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的奥秘上
32319700000004

第4章 诞生地:何处是故乡

1.人类诞生地:亚洲还是非洲

人类最初在何时何地出现,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有非洲起源说和亚洲起源说等理论。谁都承认最初的人类是猿人,而关于这些猿人的报告全都来自非洲,所以,人类非洲起源说理论的出现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人们都很关心人类诞生地究竟在何处。最早是达尔文根据现生猿类中黑猩猩和大猩猩与人最接近,而它们都生活在非洲,间接论证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点。

发现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后,人们以当时最早的人类化石绝大多数发现于亚洲,而亚洲也有现生猿类——猩猩和长臂猿为依据,倾向于人类诞生在亚洲的说法。

在非洲发现南方古猿化石,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非洲肯尼亚特卡纳湖地区,发现了大量早更新世的石器和人类化石后,非洲起源说更为风行。

20世纪60年代后期,有些科学家测定人的血浆与各种灵长类的血浆的交叉免疫反应,发现人和黑猩猩、大猩猩最接近。这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是有利的。

20世纪70年代,有人发现非洲猿类对狒狒体内的丙型病毒不敏感,证明它们的祖先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由于适应而获得了抵抗力,而人和亚洲猿类对此反应敏感,说明人类的祖先不可能同狒狒的祖先同时生活在非洲,这就有利于亚洲起源说。

1978年5月下旬在瑞典召开的早期人类国际讨论会上,对人类起源的地点也有过争论。有人认为在非洲发现了比较完整的整个人类发展系统的化石,人类的起源应该在非洲。而主张亚洲起源说的人却认为,亚洲不仅也发现过同类型的化石,而且得到的化石更多,比较晚期的直立猿人的生存年代,要比在非洲发现的早得多……

由于在欧、亚、非都发现了腊玛古猿,它们的分布区域几乎和森林古猿一样广,因此,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说:人类的祖先——古猿下地的事,可能发生在亚洲和欧洲南部以及非洲东部的温暖湿润的地区,而古猿转变为人的过程,则可能发生在亚洲南部或非洲东部的温暖甚至炎热的地区。

至于其他各洲,不可能是人类的起源地。南极洲冰天雪地,当地最高等的动物是企鹅,连哺乳动物都没有,更谈不上古猿了。澳洲也不曾是猿猴的故乡,当地最高等的动物只是有袋类(如袋鼠)等较低级的哺乳动物。美洲虽然在第三纪早期就有许多灵长类,而且与亚洲关系密切,但以后分歧就越来越大了。欧亚非大陆出现了狭鼻猴和猿类,但美洲只出现阔鼻猴,却没有猿类,当然美洲也不会是人类的故乡了。

中国发现了丰富的古猿和古人类化石,腊玛古猿,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都有发现,这表明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2.东非是人类的发源地吗

在今坦桑尼亚奥铎威峡谷一带,很久以来就发现不少石器,它们和时代十分古老的动物化石并存。远在1911年,一位名叫卡特温凯尔的德国生物学家在此采集昆虫标本时,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31年,英国人类学家李基博士和他的夫人为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选择了奥铎威峡谷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作为发掘基地。最初两年,他们找到了一些已灭绝了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的粗糙石器,但一直未发现与这种文化相联系的“人”。直到1959年7月17日,李基夫妇经过长达30天的艰苦工作,才取得决定性突破,发现了一具史前人类头骨,被命名为“东非人”。“东非人”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以后又有了一系列新的发现。1963年,李基博士的长子乔纳森·李基在同一地层还发现了另外一具比“东非人”还要早的人类遗骨,其生存年代为185万年以前,被命名为“能人”。小李基70年代初在其著作《起源论》和《湖上居民》中以为:“能人”直接进化成“直立人”,成为智人和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其他一些人类学家以后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能人”化石和足迹,生存年代大大超过了小李基的发现。如伯纳德·恩吉尼奥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畔发现了生存年代为290万年以前的“能人”化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初,在非洲的3次重大发现,像冲击波一样震撼着人类学领域,它们向长期以来普遍认为的人类起源地和进化理论发起了有力的挑战。

1970年12月,两位年轻的南非考古学者艾德安·博舍和彼得·博蒙特从地下洞穴中挖掘出了约30万件人工制品和烧黑了的兽类骨头,其中的许多动物早已经绝迹。通过对从一条积满灰烬的巷道里取出的木炭经考证,至少已有5万多年历史;一些石器和铺在地面上的赭石使人可以这样推断:这个大洞穴早在10万年前就曾有人居住过。这比北京的周口店洞穴和爪哇的洞穴要早得多。

