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湖畔随笔:孤独落地的声音
32327300000023

第23章 瓜洲百年悠悠梦

关于瓜洲的历史,那是最能触动文人那根敏感的神经的。那是一个秋日的长假,我在读一本夏坚勇的书《湮没的辉煌》。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大散文的气势。在当下散文普遍缺钙的贫弱之中,是一本难得一见的优秀之作。里面的一些篇什很能触动人心。读过好久了,但却让我记忆犹新。

《瓜洲寻梦》无疑是一篇饱含才情和审美观照的史诗,有一种大气,有一种忧伤,更有一种思考。正因为思考,才让我陷入深深的忧伤之中。让我真正触到了瓜洲的灵魂。

“到了瓜洲我才知道,原先的瓜洲,那个曾经维系着多少迁客骚人的情怀和深闺丽人梦境的瓜洲,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已经沉入江底。”江湖北徙,拙地坍塌,瓜洲最初为扬子江的水下暗沙,逐渐成为沙洲,后来随着长江主航道的南移,瓜洲与京口靠近,到了明代隆庆年间,由于江中沙洲的滋长,主航道又向北移,仪征沿江一带时报塌江。到了明万历年中期,由于黄、淮二水入长江后长江水量大增,长江主流向北摆动,瓜洲城走向它生命的终结过程——坍塌。

湮没的瓜洲古镇,连着多少历史的筋脉?一个名镇的坍塌过程,连着多少生灵的命运?特别是那些文人骚客留下的千古文章,让我们在吊古怀今的感伤中又多了一份人生的感喟。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是来自北国深闺的叹息声。作者借一位独倚高楼的少妇闺中思夫的情景,展开富有浪漫诗情的想象力,思考关于人生中功名利禄与爱情的尴尬与无奈。瓜洲古渡的那一片旧帆,则成为那个时代女性心中无与伦比的惊喜。

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金钱、地位、功名、利禄、婚姻、爱情……也许,在这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男人和女人的人生观点真的不一样!

让我们来看看素以达观而闻名于世的陆放翁吧。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之诗!在瓜洲有这样的诗足够世俗的人们回味的了。

陆游的一生并不是完满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的夙愿一直未能实现。细思之,可能与他的文人个性不无关系。他的婚姻也常常让人陷入一种浪漫的感伤与无奈之中。

唐婉的才华令人惊叹,唐婉的悲剧让人同情。

也许陆游是有一片雄心报国志的,建功立业是他人生的支点,但是,试想,一个连心爱的妻子也无力保护的男人,要统领十万大军走向疆场,让人不可思议。在他的诗里,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文人的天真和可爱。事业无成,爱亦无能。这不正是文人的大悲哀吗?

因此,宋孝宗让他干一个“赋咏自适”的闲差,对于当时已62岁、蹒跚踉跄着步子一味感叹壮志难酬的他,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

对于作诗,抒胸臆,发感慨,把戎马生涯作为一种人生的理想去仰视,那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我不否认,他的诗具有大江东去的豪放。特别是诗中的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之感,是足可以展示他的理想主义情怀的。

地处长江北岸、古运河入江口的瓜洲,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它的战略地位。瓜洲本来就是一个对立双方相互争夺、兵戎相见的战场。对于陆放翁这样以报国无门而抱憾的诗人,借此抒怀,无异于找到了触动灵感的知音。

……

诗人张祜有这样一首写瓜洲的诗: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南宋张辑也有一首写瓜洲的诗: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瓜洲真的是不幸的,从这些诗词里面可以感触到瓜洲的历史让人心沉的一面。每当南北失和,兵戎相见,这里大抵总免不了一场血与火的劫难。

在这里,还有让人感叹而不忍卒读的一页文章,这就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投江,是一个流传数百年、家喻户晓的悲剧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投江的地点,就在今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在这里,矗立着一座“沉箱亭”,铭刻着那段悲情的往事。

“沉箱亭”为何不叫“沉香亭”?这一字之差,意义殊然。我认为“沉香亭”更具浪漫感伤的艺术审美效果。让我们再来回溯一下发生在几百年前的那段凄艳的历史吧。

在明朝的万历年间,繁华的京城有个青楼叫春光院,在那里有个红极一时的名妓叫杜十娘。杜十娘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幼时被人拐卖到春光院,十七八岁时出落得如出水芙蓉,加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惹得京城中的王孙公子、达官贵人纷纷慕名而来,一个个意痴情迷,一掷千金。杜十娘虽沦落为烟花女子,但她痴情善良,不慕浮华。她一直在暗暗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流,想从中寻觅一个能寄托终身的伴侣,从良成家。有一天,一位浙江绍兴官宦门第的国子监太学生李甲,慕十娘之艳名到春光院寻欢。风流倜傥的李甲与杜十娘可谓一见钟情,终日厮守不离。直到耗尽钱财后被老鸨逐出。那时的杜十娘认定李甲是自己可托之人,便以私蓄自赎其身,追随李甲还乡,以求百年好合,厮守终身。

