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
32325400000032

第32章 教师素质的三种研究

任何科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可以而且必须有三条途径,这就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实践研究。教师素质的研究也不例外,这三种研究的成果值得介绍,现略述如下。

一、教育经验的总结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对教师素质曾提出两点要求,即“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这两项重要的教师素质,为以后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所肯定、充实与发展。先请读孔子所说的两段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孔子本人确实具备了这两种宝贵的教师素质。其思想的继承人孟子就非常钦佩他在这方面的典范表现。孟子说:“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孟子·公孙丑上》)。

(一)学而不厌

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师,首先必须坚持学习,学而不厌,只有这样,他才能使自己学问渊博,道德高尚;一个懒于学习的教师,是难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更谈不上为人师表了。古代的知识积累较慢,做教师的尚且要学而不厌;何况现代知识高速发展,每一位教师就更要学而不厌,否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语)的矛盾就始终无法解决。应当指出,要做到学而不厌并非易事,它是以一系列的心理素质(如远大的学习动机、广泛的学习兴趣、深厚的学习热情、顽强的学习意志、独立的学习性格等)为基础的。可见,学而不厌乃是教师素质的一个核心,有了它,就能将其他许多素质都带动起来。

(二)诲人不倦

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师,除学而不厌外,还必须认真工作,诲人不倦。只有这样,他才能献身于教育事业,把教育工作搞好。一个厌倦于教育工作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的,为人师表自然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诲人不倦的教师,他才可能建立起和谐协作的师生关系;他也必然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热爱所教的专业;他还一定会养成一系列宝贵的心理品质,如坚持性、自制性、责任心、义务心等。可见,诲人不倦是教师素质的另一个核心,通过它,也能将其他许多素质都提升上来。

(三)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关系

这二者的关系充分反映在《礼记·学记》所提的“教学相长”的记载中。《学记》云:是故教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越学习就越感到知识不够,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同时,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越教育就越感到困难重重,从而自强不息、学习不已。于是这两种不问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获得提高。后世以此本义为基础,把“教学相长”这一原则引申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关系是与“教学相长”的本义一致的。正因为一位教师学而不厌,他才会诲人不倦;反之亦然。我们认为,这两种素质确实十分宝贵,有了它们,不仅教师本人受益无穷,学生也将是受益无穷的。在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大力倡导;凡为人师表者,必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国内外有不少实证研究,但主要倾向是就其个别要素来探索的,而作为整体结构来研究的尚不多见。建国以来,我国第一位研究教师素质的是刘兆吉教授。他在《对120名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心理特点的初步分析》一文中告诉我们:根据对其优秀事迹材料所进行的分析,从中归纳出他们的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心理品质各14条,其中11条是相同的。这似乎可看作他是从教师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真正在严格意义上对教师素质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的是林崇德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现简介如下:

该项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要包括下面五种成分。

(一)教师的职业理想

研究认为,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并将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亦即平常所说的师德;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他们称之为师魂。在这一成分方向,他们研究了一系列内外因素与教师职业责任感、工作积极性的关系,都得到了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

研究肯定了知识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并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种知识成分构成: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它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它有明显的情境性与经验性;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他们在研究中,并将其具体化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等三个方面,还据此编制了《教师职业知识量表》。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

研究指出,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在这一成分方面,他们深入探讨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构成。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好学生的信念;一般教学效能感,反映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研究结果表明,前者随教师教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上升趋势,后者随教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研究认为,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它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指出可以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对象性质、作用范围、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来考察其构成。

(五)教师的教学行为

研究肯定,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衡量:①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明确;②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③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的任务来进行;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⑤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师行为。

三、现实要求的概括

现代社会实践与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高要求。朱永新教授以其敏锐的目光,运用其理论思维,以《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为题,对教师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地概括。兹略述如次。

(一)胸怀理想,充满理想和诗意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理想,即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这样,才会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学。写诗是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师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

(二)自信、自强,不断地挑战自我

一位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树立自信。自信使人自强。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至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教师要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甚至要撞击成功。

(三)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因此,教师也必须善于与人合作。教师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的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只有富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而这种影响合作的人格魅力,通常反映在换位、尊重与互惠三要素上。

(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

教育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从事的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展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这难道还不值得去爱吗?教师要善于发展教育的乐趣,要全身心地去爱教育、爱学生,而如此投入的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与敬重。

(五)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

教师应当是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这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教师要创造与众不同的品牌,打出自己的旗帜,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即人”,只有形成风格,才能成为“大家”。

(六)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教师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们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而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们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七)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

教师不仅是给孩子们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因此,作为一位理想教师,他应该非常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须知,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的民主气氛、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理想的追求: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要认真关注窗外的沸腾生活与精彩世界。

(八)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

对每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刚强不屈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孟子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百里半九十的人,不可能取得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者是坚持走完最后十里路的人,这就要靠毅力。我们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只有不怕失败、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