20世纪70年代,理查德·利基等又在肯尼亚一个地层下面发现了属于280万年前的人的头盖骨和骨头。这些从肯尼亚东鲁道夫流域的沉积物中挖掘出来的骨头不仅在时间上接近300万年,而且在形状上和想象中的人类祖先的骨头相比较,更近似于现代人。这一重大的发现,有力地否定了原来的人类进化论学说——直立的人的第一个灵长类动物大约是在100万年前才进化而成的,把这一学说的时间概定推前了近200万年。

1975年,玛丽·利基报道,在坦桑尼亚又发现了史前人的牙齿和颚骨,据考证,属于375万年前的人类遗骸。这比北京猿人和爪哇人就更早了几百万年。

1976年,在肯尼亚特卡纳湖东岸附近地区发现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直立人”头骨,测定年代为150万年以前。学者们都一致认为“直立人”为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非洲一系列人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解开了人类起源之谜。其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东非人类化石的出土,人类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160多万年。100多年前,人们认为人类历史不过几千年。19世纪下半叶,由于尼安德特人、克鲁马浓人的发现,人类历史向前推进到10多万年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爪哇人、北京人的发现,人类历史被估计为50万年。20世纪50年代,人类历史一般认为已有100万年。由于50年代末以及以后一系列人类化石在东非的发现,人类历史被推进到350多万年前。

其次,由于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在东非的出土,人类进化过程因之逐渐清楚明朗。例如非洲南方古猿化石的大批出土,使一部分人类学家能够阐述腊玛古猿是如何向人类演进的。南方古猿在人类进化的谱系之中的位置也因之确立。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进化经历了如下过程:即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东非大量人类化石的出土也表明: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个时期并存,有些种属是旁支,最后走向了灭亡。其情形远比人们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但有些问题仍不清楚或存在争论。

最后,它表明东非可能是人类的起源地。早在19世纪后半叶,达尔文就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在其名著《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中,他指出:“在世界各个地区,现存哺乳动物和同区绝灭种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同大猩猩和黑猩猩关系密切的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而且,由于这两个物种现今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似乎就更加可能了。”达尔文提出这种观点时,人类化石还很少出土,其他各门与人类学相关的科学也还不发达,所以还只能是一种推测和假设。达尔文的观点曾因“北京人”、“爪哇人”的发现一度被否定过,但现在随着东非一系列人类化石的出土,大部分人类学家都肯定了达尔文的推论。他们的依据有三,一是只有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迄今为止的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从古猿到拉玛古猿、南方古猿以及“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和现代人。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已完全形成人的化石,也是在非洲大陆发现的。二是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多变。有热带浓郁的原始森林,茫茫的大草原,耸秀的高山,含幽的裂谷,成串的湖泊。这些对猿类进化在外部条件方面能起重要促进作用。东非火山活动对人类进化的影响更令人注意。火山引起的山火使热带草原进一步扩大,火山很可能是人类早期工具之一——火的源泉,火山活动堵塞河流,造成沙洲、湖泊,火山喷出的各种元素,也使各种动物的骨骼一代胜于一代。三是分子生物学最近的研究也表明: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与人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这给达尔文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因此,人类学家们在重大考古新发现的事实面前,不得不作出初步的结论:人类发展的起源是在非洲而不是在亚洲。

那么,人类起源于亚洲不是也已作出过结论吗?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考古的新发现,人类真正的起源地看来还是无法确定的。

在人类起源于非洲学说中,东西两种观点长期对立。位于大西洋东面的欧洲的研究人员主要坚持“换代论”(亦称“伊甸园论”、“诺亚方舟论”),而大西洋西侧的美国学者则竭力主张“区域进化论”,双方互不相让。

换代论主张,与远古时期的猿人、原始人相同,理智人产生于非洲的热带大草原,然后从这个伊甸园流向全世界。

相对立的区域进化论则认为,理智人从各地的原始人中分离出来,单独进化,美国的米尔弗德、沃尔波夫是这一观点的作战主将。

决定性地改变这两种学说的力量对比关系的,出人意料的竟是古人类学以外的其他领域。

1987年,美国的莱贝克·卡等人从各个人种中收集了147人的胎盘,根据从这些胎盘中抽出的线粒体的DNA的变异制成了系统树。结果显示为,所有人种都是从20万年前的非洲进化而来。除了莱贝克·卡以外,不少分子进化的研究人员也拿出了证明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数据,为换代论增添了分量。

