的预测职能是指依据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和测算,为决策、计划和控制服务,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的决策职能是指对决策对象的有关信息,所制定的策略及其后果等进行综合研究以后,根据决策相关的判断标准作出决定;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先编制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然后运用一定的科学管理方法,使经营成果达到规划、计划的目标,发现偏差随时纠正;会计的分析职能是指以会计信息为主要依据,结合计划、统计的其他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便不断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以上六项职能也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其中前两项基本职能是其他四项职能的基础,而其他四项职能又是基本职能的延伸和提高。

可以看出: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我们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称之为会计对象,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综上所述,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同时会计又是一种利用一整套特定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提供一系列与决策有用的信息,并以此评价企业业绩,控制经济过程和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

1.2 会计的目标

1.2.1 会计的目标

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会计工作也不例外,在会计实践中,会计目的决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程序与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会计目的常常被当作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因此,研究会计,首先要研究会计目的。

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即会计要为哪些人服务、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主要以财务报告形式提供信息,因此,会计目标也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无关,没有使用价值,那么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

根据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目标的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使用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与投资和信贷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产。尤其是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业绩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1.2.2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关注点

一个企业必须发布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些会计信息需求因企业的规模、是否由公众持股以及管理政策等的差别而有所不同。有些会计信息的需求可能是由法律规定的,例如,《所得税法》要求每个企业的会计系统能够计量该企业应税收入并对企业所得税申报单中每个项目的性质和来源进行解释,证券法要求股份公司依照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报送证监会,并提供给公众。有些会计信息需求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例如,每个企业需要知道应向每个客户收取的金额和欠每个债权人的金额。

总的来说,会计信息需求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它们分别是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

(1)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是与企业具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其他企业,但他们不参与该企业的日常管理。具体包括:

① 股东。企业的股东最关心公司的经营,他们需要评价过去和预测未来。有关年度财务报告是满足这些需要的最重要的手段,季度财务报告、半年度报告也是管理部门向股东报告的重要形式。向股东提供这些报告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传统职责,股东借助于财务报告反映的常规信息,获得有关股票交易和股利支付的情况,从而作出决策。

② 债权人。企业债权人对公司的信誉、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关心的。公司的财务报告是这些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债权人需要的有关借贷业务的常规信息,是通过与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交换得来的。

③ 政府机关。政府的许多不同机关需要有关企业的信息。税务机关需要有关公司利润和向国家交纳税额的信息;社会保障机关需要有关企业交纳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信息;国有企业还必须向国家财政、审计机关提供财务报告,以便接受经济监督;很多外国政府需要经营国际业务的公司报告在他们国家内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信息。

④ 职工。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职工个人期望定期收到工资和薪金,并同时得到有关企业为个人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类基金方面的信息和企业的某些综合性的信息,诸如工资平均水平、福利金和利润等,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也会代表职工要求得到这些信息,这些信息的大部分是由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

⑤ 供应商。企业往往有很多的原材料、产成品或可供销售的商品。采取赊销方式的供应商需要了解客户的有关经营稳定性、信用状况以及支付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⑥ 顾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顾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外部利益集团。顾客对于信息的需要,包括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如价格、性能、企业信誉、企业商业信用方面的政策、可得到的折扣额、支付的到期日以及所欠金额等。这些常规的信息一般也由会计提供。

⑦ 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希望获取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借以判断企业间的相对效率。同时,还可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企业兼并提供信息。因此,竞争对手可能把企业作为接管目标,因而他们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各个方面均感兴趣。

以上列举了企业外部需要会计信息的主要集团,除这些集团以外尚有许多其他集团需要这种信息。它们包括:a. 信用代理人,这种机构专门公布有关公司信用的信息;b. 工商业协会,这种机构公布某一种行业的有关信息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行业管理;c. 企业组织所在的社区;d.财务分析家,他们向委托人提出投资建议;e.关心公司某个方面经济活动的公民。

向企业外部的使用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绝大部分是属于“强制性的”或是“必须的”。例如,向政府机构报送的应税收益和代扣税款的报表,以及向股东报送的财务报告,均属于强制性的信息。又例如,向顾客提供的有关产品的信息和账单,向贷款人提供的信用能力信息是属于必须的信息,财务报告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向外界提供的决策性信息是由管理层提供的,但管理层并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唯一渠道,但外界作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的公允和准确性,最后必须而且只能由企业管理最高层负责。

但仅提供一套单一的财务信息满足如此众多的使用者的需求即使有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对外财务报告主要面向两个团体 ——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他们是主要的财务信息外部使用者。通过提供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财务信息需求,也为其他使用者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另外,某些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比如像政府机构,能够得到公众通常无法取得的信息。因此,它们不像投资者和债权人那样依赖于公开的信息。

(2)会计信息内部使用者

一个企业组织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完成职责都需要信息,不论是负责完成全公司目标的最高级管理部门,还是负责完成某项具体目标的某一个经营管理部门都是如此。目前,会计是为大多数企业和组织提供“正式”会计信息的主要信息系统。

所谓正式的信息系统是指其对指定信息的生成和报告负有明确的职责。会计信息系统根据收集到的全部数据进行加工,将信息报送给企业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收到并利用这些信息作出有关决策,管理部门的决策又反过来影响企业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包括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

