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
32325400000017

第17章 社会实践教育

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外的中小学也十分重视把学生们带出学校,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以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运用。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增进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正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自然延伸,成为青少年学生长知识、增才干的重要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已成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教育的概念

社会实践教育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上来理解。广义的社会实践教育是指青少年学生参加的一切实践活动。狭义的社会实践教育是指学生们参加的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面向社会,接触群众,联系实际的校内外活动。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属于狭义的社会实践教育。

就狭义的社会实践教育而言。按它与现行的教学计划关系来看,可分为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教学实验、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等;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助学、学生社团、社会调查、咨询服务等。当然,以完成一定教育任务为目标,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以社会其他成员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区别。

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人的思想、才智、品质总是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观察、对比、检验中得到充实和丰富。一些正确的观点、认识,一定的能力、素质也都需要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形成。显然,这种实践决不能局限于学校范围内。

在性质上,社会实践教育既有学校教育的属性,又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它是联结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纽带。当然,实施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并不是要替代或冲击课堂理论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也不意味着课堂理论教育就可以不要改革和强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教育的加强与课堂理论教育的改革同等重要,应该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另外,也不能把社会实践活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这是一切社会实践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应注意避免为实践而实践的不良倾向,使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社会实践教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了解社会实际,提高思想觉悟;②通过社会实践掌握劳动技能;③参加实际锻炼,增强适应力和创造力;④在勤工助学中,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

二、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

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选择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要考虑青少年儿童的年龄、性别、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注意内容要求的层次性。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具体有以下内容。

适合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如采集标本、科技小实验、美术、征文、远足等;社会服务,如“文明小天使”活动、“红领巾安全活动周”活动等;公益劳动,“手拉手”行动,如“城市美容天使”、“假日小队”等;自我管理活动,如“绿化小尖兵”、“红十字监督岗活动”等;家务劳动,包括社会家庭服务课、家务劳动课等。

适合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手拉手”行动;勤工助学、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生产实习,包括校办工厂、农场的劳动;社会服务,包括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军事训练(主要对高中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远足、主题团队会等。

三、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智能、道德品质、情感、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等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教育对个性全面、充分发展的作用

当前,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的认识日益深刻,并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适当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具有健全个性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联系工农、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受了艰苦生活的锻炼,培养了独立生活的本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团结互助,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社会实践教育还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按现代生产、生活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劳动者的智能结构包括知识、能力和精神三个方面。合理的智能结构对知识构成又有三个要求:一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三是要能不断吸收新知识;对能力构成也有三个要求:一是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和观察力等要有合理的发展,二是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三是要有较好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精神态度也有三个要求:即求实精神,开放态度和创新意识。随着生产、生活的现代化,劳动者的智力化是必然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意义十分深远。目前仍然存在着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淡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依赖思想较重的现象,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薄弱有关。这一状况如不改变,学生素质就不会有真正的全面提高。

在国际范围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1年召开的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的文件中指出,在训练机构内外,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更多的接触,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除此以外,还使他们个人和集体加深对社会、道德、美学和经济价值的理解,包括校内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或校外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和生产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以平衡发展身体、感情和思维能力,平衡发展个人的道德观和审美观为目的。在这次会议的第73号建议书中,反映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智能结构优化的思想。

(二)社会实践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过去,人们把创造力看成是某些人的先天禀赋。这种看法已被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所否定。人们开始把目光注视到任何一个正常儿童身上,他们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要提高一个人的创造力,就必须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索两个方面进行培养。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正是借助于提高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水平来实现的。

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智力因素水平的提高,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向学生提出课堂理论教育中没有的现实课题,激发他们的智慧火花。

第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手的技能、技巧,发展他们以动作为主体的感知觉,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知识经验,为思维活动提供素材。

第三,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迁移学习兴趣,增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往往是青少年学生创造火花的“导火索”。

第四,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对活动过程有一定的计划性,对活动结果有一定的预见性,因而能够发展他们的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品质。

第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思维力,特别是操作性能力和技能的发展。

第六,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个体的兴趣、情感、意志、态度、性格、价值观和气质等。以生产劳动为例,它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一种单调的劳动,有时会很乏味,这可能是学生从未体验过的,它做起来虽简单,但要坚持下去却要有耐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此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还要求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他们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利;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助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七,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实践活动不仅是简单的“做”的过程,而且是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能力“做”的过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能体现他们的智力水平,也能体现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状况。

(三)社会实践教育对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无不受到来自工业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的变化向青少年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特殊的环境。随着社会各部门之间联系的复杂化,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远离自然状态,成为人化的社会。因此,青少年学生不仅要学会复杂的操作本领,还要学会认识复杂的社会。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精神,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也就是说,教育要使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也“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青少年学生要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实现个体社会化,仅靠校内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一些国家进行了教育改革,在经过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最后用法律形式公布;要把教育与社会、学校与家庭联系起来,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一体。并认为,学校作用无论有多大,都不能把正在成长的一代人的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之内。这种增强学校教育活力的做法,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迎接新时代挑战的决策。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而且是工作,它兼有准备性与完成性,个体性与集体性,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等特征,因而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重新发现、认识、评价自我,有助于克服他们身上常有的二重性。

第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责任感、集体感和学会尊重他人。

第三,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供了思想、心理、技能上的准备。

总之,社会实践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起过渡作用,它使学生得到见习的机会,为他们真正告别学生时代,走上社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所以,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公民诞生的摇篮。

(四)社会实践教育对学生职业定向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职业结构、就业结构都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意味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和职业结构的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学生能在未来职业生活中掌握主动权,各国都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

我国职业定向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根据国外开展职业定向教育的经验,职业定向教育的实质就是解决普通中学教育同就业市场的结合。它是一份处在社会与个人、职业与个人接触点上的工作,它既帮助社会选择合格的劳动力,也帮助个人选择合适的职业,并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多样性的现实。

职业定向教育并不是为学生选择未来的职业,而是为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有所指导。从我国职业定向教育的现有条件来看,社会实践教育可以在学生职业定向中发挥以下作用:

第一,社会实践教育能够比较具体地、详细地向学生提供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

第二,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对职业要求、职业发展有概貌性的了解。

第三,社会实践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正确的职业观和比较牢固的职业兴趣。

第四,社会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技巧。

第五,社会实践教育能帮助学生自觉地进行职业选择的准备工作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