古人类学者重视的化石的研究情况如何呢?实际成果也是对区域进化论不利。

例如,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对南非克拉西兹、里弗、莫斯遗址群的挖掘和1984年开始的重新挖掘,发现了大约10万年前的理智人化石。而且,此后不久还发现了(大约9万~7万年前)新人建立的文化——后期旧石器文化。在非洲也发现了10万年前或接近那个时期的边界洞穴,找到了奥莫1号等新人化石,只是年代的证据还略有不足。

中东的发现紧随而来。王德梅尔苏在以色列的卡夫塞洞穴挖掘时,不断发现新人的人类化石,但是年代是1988年确定的。用热光法测定,是9.2万年前;用ESR法测定,是11.5万年前,这个测定结果足以使人类学者目瞪口呆。

纵观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从原始人进化的古代型理智人在十几万年前的非洲沙邦那进化成了基本完全的新人。

尽管如此,沃尔波夫还是不承认这些研究成果。在美国,区域进化论的支持者依然很多。沃尔波夫和澳大利亚的古人类学者阿兰松一起,详细地提出了贾瓦原始人与1万年前的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人卡斯旺普化石非常相似的论据,并以此作为区域进化论的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驳。

确实,卡斯旺普化石的年代很近,但是,这并不是克罗马尼翁人。事实上,克罗马尼翁人朝着比其古老的方向逆行是难以想象的。换代论是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的呢?现在还没有回答。或许,只是在东南亚发生了区域进化?

总而言之,现在可以认为由分子、化石、石器三方面积累的证据已经达到可称之为“分出胜负”的阶段。换代论作为古老的学说于60年代曾被否定过,但是如今却以相当高的概率复活了,自然科学世界中这种罕见的现象是围绕着我们人类的起源而发生的。

3.亚洲:现代人类的摇篮

日本学者浅间一男认为,人类的起源地不是非洲,而是在印度或喜马拉雅山麓。

印度有个叫西瓦利克的地方,在此地曾发现了1000万年前灵长目的化石。此即腊玛古猿,最初它被视为是猿人(南方古猿)的祖先,据最近的研究认为它和猩猩相似。这种腊玛古猿的栖息地西瓦利克的环境究竟如何?

那时印度邻近遥远的南极大陆。在二迭纪,南美、南非、马达加斯加、印度、澳大利亚、南极大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冈瓦纳大陆。现已知当时这块大陆上有大冰川,冰川中夹带的漂砾岩和岩盘,由于冰川流动而造成的擦痕至今仍然保留着,由此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出冰川的流向。

在冈瓦纳大陆上,寒冷气候造就的古代植物——舌羊齿植物十分繁茂。因为是落叶树,所以冬天枝叶光秃。从冈瓦纳大陆发现的植物化石的99%都具有舌羊齿植物特性,由此可见,此类植物在当时极为繁盛。这说明了这个地方气候的特殊性。

冈瓦纳大陆现已四分五裂,但我们可以认为,只要能采集到舌羊齿植物的地方,就曾是这块大陆的一部分。印度盛产舌羊齿植物,故早在19世纪初,就已确认印度曾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另外,令人惊讶的是,最近,中国的古植物学家在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北侧也采集到了舌羊齿植物。这说明,至少构成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域,在2亿年前曾是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印度北上达数千公里之遥。

如果认为大形类人猿出现于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把草原作为主要生活场所的猿人出现在400万年前的上新世,那么,就意味着从2000万年前到400万年前这一期间,类人猿离开森林,转移到草原上去生活。

从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年平均气温急剧下降。这说明冬季的低温也急剧下降了,因此,猿栖息的森林也移动了。猿所栖息的森林,不是冬季落叶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而是常绿阔叶林,因为它在冬季不会落叶,叶和果实可以作为食物。这种常绿阔叶林随着气温的下降,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动,与此同时,猿类也不得不向低纬度地区移动,结果,这种猿类从猿猴亚目到大形类人猿,全都生存在热带。

另外,在同人类起源有关的1000万年前的古亚非的西瓦利克地区被喜马拉雅山脉和南面东西走向的海洋包围着。这一海洋是古地中海的遗迹,自中生代就一直存在。在这个时代,腊玛古猿生活在西瓦利克,说明这一带曾是常绿阔叶林带,但是,从1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后期至上新世,气温进一步下降,而且喜马拉雅山脉继续上升。因此可以设想,西瓦利克的常绿阔叶林急剧缩小,并草原化。

如果是在其他的地方,类人猿可以沿着常绿阔叶林移动,但是在西瓦利克近处,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被喜马拉雅山脉和海洋包围着,类人猿完全失去了逃生的场所,所以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从树上下来,改变生活习性以适应草原生活。

树上生活既安全,又可随手取得树叶和果实等作为必要的食物。这是天堂般的生活。没有生物会自讨苦吃,放弃这种森林乐园生活,只能认为是出现了让它们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4亿年前,鱼类爬上陆地时的大变化也是如此,不是大型类人猿主动放弃森林的生活,迁移到危险重重的草原,而是因为出现了让它们不得不放弃森林生活的环境。这大概就是类人猿不得不从树上下来,改为在地面上生活的原因吧?

