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家庭疗法1000问
32296700000177

第177章 如何针灸才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针疗法

取穴:大椎、身柱、至阳、筋缩、肝俞、肾俞、委中、太溪。上肢病变加天宗,下肢病变加秩边。

配穴:上肢病变加肩阳溪、阳谷、阳池、八邪,下肢病变加内外膝眼、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具体方法:寒湿兼血淤型,主穴用轻捻浅刺补法,背部督脉经刺络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深刺;湿热兼血淤型,主穴用先深后浅徐疾泻法,背部督脉经刺络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深刺;气血亏虚兼血淤型,主穴用轻捻浅刺加足三里补法,背部督脉经刺络不拔罐。配穴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浅刺。每3天1次,10次为一疗程。

背针疗法(一)

取穴: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足临泣。

配穴:肩关节疼痛较甚加肩三针、臂。肘关节疼痛较甚加手三里、曲池。腕关节疼痛较甚加阳池、腕骨、阳溪。指关节疼痛较甚加八邪、后溪。膝关节疼痛较甚加血海、膝眼、委中。踝关节疼痛较甚加太溪、解溪、丘墟。

具体方法:均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后亦可接电针仪,留30分钟。

背针疗法(二)

取穴:华佗夹脊穴、大椎、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具体方法:先取背部华佗夹脊穴,从第一胸椎排刺至第二腰椎,左右间隔交替针刺,然后取大椎、肾俞,后取四肢穴位。选用30号50厘米毫针,进针得气后于针柄上插入1.5~2厘米艾条,并将艾条点燃,待艾条燃尽后取针。四肢穴做法同上。

敷贴疗法

取穴:患部穴位或痛点。

药物制备;雄黄30克,斑蝥30克,麝香10克。先将雄黄、斑蝥研成细末,用蜂蜜适量拌成糊状,再加入麝香拌均匀,装瓶盖紧备用。

具体方法:找好患部穴位或痛点做记号。将胶布剪成3厘米大小,正中放米粒大小药糊,对准穴位或痛点将胶布贴好。每次贴4~8个点,全身关节最多可贴20个点。

贴后1~7天不可洗患处,防止感染。若用药过多起泡直径超过3厘米,疼痛剧烈时,可挑破放液,涂紫药水即可。

温馨提示:

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如肩关节痛,取肩前、三角肌;肘关节痛,取曲池、尺泽、手三里;腕关节痛,取阳池、外关、合谷;髋关节痛,取秩边、环跳、殷门;膝关节痛,取阳陵泉、犊鼻、伏兔、足三里;踝关节痛,取丘墟、昆仑、解溪、太溪、承山。

针刺手法,急性期用泻法,强刺激,甚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血量为0.5~1.0毫升。慢性期用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并可酌加温针或艾灸。除手法外,还可采用电针,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