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利华一研究性教学重在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21世纪强国战略的关键。在这方面,大学的作用和地位是无可替代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富于创新精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五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接受性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固然有其成功的一面,但却存在着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堂轻课外、重记忆轻运用、重教材轻阅读、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等多方面的严重缺陷。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依靠机械练习和记忆来掌握知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则受到严重抑制,其结果是,培养的人才缺乏个性,创造力不足,只会亦步亦趋的“高分低能”学生被大批量复制出来,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一严重弊病,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予以革除。
我们认为,研究性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接受性教学,而是一种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方式。它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培育创新精神,二是培养创新能力。所谓“创新精神”,就是不唯书、不唯师和不唯先哲前贤是从,而是敢于为天下先,大胆提问、大胆质疑,独立思考;所谓“创新能力”,就是超越前人,自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大学教育的实践层面来说,研究性教学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上以课程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二是课堂之外以课题(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目的都是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目前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推动研究性教学,首先需要努力改变以往所习惯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教师应通过不同方式,向学生传授学术研究的经验心得和技术要领;课外教学则是研究性教学的实战演练场,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问题或课题的研究,增强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熟悉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规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方法。
推进研究性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因此放松对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讲解传授。研究性教学应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工作的节奏,循序渐进地进行。根据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大学本科低年级阶段,仍应以教师讲解和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为重点,同时注重向学生提倡勇于创新、大胆怀疑的意识和精神,通过课程作业等形式进行一些初步训练,为高年级阶段的研究性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我院对本科研究性教学予以了高度重视,在课程教学、课外辅导、科研活动、学年和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进行了多维的探索,形成了若干新的教学模式和特点,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现简要介绍如下。
二以选修课程为主,开展课堂研究性教学
经过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学习,三、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对历史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此时教学工作的重点应当转移,教学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正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有利时机。三、四年级的学生一方面要继续扩充知识,巩固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由于高年级的课程学习以选修课为主,在教学安排上,我们主要根据教师的专长安排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让教师教他们最熟悉、最擅长的课程,以便于他们将自己独特的治学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广大学生,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学不同分支领域的基本问题、最新进展和开展相关研究的特殊路径方法。我们所开设的数以十百计的选修课程,分属不同的二级、三级学科,构成多个课程系列,其中门数最多的正是与我院的重点研究领域,如中国史部分的社会史课程系列、世界史部分的大国史和大国关系史课程系列等。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学者们的治学经验,训练他们从事实际研究的能力,近年来,我院教师创造了多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包括“开放式教学”和“让学生上讲台”。
“开放式教学”是侯杰老师在中国性别社会史课程中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他利用自己在学界联系较广、来往朋友多的优势,约请校外和境外学者登台授课,让听课学生广泛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不同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视角、方法和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社会科学报》对他的这种教学方式专门作了介绍。
“让学生上讲台”是王利华老师在“隋唐五代史”选修课上所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打破以往长期习惯的“教师讲、学生听、考试背笔记”传统模式,同时也是鉴于许多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在人才市场竞争和今后工作中可能处于不利地位,需要进行实际锻炼,因此从2004年起,该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老师选择隋唐五代若干重要的历史问题,将选课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派不同问题,课下进行认真准备,课堂上讨论发言。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后,需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问题全面检索和有重点地阅读今人的论著,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整理出学术综述;二是选读分析一些原始史料,在前人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三是写出发言稿或者提纲;四是在课堂上就研究动态和个人观点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评点,肯定长处,指出不足,并作补充讲解,特别指出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选课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可以掌握开展研究的一套基本程序,检索文献、整理观点、解读史料、分析问题、文字表达(写作)和口头表达(说服)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位学生向媒体介绍了这种教学方法,国内外数十家网站予以转载,受到了学界较广泛的关注。