狒狒和大猩猩为什么不能直立?

这时,同样从树上下来生活的狒狒,没有靠臂力摆荡的经历,因而过早地下到地面。大猩猩不仅体型变得过大,而且下地时间过晚,所以不能直立行走。其中,体型居中的黑猩猩和猩猩,体型适度,由于长期靠臂力摆荡,不适应直立姿势,因而没能发展为直立行走。因此,是否在黑猩猩和猩猩的祖先中,产生了直立行走的猿人。

此后不久,由于印度大陆上升,类人猿迁移的障碍古地中海消失了,只残留下了恒河。于是在西瓦利克附近出生的,已适应了草原生活的猿人,向中国和易于生存的热带的非洲迁移。而非洲发现的猿人是从西瓦利克附近迁移出去的派生的猿人。

那么,为什么从类人猿到猿人的进化不在非洲呢?在非洲,如果常绿阔叶林移动的话,相应的,类人猿也可以移动。这里没有像西瓦利克那里给类人猿的移动造成障碍的环境。所以,不能确认非洲类人猿从树上下来的必然性。它们可以继续在常绿阔叶树上生活。热带,不论在什么时代,环境都比较舒适,是生物的逃生之地。

第四纪冰川时代使猿人变为原始人,并造就了古人与新人。

西瓦利克附近被迫从树上下到地面的类人猿,由于气温的下降,常绿阔叶林不断缩小草原不断扩大的环境中,时而在树上,时而在地面生活着。可以想象,随着树木的减少,它们最终完全转为在地面上生活。这时。它们开始用下肢直立行走,这应该是人类起源的时期。这些是腊玛古猿还是其他的大型类人猿,只能根据化石的发现来确认。

从安全且食物充足的树上转移到地面上生活,可以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相当危险的过程。为了寻找和搬运食物,下肢直立行走是绝对必要的条件。而且,只有在树上时经常使身体直立,已习惯了直立姿势的类人猿,才有可能直立行走。

进入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季节差别越来越大,夏天更热,冬天更冷了。最后,在100万年前进入了最初的冰川时代,在高纬度地区产生了冰川。对于猿人来说,躲避夏天的炎热很容易,但抵御冬天的严寒则很难。那时,猿人还不懂得建造房屋,它们自然选择了天然石灰岩洞作为栖息场所。在洞穴中发现了很多原始人遗迹。这正是原始人选择洞穴作为生活场所的证明。

向原始人阶段进化的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这从北京猿人生活的洞穴中残留下的灰迹中得到证明。冬季也不甚冰冷的洞穴是共同生活的绝好场所。同树上生活不同,在地面上,就不易弄到食物。必须想办法弄到食物,于是,互相交流的方法也发达起来。狩猎,必须共同进行。为了制造工具,就一定要使用双手,手指的使用使大脑得到刺激并不断发达起来。

为了适应严寒天气,身体的高度,便从猿人的1.2~1.5米到原始人的1.5~1.6米,渐渐增加;平均脑容量,也从猿人的500毫升到原始人的1000毫升地成倍增长,进而增加为古人的1300毫升和新人的1500毫升。

使用越多的器官,发达得越快,而且还能遗传。类人猿在树上只靠臂力摆动时,上肢长于下肢;转为地面生活,用双脚直立行走后,下肢使用频繁,渐渐长过上肢。“生活创造性状”说,在这里也是生物进化的原则。在树上用四肢爬行的长尾猴尾巴很长,身体变大,四肢行走很困难,就转为专门靠臂力摆荡,这就是长臂猿。渐渐的,上肢长于下肢,尾巴消失了,这是生活使性状发生变化和遗传化的典型表现。

进而,在地面上用双足直立行走,当然会使双腿发达,并比上肢长。从猿猴到人的进化,明确显示了生活同性状的相互关系,大概没有学者会否认这一点,谁都会承认,用现代进化论的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来说明向人类的进化是矛盾重重的。那么,毫无疑问,从生活得来性状并遗传化的理论会被人们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