企业的内部员工也要使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内部使用者包括:董事会,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副董事长(主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财务等),经营部门经理,分厂经理,分部经理,生产线主管等。

每位员工使用会计信息的具体目标不同,但这些目标的宗旨是一样的,都是帮助企业实现其总体的战略和任务。所有企业都遵循与他们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有关的规则,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规范性并保护企业的资产。

1.3 会计规范、会计职业道德

1.3.1 会计规范

会计规范是指会计行为所应遵循的规范。会计行为规范是指各种影响和制约会计行为的标准方式。构成会计行为的规范应当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有一个判别标准,即须说明会计行为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其次,有自身引导或制约的方式,促使会计行为规范化。会计规范的建立与实施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不同的国家,会计规范体系是不同的。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道德规范。

会计法律规范,是指国家立法机构为管理会计工作而按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会计法律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会计法律是指由立法机构颁发的法律;广义的会计法律不仅指由立法机构颁发的法律,还包括由执法机构(各种政府部门)制定和颁发的会计法规。在实践中,会计法律泛指广义的会计法律。

1.会计法

《会计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法》于1985年首次颁布施行。1993年12月,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1999年10月,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再次修订,由国家主席下令公布,于2000年7月l日起施行。

《会计法》是国家的正式法律,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都必须遵守《会计法》。拟订其他会计法规、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办理会计事务,均应以《会计法》为依据。

《会计法》全文共七章五十二条,除了指出立法目的、规定适用范围、划分会计工作的管理权限,以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制定外,还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等方面,规定了应当达到的要求。1999年10月颁布的《会计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会计法》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严格禁止虚假信息。它要求各单位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料、报告等)必须真实、完整,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或以虚假的经济业务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此外,对伪造、编造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或者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还对直接责任人增加了经济处罚办法。

②《会计法》突出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责任。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从法律制度上理顺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于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所应负的责任。

③《会计法》特别关注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它增加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强调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的真实性,利润分配的真实性,不得有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

④《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强化会计监督。为保护企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它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提出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具体要求。

2.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对象的标准,是会计核算(主要是从事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工作)的规范,也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在不同的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是不同的。如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德国则在《商法》中加以规定,英国由“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制定,日本由大藏省制定,我国则由财政部制定。

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本准则,涉及整个会计工作和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统驭和指导作用。

第二层次是具体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包括23个一般业务准则,8个特殊行业特定业务准则,6个报告准则以及1个相互衔接准则。

第三层次是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指南。包括应用指南、附录和解释公告。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具体会计准则(截至2006年2月15日,我国已发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

3.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具体行为规范。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财政部主要通过颁布统一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全国的会计工作。在1993年以前,我国的会计制度按照行业和所有制形式加以制定,当时全国有六十多个统一的会计制度。改革开放后,由于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已经不再适用,因此财政部于1992年11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在具体会计准则尚未出台的情况下,陆续颁布了13个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取代原来的会计制度,形成会计准则与多种会计制度并存的格局。此后,随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目标的确立,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财政部于2000年1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从2002年1月1日起在外商投资企业实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暂时采取自愿实施原则。《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除金融企业和小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9号文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明确新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的金融企业执行。财政部同时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执行该制度。新制度是以2001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结合我国金融企业的特点,借鉴国际惯例,对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所作的系统规定。根据财政部的规划,新制度将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各类金融企业,包括银行(含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2004年4月27日财政部以财会(2004)2号文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并明确本制度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

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计划3年内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仍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该遵循的所有行为规范。由于编制和列示会计信息并不是一项能够完全由电脑甚至由训练有素的办公人员完成的机械性工作,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要胜任的专业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并遵循严格的道德标准解决问题。会计人员每天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某些复杂业务在什么时点实际上已经发生,从而必须把他们包括在给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财务报表之中?一个公司的财务问题在何时足以引起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影响持续经营,这样的信息又应该在何时通过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企业利润粉饰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超过了正当界限,使得会计报表实际上已经在误导投资者?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的道德判断。

由于会计工作的社会效应很大,会计人员更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并主动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相当多的职业会计组织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作出了明确规定,希望会计人员认真遵循。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是遵循公众利益、具有诚信客观和独立性,在完成职责的同时需要保持应有的关注。美国管理会计协会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专门规定:作为专业人士,必须尽其对自己、同事和其所属组织的义务,保持较高的道德行为标准,其标准具体表现为:①胜任性。②保密性。③正直性。④客观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师协会道德准则》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诚实、客观和勤奋。

我国在《会计法》第五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中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对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是:独立、客观、公正,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对客户、对同行、对职业组织具有责任感。

财政部1996年6月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 爱岗敬业。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爱岗敬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 熟悉法规。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

③ 依法办事。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另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④ 客观公正。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共同作弊。

⑤ 搞好服务。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把这部分工作做好对所在单位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会计工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因此,会计人员应当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⑥ 保守秘密。会计工作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有机会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有可能了解或者掌握重要商业机密。这些机密一旦泄露给竞争对手,会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害,这对被泄密的单位既不公正又很不利。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违法行为。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应当确立泄密失德的观点,对于自己知悉的内部机密,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己私利而泄露机密。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

a. 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

c. 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d.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

e. 违反国家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其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