二人乘船由京杭大运河南下,路经瓜洲古渡时,遇到了好色又阴险的富商孙富,也许这是杜十娘的宿命。孙富垂涎十娘美色,邀李甲至酒肆,以言语蛊惑,以千金引诱,忘恩负义的李甲遂将十娘卖与孙富。刚出火坑又要入狼口,杜十娘知此消息后,悲愤欲绝,心痛欲碎,万念俱灰,至清晨盛妆之后立于船头,在众人的围观之中,痛斥李甲、孙富见财弃义,为富不仁,并当众开启所携百宝箱,将所藏珍宝尽抛江中,随后投江自尽。对于李甲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孙富受惊,得病卧床月余,奄奄而逝的因果报应,我想可能是作者的一种善良的愿望使然,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单就杜十娘明珠美玉错投,以致恩爱变成仇恨,深情万种化为流水,成千古遗恨的悲剧命运,留给世人的是一部警世的大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感情的追求,对虚伪薄情的憎恶,对拜金主义的鄙视。

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证,杜十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最早见于明代,最初是以民间口头文学和故事的形式流传。《今古奇观》《情史》等都记有此故事,并有《百宝箱传奇》等戏曲,将此故事演绎为不衰的经典。这些在以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流传着,但它构不成大的波澜。自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出,一个生动活泼、美丽无比的杜十娘出现在了千万读者的面前,杜十娘的故事由此遍传天下。

杜十娘的死,归结起来有两点引起我的思考,她的死一不为殉情。试想李甲这样的男人,还值得她去殉情吗?二不为殉节。对于一位名满京城,京师六院的名姝,十三岁上已经“破瓜”,七年之间不知经历了多少纨绔子弟,自不会把一个“节”字看成是高贵得值得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杜十娘的死,源于她对于人性了解的浮浅。说透了,是她看错人了。这样的看错,让她在这个还觉温暖的尘世上,一下子寒彻骨髓。绝望的她心已经死了。“哀莫大于心死”。她的死便成必然。在瓜洲古渡,在垂柳依依、温情脉脉的江南水岸边的“沉箱亭”前徘徊,我的内心从来没有那样的孤独过。为杜十娘,也为那座“沉箱亭”。虽然“沉箱亭”建得非常精致而优雅,然而在人们的眼中,又是那么凄清得让人悚然。

江流千古,香魂已断,留给后人的只是无尽凭吊的感伤和俊男靓女们无限的感慨……

这是一场真正惨烈的“瓜洲之战”,作者这样的感叹一点不为过。世界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就是撕裂心灵的战争。它的悲壮程度不亚于任何冷热兵器时代的战争。因此,作者那样的表述我认为是相当精彩的。从中挖掘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人性的异化。表达了作者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基本伦理道德的坚守。

金钱和道德的较量,这本身是一个千古不变的主题,在商业社会中,这种较量的胜败,大都不言而自明。人们的道德操守往往在强大的铜臭面前分崩离析。

作者通过杜十娘和《琵琶行》中琵琶女前后命运的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明清商风大渐,资本主义萌芽,“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中社会地位的变化,从而阐释了士人地位的衰落和商人地位的崛起,写出了在商业社会中,“士的悲哀和无奈”。

如今,当你漫步瓜洲古渡,流连沉箱亭畔,透过岸边如帘的丝丝垂柳,可见江边一艘挨一艘停泊着很多商船。杜十娘投江时乘坐的那条船,如今不知去了何方。我倒真的不愿意相信这样的故事确有其事。我宁愿相信那是一个传说,一个传奇故事。只是古代的文人们寄托一种理想人格的杜撰。如果真有其事,我倒愿意让那千年滚滚东流的江水带上我的祈祷。

“沉香亭”——作为人们对理想和道义坚守和寄托的象征,与杜十娘一起,永留世间。

作为观照灵魂的文字,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后花园,安顿灵魂的憩息地。坚守她,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上,宁静地思考着流动的文学艺术与时代精神。以一颗敏锐颖悟的心灵,浇灌属于自己生命的文字,吟唱着属于自己的美学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