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别。如果说采用以往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只是“授人以鱼”的话,那么,新的教学方式则重在向学生传授捕鱼的方法,是“授人以渔”。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本,通过师生密切互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牧师与信徒”的关系,教师是班长(研究组织者)、对话者(研究合作者)和评论者(成果的鉴定人和指导者)。很显然,研究性教学并不是取消老师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相反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教师不仅必须十分熟悉所讨论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素养,还必须通过精心设计、仔细安排和更认真的准备,才能把课程教好。
三强化课外辅导,多途径带领学生开展研究
课外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创新能力方面而言,它甚至比课堂教学更加重要。为了认真搞好课外教学,我院自2002年以来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是较早地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我院教师多、本科生少,应当说具有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我们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由师生双向选择,每位教师带领几位学生读书、做研究,师生之间建立比较密切的双向交流互动关系。
其次是试行“名师辅导读书班”制度。2002年开始筹划,挑选出二三十名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组成若干读书班,在自愿条件下邀请多位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教师(博导、教授),分组指导读书班学生阅读史学名著。与一般的读书方式不同,读书班同学在老师的指点下,重点学习名著的问题意识、理论框架、分析思路和写作方法,并写出读书札记、评论等小论文,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后来成绩突出、研究写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参加过读书班学习。
其三是老师带学生进入研究课题。我院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很多,为了将科研和教学更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些教师将本科生带入自己的课题研究之中,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文献资料,进行专题社会调查,条件成熟的时候则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张思老师连续几年带领学生到河北农村进行专题调查,搜集整理地方文献;侯杰老师带领学生系统整理《大公报》中的妇女资料,开展课题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陆续有研究成果发表。
应当说,以上课外教学方式都是比较新颖的,符合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要求,也受到了同学的热烈欢迎,有人在媒体上以《博导带领本科生做学问》为题予以报道,受到了学界的关注。
四加强组织指导,做好百项创新工程项目
“大学生百项创新工程”是学校推进研究性教学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如今已成为南开大学本科教学的一大亮点和品牌工程。为了配合学校搞好百项创新工程,近年来,我院加强工作力度,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措施,动员和组织师生积极参与。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百项工程研究活动,我院将其列为学生综合测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做出较好成绩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免试推荐硕士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为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指导工作,我们给予了较高的教学工作量计分。由于宣传、组织得力,并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每届都有大批同学提出申请。
在项目管理方面,我院对于项目申报采取公开答辩、教师投票的方式,决定申报项目及其排名;在中期检查和结项检查中,专门组织汇报会和答辩会,邀请教师和同学参加,总结和交流研究心得,评比研究成果,保证了项目研究的质量,每年都有一批师生获得学校奖励。其中今年我院获得了3个一等奖(包括1项组织奖)和1个二等奖。每届项目研究,都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少论文先后公开发表。
百项创新工程对历史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我院每届都有数十位高年级学生参与了这个活动,同学普遍反映:这项活动,由同学自行设计课题,自行开展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补充了许多新知识;不仅提高了实际开展历史研究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跨学科研究的能力,我院学生近年所主持的项目,有很多是邀请其他院系(包括理科)学生一起承担的。大家认为,这项活动还提高了大学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合作开展研究,还提高了大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可谓一举多得,受益无穷。
五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搭建创新研究平台
为了搞好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我院不仅认真做好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加强管理力度,而且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创新研究平台。
早在人才基础建立之初,历史系就创造性地举办了“全国史学新秀奖”评选活动。该评选活动以全国21所高校历史学人才基地学生为对象,每两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征文评奖活动。在教育部和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全国史学新秀奖”评选一直很好地坚持了下来,今年正在举办第五届评选活动。虽然每届评奖,我院都要动员大批教师评审论文,费时费力,但得到了各兄弟院校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带动了全国历史学人才基础的研究性教学,发现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许多大学都将获得该项奖励作为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反响,更大大提高了我院本科生自主开展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的热情。
2004年,我院文物博物馆系又开办了“全国文博新秀奖”征文评选,以全国重点高校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旨在培养学生热爱文博事业的精神,提高研究能力,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该专业的研究性教学工作。
除上述之外,我院每年都要举办“五四优秀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优秀论文”等多项评奖活动,并将获奖列入学生综合测评计分,将指导同学撰写参赛论文列入教师工作量。这些措施,使学院开展研究性教学和本科生积极开展学术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
为了给学生提供学术创新园地,我院除要求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向外投稿、发表学术论文之外,还利用人才基地经费支持和指导学生主办《春秋》、《纵横》两个学生刊物,发表学术习作、名师访谈、学术信息、学习感想和心得等等,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兴趣,也锻炼了办刊同学的能力。最近,学生们又自主组织了本科生学术沙龙,采用正式学术讨论会的形式,就热点问题举行论文报告和学术争论。如最近两次沙龙的主题分别是“公众的历史与个人的历史”和“政治权力与传统社会”,论题直接针对了历史学的最新课题,很有意义,也很前卫,吸引了众多本科生参与,有关媒体亦作了报道。
研究性教学不仅是提高本科生研究创新能力所必需,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开展研究性教学既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更新观念、努力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指导水平,更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力。连续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关键是我们如何加以正确地引导,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只要理念正确,引导组织得当,政策措施得力,有合适的激励机制和活动平台,广大本科生的创新研究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